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ac,有人骗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萨达姆的运气王跃文
国际上倒萨声浪席天卷地,萨达姆却以百分之百的支持率重新当选伊拉克总统。原来暴君也是可以民主产生的。也许这正应了西方那句无可奈何的叹惋:民主是天下最不坏的制度。更有意思的是伊拉克副总统煞有介事地开个了国际玩笑:提议美国同伊拉克单挑。他奉劝美国别把联合国拉下水,也别拖着其他任何国家帮忙,真算好汉就让小布什同萨达姆对着干,两国副总统一对一,两国部长一对一,两国老百姓一对一。这个很好玩儿的建议颇有些中国古典小说的战争味道:兵对兵,将对将,不乱规矩。果真如此干一仗,美国胜算有多少也未可知。因为我们从电视里看到,美国只有主战或反战的游行场面,而伊拉克却是全民皆兵,从童男童女,到老翁老妪,个个斗志昂扬。望着伊拉克人民手举萨达姆照片欢呼雀跃的狂热劲儿,我猜想这位通过神奇的民主选举连续执政二十多年的铁血男人,不仅是他们百姓心目中的伟大领袖和舵手,而且是他们的民族英雄。
俗话说:一娘生九子,连娘十条心。意思是说人心完全一致是不可能的事情。所谓万众一心云云,不是政治家们自作多情的政治臆想,就是他们对民意的强奸。当年斯大林也做过类似的全民公决,结果证明这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在苏联享有绝对威望。当时出版的斯大林文集,凡讲话稿通篇都注明哪里有掌声。据说有次斯大林在某个重要会议上出现时,全场起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但是,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谁第一个停止鼓掌呢?人们面面相觑,看谁先停下拍打着的双手。毕竟两手不能无休止地拍打下去啊。斯大林同志还要发表重要讲话,听完讲话大家还得投身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终于,有个人双手停止了拍打,人们松了口气,掌声慢慢稀落了,最后结束了。可是,几天之后,带头停止双手拍打的那个人就神秘地消失了。
一个社会,如果每双手的每个细微动作都被严密监视着,主宰这个社会的铁腕人物还怕没有百分之百的支持率?手的动作倒是肉眼可以看到的,但伊拉克或前苏联更为先进之处是可以监视人们的思想和灵魂。这种社会里,铁腕人物们只需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乖顺的民众就会心领神会、暗中配合。这种神奇现象,好比气功大师吹嘘的气场,官话叫做良好局面。比方铁腕人物发表演说,事先将需要掌声的地方作上标记,临时只需把声音拖高、拖长,再一抬头,不出半秒,保证有掌声响起来。斯大林的掌声是否如此启发出来的,无以考证。萨达姆的掌声的确是他歇斯底里的叫喊和故作刚毅的手势诱导出来的,这有电视镜头作证。
又据新闻报道,萨达姆称,如果美国开战,他将摧毁伊拉克境内所有油田,理由是防止美国对石油的控制。不知萨达姆此举征求全国民众同意了吗?真的毁掉了油田,吃亏的最终还是伊拉克民众。上次海湾战争之后,萨达姆曾动用十几亿美元,修建了豪华宫殿三十九座,加上修复原有的十六座宫殿,他的个人宫殿达五十五处之多。有的宫殿规模是美国白宫的四倍,有的宫殿比法国凡尔赛宫还要气派。不知萨达姆大兴土木是否也经过了全民公决?我想如果全民投票,萨达姆的支持率肯定又是百分之百。但是如果没了油田,萨达姆再修宫殿,美元从哪里来?
阿富汗塔利班政权消失了。记得当时电视里播放塔利班军队摧毁佛像的画面时,我不敢相信世界上竟有如此野蛮的宗教偏执和毫无理性的荒唐政府。但它确实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存在着。我想塔利班政府如果就摧毁佛像进行全民公决,举国上下肯定也是全力支持奥马尔的英明决策的。我至今记得电视里介绍塔利班政府强制灌输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场景:从儿童时代开始,人们就得接受一种声音、一种思想、一种理想、一种生活方式。但阿富汗到底还有它幸运之处,塔利班政权的统治时间毕竟不算太长,别的思潮和政治力量尚有生长空间。如果让塔利班再统治几十年,他们就有洗掉几代人的脑子、扼杀任何政治选择的可能。那个时候,哪怕塔利班自己不想干了,也没有别的政治力量有能力接过这个烂摊子。
不知萨达姆还会干多久?中国还有句老话,吉人自有天相。可打死我也不相信萨达姆是个吉人,可他偏有天助神佑。当年老布什要取老萨小命,只亏一篑之功,偏偏就收了手。如今小布什发了狠心要收拾他,又有许多宽宏大量的政治家出面调停。战争自是不好,但萨达姆是除战争之外最不好的东西。
一种秘诀王跃文
我在电视新闻里经常看到美国警察驱车在街区和高速公路上追赶违章车辆,不由得感叹美国执法之严厉。毕竟有钱,电视镜头居然是空中航拍的,不知是美国电视台拍下的,还是警察部门拍下的。反正这种新闻的成本不会很便宜。有回又见新闻说,民众抗议,警察因处罚违章车辆,飞车呼啸,阻塞交通,甚至酿成车祸,得不偿失。因而,议会准备通过法案,轻微的交通违章,不准再上演“生死时速”可是,另一部分民众又有意见了,他们担心如此以来新闻不好看了。
萨达姆被捕时,随身带着两把手枪。但他一弹未发,束手就擒。世界上善良的人都为此欣慰:杀人魔王终于落网了。可是,包括伊拉克人在内的阿拉伯人有意见了:萨达姆不是自命阿拉伯民族英雄吗?怎么如此窝囊?我们宁愿看到他成为烈士,而不愿意看到他成为乖顺的俘虏!义愤的阿拉伯人很希望看到萨达姆杀人无数之后,再次举起枪为那张灾难名单增添几个零头。如此,再多几个冤魂,萨达姆的高大形象就圆满了。这般英勇的场面,经妙笔描绘,或经电视镜头写实,自然也是很好看的。
“9。11”那天,我在昆明某宾馆里。电视里赫然播出美国世贸大厦遭恐怖袭击的消息,我愕然失语。房间里挤着很多人,他们多兴奋不已。那天我们聚在一起的多是文化人,他们见我神色凝重,便意识到自己的幸灾乐祸太不理性,太不人道,太不国际主义,或太不其他什么的,于是略露尴尬。可过不了几分钟,电视镜头实在太精彩了,他们又啧啧赞叹起来。几天后,关于“9。11”事件的碟片风行于市,购者踊跃。人们都说,太好看了,比美国大片好看多了。
我们自己好斗尚武,祸国殃民,殷鉴未远。所谓“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几十年里,偌大一个国家无异于一个超级斗鸡场。现在想起来,斗得头破血流的是成千上万斗鸡们,乐的却是从这种无聊游戏中渔利的政客们。那种场面,当然也是很好看的。全国人民不爱红妆爱武装,不分白天黑夜,走过大街小巷,革命歌曲嘹亮。最高兴的是小孩子,经常可以看活生生的战争片、恐怖片。近些年出了些电视剧,专演那些年月孩子们穿着绿军装玩抓特务之类的游戏,动情地缅怀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好看的确好看,却是非常可怕。
文章写到这里,关于美国交通新闻的素材只是个引子了。我想到了另一个问题:贫穷与专制。看看这几年世界上战乱与政变,便可发现这样一条规律:国家越是贫穷,越是动荡;越是动荡,越是专制;越是专制,越是贫穷。海地大概是非洲最贫穷的国家,三天两头闹政变,变来变去,仍是国穷民弱,政权腐败专制;刚果因为贫穷,所以老是打仗;或者说,阿富汉因为老是打仗,所以总是贫穷;或者说,利比亚因为动荡,所以就搞专制;或者说,伊拉克因为专制,把个中东天堂富国变成了穷光蛋。贫穷、动荡、专制三者互为因果,以上句式中“因为”同“所以”后面拿这三个词随意替代,逻辑上都是通的。但不管怎么变,依照人类嗜血喜暴的天性,统统地好看。打仗多好看!杀人多好看!
有个秘诀,专制的独裁者心照不宣:贫穷治国,万世法则。民众贫穷,便无反抗之力量;民众贫穷,便无觉悟之头脑;民众贫穷,便对政府感恩戴德。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是我很敬重的政治家,他每年都在自己住所布施一次饭食,每次都是人山人海,甚至有人被践踏致伤致死。曼德拉因此受到南非黑人父亲般的爱戴。倘若不是黑人们贫穷,曼德拉先生何以会有如此高的人望?我举这个例子只是取其一端,曼德拉并不是专制者,而那些专制者却是努力实现国家贫穷的不懈斗士。阿拉伯社会复兴党也好,塔利班也好,任何独裁的利益集团,都不会真正让民众富裕起来的。最起码的,大批衣食无着的穷孩子,穿上威武的军装,扛上沉沉的钢枪,还有人管吃管住,还可能当上军官,政府叫他朝谁开枪,他就朝谁开枪。这些孩子开枪杀人的故事,拍成影视片,照样好看。孔圣人若能高瞻远瞩,还应说句话:民可使饥之,不可使富之。
伏尔泰和年羹尧王跃文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是个很有意思的人物。他很风雅,懂音乐,通法语,喜欢写诗,甚至用法语写诗。他是个君主,看上去却很有人情味,甚至不可思议地允许言论自由。他曾经说过:“老子爱怎么干就怎么干,老百姓爱说什么由他们说去!”有次他在柏林城的墙上看到一幅讽刺他的漫画,不以为然,只淡然说道:“嗬!再挂低些,让人瞧个仔细嘛!”既然有人敢画讽刺国王的漫画,说不定也会流行很多挖苦他的段子。此乃臆测,无从考证。我想纵然民间有很多段子流传,腓特烈二世也不会生气的。老百姓爱说什么就让他们说去,谁又动得了他半根毫毛呢?下道禁令,不准百姓编段子,那才是傻瓜做的事儿。
这位感情丰富的国王做过的最冲动的事,只怕是邀请伏尔泰做客了。当时伏尔泰文名响彻欧洲,腓特烈二世自命艺术家和诗人,又会讲一口很时髦的法语,自然要同最杰出的文化人做朋友了。于是,他向伏尔泰郑重发出邀请。伏尔泰兴高采烈地来了,称赞腓特烈二世为“北方的所罗门王”腓特烈二世却很谦虚,说自己最喜欢的称号是“伏尔泰的东道主”这位好客的东道主封伏尔泰为法官,让他住进豪华的王公宅邸,领取丰厚的薪金。
伏尔泰的访问看上去很愉快。腓特烈二世隔三岔五宴请他,席间的谈论是高雅的,哲学、音乐、法语诗,甚至还有烹饪术。国王还常常请伏尔泰修改他的诗作。但久而久之,麻烦就来了。文化人天真起来就容易忘乎所以。伏尔泰见国王请他修改诗作,就真以老师自居了。腓特烈二世写诗到底只是业余爱好,他的职业是国王。这位国王的诗自然不敢恭维,尽管他的国王当得也许很出色。伏尔泰竟然笑话国王的诗,甚至在很多公开场合引用国王的诗。国王认为伏尔泰这么做别有用心。腓特烈二世毕竟还算有自知之明,他清楚自己的诗作只能在小圈子里传阅,公开发表怕招人笑话。可伏尔泰的恶作剧等于是将国王的诗作公开发表在报纸的头版头条了,而这个版面通常是发表国内外要闻的。腓特烈不高兴了,伏尔泰也不愉快了。伏尔泰只好离去,回到他忍受了几十年的法国。
几乎在同时,中国正处大清帝国康雍乾盛世之雍正年间。雍正的宠臣年羹尧文韬武略,为雍正登上皇帝宝座立下过汗马功劳。雍正好像也很有人情味,曾对年羹尧说:自古君臣之交大多因为公事,私交也是有的;但像我俩交情如此长久,从未有过啊!我俩要做君臣的榜样,让千秋万代之后人称赞,让他们羡慕得流口水!听了这席话,年羹尧真是感激涕零,山呼万岁万岁万万岁,发誓肝脑涂地,死而后已。雍正对年羹尧自然是累降恩泽。
然而,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从来就没有改变过。有一年,天显瑞象,五珠连贯,日月同辉。于是举国沸腾,以为吉兆。文武百官竞相进表,颂扬雍正英明盖世,德化八荒,乾坤朗朗,国富民安,盛世太平。年羹尧当然不敢免俗,也进表皇上,自然是好话连篇。他在上表中用了“夕惕朝乾”之句,称颂雍正晚上反躬自省,白天为国事勤勉操劳。此语出自易经?乾卦第一,原话是:“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后来化作成语,或说“夕惕朝乾”或说“朝乾夕惕”意思完全相同。但人们习惯中多说“朝乾夕惕”年羹尧的灾祸就出在这地方。他只是把人们说惯了的“朝乾夕惕”说成了“夕惕朝乾”就惹得雍正龙颜大怒。这位当年发誓要同年羹尧做千古君臣榜样的圣明之君脾气发得令人不可思议:既然年羹尧舍不得把“朝乾夕惕”四个字给我,他立下的那些功劳我也可给可不给!
年羹尧做梦也想不到自己这么容易就把皇帝老子给得罪了。这位中国的大臣远没有同时代西方的伏尔泰那么幸运。伏尔泰也曾被腓特烈二世的爪牙投入监狱,因为他无意间带走了这位国王的法语诗集。这册诗集很可能让腓特烈二世在国际上丢脸。但伏尔泰很快就被放出来了,腓特烈二世还为自己做得过火而内疚。也许因为伏尔泰到底只是国王的客人,而年羹尧却是皇帝的臣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年羹尧被认定九十二项罪状,其中三十二项都是问斩的罪。一个被皇帝视如手足的权臣,一夜之间成了十恶不赦的罪臣。鸟之将死,其鸣也哀。年羹尧在狱中给雍正写了封信,言辞凄切,恳求皇上留他这犬马之身,慢慢为主子效力。雍正便大发慈悲,法外开恩,赐这位当年的功臣在狱中自尽。凡是皇上赐予的,不论祸福,都是恩典。年羹尧自尽之前,还得伏地长跪,谢主龙恩。毕竟不必杀头,可留下个全尸,自然算得上皇恩浩荡。中国自古的天条是:朝廷永远不会错,皇上永远是对的。臣民在皇帝和朝廷面前永远只有一个姿势:叩首谢恩!
伏尔泰事后回顾自己的普鲁士之旅,万分感慨:谁若相信自由、多元价值、宽容和同情,谁就无法呼吸极权主义国家的空气!谜底终于揭开了:原来腓特烈二世因为法语诗的事而生气,不过是借口罢了。年羹尧的冤狱呢?却是让人莫名其妙。中国历代皇帝,除去开国之君,都受着良好的教育,皆可谓饱读诗书,学养深厚。难道雍正皇帝真的不明白“夕惕朝乾”原本没有错误,他只是想找个岔儿发作而已?只要他是皇帝,就总有龙威大作的理由。
仁者?君子?凡人王跃文
读书是需要人生经验的。我早些年捧着一本论语,只觉得古奥难懂。直到在人世间栖栖然走过了一程,再重新读这本书,方才略略参悟了孔门学问的些许玄机。
孔门学问的最高境界是仁。众弟子多次问仁,但孔子从未对仁下过一个定义,只是教弟子们怎么去做。勉强换算成现代语汇,就是教弟子们做到真善美。比方说“刚毅木讷,近仁也”一个人是怎样便是怎样,哪怕呆头呆脑都没关系,如果刻意地表现,就是“巧言令色,鲜矣仁”了。子路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他穿着粗布衣服,同身着华服的贵人们站在一起,从容不迫,不卑不亢。孔子对此大为赞赏,认为这只有子路才能做得到。我想是他心中有仁,用不着拿外在的东西来文饰。这看似平常,我们大多数人未必做得到。我们在西装革覆的阔人面前如果捉襟见肘,多半会露出窘态来。
仁的境界不是很容易达到的。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他从未说过谁成了仁者。颜回“三月不违仁”已经很不错了。所以,孔子叹道:“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千古喟叹,遗憾无限;物欲之弊,于今为烈。人们难以达仁,不在仁的虚无缥渺,而是人们实在很难逾越声色犬马的欲壑。说到底,人总是俗物,很难真正达到仁的境界。世上是否有过真正的仁者,值得怀疑。但人应常怀仁心,所谓“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便是“为仁由己”的意思,而且“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实在很通达,他知道要求所有人都成仁者,太不现实,于是退而求其次,又教人做君子。君子不一定就是仁者,但对仁应念念不忘。所谓“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这大概是对君子的道德要求吧。孔子的另一位得道高足子夏说,君子“观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这或许就是君子的外在气度:看上去庄敬,叫人不敢轻慢;接近他又很温和,不是拒人千里之外;听他的言论,则严肃认真,使人折服。做到这一点,需要仁的深厚修养,不是我们经常看到的那种装腔作势。所以恪守仁道,自成君子。
孔子的学问不是人们误解的那样刻板,而是很活泛、很练达的。我们凡人学了,也大有裨益。比如同上司相处,孔子讲究平淡为宜。他说:“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这里教人谨守臣道,不必过于拘礼。可我又常常拿... -->>
萨达姆的运气王跃文
国际上倒萨声浪席天卷地,萨达姆却以百分之百的支持率重新当选伊拉克总统。原来暴君也是可以民主产生的。也许这正应了西方那句无可奈何的叹惋:民主是天下最不坏的制度。更有意思的是伊拉克副总统煞有介事地开个了国际玩笑:提议美国同伊拉克单挑。他奉劝美国别把联合国拉下水,也别拖着其他任何国家帮忙,真算好汉就让小布什同萨达姆对着干,两国副总统一对一,两国部长一对一,两国老百姓一对一。这个很好玩儿的建议颇有些中国古典小说的战争味道:兵对兵,将对将,不乱规矩。果真如此干一仗,美国胜算有多少也未可知。因为我们从电视里看到,美国只有主战或反战的游行场面,而伊拉克却是全民皆兵,从童男童女,到老翁老妪,个个斗志昂扬。望着伊拉克人民手举萨达姆照片欢呼雀跃的狂热劲儿,我猜想这位通过神奇的民主选举连续执政二十多年的铁血男人,不仅是他们百姓心目中的伟大领袖和舵手,而且是他们的民族英雄。
俗话说:一娘生九子,连娘十条心。意思是说人心完全一致是不可能的事情。所谓万众一心云云,不是政治家们自作多情的政治臆想,就是他们对民意的强奸。当年斯大林也做过类似的全民公决,结果证明这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在苏联享有绝对威望。当时出版的斯大林文集,凡讲话稿通篇都注明哪里有掌声。据说有次斯大林在某个重要会议上出现时,全场起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但是,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谁第一个停止鼓掌呢?人们面面相觑,看谁先停下拍打着的双手。毕竟两手不能无休止地拍打下去啊。斯大林同志还要发表重要讲话,听完讲话大家还得投身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终于,有个人双手停止了拍打,人们松了口气,掌声慢慢稀落了,最后结束了。可是,几天之后,带头停止双手拍打的那个人就神秘地消失了。
一个社会,如果每双手的每个细微动作都被严密监视着,主宰这个社会的铁腕人物还怕没有百分之百的支持率?手的动作倒是肉眼可以看到的,但伊拉克或前苏联更为先进之处是可以监视人们的思想和灵魂。这种社会里,铁腕人物们只需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乖顺的民众就会心领神会、暗中配合。这种神奇现象,好比气功大师吹嘘的气场,官话叫做良好局面。比方铁腕人物发表演说,事先将需要掌声的地方作上标记,临时只需把声音拖高、拖长,再一抬头,不出半秒,保证有掌声响起来。斯大林的掌声是否如此启发出来的,无以考证。萨达姆的掌声的确是他歇斯底里的叫喊和故作刚毅的手势诱导出来的,这有电视镜头作证。
又据新闻报道,萨达姆称,如果美国开战,他将摧毁伊拉克境内所有油田,理由是防止美国对石油的控制。不知萨达姆此举征求全国民众同意了吗?真的毁掉了油田,吃亏的最终还是伊拉克民众。上次海湾战争之后,萨达姆曾动用十几亿美元,修建了豪华宫殿三十九座,加上修复原有的十六座宫殿,他的个人宫殿达五十五处之多。有的宫殿规模是美国白宫的四倍,有的宫殿比法国凡尔赛宫还要气派。不知萨达姆大兴土木是否也经过了全民公决?我想如果全民投票,萨达姆的支持率肯定又是百分之百。但是如果没了油田,萨达姆再修宫殿,美元从哪里来?
阿富汗塔利班政权消失了。记得当时电视里播放塔利班军队摧毁佛像的画面时,我不敢相信世界上竟有如此野蛮的宗教偏执和毫无理性的荒唐政府。但它确实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存在着。我想塔利班政府如果就摧毁佛像进行全民公决,举国上下肯定也是全力支持奥马尔的英明决策的。我至今记得电视里介绍塔利班政府强制灌输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场景:从儿童时代开始,人们就得接受一种声音、一种思想、一种理想、一种生活方式。但阿富汗到底还有它幸运之处,塔利班政权的统治时间毕竟不算太长,别的思潮和政治力量尚有生长空间。如果让塔利班再统治几十年,他们就有洗掉几代人的脑子、扼杀任何政治选择的可能。那个时候,哪怕塔利班自己不想干了,也没有别的政治力量有能力接过这个烂摊子。
不知萨达姆还会干多久?中国还有句老话,吉人自有天相。可打死我也不相信萨达姆是个吉人,可他偏有天助神佑。当年老布什要取老萨小命,只亏一篑之功,偏偏就收了手。如今小布什发了狠心要收拾他,又有许多宽宏大量的政治家出面调停。战争自是不好,但萨达姆是除战争之外最不好的东西。
一种秘诀王跃文
我在电视新闻里经常看到美国警察驱车在街区和高速公路上追赶违章车辆,不由得感叹美国执法之严厉。毕竟有钱,电视镜头居然是空中航拍的,不知是美国电视台拍下的,还是警察部门拍下的。反正这种新闻的成本不会很便宜。有回又见新闻说,民众抗议,警察因处罚违章车辆,飞车呼啸,阻塞交通,甚至酿成车祸,得不偿失。因而,议会准备通过法案,轻微的交通违章,不准再上演“生死时速”可是,另一部分民众又有意见了,他们担心如此以来新闻不好看了。
萨达姆被捕时,随身带着两把手枪。但他一弹未发,束手就擒。世界上善良的人都为此欣慰:杀人魔王终于落网了。可是,包括伊拉克人在内的阿拉伯人有意见了:萨达姆不是自命阿拉伯民族英雄吗?怎么如此窝囊?我们宁愿看到他成为烈士,而不愿意看到他成为乖顺的俘虏!义愤的阿拉伯人很希望看到萨达姆杀人无数之后,再次举起枪为那张灾难名单增添几个零头。如此,再多几个冤魂,萨达姆的高大形象就圆满了。这般英勇的场面,经妙笔描绘,或经电视镜头写实,自然也是很好看的。
“9。11”那天,我在昆明某宾馆里。电视里赫然播出美国世贸大厦遭恐怖袭击的消息,我愕然失语。房间里挤着很多人,他们多兴奋不已。那天我们聚在一起的多是文化人,他们见我神色凝重,便意识到自己的幸灾乐祸太不理性,太不人道,太不国际主义,或太不其他什么的,于是略露尴尬。可过不了几分钟,电视镜头实在太精彩了,他们又啧啧赞叹起来。几天后,关于“9。11”事件的碟片风行于市,购者踊跃。人们都说,太好看了,比美国大片好看多了。
我们自己好斗尚武,祸国殃民,殷鉴未远。所谓“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几十年里,偌大一个国家无异于一个超级斗鸡场。现在想起来,斗得头破血流的是成千上万斗鸡们,乐的却是从这种无聊游戏中渔利的政客们。那种场面,当然也是很好看的。全国人民不爱红妆爱武装,不分白天黑夜,走过大街小巷,革命歌曲嘹亮。最高兴的是小孩子,经常可以看活生生的战争片、恐怖片。近些年出了些电视剧,专演那些年月孩子们穿着绿军装玩抓特务之类的游戏,动情地缅怀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好看的确好看,却是非常可怕。
文章写到这里,关于美国交通新闻的素材只是个引子了。我想到了另一个问题:贫穷与专制。看看这几年世界上战乱与政变,便可发现这样一条规律:国家越是贫穷,越是动荡;越是动荡,越是专制;越是专制,越是贫穷。海地大概是非洲最贫穷的国家,三天两头闹政变,变来变去,仍是国穷民弱,政权腐败专制;刚果因为贫穷,所以老是打仗;或者说,阿富汉因为老是打仗,所以总是贫穷;或者说,利比亚因为动荡,所以就搞专制;或者说,伊拉克因为专制,把个中东天堂富国变成了穷光蛋。贫穷、动荡、专制三者互为因果,以上句式中“因为”同“所以”后面拿这三个词随意替代,逻辑上都是通的。但不管怎么变,依照人类嗜血喜暴的天性,统统地好看。打仗多好看!杀人多好看!
有个秘诀,专制的独裁者心照不宣:贫穷治国,万世法则。民众贫穷,便无反抗之力量;民众贫穷,便无觉悟之头脑;民众贫穷,便对政府感恩戴德。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是我很敬重的政治家,他每年都在自己住所布施一次饭食,每次都是人山人海,甚至有人被践踏致伤致死。曼德拉因此受到南非黑人父亲般的爱戴。倘若不是黑人们贫穷,曼德拉先生何以会有如此高的人望?我举这个例子只是取其一端,曼德拉并不是专制者,而那些专制者却是努力实现国家贫穷的不懈斗士。阿拉伯社会复兴党也好,塔利班也好,任何独裁的利益集团,都不会真正让民众富裕起来的。最起码的,大批衣食无着的穷孩子,穿上威武的军装,扛上沉沉的钢枪,还有人管吃管住,还可能当上军官,政府叫他朝谁开枪,他就朝谁开枪。这些孩子开枪杀人的故事,拍成影视片,照样好看。孔圣人若能高瞻远瞩,还应说句话:民可使饥之,不可使富之。
伏尔泰和年羹尧王跃文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是个很有意思的人物。他很风雅,懂音乐,通法语,喜欢写诗,甚至用法语写诗。他是个君主,看上去却很有人情味,甚至不可思议地允许言论自由。他曾经说过:“老子爱怎么干就怎么干,老百姓爱说什么由他们说去!”有次他在柏林城的墙上看到一幅讽刺他的漫画,不以为然,只淡然说道:“嗬!再挂低些,让人瞧个仔细嘛!”既然有人敢画讽刺国王的漫画,说不定也会流行很多挖苦他的段子。此乃臆测,无从考证。我想纵然民间有很多段子流传,腓特烈二世也不会生气的。老百姓爱说什么就让他们说去,谁又动得了他半根毫毛呢?下道禁令,不准百姓编段子,那才是傻瓜做的事儿。
这位感情丰富的国王做过的最冲动的事,只怕是邀请伏尔泰做客了。当时伏尔泰文名响彻欧洲,腓特烈二世自命艺术家和诗人,又会讲一口很时髦的法语,自然要同最杰出的文化人做朋友了。于是,他向伏尔泰郑重发出邀请。伏尔泰兴高采烈地来了,称赞腓特烈二世为“北方的所罗门王”腓特烈二世却很谦虚,说自己最喜欢的称号是“伏尔泰的东道主”这位好客的东道主封伏尔泰为法官,让他住进豪华的王公宅邸,领取丰厚的薪金。
伏尔泰的访问看上去很愉快。腓特烈二世隔三岔五宴请他,席间的谈论是高雅的,哲学、音乐、法语诗,甚至还有烹饪术。国王还常常请伏尔泰修改他的诗作。但久而久之,麻烦就来了。文化人天真起来就容易忘乎所以。伏尔泰见国王请他修改诗作,就真以老师自居了。腓特烈二世写诗到底只是业余爱好,他的职业是国王。这位国王的诗自然不敢恭维,尽管他的国王当得也许很出色。伏尔泰竟然笑话国王的诗,甚至在很多公开场合引用国王的诗。国王认为伏尔泰这么做别有用心。腓特烈二世毕竟还算有自知之明,他清楚自己的诗作只能在小圈子里传阅,公开发表怕招人笑话。可伏尔泰的恶作剧等于是将国王的诗作公开发表在报纸的头版头条了,而这个版面通常是发表国内外要闻的。腓特烈不高兴了,伏尔泰也不愉快了。伏尔泰只好离去,回到他忍受了几十年的法国。
几乎在同时,中国正处大清帝国康雍乾盛世之雍正年间。雍正的宠臣年羹尧文韬武略,为雍正登上皇帝宝座立下过汗马功劳。雍正好像也很有人情味,曾对年羹尧说:自古君臣之交大多因为公事,私交也是有的;但像我俩交情如此长久,从未有过啊!我俩要做君臣的榜样,让千秋万代之后人称赞,让他们羡慕得流口水!听了这席话,年羹尧真是感激涕零,山呼万岁万岁万万岁,发誓肝脑涂地,死而后已。雍正对年羹尧自然是累降恩泽。
然而,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从来就没有改变过。有一年,天显瑞象,五珠连贯,日月同辉。于是举国沸腾,以为吉兆。文武百官竞相进表,颂扬雍正英明盖世,德化八荒,乾坤朗朗,国富民安,盛世太平。年羹尧当然不敢免俗,也进表皇上,自然是好话连篇。他在上表中用了“夕惕朝乾”之句,称颂雍正晚上反躬自省,白天为国事勤勉操劳。此语出自易经?乾卦第一,原话是:“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后来化作成语,或说“夕惕朝乾”或说“朝乾夕惕”意思完全相同。但人们习惯中多说“朝乾夕惕”年羹尧的灾祸就出在这地方。他只是把人们说惯了的“朝乾夕惕”说成了“夕惕朝乾”就惹得雍正龙颜大怒。这位当年发誓要同年羹尧做千古君臣榜样的圣明之君脾气发得令人不可思议:既然年羹尧舍不得把“朝乾夕惕”四个字给我,他立下的那些功劳我也可给可不给!
年羹尧做梦也想不到自己这么容易就把皇帝老子给得罪了。这位中国的大臣远没有同时代西方的伏尔泰那么幸运。伏尔泰也曾被腓特烈二世的爪牙投入监狱,因为他无意间带走了这位国王的法语诗集。这册诗集很可能让腓特烈二世在国际上丢脸。但伏尔泰很快就被放出来了,腓特烈二世还为自己做得过火而内疚。也许因为伏尔泰到底只是国王的客人,而年羹尧却是皇帝的臣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年羹尧被认定九十二项罪状,其中三十二项都是问斩的罪。一个被皇帝视如手足的权臣,一夜之间成了十恶不赦的罪臣。鸟之将死,其鸣也哀。年羹尧在狱中给雍正写了封信,言辞凄切,恳求皇上留他这犬马之身,慢慢为主子效力。雍正便大发慈悲,法外开恩,赐这位当年的功臣在狱中自尽。凡是皇上赐予的,不论祸福,都是恩典。年羹尧自尽之前,还得伏地长跪,谢主龙恩。毕竟不必杀头,可留下个全尸,自然算得上皇恩浩荡。中国自古的天条是:朝廷永远不会错,皇上永远是对的。臣民在皇帝和朝廷面前永远只有一个姿势:叩首谢恩!
伏尔泰事后回顾自己的普鲁士之旅,万分感慨:谁若相信自由、多元价值、宽容和同情,谁就无法呼吸极权主义国家的空气!谜底终于揭开了:原来腓特烈二世因为法语诗的事而生气,不过是借口罢了。年羹尧的冤狱呢?却是让人莫名其妙。中国历代皇帝,除去开国之君,都受着良好的教育,皆可谓饱读诗书,学养深厚。难道雍正皇帝真的不明白“夕惕朝乾”原本没有错误,他只是想找个岔儿发作而已?只要他是皇帝,就总有龙威大作的理由。
仁者?君子?凡人王跃文
读书是需要人生经验的。我早些年捧着一本论语,只觉得古奥难懂。直到在人世间栖栖然走过了一程,再重新读这本书,方才略略参悟了孔门学问的些许玄机。
孔门学问的最高境界是仁。众弟子多次问仁,但孔子从未对仁下过一个定义,只是教弟子们怎么去做。勉强换算成现代语汇,就是教弟子们做到真善美。比方说“刚毅木讷,近仁也”一个人是怎样便是怎样,哪怕呆头呆脑都没关系,如果刻意地表现,就是“巧言令色,鲜矣仁”了。子路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他穿着粗布衣服,同身着华服的贵人们站在一起,从容不迫,不卑不亢。孔子对此大为赞赏,认为这只有子路才能做得到。我想是他心中有仁,用不着拿外在的东西来文饰。这看似平常,我们大多数人未必做得到。我们在西装革覆的阔人面前如果捉襟见肘,多半会露出窘态来。
仁的境界不是很容易达到的。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他从未说过谁成了仁者。颜回“三月不违仁”已经很不错了。所以,孔子叹道:“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千古喟叹,遗憾无限;物欲之弊,于今为烈。人们难以达仁,不在仁的虚无缥渺,而是人们实在很难逾越声色犬马的欲壑。说到底,人总是俗物,很难真正达到仁的境界。世上是否有过真正的仁者,值得怀疑。但人应常怀仁心,所谓“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便是“为仁由己”的意思,而且“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实在很通达,他知道要求所有人都成仁者,太不现实,于是退而求其次,又教人做君子。君子不一定就是仁者,但对仁应念念不忘。所谓“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这大概是对君子的道德要求吧。孔子的另一位得道高足子夏说,君子“观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这或许就是君子的外在气度:看上去庄敬,叫人不敢轻慢;接近他又很温和,不是拒人千里之外;听他的言论,则严肃认真,使人折服。做到这一点,需要仁的深厚修养,不是我们经常看到的那种装腔作势。所以恪守仁道,自成君子。
孔子的学问不是人们误解的那样刻板,而是很活泛、很练达的。我们凡人学了,也大有裨益。比如同上司相处,孔子讲究平淡为宜。他说:“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这里教人谨守臣道,不必过于拘礼。可我又常常拿...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