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quanben.ac,血淬中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倭国杀手在津刺杀新任旅大经济特别区办事大臣冯华未遂”的新闻一经天津直报披露,立刻就引起了轩然大波。由于欧美及国内的各大报纸都对此消息迅速进行了转载,只不过短短几天功夫,不仅与天津近在咫尺的京师已经传了个遍,可以说只要是通了电报的地方几乎就没有人不知道。常言道“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一意外事件的发生立刻就在国内外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国内刚刚有所平息的“反对割台、废约再战”的呼声再一次高涨起来。许多地方的民众百姓都自发走上街头,对日本的这一无耻行径表示出了极大的愤慨,纷纷要求朝廷收回成命,坚决不能割让台湾;朝廷内以翁同龢为首的主战派也借题发挥,提出“日本既有马关暗杀我全权大臣之事在先,又有在天津刺杀我朝中大臣在后”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本不愿再多事的慈禧极为震怒,主和派各大臣也对此表示气愤,不过他们决不愿“废约再战”影响大局。只是传谕总理衙门不但要对日本政府表示严正的抗议,而且还应该对冯华进行赏赐和抚慰。
国际上,俄、德两国由于一直担心强大的日本会成为它们在中国和东亚扩大影响的严重障碍,都趁机对日本发出了措词强硬的照会。他们除了敦促日本政府立即就此事件进行解释、道歉外,还声明“如果日本一再违背国际法准则”俄、德两国将不再承认马关条约签署的内容;至于英、美、法等国则因为利益的关系,只是不疼不痒地说了几句“十分遗憾”之类的话语。
面对清政府和中国民间的激烈反应以及国际社会上的强烈反响,狼狈不堪的日本政府开始时是矢口否认,后来又改口说是右翼团体的个人行为,表示要认真调查,并对这一事件的发生深表遗憾。尽管如此,全国各地掀起的反日浪潮还是一浪高过一浪
按照计划,冯华本来还想拜会一下新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王文韶和刚刚从芦台回到天津的直隶提督聂士成等在天津的高级官员。可是由于刺杀事件已使得他在天津的行踪完全暴露,而且又刚刚收到了邢亮从营口发来的紧急电报,说“原驻于金州的日军近卫师团,已于日前在师团长陆军中将北白川宫能久亲王的率领下,从旅顺出发前往琉球。希望大哥能尽速回来,商议相关事宜”
关于“成立志愿军,渡海援台”一事,冯华早在京师拜见完光绪后,就通过翁同龢秘密与邢亮等人取得了联系。虽然在大的方向上,冯华与邢亮、李九杲、黄德贵、周天宇以及贺国光等义勇军高级领导人都达成了共识,并进行了一些前期的准备,但是许多实际的问题还是必须等冯华回去才能拍板决定。这些日子邢亮已经几次来电催促,无奈天津这里的许多事情都没有办完。而且由于军情紧急,光绪皇帝也多次通过翁同龢暗中询问组建志愿军的进展如何。事情实在是已经到了不能再耽搁的地步。
6月12日,归心似箭的冯华结束了天津之行,匆匆踏上了归途。不过,为了防止再出意外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冯华他们离津时仍没有大事张扬,只是在临行前才给直隶省、天津府、天津县的主要官员发了信函。函中以前方军情紧急和不久前发生的暗杀行动为由,就自己不能前去拜访和告别深表歉意。同时,也向时报、直报等津城新闻媒体发表了类似内容的告天津父老乡亲书,向津城父老乡亲道歉和致意。当津城各大报纸分别以“冯将军悄然离津”、“抗倭英雄致意天津百姓”、“冯华离开天津赴任旅顺”等标题,报道冯华离津的消息时,冯华一行乘坐的火车早已经过了昌黎。
冯华此次入关,可以说成果十分巨大。不但同时获得了帝后两党的认可,取得了组建新军和旅大经济特别区的任命,确立了义勇军今后发展的基础,而且在京津两地结交了许多的有识之士,得到了一批学有专长的可用之材。当初他们入关时只有区区八个人,如今却带着一支由中外人士组成、人数超过三十的队伍,登上了开往山海关的火轮车。这些人中,除了有黄德贵带来的一些保卫人员和商德全推荐的那些人外,还有与严复同为福建人的原北洋水师“康济”管带萨镇冰、“靖远”管带叶祖珪、“威远”管带林颖启三人,以及冯华那天拜会严复时,路上遇到的天津机器东局的工人孙恩吉和他的几个同事。
虽然时间异常的紧迫,但求贤若可的冯华却丝毫也不愿意放弃任何一个对义勇军有用的人材。在离津前夕,他按照上次打听来的住址,再次找到了孙恩吉。
孙恩吉对鼓弄机器很痴迷,但并不孤陋寡闻,对报纸上刊载的关于中日战事、马关条约、甚至于李鸿章遇刺等事情,都知道得一清二楚。当那个前两天才见过面,并给自己带来许多新奇思路的年轻人报出自己的姓名时,孙恩吉先是一愣,然后好像自言自语、又像是提出问题似的说道:“冯华?先生怎么跟大名鼎鼎的抗倭英雄冯将军同名同姓啊!”冯华微笑着表示自己就是那个冯华,他却似信非信的再次问道:“真的?”
点点头,冯华毫不犹豫地答道:“如假包换,当然是真的!”
孙恩吉显然仍对这样不甚合情理的事情心存疑惑:“不对吧?今天早上的直报还说,冯将军昨天遭遇日本杀手行刺,身体受了轻伤。如今很多的津城百姓都嚷嚷着要去慰问冯将军,他怎么可能现在却跑到我这么一个默默无名的普通工人家中呢?”
冯华和陪同他前来的李九杲不由得都笑了起来,没奈何只好再次解释道:“昨天遇刺实有其事,但受了轻伤却是我们故意宣扬出去的。那天之所以没有向你表明身份,也是因为知道日本杀手要来行刺,需要保密行踪的缘故。今天我们前来,是特意邀请你去旅大经济特别区与我们共同创业的。”
冯华的这番解释,以及话语神态中所表现出的真诚终于让孙恩吉相信了。小伙子既兴奋又感动,像冯华这样的大英雄竟然会专诚来看望他这么一个无名小卒,这可是做梦都没有想到的。一时间,激动、崇拜、敬仰、友情和信任等各种不一样的感情如火山喷发一般充满了他的整个胸膛。也就是这短短的数十分钟交谈,冯华为日后义勇军的机械工业招揽了一位杰出的技术人才。
太阳已经渐渐爬到了头顶上方,冯华一行三十余人经过两个多时辰的奔波,终于从牛庄到达了耀州城。虽然被称作“城”但耀州城其实只不过是一个距离营口不到三十里的小镇。可能是距离营口比较近的原因,小镇的繁华热闹一点儿也不逊于周边的许多县城,让人丝毫都看不出来战争曾经对它造成过很大的伤害。
虽然看到那些老外和工匠都已经露出疲态,但骑马走在最前面的冯华却并未放缓缰绳,尤自不停地催促着胯下的骏马继续前行。就要与已经离别两个月的兄弟们见面了,冯华那一向平稳的心境,竟然也有些不可遏制的激动起来。
自从马关条约正式签订,以及节制关内外防剿诸军钦差大臣刘坤一被重新任命为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进京复命后,聚集在牛庄、营口一带监视海城之敌的数万清军,除宋庆所部转驻到了山海关外,大都各归本部,回到防地去了。由于此时辽东的防务几乎全部交给了义勇军,因此邢... -->>
“倭国杀手在津刺杀新任旅大经济特别区办事大臣冯华未遂”的新闻一经天津直报披露,立刻就引起了轩然大波。由于欧美及国内的各大报纸都对此消息迅速进行了转载,只不过短短几天功夫,不仅与天津近在咫尺的京师已经传了个遍,可以说只要是通了电报的地方几乎就没有人不知道。常言道“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一意外事件的发生立刻就在国内外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国内刚刚有所平息的“反对割台、废约再战”的呼声再一次高涨起来。许多地方的民众百姓都自发走上街头,对日本的这一无耻行径表示出了极大的愤慨,纷纷要求朝廷收回成命,坚决不能割让台湾;朝廷内以翁同龢为首的主战派也借题发挥,提出“日本既有马关暗杀我全权大臣之事在先,又有在天津刺杀我朝中大臣在后”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本不愿再多事的慈禧极为震怒,主和派各大臣也对此表示气愤,不过他们决不愿“废约再战”影响大局。只是传谕总理衙门不但要对日本政府表示严正的抗议,而且还应该对冯华进行赏赐和抚慰。
国际上,俄、德两国由于一直担心强大的日本会成为它们在中国和东亚扩大影响的严重障碍,都趁机对日本发出了措词强硬的照会。他们除了敦促日本政府立即就此事件进行解释、道歉外,还声明“如果日本一再违背国际法准则”俄、德两国将不再承认马关条约签署的内容;至于英、美、法等国则因为利益的关系,只是不疼不痒地说了几句“十分遗憾”之类的话语。
面对清政府和中国民间的激烈反应以及国际社会上的强烈反响,狼狈不堪的日本政府开始时是矢口否认,后来又改口说是右翼团体的个人行为,表示要认真调查,并对这一事件的发生深表遗憾。尽管如此,全国各地掀起的反日浪潮还是一浪高过一浪
按照计划,冯华本来还想拜会一下新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王文韶和刚刚从芦台回到天津的直隶提督聂士成等在天津的高级官员。可是由于刺杀事件已使得他在天津的行踪完全暴露,而且又刚刚收到了邢亮从营口发来的紧急电报,说“原驻于金州的日军近卫师团,已于日前在师团长陆军中将北白川宫能久亲王的率领下,从旅顺出发前往琉球。希望大哥能尽速回来,商议相关事宜”
关于“成立志愿军,渡海援台”一事,冯华早在京师拜见完光绪后,就通过翁同龢秘密与邢亮等人取得了联系。虽然在大的方向上,冯华与邢亮、李九杲、黄德贵、周天宇以及贺国光等义勇军高级领导人都达成了共识,并进行了一些前期的准备,但是许多实际的问题还是必须等冯华回去才能拍板决定。这些日子邢亮已经几次来电催促,无奈天津这里的许多事情都没有办完。而且由于军情紧急,光绪皇帝也多次通过翁同龢暗中询问组建志愿军的进展如何。事情实在是已经到了不能再耽搁的地步。
6月12日,归心似箭的冯华结束了天津之行,匆匆踏上了归途。不过,为了防止再出意外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冯华他们离津时仍没有大事张扬,只是在临行前才给直隶省、天津府、天津县的主要官员发了信函。函中以前方军情紧急和不久前发生的暗杀行动为由,就自己不能前去拜访和告别深表歉意。同时,也向时报、直报等津城新闻媒体发表了类似内容的告天津父老乡亲书,向津城父老乡亲道歉和致意。当津城各大报纸分别以“冯将军悄然离津”、“抗倭英雄致意天津百姓”、“冯华离开天津赴任旅顺”等标题,报道冯华离津的消息时,冯华一行乘坐的火车早已经过了昌黎。
冯华此次入关,可以说成果十分巨大。不但同时获得了帝后两党的认可,取得了组建新军和旅大经济特别区的任命,确立了义勇军今后发展的基础,而且在京津两地结交了许多的有识之士,得到了一批学有专长的可用之材。当初他们入关时只有区区八个人,如今却带着一支由中外人士组成、人数超过三十的队伍,登上了开往山海关的火轮车。这些人中,除了有黄德贵带来的一些保卫人员和商德全推荐的那些人外,还有与严复同为福建人的原北洋水师“康济”管带萨镇冰、“靖远”管带叶祖珪、“威远”管带林颖启三人,以及冯华那天拜会严复时,路上遇到的天津机器东局的工人孙恩吉和他的几个同事。
虽然时间异常的紧迫,但求贤若可的冯华却丝毫也不愿意放弃任何一个对义勇军有用的人材。在离津前夕,他按照上次打听来的住址,再次找到了孙恩吉。
孙恩吉对鼓弄机器很痴迷,但并不孤陋寡闻,对报纸上刊载的关于中日战事、马关条约、甚至于李鸿章遇刺等事情,都知道得一清二楚。当那个前两天才见过面,并给自己带来许多新奇思路的年轻人报出自己的姓名时,孙恩吉先是一愣,然后好像自言自语、又像是提出问题似的说道:“冯华?先生怎么跟大名鼎鼎的抗倭英雄冯将军同名同姓啊!”冯华微笑着表示自己就是那个冯华,他却似信非信的再次问道:“真的?”
点点头,冯华毫不犹豫地答道:“如假包换,当然是真的!”
孙恩吉显然仍对这样不甚合情理的事情心存疑惑:“不对吧?今天早上的直报还说,冯将军昨天遭遇日本杀手行刺,身体受了轻伤。如今很多的津城百姓都嚷嚷着要去慰问冯将军,他怎么可能现在却跑到我这么一个默默无名的普通工人家中呢?”
冯华和陪同他前来的李九杲不由得都笑了起来,没奈何只好再次解释道:“昨天遇刺实有其事,但受了轻伤却是我们故意宣扬出去的。那天之所以没有向你表明身份,也是因为知道日本杀手要来行刺,需要保密行踪的缘故。今天我们前来,是特意邀请你去旅大经济特别区与我们共同创业的。”
冯华的这番解释,以及话语神态中所表现出的真诚终于让孙恩吉相信了。小伙子既兴奋又感动,像冯华这样的大英雄竟然会专诚来看望他这么一个无名小卒,这可是做梦都没有想到的。一时间,激动、崇拜、敬仰、友情和信任等各种不一样的感情如火山喷发一般充满了他的整个胸膛。也就是这短短的数十分钟交谈,冯华为日后义勇军的机械工业招揽了一位杰出的技术人才。
太阳已经渐渐爬到了头顶上方,冯华一行三十余人经过两个多时辰的奔波,终于从牛庄到达了耀州城。虽然被称作“城”但耀州城其实只不过是一个距离营口不到三十里的小镇。可能是距离营口比较近的原因,小镇的繁华热闹一点儿也不逊于周边的许多县城,让人丝毫都看不出来战争曾经对它造成过很大的伤害。
虽然看到那些老外和工匠都已经露出疲态,但骑马走在最前面的冯华却并未放缓缰绳,尤自不停地催促着胯下的骏马继续前行。就要与已经离别两个月的兄弟们见面了,冯华那一向平稳的心境,竟然也有些不可遏制的激动起来。
自从马关条约正式签订,以及节制关内外防剿诸军钦差大臣刘坤一被重新任命为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进京复命后,聚集在牛庄、营口一带监视海城之敌的数万清军,除宋庆所部转驻到了山海关外,大都各归本部,回到防地去了。由于此时辽东的防务几乎全部交给了义勇军,因此邢...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