卷二百二十 (2/2)
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ac,宋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传效于医家,参而较之,辨其臧否。至如突屈白,旧说灰类,今是木根;天麻根,解似赤箭,今又全异。去非取是,特立新条。自余刊正,不可悉数。
下采众议,定为印板。乃以白字为神农所说,墨字为名医所传,唐附今附,各加显注,详其解释,审其形性。证谬误而辨之者,署为今注;考文意而述之者,又为今按。义既判定,理亦详明。今以新旧药合九百八十三种,并目录二十一卷,广颁天下,传而行焉。
翰后加检校工部员外郎。太平兴国四年,命为翰林医官使,再加检校户部郎中。雍熙二年,滑州刘遇疾,诏翰驰往视之。翰还,言遇必瘳,既而即死,坐责授和州团练副使。端拱初,起为尚药奉御。淳化元年,复为医官使。卒,年七十二。
王怀隐,宋州睢阳人。初为道士,住京城建隆观,善医诊。太宗尹京,怀隐以汤剂祗事。太平兴国初,诏归俗,命为尚药奉御,三迁至翰林医官使。三年。吴越遣子惟濬入朝,惟濬被疾,诏怀隐视之。
初,太宗在藩邸,暇日多留意医术,藏名方千余首,皆尝有验者。至是,诏翰林医官院各具家传经验方以献,又万余首,命怀隐与副使王祐、郑奇、医官陈昭遇参对编类。每部以隋太医令巢元方病源候论冠其首,而方药次之,成一百卷。太宗御制序,赐名曰太平圣惠方,仍令镂板颁行天下,诸州各置医博士掌之。怀隐后数年卒。
昭遇本岭南人,医术尤精验,初为医官,领温水主簿,后加光录寺丞,赐金紫。
赵自化,本德州平原人。高祖常,为景州刺史,后举家陷契丹。父知嵓脱身南归,寓居洛阳,习经方名药之术,又以授二子自正、自化。周显德中,偕来京师,悉以医术称。知嵓卒,自正试方技,补翰林医学。
会秦国长公主疾,有荐自化诊候者,疾愈,表为医学,再加尚药奉御。淳化五年,授医官副使。时召陈州隐士万适至,馆于自化家。会以适补慎县主簿,适素强力无疾,诏下日,自化怪其色变,为切脉曰:"君将死矣。"不数日,适果卒。
至道中,有布衣郑元辅者,尝依自化之姻吏部令史张崇敏家。元辅时从自化丐索,无所得,心衔之。乃诣检上书,告自化漏泄禁中语及指斥、非所宜言等事。太宗初甚骇,命王继恩就御史府鞫之,皆无状,斩元辅于都市。自化坐交游非类,黜为郢州团练副使。未几,复旧职。咸平三年,加正使。
景德初,雍王元份洎晋国长公主并上言:自化药饵有功。请加使秩,领遥郡。上以自化居太医之长,不当复为请求,令枢密院召自化戒之。雍王薨,坐诊治无状,降为副使。二年,复旧官。是冬卒,年五十七。遗表以所撰四时养颐录为献,真宗改名调膳摄生图,仍为制序。
自化颇喜为篇什,其贬郢州也,有汉沔诗集五卷,宋白、李若拙为之序。又尝缵自古以方技至贵仕者,为名医显秩传三卷。
冯文智,并州人。世以方技为业。太平兴国中诣都自陈,召试补医学,加乐源县主簿。端拱初,授少府监主簿,逾年转医官,加少府监丞。尝隶并代部署。淳化五年,府州折御卿疾,文智诊疗获愈,御卿表荐之,赐绯,加光禄寺丞。咸平三年,明德太后不豫,文智侍医,既愈,加尚药奉御,赐金紫。六年,直翰林医官院。东封,转医官副使。祀汾阴,又加检校主客员外郎。大中祥符五年卒,年六十。
自建隆以来,近臣皇亲、诸大校有疾,必遣内侍挟医疗视,群臣中有特被眷遇者亦如之。其有效者,或迁秩、赐服色。边郡屯帅多遣医官、医学随行,三年一代。出师及使境外、贡院锁宿,皆令医官随之。京城四面,分遣翰林祗候疗视将士。暑月,即令医官合药,与内侍分诣城门寺院散给军民。上每便坐阅兵,有被金疮者,即令医官处疗。
咸平中,有军士尝中流矢,自颊贯耳,众医不能取,医官阎文显以药傅之,信宿而镞出。上嘉其能,命赐绯。
又有医学刘赟亦善此术。天武右厢都指挥使韩晸从太祖征晋阳,弩矢贯左髀,镞不出几三十年。景德初,上遣赟视晸,赟傅以药出之,步履如故。晸请见,自陈感激,愿得死所,又极称赟之妙。特赐赟白金,迁医官。
沙门洪蕴,本姓蓝,潭州长沙人。母翁,初以无子,专诵佛经,既而有娠,生洪蕴。年十三,诣郡之开福寺沙门智巴,求出家,习方技之书,后游京师,以医术知名。太祖召见,赐紫方袍,号广利大师。太平兴国中,诏购医方,洪蕴录古方数十以献。真宗在蜀邸,洪蕴尝以方药谒见。咸平初,补右街首座,累转左街副僧录。洪蕴尤工诊切,每先岁时言人生死,无不应。汤剂精至,贵戚大臣有疾者,多诏遣诊疗。景德元年卒,年六十八。
又有庐山僧法坚,亦以善医著名,久游京师,尝赐紫方袍,号广济大师,后还山。景德二年,以雍王元份久被疾,召赴阙,至则元份已薨。法坚复归山而卒。
苏澄隐字栖真,真定人。为道士,住龙兴观,得养生之术,年八十余不衰老。后唐明宗尝下诏召之,又令宰相冯道致书谕旨,历清泰、天福中继有聘命,并辞疾不至。开运末,契丹主兀欲立,求有名称僧道加以恩命,惟澄隐不受。当时公卿自冯道、李崧、和凝而下,皆在镇阳,日造其室与谈宴,各赋诗以赠。周广顺、显德中,诏存问之。
太祖征太原还,驻跸镇阳,召见行宫,命中使掖升殿,谓之曰:"京师作建隆观,思得有道之士居之,师累辞召命,岂怀土耶?"对曰:"大梁帝宅,浩穰繁会,非林泉之士所可寄迹也。"上察其意,亦不强之,赐茶百斤、绢二百匹。又幸其观,问曰:"师年逾八十而气貌益壮,善养生者也。"因问其术,对曰:"臣之养生,不过精思练气尔,帝王养生即异于是。老子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欲而民自正。"无为无欲,凝神太和,昔黄帝、唐尧享国永年,得此道也。"上大悦,赐紫衣一袭、银器五百两、帛五百匹。年仅百岁而卒。
丁少微,毫州真源人。为道士,持斋戒,奉科仪尤为精至。尝隐华山潼谷,密通陈抟所居,与抟齐名,少微志尚清洁,抟嗜酒适性,其道不同,未尝相往还。少微善服气,多饵药,年百余岁,康强无疾。始,卜居山上,起坛场净室,通夕朝礼,五十余年未尝稍懈。太平兴国三年,召赴阙,以金丹、巨胜、南芝、玄芝为献。留数月,遣还山。七年冬卒。
赵自然,太平繁昌人,家荻港旁,以鬻茗为业,本名王九。始十三,疾甚,父抱诣青华观,许为道士。后梦一人状貌魁伟,纶巾素袍,鬓发班白,自云姓阴,引之登高山,谓曰:"汝有道气,吾将教汝辟谷之法。"乃出青柏枝令啖,梦中食之。及觉,遂不食,神气清爽,每闻火食气即呕,惟生果清泉而已。岁余,复梦向见老人教以篆书数百字,寤悉能记。写以示人,皆不能识。或云:"此非篆也,乃道家符箓耳。"尝为元道歌,言修练之要。知州王洞表其事,太宗召赴阙,亲问之,赐道士服,改名自然,赉钱三十万。月余遣还,住青华观。后因病,饮食如故。大中祥符二年,诏曰:"如闻自然颇精修养之术。"委发转使杨覃访其行迹,命内侍武永全召至阙下,屡得对,赐紫衣,改青华观曰延禧。自然以母老求还侍养,许之。
大中祥符中,又有郑荣者,本禁军,戌壁州还,夜遇神人谓曰:"汝有道气,勿火食。"因授以医术救人。七年,赐名自清,度为道士,居上清宫。所传药能愈大风疾,民多求之。皆刺臂血和饼给焉。
又有秦州民家子赵抱一者,常牧羊田间。一夕,有叩门召之者,以杖引行,杖端有气如烟,其香可悦。俄至山崖绝顶,见数人会饮,音乐交奏,与人间无异。抱一骇而不测。会巡检司过其下,闻乐声,疑群盗欢聚,集村民梯崖而上。至则无所睹,抱一独在,援以下之,具言其故。凡经夕,若俄顷。自是不喜熟食,凡火化者未尝历口。茹甘菊、柏叶、果实、井泉,间亦饮酒,貌如婴儿。素不习文墨,口占辞句,颇成篇咏。有道家之趣。遂不亲农事,野行露宿。大中祥符四年,至京师,犹丱角,诏赐名,度为道士。自是间岁或一至京师,常令居太一宫,与人言多养生事焉。
<b>部分译文</b>
韩显符,不知何许人。从小学习雷公、太乙、六壬三式,善于观察天象,被补为司天监生,升为灵台郎,连续升官为司天冬官正。韩显符专门研究浑天之学,淳化(990~994)初,上表请求造铜浑仪、候仪。皇上下诏拨给钱、物,让韩显符设计,选工匠铸造。至道元年(995)浑仪造成,在司天监建台安放它,皇上赐给韩显符杂彩五十匹。韩显符又上浑仪法要十卷,法要序云:
伏羲氏设立浑仪,用它测北极的高下,量日影的短长,确定南北东西的方向,观察星宿间的远近。尧帝即位,羲氏、和氏设立浑仪,测定历象日月星辰的变化,钦授民时,使百姓知道农时的缓急。到虞舜时,则用璇玑玉衡来测量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通占又说“:用浑仪,观天道,万象都不能认为是多。”由此可知,浑仪,实是天地造化的准则,阴阳历数的本原,自古圣帝明王没有不用浑仪来深入了解天象,预知差错的。或用铜铸成,或用玉装饰,安放在宫中,派日官近臣一起观测。
从伏羲甲寅年到皇朝大中祥符三年(1010),共三千八百九十七年。五帝之后至今,明白历象的本原,了解浑天的奥妙的,将近有十多朝了,经过考察比较认为,达到最好的不过四五朝;其余只不过是炫耀于一时,不图长久,致使天象无准确的观测,历算也渐渐有误差,占候出现不同,日月星辰的变化难以确定。陛下讲求得失,于是造浑仪,计时和观看星宿的位置和序次,晓然易辨。如果用眼睛在下面看浑仪,则铜窥管在上面运行,日、月、金、木、水、火、土星的进退盈亏,各星的位置和距离的远近,占卜逆顺,明白吉凶,然后修福顺应它们的法度,减少劳作消灭灾害,全由浑仪来验证。
从前汉代洛下闳修浑仪,测定太初历,说“:五百年后必会重造浑仪。”到唐代时的李淳风,果然重修浑仪。贞观(627~649)初,李淳风言及前代浑仪得失,于是诏命用铜铸造。七年(633),唐太宗在宫中修凝晖阁放浑仪,让侍臣观天象,卜吉凶。因在宫中,外人看不见,后来不知去向。唐玄宗命僧一行修大衍历,大概是用浑仪验证的。还有梁令瓒用木造成浑仪模型,僧一行认为它很精密,巧思超出古人,于是用铜铸造。现在文德殿鼓楼下有一仿古铜浑仪,造的很粗陋,不能使用。再说做历象,不用浑仪无法考察真伪;计算和制作的人,不验证不能究明得失。浑仪成后,则司天监每年可上细行历,更可使历法详尽周密。
浑天仪的规制有九,见天文志。从此韩显符专门测验浑仪,连续升为春官正,又调为太子洗马。
大中祥符三年(1010),诏命韩显符选司天监官员或子孙中可传授浑仪法的人。韩显符说长子司天监生韩承矩善察日月星辰运行的度次,次子保章正韩承规懂算造,还有主簿杜贻范、保章正杨惟德都可传授。诏命韩显符和杜贻范等参验浑仪。后来韩显符升为殿中丞兼翰林天文。六年(1013)去世,终年七十四岁。又下诏司天监丞丁文泰接替他的职事。
刘翰,沧州临津人。世代为医,开始为护国军节度巡官。周显德(954~959)初,到朝中献上经用方书三十卷、论候十卷、今体治世集二十卷。周世宗嘉奖他,命他为翰林医官,他献的书交到史馆,又加官为卫尉寺主簿。
宋太祖北征,命他随行。建隆(960~963)初,被加封为朝散大夫、鸿胪寺丞。此时太祖讲求治道,事事都要核实,所以方技之士定要精通本职。乾德(963~968)初,太祖命太常寺考核翰林医官的技艺,以刘翰为优秀,贬退医术不精的二十六人。此后,太祖又诏命各州查访到有医术优秀者登记他们的姓名,并衡量距离远近赐给他们路费,在他们所过之处命官府供给食物,送他们到朝廷。开宝五年(972),太宗在王府患病,太祖命刘翰和马志诊视。太宗病愈后,刘翰升调为尚药奉御,并得到银器、缗钱、马及鞍勒的赏赐。
刘翰曾受命详定唐本草,刘翰与道士马志,医官翟煦、张素、吴复王圭、王光佑、陈昭遇共同议定,详定后的唐本草包括的药物有:神农本经三百六十种,名医录一百八十二种,唐本先附的一百一十四种,有名无用的一百九十四种。新书编成后,皇上命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李日方、户部员外郎知制诰王佑、左司员外郎知制诰扈蒙详细审察后把它献上。李日方等人为新定本草一书做序说:
三坟一书,神农写了一部分。各种药物得到辨别,本草在序中记录下来。本草旧经三卷,在世上流传。名医别录,是总结各医家之说编纂成的。到梁时的陶弘景才以名医别录参验本经,用红字和黑字交替写成一书,当时人认为很明白。他又考核各种药的功用,进行注释,排列为七卷,在南方流行。到唐代,又另外加以比较考核,增加八百多种药,增加注释,成为二十卷。本经漏缺的就补上,陶氏误说的就改正。然而年复一年,又过了四百年,红字黑字,没一本相同;旧注新注,文字也互相缺漏。若不是圣主继承统一大业,使天下太平,怎么能改正它呢!
于是皇上诏命详细考察流传过程中的失误,刊为定本。分类不当的,由此得以纠正。如笔头灰,是兔毫,而在草部,今移附在兔头骨之下;半天河、地浆,都是水,也在草部,今移附在土石类之间;败鼓皮,移附于兽名;胡桐泪,改在木类;紫矿,也是木,从玉石品下改在木类;伏翼实为禽,由虫鱼部而改移到禽部;橘柚,改附于果实部;食盐,改附于光盐部;生姜、干姜,同归一类;至于鸡肠、蘩蒌、陆英、蒴鑋,因类别相似,也附在一起。新书还选用陈藏器的拾遗、李含光的音义,或者寻求别的版本的来源,或者向医家请教,互相参考比较,辨明正误。如突屈白,旧说是灰类,今为木根;天麻根,解释为似赤箭,今又完全不同。去掉错的,保留对的,单独设立新条目。刊正的其他条目,不可尽数。
采纳众人意见,确定印刷版本。于是以白字为神农所说,黑字为名医所传,唐代增加的药种和宋代增加的药种,都分别加上明显的标志,详细解释,弄清它们的形态和药性。辨证谬误的,作为今注;考察文意而记述的,作为今按。药的功效确定了,道理也就详明。今以新旧药共九百八十三种,加上目录二十一卷,颁行天下,广泛流传。
刘翰后来加官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太平兴国四年(979),被任命为翰林医官使,再加官为检校户部郎中。雍熙二年(985),滑州刘遇患病,皇上命刘翰去诊治。刘翰从滑州回来,说刘遇必会病愈,不久,刘遇就死了,刘翰因此获罪,被贬责为和州团练副使。端拱(988~989)初,又被起用为尚药奉御。淳化元年(990),再为医官使。逝世时七十二岁。
传效于医家,参而较之,辨其臧否。至如突屈白,旧说灰类,今是木根;天麻根,解似赤箭,今又全异。去非取是,特立新条。自余刊正,不可悉数。
下采众议,定为印板。乃以白字为神农所说,墨字为名医所传,唐附今附,各加显注,详其解释,审其形性。证谬误而辨之者,署为今注;考文意而述之者,又为今按。义既判定,理亦详明。今以新旧药合九百八十三种,并目录二十一卷,广颁天下,传而行焉。
翰后加检校工部员外郎。太平兴国四年,命为翰林医官使,再加检校户部郎中。雍熙二年,滑州刘遇疾,诏翰驰往视之。翰还,言遇必瘳,既而即死,坐责授和州团练副使。端拱初,起为尚药奉御。淳化元年,复为医官使。卒,年七十二。
王怀隐,宋州睢阳人。初为道士,住京城建隆观,善医诊。太宗尹京,怀隐以汤剂祗事。太平兴国初,诏归俗,命为尚药奉御,三迁至翰林医官使。三年。吴越遣子惟濬入朝,惟濬被疾,诏怀隐视之。
初,太宗在藩邸,暇日多留意医术,藏名方千余首,皆尝有验者。至是,诏翰林医官院各具家传经验方以献,又万余首,命怀隐与副使王祐、郑奇、医官陈昭遇参对编类。每部以隋太医令巢元方病源候论冠其首,而方药次之,成一百卷。太宗御制序,赐名曰太平圣惠方,仍令镂板颁行天下,诸州各置医博士掌之。怀隐后数年卒。
昭遇本岭南人,医术尤精验,初为医官,领温水主簿,后加光录寺丞,赐金紫。
赵自化,本德州平原人。高祖常,为景州刺史,后举家陷契丹。父知嵓脱身南归,寓居洛阳,习经方名药之术,又以授二子自正、自化。周显德中,偕来京师,悉以医术称。知嵓卒,自正试方技,补翰林医学。
会秦国长公主疾,有荐自化诊候者,疾愈,表为医学,再加尚药奉御。淳化五年,授医官副使。时召陈州隐士万适至,馆于自化家。会以适补慎县主簿,适素强力无疾,诏下日,自化怪其色变,为切脉曰:"君将死矣。"不数日,适果卒。
至道中,有布衣郑元辅者,尝依自化之姻吏部令史张崇敏家。元辅时从自化丐索,无所得,心衔之。乃诣检上书,告自化漏泄禁中语及指斥、非所宜言等事。太宗初甚骇,命王继恩就御史府鞫之,皆无状,斩元辅于都市。自化坐交游非类,黜为郢州团练副使。未几,复旧职。咸平三年,加正使。
景德初,雍王元份洎晋国长公主并上言:自化药饵有功。请加使秩,领遥郡。上以自化居太医之长,不当复为请求,令枢密院召自化戒之。雍王薨,坐诊治无状,降为副使。二年,复旧官。是冬卒,年五十七。遗表以所撰四时养颐录为献,真宗改名调膳摄生图,仍为制序。
自化颇喜为篇什,其贬郢州也,有汉沔诗集五卷,宋白、李若拙为之序。又尝缵自古以方技至贵仕者,为名医显秩传三卷。
冯文智,并州人。世以方技为业。太平兴国中诣都自陈,召试补医学,加乐源县主簿。端拱初,授少府监主簿,逾年转医官,加少府监丞。尝隶并代部署。淳化五年,府州折御卿疾,文智诊疗获愈,御卿表荐之,赐绯,加光禄寺丞。咸平三年,明德太后不豫,文智侍医,既愈,加尚药奉御,赐金紫。六年,直翰林医官院。东封,转医官副使。祀汾阴,又加检校主客员外郎。大中祥符五年卒,年六十。
自建隆以来,近臣皇亲、诸大校有疾,必遣内侍挟医疗视,群臣中有特被眷遇者亦如之。其有效者,或迁秩、赐服色。边郡屯帅多遣医官、医学随行,三年一代。出师及使境外、贡院锁宿,皆令医官随之。京城四面,分遣翰林祗候疗视将士。暑月,即令医官合药,与内侍分诣城门寺院散给军民。上每便坐阅兵,有被金疮者,即令医官处疗。
咸平中,有军士尝中流矢,自颊贯耳,众医不能取,医官阎文显以药傅之,信宿而镞出。上嘉其能,命赐绯。
又有医学刘赟亦善此术。天武右厢都指挥使韩晸从太祖征晋阳,弩矢贯左髀,镞不出几三十年。景德初,上遣赟视晸,赟傅以药出之,步履如故。晸请见,自陈感激,愿得死所,又极称赟之妙。特赐赟白金,迁医官。
沙门洪蕴,本姓蓝,潭州长沙人。母翁,初以无子,专诵佛经,既而有娠,生洪蕴。年十三,诣郡之开福寺沙门智巴,求出家,习方技之书,后游京师,以医术知名。太祖召见,赐紫方袍,号广利大师。太平兴国中,诏购医方,洪蕴录古方数十以献。真宗在蜀邸,洪蕴尝以方药谒见。咸平初,补右街首座,累转左街副僧录。洪蕴尤工诊切,每先岁时言人生死,无不应。汤剂精至,贵戚大臣有疾者,多诏遣诊疗。景德元年卒,年六十八。
又有庐山僧法坚,亦以善医著名,久游京师,尝赐紫方袍,号广济大师,后还山。景德二年,以雍王元份久被疾,召赴阙,至则元份已薨。法坚复归山而卒。
苏澄隐字栖真,真定人。为道士,住龙兴观,得养生之术,年八十余不衰老。后唐明宗尝下诏召之,又令宰相冯道致书谕旨,历清泰、天福中继有聘命,并辞疾不至。开运末,契丹主兀欲立,求有名称僧道加以恩命,惟澄隐不受。当时公卿自冯道、李崧、和凝而下,皆在镇阳,日造其室与谈宴,各赋诗以赠。周广顺、显德中,诏存问之。
太祖征太原还,驻跸镇阳,召见行宫,命中使掖升殿,谓之曰:"京师作建隆观,思得有道之士居之,师累辞召命,岂怀土耶?"对曰:"大梁帝宅,浩穰繁会,非林泉之士所可寄迹也。"上察其意,亦不强之,赐茶百斤、绢二百匹。又幸其观,问曰:"师年逾八十而气貌益壮,善养生者也。"因问其术,对曰:"臣之养生,不过精思练气尔,帝王养生即异于是。老子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欲而民自正。"无为无欲,凝神太和,昔黄帝、唐尧享国永年,得此道也。"上大悦,赐紫衣一袭、银器五百两、帛五百匹。年仅百岁而卒。
丁少微,毫州真源人。为道士,持斋戒,奉科仪尤为精至。尝隐华山潼谷,密通陈抟所居,与抟齐名,少微志尚清洁,抟嗜酒适性,其道不同,未尝相往还。少微善服气,多饵药,年百余岁,康强无疾。始,卜居山上,起坛场净室,通夕朝礼,五十余年未尝稍懈。太平兴国三年,召赴阙,以金丹、巨胜、南芝、玄芝为献。留数月,遣还山。七年冬卒。
赵自然,太平繁昌人,家荻港旁,以鬻茗为业,本名王九。始十三,疾甚,父抱诣青华观,许为道士。后梦一人状貌魁伟,纶巾素袍,鬓发班白,自云姓阴,引之登高山,谓曰:"汝有道气,吾将教汝辟谷之法。"乃出青柏枝令啖,梦中食之。及觉,遂不食,神气清爽,每闻火食气即呕,惟生果清泉而已。岁余,复梦向见老人教以篆书数百字,寤悉能记。写以示人,皆不能识。或云:"此非篆也,乃道家符箓耳。"尝为元道歌,言修练之要。知州王洞表其事,太宗召赴阙,亲问之,赐道士服,改名自然,赉钱三十万。月余遣还,住青华观。后因病,饮食如故。大中祥符二年,诏曰:"如闻自然颇精修养之术。"委发转使杨覃访其行迹,命内侍武永全召至阙下,屡得对,赐紫衣,改青华观曰延禧。自然以母老求还侍养,许之。
大中祥符中,又有郑荣者,本禁军,戌壁州还,夜遇神人谓曰:"汝有道气,勿火食。"因授以医术救人。七年,赐名自清,度为道士,居上清宫。所传药能愈大风疾,民多求之。皆刺臂血和饼给焉。
又有秦州民家子赵抱一者,常牧羊田间。一夕,有叩门召之者,以杖引行,杖端有气如烟,其香可悦。俄至山崖绝顶,见数人会饮,音乐交奏,与人间无异。抱一骇而不测。会巡检司过其下,闻乐声,疑群盗欢聚,集村民梯崖而上。至则无所睹,抱一独在,援以下之,具言其故。凡经夕,若俄顷。自是不喜熟食,凡火化者未尝历口。茹甘菊、柏叶、果实、井泉,间亦饮酒,貌如婴儿。素不习文墨,口占辞句,颇成篇咏。有道家之趣。遂不亲农事,野行露宿。大中祥符四年,至京师,犹丱角,诏赐名,度为道士。自是间岁或一至京师,常令居太一宫,与人言多养生事焉。
<b>部分译文</b>
韩显符,不知何许人。从小学习雷公、太乙、六壬三式,善于观察天象,被补为司天监生,升为灵台郎,连续升官为司天冬官正。韩显符专门研究浑天之学,淳化(990~994)初,上表请求造铜浑仪、候仪。皇上下诏拨给钱、物,让韩显符设计,选工匠铸造。至道元年(995)浑仪造成,在司天监建台安放它,皇上赐给韩显符杂彩五十匹。韩显符又上浑仪法要十卷,法要序云:
伏羲氏设立浑仪,用它测北极的高下,量日影的短长,确定南北东西的方向,观察星宿间的远近。尧帝即位,羲氏、和氏设立浑仪,测定历象日月星辰的变化,钦授民时,使百姓知道农时的缓急。到虞舜时,则用璇玑玉衡来测量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通占又说“:用浑仪,观天道,万象都不能认为是多。”由此可知,浑仪,实是天地造化的准则,阴阳历数的本原,自古圣帝明王没有不用浑仪来深入了解天象,预知差错的。或用铜铸成,或用玉装饰,安放在宫中,派日官近臣一起观测。
从伏羲甲寅年到皇朝大中祥符三年(1010),共三千八百九十七年。五帝之后至今,明白历象的本原,了解浑天的奥妙的,将近有十多朝了,经过考察比较认为,达到最好的不过四五朝;其余只不过是炫耀于一时,不图长久,致使天象无准确的观测,历算也渐渐有误差,占候出现不同,日月星辰的变化难以确定。陛下讲求得失,于是造浑仪,计时和观看星宿的位置和序次,晓然易辨。如果用眼睛在下面看浑仪,则铜窥管在上面运行,日、月、金、木、水、火、土星的进退盈亏,各星的位置和距离的远近,占卜逆顺,明白吉凶,然后修福顺应它们的法度,减少劳作消灭灾害,全由浑仪来验证。
从前汉代洛下闳修浑仪,测定太初历,说“:五百年后必会重造浑仪。”到唐代时的李淳风,果然重修浑仪。贞观(627~649)初,李淳风言及前代浑仪得失,于是诏命用铜铸造。七年(633),唐太宗在宫中修凝晖阁放浑仪,让侍臣观天象,卜吉凶。因在宫中,外人看不见,后来不知去向。唐玄宗命僧一行修大衍历,大概是用浑仪验证的。还有梁令瓒用木造成浑仪模型,僧一行认为它很精密,巧思超出古人,于是用铜铸造。现在文德殿鼓楼下有一仿古铜浑仪,造的很粗陋,不能使用。再说做历象,不用浑仪无法考察真伪;计算和制作的人,不验证不能究明得失。浑仪成后,则司天监每年可上细行历,更可使历法详尽周密。
浑天仪的规制有九,见天文志。从此韩显符专门测验浑仪,连续升为春官正,又调为太子洗马。
大中祥符三年(1010),诏命韩显符选司天监官员或子孙中可传授浑仪法的人。韩显符说长子司天监生韩承矩善察日月星辰运行的度次,次子保章正韩承规懂算造,还有主簿杜贻范、保章正杨惟德都可传授。诏命韩显符和杜贻范等参验浑仪。后来韩显符升为殿中丞兼翰林天文。六年(1013)去世,终年七十四岁。又下诏司天监丞丁文泰接替他的职事。
刘翰,沧州临津人。世代为医,开始为护国军节度巡官。周显德(954~959)初,到朝中献上经用方书三十卷、论候十卷、今体治世集二十卷。周世宗嘉奖他,命他为翰林医官,他献的书交到史馆,又加官为卫尉寺主簿。
宋太祖北征,命他随行。建隆(960~963)初,被加封为朝散大夫、鸿胪寺丞。此时太祖讲求治道,事事都要核实,所以方技之士定要精通本职。乾德(963~968)初,太祖命太常寺考核翰林医官的技艺,以刘翰为优秀,贬退医术不精的二十六人。此后,太祖又诏命各州查访到有医术优秀者登记他们的姓名,并衡量距离远近赐给他们路费,在他们所过之处命官府供给食物,送他们到朝廷。开宝五年(972),太宗在王府患病,太祖命刘翰和马志诊视。太宗病愈后,刘翰升调为尚药奉御,并得到银器、缗钱、马及鞍勒的赏赐。
刘翰曾受命详定唐本草,刘翰与道士马志,医官翟煦、张素、吴复王圭、王光佑、陈昭遇共同议定,详定后的唐本草包括的药物有:神农本经三百六十种,名医录一百八十二种,唐本先附的一百一十四种,有名无用的一百九十四种。新书编成后,皇上命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李日方、户部员外郎知制诰王佑、左司员外郎知制诰扈蒙详细审察后把它献上。李日方等人为新定本草一书做序说:
三坟一书,神农写了一部分。各种药物得到辨别,本草在序中记录下来。本草旧经三卷,在世上流传。名医别录,是总结各医家之说编纂成的。到梁时的陶弘景才以名医别录参验本经,用红字和黑字交替写成一书,当时人认为很明白。他又考核各种药的功用,进行注释,排列为七卷,在南方流行。到唐代,又另外加以比较考核,增加八百多种药,增加注释,成为二十卷。本经漏缺的就补上,陶氏误说的就改正。然而年复一年,又过了四百年,红字黑字,没一本相同;旧注新注,文字也互相缺漏。若不是圣主继承统一大业,使天下太平,怎么能改正它呢!
于是皇上诏命详细考察流传过程中的失误,刊为定本。分类不当的,由此得以纠正。如笔头灰,是兔毫,而在草部,今移附在兔头骨之下;半天河、地浆,都是水,也在草部,今移附在土石类之间;败鼓皮,移附于兽名;胡桐泪,改在木类;紫矿,也是木,从玉石品下改在木类;伏翼实为禽,由虫鱼部而改移到禽部;橘柚,改附于果实部;食盐,改附于光盐部;生姜、干姜,同归一类;至于鸡肠、蘩蒌、陆英、蒴鑋,因类别相似,也附在一起。新书还选用陈藏器的拾遗、李含光的音义,或者寻求别的版本的来源,或者向医家请教,互相参考比较,辨明正误。如突屈白,旧说是灰类,今为木根;天麻根,解释为似赤箭,今又完全不同。去掉错的,保留对的,单独设立新条目。刊正的其他条目,不可尽数。
采纳众人意见,确定印刷版本。于是以白字为神农所说,黑字为名医所传,唐代增加的药种和宋代增加的药种,都分别加上明显的标志,详细解释,弄清它们的形态和药性。辨证谬误的,作为今注;考察文意而记述的,作为今按。药的功效确定了,道理也就详明。今以新旧药共九百八十三种,加上目录二十一卷,颁行天下,广泛流传。
刘翰后来加官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太平兴国四年(979),被任命为翰林医官使,再加官为检校户部郎中。雍熙二年(985),滑州刘遇患病,皇上命刘翰去诊治。刘翰从滑州回来,说刘遇必会病愈,不久,刘遇就死了,刘翰因此获罪,被贬责为和州团练副使。端拱(988~989)初,又被起用为尚药奉御。淳化元年(990),再为医官使。逝世时七十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