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ac,唐朝那些事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都护府,吐蕃又攻陷了安西都护府,大唐在中亚的势力才走向式微。
而此时的唐玄宗还没有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朔方、河西、陇右的精兵相隔遥远,援救不及,朝廷手中几无可用之兵。而安禄山的手下都是久经训练的虎狼之师,乌合之众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
唐玄宗封荣王李琬为元帅,高仙芝为副元帅,数万士兵多是临时招募来的市井百姓,如此军队,就算高仙芝有通天之能,也难以取胜,但是,唐玄宗不管这些,他只想看到唐军的胜利。
李琬上任没几天就暴病而死。高仙芝带兵出征,又是太监边令诚做了监军。
封常清同样是在洛阳招募新兵,对抗叛军。很快就被安禄山打得落荒而逃,洛阳落入叛军手中,在陕郡(今河南三门峡附近)封常清遇到了高仙芝,两人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现在唐军唯一的出路就是据险固守,等待各地赶来的援军。而潼关是长安的门户,
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最适合固守的地方。他们决定放弃陕郡,退往潼关。为了不留下太原仓的物资资敌。
高仙芝打开太原仓,将钱绢分发给将士。然后放火焚烧了太原仓,这时,叛军已经冲过来了,唐军将甲仗沿途丢弃,延缓叛军的进攻,终于赶在叛军之前退到了潼关。
一到潼关,高仙芝马上加固城防,备足器械,应对叛军一轮又一轮的进攻。
封常清被削夺了官爵,贬为庶民,留在军中效力,他帮助高仙芝训练新兵,监管左右厢诸军,叛军的攻势一次又一次被击退了,潼关固若金汤,
长安暂时安全了。按照高仙芝和封常清的对策,一切都朝有利于朝廷的方向发展,形势相当乐观,然而,唐玄宗却走出了遗恨千古的昏招。
监军边令诚向唐玄宗汇报,“常清以贼摇众,而仙芝弃陕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
唐玄宗大怒,派边令诚赴军中斩杀高仙芝和封常清。公元756年1月24日,边令诚到了潼关,先将封常清斩首示众,暴尸于芦苇之上,100名陌刀手等着高仙芝的到来。
以前,高仙芝曾多次拒绝了边令诚的请托,当然想得到这死太监在皇帝面前不会为他说什么好话,但获罪至死,高仙芝显然还没有这个心里准备。
他对边令诚说,“我兵败有罪,死不敢辞,但说我盗减军士粮赐,完全是诬陷,你久在军中,应该心里有数”,但是死太监不为所动,
坚持要按皇帝的旨意办事。高仙芝对外面的新兵们大声说道,“我有罪,你们就直说;如果认为我没罪,就喊声冤枉”,外面喊声震天动地,“冤枉”。高仙芝知道事情已经无法挽回,对着封常清的尸体说道,
“你是我引荐的,又曾代替我做节度使,今天和你同死,这是我的命啊”,遂引颈受戮。高仙芝与封常清死后,继任的哥舒翰在唐玄宗的逼迫下,
放弃了固守潼关的策略,出关与叛军决战,很快一败涂地,将领们害怕重蹈高仙芝的覆辙,挟持哥舒翰往叛军阵营投降,潼关失守了,唐玄宗逃往四川
,国事遂不可收拾。待得安史之乱平定,已整整历时八年,大唐帝国伤筋动骨,再也无复昔日的辉煌,高仙芝的西域战绩几乎成了大唐历史上的绝响。
根据史书的记载,唐军兵力约三万人,其中包括二万安西都护府士兵,拔汗那和葛逻禄盟军一万人。
阿拉伯方面的主将是阿拉伯的呼罗珊总督阿布.穆斯林,手下大将是齐雅德.伊本.萨里,兵力包括呼罗珊本部宗教战士四万人,加上仆从国的军队,数量上是远远超过唐军。
李嗣业的确杀了上百拔汗那士兵,可那是因为他们阻塞了道路,而唐军要逃命。阁下是说,李嗣业在安史之乱中杀敌威力极大,陌刀下去,人马俱碎,那么在怛罗斯之战中就不是这样的?
李光弼
大唐帝国极盛时期国土空前辽阔,北至贝加尔湖,南到越南中部,东北到达黑龙江以北,西北到达锡尔河、阿姆河流域,这中间,九夷四蛮出身的将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李光弼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他智计百出,功劳盖世,谱写了一幕又一幕的战争传奇。
兵法中有“美人计”,是运用了“异性相吸”的原理,李光弼独出心裁,将之运用到战马上,唱出了一出令人拍案叫绝的好戏。
李光弼与史思明的叛军交战时,明显感觉到对方骑兵的压力,因为史思明营中的马匹很多是从塞北带来的,这些公马精壮高大,奔跑如飞,使史思明的骑兵具有很强的战斗力。
李光弼发现,没有战事的时候,这些公马每天都要赶到河边洗澡放牧,于是,李光弼大肆收购带驹的母马,一下子从百姓手里收购了母马、马驹各500匹。
待到史思明的公马又到河边的时候,李光弼将母马赶出城去,却将马驹统统留在城中
。母马来到城外的河边,吸引了所有公马的注意力,公马发情了,纷纷下河朝母马跑过来,母马挂念城中的马驹,转身往城中飞奔,
公马紧追不舍,全部跑进唐军驻守的城中,等史思明反应过来,想要拦截马匹,这些公马已被唐军尽数捕获,以后,补充到唐军的座骑中,
使李光弼的部队成为唐军中最有战斗力的部分,功勋屡建,威震天下,这计策只是李光弼小试牛刀,他一生的故事则更为精彩。
李光弼(公元708年—公元764年)是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人),属于契丹族,他的父亲李楷洛是契丹酋长,在武则天当政时期内附,官至左羽林大将军,封蓟郡公。
吐蕃入侵河源,李楷洛率精兵迎战,出发的时候,他对别人说,“平定了吐蕃贼,我也回不来了”,
在胜利回师的途中,他真的暴病而亡,朝廷追赠营州都督,谥号忠烈,李光弼就成了烈士子弟,他少年从戎,开始了南征北战的辉煌历史。(未完待续)
都护府,吐蕃又攻陷了安西都护府,大唐在中亚的势力才走向式微。
而此时的唐玄宗还没有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朔方、河西、陇右的精兵相隔遥远,援救不及,朝廷手中几无可用之兵。而安禄山的手下都是久经训练的虎狼之师,乌合之众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
唐玄宗封荣王李琬为元帅,高仙芝为副元帅,数万士兵多是临时招募来的市井百姓,如此军队,就算高仙芝有通天之能,也难以取胜,但是,唐玄宗不管这些,他只想看到唐军的胜利。
李琬上任没几天就暴病而死。高仙芝带兵出征,又是太监边令诚做了监军。
封常清同样是在洛阳招募新兵,对抗叛军。很快就被安禄山打得落荒而逃,洛阳落入叛军手中,在陕郡(今河南三门峡附近)封常清遇到了高仙芝,两人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现在唐军唯一的出路就是据险固守,等待各地赶来的援军。而潼关是长安的门户,
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最适合固守的地方。他们决定放弃陕郡,退往潼关。为了不留下太原仓的物资资敌。
高仙芝打开太原仓,将钱绢分发给将士。然后放火焚烧了太原仓,这时,叛军已经冲过来了,唐军将甲仗沿途丢弃,延缓叛军的进攻,终于赶在叛军之前退到了潼关。
一到潼关,高仙芝马上加固城防,备足器械,应对叛军一轮又一轮的进攻。
封常清被削夺了官爵,贬为庶民,留在军中效力,他帮助高仙芝训练新兵,监管左右厢诸军,叛军的攻势一次又一次被击退了,潼关固若金汤,
长安暂时安全了。按照高仙芝和封常清的对策,一切都朝有利于朝廷的方向发展,形势相当乐观,然而,唐玄宗却走出了遗恨千古的昏招。
监军边令诚向唐玄宗汇报,“常清以贼摇众,而仙芝弃陕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
唐玄宗大怒,派边令诚赴军中斩杀高仙芝和封常清。公元756年1月24日,边令诚到了潼关,先将封常清斩首示众,暴尸于芦苇之上,100名陌刀手等着高仙芝的到来。
以前,高仙芝曾多次拒绝了边令诚的请托,当然想得到这死太监在皇帝面前不会为他说什么好话,但获罪至死,高仙芝显然还没有这个心里准备。
他对边令诚说,“我兵败有罪,死不敢辞,但说我盗减军士粮赐,完全是诬陷,你久在军中,应该心里有数”,但是死太监不为所动,
坚持要按皇帝的旨意办事。高仙芝对外面的新兵们大声说道,“我有罪,你们就直说;如果认为我没罪,就喊声冤枉”,外面喊声震天动地,“冤枉”。高仙芝知道事情已经无法挽回,对着封常清的尸体说道,
“你是我引荐的,又曾代替我做节度使,今天和你同死,这是我的命啊”,遂引颈受戮。高仙芝与封常清死后,继任的哥舒翰在唐玄宗的逼迫下,
放弃了固守潼关的策略,出关与叛军决战,很快一败涂地,将领们害怕重蹈高仙芝的覆辙,挟持哥舒翰往叛军阵营投降,潼关失守了,唐玄宗逃往四川
,国事遂不可收拾。待得安史之乱平定,已整整历时八年,大唐帝国伤筋动骨,再也无复昔日的辉煌,高仙芝的西域战绩几乎成了大唐历史上的绝响。
根据史书的记载,唐军兵力约三万人,其中包括二万安西都护府士兵,拔汗那和葛逻禄盟军一万人。
阿拉伯方面的主将是阿拉伯的呼罗珊总督阿布.穆斯林,手下大将是齐雅德.伊本.萨里,兵力包括呼罗珊本部宗教战士四万人,加上仆从国的军队,数量上是远远超过唐军。
李嗣业的确杀了上百拔汗那士兵,可那是因为他们阻塞了道路,而唐军要逃命。阁下是说,李嗣业在安史之乱中杀敌威力极大,陌刀下去,人马俱碎,那么在怛罗斯之战中就不是这样的?
李光弼
大唐帝国极盛时期国土空前辽阔,北至贝加尔湖,南到越南中部,东北到达黑龙江以北,西北到达锡尔河、阿姆河流域,这中间,九夷四蛮出身的将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李光弼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他智计百出,功劳盖世,谱写了一幕又一幕的战争传奇。
兵法中有“美人计”,是运用了“异性相吸”的原理,李光弼独出心裁,将之运用到战马上,唱出了一出令人拍案叫绝的好戏。
李光弼与史思明的叛军交战时,明显感觉到对方骑兵的压力,因为史思明营中的马匹很多是从塞北带来的,这些公马精壮高大,奔跑如飞,使史思明的骑兵具有很强的战斗力。
李光弼发现,没有战事的时候,这些公马每天都要赶到河边洗澡放牧,于是,李光弼大肆收购带驹的母马,一下子从百姓手里收购了母马、马驹各500匹。
待到史思明的公马又到河边的时候,李光弼将母马赶出城去,却将马驹统统留在城中
。母马来到城外的河边,吸引了所有公马的注意力,公马发情了,纷纷下河朝母马跑过来,母马挂念城中的马驹,转身往城中飞奔,
公马紧追不舍,全部跑进唐军驻守的城中,等史思明反应过来,想要拦截马匹,这些公马已被唐军尽数捕获,以后,补充到唐军的座骑中,
使李光弼的部队成为唐军中最有战斗力的部分,功勋屡建,威震天下,这计策只是李光弼小试牛刀,他一生的故事则更为精彩。
李光弼(公元708年—公元764年)是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人),属于契丹族,他的父亲李楷洛是契丹酋长,在武则天当政时期内附,官至左羽林大将军,封蓟郡公。
吐蕃入侵河源,李楷洛率精兵迎战,出发的时候,他对别人说,“平定了吐蕃贼,我也回不来了”,
在胜利回师的途中,他真的暴病而亡,朝廷追赠营州都督,谥号忠烈,李光弼就成了烈士子弟,他少年从戎,开始了南征北战的辉煌历史。(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