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quanben.ac,血淬中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辽东战场上一连串的胜利,让光绪皇帝这些日子心情一直特别好。当他满脸喜色、神采飞扬地走进景仁宫时,珍妃正和一帮宫女、小太监嬉闹,看到皇上驾到,众人忙不迭地赶紧行礼请安。
看到打扰了爱妃的玩儿兴,皇上倒有些过意不去:“朕要看看你们在玩什么游戏,继续吧!”
珍妃微笑着说:“臣妾已经尽兴了,这会儿臣妾要陪着皇上呆一会儿。”
虽然已被册封为恪顺皇贵妃,但珍妃到底没脱女孩儿家活泼的天性。一阵子地疯玩嬉闹,此刻的她早已是香汗淋漓、气喘吁吁,红扑扑的脸蛋益发显得光艳靓丽、娇媚动人。光绪盯着她那漆黑的星眸,开玩笑地说着:“陪着朕只呆一会儿?朕可是不干呐!朕是要在你这里过夜的呦。”说着,一把抓住珍妃的小手。
一向大方的珍妃此时既有些娇羞,又感到非常高兴,自中日开战以来,皇上可是有很长时间没这样与自己调笑了。
执着珍妃的手,二人一同进入了寝宫,珍妃也慢慢恢复了常态。她柔声询问道:“皇上,看您满脸的喜气,又遇上什么高兴的事情了?”
闻听此言,光绪喜滋滋地说道:“岂只是高兴?朕从来都没有这么快活过!告诉你,咱们在辽东牛庄又打了一个大胜仗,这一回可是消灭倭寇五千多人啊!”“恭喜皇上、贺喜皇上!”虽然并不知道这一仗的真正意义,但珍妃亦由衷的感到高兴。
依旧兴致勃勃,光绪接着说道:“卿卿,你说这冯华当真是一员不可多得的虎将,不到旬日就三战三捷,还击毙倭寇两员大将,当年的曾国藩、左宗棠也不过如此吧?朕刚才把军机处前次关于擢升有功将士的奏折退了回去,让他们重新再议,朕这次要好好的封赏冯华!”
自甲午开战以来,军机议事从来都是争论不休。不是因为议和与抗战观点分歧,就是为了李鸿章贻误战机,给予何种处分而意见相左。为此徐用仪、孙毓汶等人还多次把状告到了老佛爷处。
此刻,军机大臣们对冯华的升迁问题亦是意见纷纭,双方引经据典各抒己见。奕訢、翁同龢、李鸿藻和文廷式等人认为冯华年轻有为战功卓著,当此国家用人之时应予破格升迁;而奕匡、世铎、徐用仪、孙毓汶和刚毅则以冯华来历不明,当过土匪为由,主张低调处理。
光绪最头疼的就是这种争论不已、无尽无休的口头官司,自己亲政以来无论办什么事都没有痛快过。他虽然早就想把徐用仪、孙毓汶这些碍事的老家伙开掉,可是由于为太后所遏制,这也只能想想罢了。
徐用仪和孙毓汶都是慈禧的心腹,在“战和问题”上他们是坚决的主和。早在中日宣战前,他们就认为中日战事一起胜负难料,只会让各列强坐山观虎斗从中渔利,因此始终反对宣战。当然,更主要的是他们已经了解了慈禧太后的真正想法:太后虽然一向对洋人没有好感,但也决不愿轻易开罪他们,尤其是在自己六十寿辰之时,她更是绝对讨厌打仗。
军机议事散去后,光绪单独留下了翁同龢。由于心烦意乱他先背着手走了两圈,然后才皱着眉头说道:“师傅你说这徐用仪、孙毓汶怎么总是捣乱,冯华立了如此大功,他们竟然还主张低调处理。当此国势低迷之时,大大封赏有功之臣既能振奋我大清的国威,又能激励将士用命奋勇作战,此乃一举两得之事呀!”
说到这里,光绪好不容易平复下来的情绪又激荡起来:“不光是徐用仪、孙毓汶,这会儿庆亲王也参合进来,朕就更不好办了;还有那刚毅,这次也跟着瞎搅和。师傅,我看干脆就不理会他们,直接起草谕旨如何?”
在军机行走多年、且老于世故的翁同龢听到皇上负气说出的这番话,虽然感同身受,但仍然慎重地说道:“皇上,此事还是不能操之过急,太后目前最忌讳的就是这种事。臣已经向刘坤一和吴大澂详细了解了冯华的情况,此人不但才华出众识见过人、文韬武略无一不精,而且他手中还有一支装备精良骁勇善战的精兵。这些年来,皇上虽然多次任命臣担任乡、会试正副考官,也物色、选拔了一些人才,但这些人大部分担任的都是御史言官、翰林编修等没有实权的职务。臣想,这个冯华如能供皇上驱使,将来必能起到极大的作用。只是此事绝不能让太后见疑,还是应先取得太后懿旨再办,方为上策。”
翁同龢自任会办军务大臣之后,因见清军**不堪再战,一直主张迅速编练一支采用西式训练的新军代替湘、淮等旧军。他认为无论是从目前的军事需要,还是从国家的长治久安,都需要马上实行新军制度,只是因种种制肘,没有得行。翁同龢主张编练新军还有更深一层的考虑:他从皇上与太后的矛盾中已经隐约感觉到皇上要想真正亲裁国政,取得与太后斗争的胜利,就必须拥有军权,手中掌握一支精锐的军队。
甲午战争前,翁同龢因身为帝师权参机要,同当时中央不少部院衙门的负责人以及地方督抚将军、提督都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在很多事情上,他们常常彼此互通声气、相互援引。这些人中,有的是他父亲前大学士翁心存、兄长翁同书的故旧、门人、僚属,更多的则是他的同年、同值和同乡等。刘坤一和吴大澂就是其中的重要两人,尤其是吴大澂,他系翁同龢的江苏同乡,且同属苏州府。两人早在翁同龢就读苏州紫阳书院时就已相识,关系可以说极为密切,吴大澂遇事进京全都是下榻在翁宅。此次为了了解冯华的情况,他们两人已经通过电报联系了好几次。看到吴大澂和刘坤一对冯华都是交口称赞,而且又得知义勇军实行新式训练,拥有新式武器,翁同龢立即产生了笼络冯华,使其为皇上所用的想法。
光绪刚才说的其实也是气话,如今听了师傅的一番劝告后也知道此事至关重要,万万不能鲁莽行事。他点了点头:“就按师傅所言吧!”
送走翁同龢,光绪立即吩咐执事太监备轿去颐和园
颐和园玉澜堂香气缥缈,慈禧太后佝偻着身子正在喷云吐雾般地抽着烟,虽然已经过完了六十大寿,但一向保养得非常好的她却一点儿也没有显出老态来。刚刚吸完这锅烟,执事太监来报,说庆亲王奕匡、礼亲王世铎与徐用仪、孙毓汶等军机大臣求见。
慈禧放下烟枪,缓缓说道:“让他们进来吧!”
奕匡、世铎、徐用仪和孙毓汶四人鱼贯而入,一字排开跪下叩头道:“恭请太后圣安!”
慈禧拉长声音说道:“起来吧,看坐!”
待四人就座后,才不紧不慢地问道:“有什么事啊?”
庆亲王奕匡向来不抢先说话,还是徐用仪抬起头回答:“老佛爷,恭亲王、翁同龢及李鸿藻等人力主对前些日子接连取得三场大捷的冯华予以重任,破格迁升,而且皇上也有此意。可是臣等觉得冯华此人虽然功劳甚大,但其来历不明,又出身不正做过土匪,只做一般升迁就可以了,否则的话将来会对我大清的江山永固留下隐患啊!”听到这儿,慈禧没有好气儿地“哼”了一声,抢白道:“江山永固?倭寇都快要打进紫禁城了,你们说怎么个固法啊!现在不用冯华,还用叶志超、卫汝贵、赵怀业这样的废物?要不,你们也上前线给老佛爷真刀真枪地打出个样子来!”
看到慈禧发火,四个人连忙再次跪在地上叩头不已,太后不说话他们也不敢起来。过了许久,慈禧才发话:“都起来吧!”
四个人唯唯诺诺地爬起来,像四颗霜打过的茄子,耷拉着脑袋一声不吭。见众人都不敢再说话,慈禧才把声音放缓和,安慰道:“行啦,都别哭丧着脸了,本宫也知道你们忠心耿耿。可冯华这个人是立了大... -->>
辽东战场上一连串的胜利,让光绪皇帝这些日子心情一直特别好。当他满脸喜色、神采飞扬地走进景仁宫时,珍妃正和一帮宫女、小太监嬉闹,看到皇上驾到,众人忙不迭地赶紧行礼请安。
看到打扰了爱妃的玩儿兴,皇上倒有些过意不去:“朕要看看你们在玩什么游戏,继续吧!”
珍妃微笑着说:“臣妾已经尽兴了,这会儿臣妾要陪着皇上呆一会儿。”
虽然已被册封为恪顺皇贵妃,但珍妃到底没脱女孩儿家活泼的天性。一阵子地疯玩嬉闹,此刻的她早已是香汗淋漓、气喘吁吁,红扑扑的脸蛋益发显得光艳靓丽、娇媚动人。光绪盯着她那漆黑的星眸,开玩笑地说着:“陪着朕只呆一会儿?朕可是不干呐!朕是要在你这里过夜的呦。”说着,一把抓住珍妃的小手。
一向大方的珍妃此时既有些娇羞,又感到非常高兴,自中日开战以来,皇上可是有很长时间没这样与自己调笑了。
执着珍妃的手,二人一同进入了寝宫,珍妃也慢慢恢复了常态。她柔声询问道:“皇上,看您满脸的喜气,又遇上什么高兴的事情了?”
闻听此言,光绪喜滋滋地说道:“岂只是高兴?朕从来都没有这么快活过!告诉你,咱们在辽东牛庄又打了一个大胜仗,这一回可是消灭倭寇五千多人啊!”“恭喜皇上、贺喜皇上!”虽然并不知道这一仗的真正意义,但珍妃亦由衷的感到高兴。
依旧兴致勃勃,光绪接着说道:“卿卿,你说这冯华当真是一员不可多得的虎将,不到旬日就三战三捷,还击毙倭寇两员大将,当年的曾国藩、左宗棠也不过如此吧?朕刚才把军机处前次关于擢升有功将士的奏折退了回去,让他们重新再议,朕这次要好好的封赏冯华!”
自甲午开战以来,军机议事从来都是争论不休。不是因为议和与抗战观点分歧,就是为了李鸿章贻误战机,给予何种处分而意见相左。为此徐用仪、孙毓汶等人还多次把状告到了老佛爷处。
此刻,军机大臣们对冯华的升迁问题亦是意见纷纭,双方引经据典各抒己见。奕訢、翁同龢、李鸿藻和文廷式等人认为冯华年轻有为战功卓著,当此国家用人之时应予破格升迁;而奕匡、世铎、徐用仪、孙毓汶和刚毅则以冯华来历不明,当过土匪为由,主张低调处理。
光绪最头疼的就是这种争论不已、无尽无休的口头官司,自己亲政以来无论办什么事都没有痛快过。他虽然早就想把徐用仪、孙毓汶这些碍事的老家伙开掉,可是由于为太后所遏制,这也只能想想罢了。
徐用仪和孙毓汶都是慈禧的心腹,在“战和问题”上他们是坚决的主和。早在中日宣战前,他们就认为中日战事一起胜负难料,只会让各列强坐山观虎斗从中渔利,因此始终反对宣战。当然,更主要的是他们已经了解了慈禧太后的真正想法:太后虽然一向对洋人没有好感,但也决不愿轻易开罪他们,尤其是在自己六十寿辰之时,她更是绝对讨厌打仗。
军机议事散去后,光绪单独留下了翁同龢。由于心烦意乱他先背着手走了两圈,然后才皱着眉头说道:“师傅你说这徐用仪、孙毓汶怎么总是捣乱,冯华立了如此大功,他们竟然还主张低调处理。当此国势低迷之时,大大封赏有功之臣既能振奋我大清的国威,又能激励将士用命奋勇作战,此乃一举两得之事呀!”
说到这里,光绪好不容易平复下来的情绪又激荡起来:“不光是徐用仪、孙毓汶,这会儿庆亲王也参合进来,朕就更不好办了;还有那刚毅,这次也跟着瞎搅和。师傅,我看干脆就不理会他们,直接起草谕旨如何?”
在军机行走多年、且老于世故的翁同龢听到皇上负气说出的这番话,虽然感同身受,但仍然慎重地说道:“皇上,此事还是不能操之过急,太后目前最忌讳的就是这种事。臣已经向刘坤一和吴大澂详细了解了冯华的情况,此人不但才华出众识见过人、文韬武略无一不精,而且他手中还有一支装备精良骁勇善战的精兵。这些年来,皇上虽然多次任命臣担任乡、会试正副考官,也物色、选拔了一些人才,但这些人大部分担任的都是御史言官、翰林编修等没有实权的职务。臣想,这个冯华如能供皇上驱使,将来必能起到极大的作用。只是此事绝不能让太后见疑,还是应先取得太后懿旨再办,方为上策。”
翁同龢自任会办军务大臣之后,因见清军**不堪再战,一直主张迅速编练一支采用西式训练的新军代替湘、淮等旧军。他认为无论是从目前的军事需要,还是从国家的长治久安,都需要马上实行新军制度,只是因种种制肘,没有得行。翁同龢主张编练新军还有更深一层的考虑:他从皇上与太后的矛盾中已经隐约感觉到皇上要想真正亲裁国政,取得与太后斗争的胜利,就必须拥有军权,手中掌握一支精锐的军队。
甲午战争前,翁同龢因身为帝师权参机要,同当时中央不少部院衙门的负责人以及地方督抚将军、提督都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在很多事情上,他们常常彼此互通声气、相互援引。这些人中,有的是他父亲前大学士翁心存、兄长翁同书的故旧、门人、僚属,更多的则是他的同年、同值和同乡等。刘坤一和吴大澂就是其中的重要两人,尤其是吴大澂,他系翁同龢的江苏同乡,且同属苏州府。两人早在翁同龢就读苏州紫阳书院时就已相识,关系可以说极为密切,吴大澂遇事进京全都是下榻在翁宅。此次为了了解冯华的情况,他们两人已经通过电报联系了好几次。看到吴大澂和刘坤一对冯华都是交口称赞,而且又得知义勇军实行新式训练,拥有新式武器,翁同龢立即产生了笼络冯华,使其为皇上所用的想法。
光绪刚才说的其实也是气话,如今听了师傅的一番劝告后也知道此事至关重要,万万不能鲁莽行事。他点了点头:“就按师傅所言吧!”
送走翁同龢,光绪立即吩咐执事太监备轿去颐和园
颐和园玉澜堂香气缥缈,慈禧太后佝偻着身子正在喷云吐雾般地抽着烟,虽然已经过完了六十大寿,但一向保养得非常好的她却一点儿也没有显出老态来。刚刚吸完这锅烟,执事太监来报,说庆亲王奕匡、礼亲王世铎与徐用仪、孙毓汶等军机大臣求见。
慈禧放下烟枪,缓缓说道:“让他们进来吧!”
奕匡、世铎、徐用仪和孙毓汶四人鱼贯而入,一字排开跪下叩头道:“恭请太后圣安!”
慈禧拉长声音说道:“起来吧,看坐!”
待四人就座后,才不紧不慢地问道:“有什么事啊?”
庆亲王奕匡向来不抢先说话,还是徐用仪抬起头回答:“老佛爷,恭亲王、翁同龢及李鸿藻等人力主对前些日子接连取得三场大捷的冯华予以重任,破格迁升,而且皇上也有此意。可是臣等觉得冯华此人虽然功劳甚大,但其来历不明,又出身不正做过土匪,只做一般升迁就可以了,否则的话将来会对我大清的江山永固留下隐患啊!”听到这儿,慈禧没有好气儿地“哼”了一声,抢白道:“江山永固?倭寇都快要打进紫禁城了,你们说怎么个固法啊!现在不用冯华,还用叶志超、卫汝贵、赵怀业这样的废物?要不,你们也上前线给老佛爷真刀真枪地打出个样子来!”
看到慈禧发火,四个人连忙再次跪在地上叩头不已,太后不说话他们也不敢起来。过了许久,慈禧才发话:“都起来吧!”
四个人唯唯诺诺地爬起来,像四颗霜打过的茄子,耷拉着脑袋一声不吭。见众人都不敢再说话,慈禧才把声音放缓和,安慰道:“行啦,都别哭丧着脸了,本宫也知道你们忠心耿耿。可冯华这个人是立了大...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