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quanben.ac,清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收费章节(12点)
第一百三十九章 诸事烦乱
不管外面的人怎么折腾,怎样的使手段,做为一国之君的康熙仍然按部就班的实行自己的计划,慢慢的进行着改革。
康熙这几天心情很好,万寿节那天,毓秀给他的寿礼也让他满意极了。想到这个,随手从旁边炕柜的小抽屉里,摸出了一个荷包,绣着黑地金龙。打开荷包,摸出一块素绢,展开绢帕,映入眼帘的是毓秀那一笔绢秀的簪花小楷。
康熙目光温柔,轻抚着绢帕上的字迹,细看去,那字分明是用发丝绣上去的,内容正是毓秀生日时,他赠给她的那首关睢。
“皇上,熊大人、周大人、张大人过来了。”梁九功进来禀告,眼角的余光不小心的看到了康熙又在拿个荷包看,他不由得把头又压低了些,表示自己没有看到皇帝开小差儿。
“哦,让他们进来。”康熙万分爱惜的把绢帕再度放回荷包内,然后将荷包放入怀里。
“恭请皇上圣安。”熊赐履在打头,周培公和张英两人跟在后面,依次进门,先给康熙行礼问安。
康熙温和道:“平身吧。梁九功,给熊师傅他们搬个坐儿。”
“谢皇上。”三人谢恩之后,同时起身,动作整齐划一的很。咳,具说清朝的大臣们给皇上行礼都是规范的,而且每天在家都必须练习,就怕那次磕头磕错了,把头上的乌纱帽给磕掉了。
毓秀以前偶尔知道这件事的时候,还曾怀疑过其真实性,后来穿到这里之后,才发现这事儿决对再真实不过了。靠,这些清朝皇帝也不知道都在想些什么,天天不想着怎么发展国力、发展武力,就在这些细枝末节上做文章,难怪科技倒退一大步,还养出一群不事生产的八旗子弟,败家子
梁九功带着小太监搬来三个绣墩,熊赐履等人再次谢恩之后,小心的坐了半个椅面,挺直了脊梁。
“朕今日叫你们来,是为了今科大比。朕过几天便要去盛京,怕回来的时候,时间太紧赶不紧,先找你们来议议。”目光扫过张英和周培公,尤其是后者,更是停留得久了一些。见到面色白净,温文尔雅的周昌,康熙心里得意,他又抓了个可用之人。特别是这个人,文武全才,在要打仗之前能把他挖出来,可真是太好了。
周昌字培公,清康熙年间非常有名的人物,平察哈尔部叛乱和三藩之乱,都给康熙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他单枪匹马、七进七出王辅臣军营,终于说服王辅臣投降清廷,更是表现出了其过人的智慧。可惜,飞鸟尽,良弓藏,周培公就算有一腔爱国之心,奈何他是汉人,在清初的军中自然受满人排斥,三藩之乱后,被派往山东任职,终是因为与总兵官意见不合,难以继续共事,仅在任三年,便辞官回到荆门家乡。后来噶尔丹叛乱,康熙又调了他任盛京提督,最后卒于任上。可以说,从周培公的身上,就可以看得出清朝初年,汉族官员的下场。有真才实学的,又忠心为国的,最后的下场都不怎么美妙。
康熙翻找记忆的时候,自然也把可能用的人才都详细的列了出来,对于周培公这样好用的人,怎么可能让他闲着。而且,他也吸取的那个倒霉的教训,一定得顶住压力,把这些真心做事的人保下来。
“皇上,臣认为考题还可,但是考官必要先订下来。”熊赐履率先开口,他虽也算是康熙的老师,康熙也一口一个熊师傅的叫着,可他心里明白,康熙对他真的是不大重视,尤其是对理学,更是有些厌烦,反到对明末的一些论调持有肯定意见。为了自己能够在朝中立得再稳一些,这次科举的主考他是势在必得。
说到这个,不得不提起汉民族的这些学子们的某些共同特点,小时候上学,寒窗苦读,是为了金榜提名,一举成名天下知。金榜提名之后,必定要做官,最好先入翰林,赚够了清名,再做实权官员,兼任几任主考官,多些门生,最后一举入阁,在内阁相位退休,死后得个文正、文和的称号,这一生算是完满了。在他们这一生中,中进士、入翰林、进内阁是最正确的道路,其次便是要做主考取士,当天下举子官员的老师,举子中了进士,做了官,也还是他的学生,这样关系网就全了。
现在熊赐履眼看着自己进内阁的希望不太大,还赶不上后来张英和周培公两人,他就开... -->>
收费章节(12点)
第一百三十九章 诸事烦乱
不管外面的人怎么折腾,怎样的使手段,做为一国之君的康熙仍然按部就班的实行自己的计划,慢慢的进行着改革。
康熙这几天心情很好,万寿节那天,毓秀给他的寿礼也让他满意极了。想到这个,随手从旁边炕柜的小抽屉里,摸出了一个荷包,绣着黑地金龙。打开荷包,摸出一块素绢,展开绢帕,映入眼帘的是毓秀那一笔绢秀的簪花小楷。
康熙目光温柔,轻抚着绢帕上的字迹,细看去,那字分明是用发丝绣上去的,内容正是毓秀生日时,他赠给她的那首关睢。
“皇上,熊大人、周大人、张大人过来了。”梁九功进来禀告,眼角的余光不小心的看到了康熙又在拿个荷包看,他不由得把头又压低了些,表示自己没有看到皇帝开小差儿。
“哦,让他们进来。”康熙万分爱惜的把绢帕再度放回荷包内,然后将荷包放入怀里。
“恭请皇上圣安。”熊赐履在打头,周培公和张英两人跟在后面,依次进门,先给康熙行礼问安。
康熙温和道:“平身吧。梁九功,给熊师傅他们搬个坐儿。”
“谢皇上。”三人谢恩之后,同时起身,动作整齐划一的很。咳,具说清朝的大臣们给皇上行礼都是规范的,而且每天在家都必须练习,就怕那次磕头磕错了,把头上的乌纱帽给磕掉了。
毓秀以前偶尔知道这件事的时候,还曾怀疑过其真实性,后来穿到这里之后,才发现这事儿决对再真实不过了。靠,这些清朝皇帝也不知道都在想些什么,天天不想着怎么发展国力、发展武力,就在这些细枝末节上做文章,难怪科技倒退一大步,还养出一群不事生产的八旗子弟,败家子
梁九功带着小太监搬来三个绣墩,熊赐履等人再次谢恩之后,小心的坐了半个椅面,挺直了脊梁。
“朕今日叫你们来,是为了今科大比。朕过几天便要去盛京,怕回来的时候,时间太紧赶不紧,先找你们来议议。”目光扫过张英和周培公,尤其是后者,更是停留得久了一些。见到面色白净,温文尔雅的周昌,康熙心里得意,他又抓了个可用之人。特别是这个人,文武全才,在要打仗之前能把他挖出来,可真是太好了。
周昌字培公,清康熙年间非常有名的人物,平察哈尔部叛乱和三藩之乱,都给康熙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他单枪匹马、七进七出王辅臣军营,终于说服王辅臣投降清廷,更是表现出了其过人的智慧。可惜,飞鸟尽,良弓藏,周培公就算有一腔爱国之心,奈何他是汉人,在清初的军中自然受满人排斥,三藩之乱后,被派往山东任职,终是因为与总兵官意见不合,难以继续共事,仅在任三年,便辞官回到荆门家乡。后来噶尔丹叛乱,康熙又调了他任盛京提督,最后卒于任上。可以说,从周培公的身上,就可以看得出清朝初年,汉族官员的下场。有真才实学的,又忠心为国的,最后的下场都不怎么美妙。
康熙翻找记忆的时候,自然也把可能用的人才都详细的列了出来,对于周培公这样好用的人,怎么可能让他闲着。而且,他也吸取的那个倒霉的教训,一定得顶住压力,把这些真心做事的人保下来。
“皇上,臣认为考题还可,但是考官必要先订下来。”熊赐履率先开口,他虽也算是康熙的老师,康熙也一口一个熊师傅的叫着,可他心里明白,康熙对他真的是不大重视,尤其是对理学,更是有些厌烦,反到对明末的一些论调持有肯定意见。为了自己能够在朝中立得再稳一些,这次科举的主考他是势在必得。
说到这个,不得不提起汉民族的这些学子们的某些共同特点,小时候上学,寒窗苦读,是为了金榜提名,一举成名天下知。金榜提名之后,必定要做官,最好先入翰林,赚够了清名,再做实权官员,兼任几任主考官,多些门生,最后一举入阁,在内阁相位退休,死后得个文正、文和的称号,这一生算是完满了。在他们这一生中,中进士、入翰林、进内阁是最正确的道路,其次便是要做主考取士,当天下举子官员的老师,举子中了进士,做了官,也还是他的学生,这样关系网就全了。
现在熊赐履眼看着自己进内阁的希望不太大,还赶不上后来张英和周培公两人,他就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