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ac,嘉靖攻略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孙承恩早就从这次考试的题目里面察觉出了一些不一样的味道,嘉靖皇帝自己是个聪明绝顶的人,聪明绝顶的人都有自己的怪癖,比如嘉靖皇帝就不喜欢把话说得太明白,他喜欢和自己心意相通的臣子,讨厌需要自己把话说得太明白的臣子,这个习惯也是源自于大礼议时期需要心意相通的君臣暗中协作的做事方法。
只有聪明人才能做自己的臣子——嘉靖皇帝是这样认为的,所以,他讨厌那些驽钝之人,驽钝之人是不配进入内阁成为他的近臣的,而事实上,自从嘉靖皇帝进入西苑之后,就只有内阁大臣才能近距离接触皇帝,其余的六部九卿除了逢年过节祭祀祖宗的时候可以远远地瞧一眼皇帝的背影,几乎整个官宦生涯都见不到皇帝一面。
所以,心意相通是多么的重要!而事实上,严嵩之所以可以专权二十年,也多亏了他自己的聪明和儿子严世蕃的妖孽。
孙承恩不是一个太聪明的人但是能走到距离内阁大学士只有一步之遥的地步,他怎么可能不明白皇帝的某些习惯呢?皇帝喜欢试探群臣,稳固自己的地位,并且对臣子的想法了若指掌,但是臣子就不会去研究皇帝的行事准则,从而发现一定的规律,反而利用之来为自己谋利吗?
皇帝想要对东南和西北动手了,他已经受够了南倭北虏和年年的京师警戒,在无法迁都的前提之下,他已经不能在接受每年都要被北虏所威胁,也不能接受南倭影响之下年年递减的东南税收,联想到之前东南的苏松大捷和西北三边总督曾铣上书收复河套的事情,孙承恩明白了皇帝的心意。
皇帝需要选拔出精干的臣子,一名新思维皇帝排忧解难的臣子,而不是只想着中庸之道,一如官场就暮气沉沉联合着老臣一起对抗皇帝的绊脚石!国家需要会做事情的臣子,而不是只知道扯着嗓门儿大吼着子曰诗云的科道言官!
那么,取中那位,就是皇帝最根本的意思了吧?之前看过的文章,的确非常好,言之有物思路清晰,是很难得一见的好文章,但是在没有遍阅全部文章之前,不能擅自做决定,这不仅是作为主考官的尊严,也是作为一名负责人的臣子的责任之心——如果为了迎奉皇帝就抛弃了一个本该被取中的举子,那么作为主考官,自己就是失职的。
慢慢的,阅卷官们将自己所看重的文章传递到了副考官的位置上,副考官又将自己看中的文章写上“取”字,递给了主考官孙承恩,孙承恩结果第一份被副考官推荐的卷子,看起了上面的文章,看了一炷香的时间,点了点头,觉得不错,大概可以高高取中,便写上了“中”字,第一份被取中的试卷就出现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孙承恩桌上的试卷越来越多,一般来说被阅卷官和副考官联合推荐的卷子,其质量都不差,三道关卡层层把关,想要出现一份滥竽充数的卷子,实在是有些难度,而孙承恩又是出了名的秉公做事,想在他的眼皮底下玩小心思,实在是很难,出于自己的责任心,每一篇文章他都会大致浏览一遍,真的觉得好的才会取中,要是不符合他的意思,他还真会不给副考官面子,直接驳回。
被主考官驳回的卷子,副考官一般不会再次荐上,但是如果副考官真的觉得很好,就会再三推荐,主考官如果不满,也会再三驳回,一旦出现这种拉锯战的情况,监视官就会介入,选取另外一位副考官和几位阅卷官一起观看这份卷子,然后举手表决,是否同意取中,如果大多数都同意,主考官就必须要再次观看这份试卷,如果实在不答应,就要给出合适的理由,否则副考官是可以带着卷子去找皇帝要个说法的。
孙承恩的水准是很高的,副考官递上的一百多分荐卷,被他驳回了二十多份,剩下的八十多份里面,他只挑选出了两份可以排在面前竞选三甲的卷子,这是他的习惯,把勉强可以通过的、不错的、极佳的分开来放,然后排定的名次就按照这样来区分。
大概是题目出的有些出乎意料,... -->>
孙承恩早就从这次考试的题目里面察觉出了一些不一样的味道,嘉靖皇帝自己是个聪明绝顶的人,聪明绝顶的人都有自己的怪癖,比如嘉靖皇帝就不喜欢把话说得太明白,他喜欢和自己心意相通的臣子,讨厌需要自己把话说得太明白的臣子,这个习惯也是源自于大礼议时期需要心意相通的君臣暗中协作的做事方法。
只有聪明人才能做自己的臣子——嘉靖皇帝是这样认为的,所以,他讨厌那些驽钝之人,驽钝之人是不配进入内阁成为他的近臣的,而事实上,自从嘉靖皇帝进入西苑之后,就只有内阁大臣才能近距离接触皇帝,其余的六部九卿除了逢年过节祭祀祖宗的时候可以远远地瞧一眼皇帝的背影,几乎整个官宦生涯都见不到皇帝一面。
所以,心意相通是多么的重要!而事实上,严嵩之所以可以专权二十年,也多亏了他自己的聪明和儿子严世蕃的妖孽。
孙承恩不是一个太聪明的人但是能走到距离内阁大学士只有一步之遥的地步,他怎么可能不明白皇帝的某些习惯呢?皇帝喜欢试探群臣,稳固自己的地位,并且对臣子的想法了若指掌,但是臣子就不会去研究皇帝的行事准则,从而发现一定的规律,反而利用之来为自己谋利吗?
皇帝想要对东南和西北动手了,他已经受够了南倭北虏和年年的京师警戒,在无法迁都的前提之下,他已经不能在接受每年都要被北虏所威胁,也不能接受南倭影响之下年年递减的东南税收,联想到之前东南的苏松大捷和西北三边总督曾铣上书收复河套的事情,孙承恩明白了皇帝的心意。
皇帝需要选拔出精干的臣子,一名新思维皇帝排忧解难的臣子,而不是只想着中庸之道,一如官场就暮气沉沉联合着老臣一起对抗皇帝的绊脚石!国家需要会做事情的臣子,而不是只知道扯着嗓门儿大吼着子曰诗云的科道言官!
那么,取中那位,就是皇帝最根本的意思了吧?之前看过的文章,的确非常好,言之有物思路清晰,是很难得一见的好文章,但是在没有遍阅全部文章之前,不能擅自做决定,这不仅是作为主考官的尊严,也是作为一名负责人的臣子的责任之心——如果为了迎奉皇帝就抛弃了一个本该被取中的举子,那么作为主考官,自己就是失职的。
慢慢的,阅卷官们将自己所看重的文章传递到了副考官的位置上,副考官又将自己看中的文章写上“取”字,递给了主考官孙承恩,孙承恩结果第一份被副考官推荐的卷子,看起了上面的文章,看了一炷香的时间,点了点头,觉得不错,大概可以高高取中,便写上了“中”字,第一份被取中的试卷就出现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孙承恩桌上的试卷越来越多,一般来说被阅卷官和副考官联合推荐的卷子,其质量都不差,三道关卡层层把关,想要出现一份滥竽充数的卷子,实在是有些难度,而孙承恩又是出了名的秉公做事,想在他的眼皮底下玩小心思,实在是很难,出于自己的责任心,每一篇文章他都会大致浏览一遍,真的觉得好的才会取中,要是不符合他的意思,他还真会不给副考官面子,直接驳回。
被主考官驳回的卷子,副考官一般不会再次荐上,但是如果副考官真的觉得很好,就会再三推荐,主考官如果不满,也会再三驳回,一旦出现这种拉锯战的情况,监视官就会介入,选取另外一位副考官和几位阅卷官一起观看这份卷子,然后举手表决,是否同意取中,如果大多数都同意,主考官就必须要再次观看这份试卷,如果实在不答应,就要给出合适的理由,否则副考官是可以带着卷子去找皇帝要个说法的。
孙承恩的水准是很高的,副考官递上的一百多分荐卷,被他驳回了二十多份,剩下的八十多份里面,他只挑选出了两份可以排在面前竞选三甲的卷子,这是他的习惯,把勉强可以通过的、不错的、极佳的分开来放,然后排定的名次就按照这样来区分。
大概是题目出的有些出乎意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