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ac,口号万岁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2001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部分有一道18分的题,阅读一篇题目为门的文章后完成四个小题。这道题在阅卷人员中间几乎成了今年缺乏热点的语文试题中惟一的热点。不但阅卷领导小组事前为研究此题的给分原则大伤脑筋,而且在具体阅卷过程中也由于“出格”答案的层出不穷而引起一些讨论和“花絮”我想,简单分析一下该题的出、答、阅之间的“互动”对今后的现代文阅读考试,或许不乏意义。
门是一篇美国作家克莫利所写的哲理散文。这类散文的特点是以文学性语言抒发比较含蓄的哲理,一般不使用比较严密的逻辑推理,而大多采用象征和比喻的手段,从具体事物入手借题发挥,所欲表达的哲理往往具有很强的个人性和主观性,并且大多不一定直说出来,而是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和想象,甚至作者自身也不一定能说得清那个哲理,他只是感觉到并指出了“此中有真意”而已,你若当真向他追问,他则可能“欲辩已无言”了。
门就是这样一篇文章。从阅读的角度说,这是一篇轻松有趣,形象感和哲理度均把握得很到位的“美文”虽然稍有点故弄玄虚,但基本上平和自如,没有明显的败笔,在西方社会中,很适合中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人士的“高级精神消遣”但是,将这样一篇最适宜于“欣赏”的文章,而且是译文,用来考察学生对现代汉语白话文的阅读水平,是不是合适,恐怕有待思索和商榷。
这道题目的四个小题,都包含着“根据文意”的要求。然而问题恰恰出在“什么是文意”?有过类似写作经验的人会明白,我们写作这样的“机巧型”文章时,不一定有确定的文意。有时候只是围绕一个有趣的话题卖力地“抖机灵”但并没有什么“中心思想”好像我们遇见一个美女,不自觉地跟她东拉西扯,但并不一定有什么“明确的想法”况且在写作过程中已有的“文意”还会不断发散和改变。试题删去了原文的一些段落和句子,居然不大影响文章的完整性,就恰好证明了这一点。
试题参考答案所理解的文意可能是比较接近“真理”或者说比较准确的。但是这既缺乏可以清晰展示的证明,又无法排除其他“平行真理”的存在。比如21题所问开门和关门的含意,在原文中就存在着扩散性,考生可以在好几个自然段中得到启示。能够答出“标准答案”的,只能说是具有普通鉴赏力的学生,而真正经常阅读文学作品的“才子考生”可能会想得更远,他们不会相信“标准答案”会是那么“弱智”23题要求的文字表述,几乎就没有得满6分的。关于“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考生完全可能从“一起”或者“牧放”展开思路,由“一起”便会联想到“单独”由“牧放”便会联想到“约束”而这两个词恰恰是翻译所造成的。所以一定要有“独立天地”、“独立空间”、“隐秘需求”字样才算对,可能恰恰是对“文意”的窄化。24题的五段话,几乎每个选择都可以“狡辩”一番。a中说的“消极的不可知的神秘色彩”是可以从原文中嗅出些微味道的,如果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翻译这篇文章,编者完全可能提醒读者注意这一点。b当然是对的,因为说的都是“正确的废话”c则不一定对,首先“聪明人”开门时不... -->>
2001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部分有一道18分的题,阅读一篇题目为门的文章后完成四个小题。这道题在阅卷人员中间几乎成了今年缺乏热点的语文试题中惟一的热点。不但阅卷领导小组事前为研究此题的给分原则大伤脑筋,而且在具体阅卷过程中也由于“出格”答案的层出不穷而引起一些讨论和“花絮”我想,简单分析一下该题的出、答、阅之间的“互动”对今后的现代文阅读考试,或许不乏意义。
门是一篇美国作家克莫利所写的哲理散文。这类散文的特点是以文学性语言抒发比较含蓄的哲理,一般不使用比较严密的逻辑推理,而大多采用象征和比喻的手段,从具体事物入手借题发挥,所欲表达的哲理往往具有很强的个人性和主观性,并且大多不一定直说出来,而是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和想象,甚至作者自身也不一定能说得清那个哲理,他只是感觉到并指出了“此中有真意”而已,你若当真向他追问,他则可能“欲辩已无言”了。
门就是这样一篇文章。从阅读的角度说,这是一篇轻松有趣,形象感和哲理度均把握得很到位的“美文”虽然稍有点故弄玄虚,但基本上平和自如,没有明显的败笔,在西方社会中,很适合中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人士的“高级精神消遣”但是,将这样一篇最适宜于“欣赏”的文章,而且是译文,用来考察学生对现代汉语白话文的阅读水平,是不是合适,恐怕有待思索和商榷。
这道题目的四个小题,都包含着“根据文意”的要求。然而问题恰恰出在“什么是文意”?有过类似写作经验的人会明白,我们写作这样的“机巧型”文章时,不一定有确定的文意。有时候只是围绕一个有趣的话题卖力地“抖机灵”但并没有什么“中心思想”好像我们遇见一个美女,不自觉地跟她东拉西扯,但并不一定有什么“明确的想法”况且在写作过程中已有的“文意”还会不断发散和改变。试题删去了原文的一些段落和句子,居然不大影响文章的完整性,就恰好证明了这一点。
试题参考答案所理解的文意可能是比较接近“真理”或者说比较准确的。但是这既缺乏可以清晰展示的证明,又无法排除其他“平行真理”的存在。比如21题所问开门和关门的含意,在原文中就存在着扩散性,考生可以在好几个自然段中得到启示。能够答出“标准答案”的,只能说是具有普通鉴赏力的学生,而真正经常阅读文学作品的“才子考生”可能会想得更远,他们不会相信“标准答案”会是那么“弱智”23题要求的文字表述,几乎就没有得满6分的。关于“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考生完全可能从“一起”或者“牧放”展开思路,由“一起”便会联想到“单独”由“牧放”便会联想到“约束”而这两个词恰恰是翻译所造成的。所以一定要有“独立天地”、“独立空间”、“隐秘需求”字样才算对,可能恰恰是对“文意”的窄化。24题的五段话,几乎每个选择都可以“狡辩”一番。a中说的“消极的不可知的神秘色彩”是可以从原文中嗅出些微味道的,如果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翻译这篇文章,编者完全可能提醒读者注意这一点。b当然是对的,因为说的都是“正确的废话”c则不一定对,首先“聪明人”开门时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