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ac,唐朝那些事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淋的面容经常出现在她的恶梦中。她觉得这肯定是他们阴魂不散。
不作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其实真正的鬼不在眼前而在心中。
工于心计的女人的下场大多是悲惨的。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她们不甘心仅仅是为人母,为人妻。因为对权力的渴望让她们难以忍受平淡的生活。
对于她们而言,要么成为博弈的胜者,要么成为**的牺牲品。
当年武则天设计逼死王皇后和萧淑妃之后也曾遭受噩梦的纠缠。可是她凭借坚定的意志和坚强的神经成功地驱除心魔的纠缠,可是武惠妃却没有姑祖母那样坚强。甚至连驱魔的道士也没有帮助她摆脱“阴魂”的纠缠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十二月,三十九岁的武惠妃在惶恐不安中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此时距离李瑛等人被赐死只有八个月的时间,真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武惠妃的死无疑使李隆基变得更加纠结。立李玙还是立李瑁?这成为李隆基一时间难以取舍但是又必须面对的问题。
长子李琮打猎时被猎兽抓伤了脸,所以这个被毁容的皇子实际退出了竞争行列。由于次子李瑛已经被赐死。三子李玙(就是后来的肃宗皇帝李亨)便成为太子候选人中最年长的皇子。
此时一个关键人物的出现使摇摆不定的李隆基最终下定了决心。这个人就是高力士!
真实的高力士其实与我们脑海中臆想那个阴阳怪气而又心理阴暗的宦官形象大相径庭。
与绝大多数宦官出身贫寒不同,出身名门的宦官高力士甚至具有皇室血统,因为他的祖先冯弘曾经是十六国时期北燕国的皇帝,但高力士出生时。这段辉煌的历史已经过去了二百五十多年。
虽然高力士的家族在这二百五十多年间里经历过无数的波折,但依旧是人人羡慕的名门望族。他的曾祖父冯盎被唐朝封为耿国公、高州都督、广、韶十八州总管,“颐指万家,手据千里”。
高力士的祖父与父亲世袭潘州剌史,可是这样一个世代富贵的家族却被一场无情的政治风暴彻底摧毁了。
武则天时期是酷吏横行的时代。酷吏们犹如一群失去羁绊的恶狼疯狂地嘶咬着。他们无中生有,栽赃陷害;小事变大,殃及无辜;滥用刑罚,屈打成招;嗜血成性,杀人如麻。
《罗织经.瓜蔓卷》昭示了他们卑劣的目的。“事不至大,无以惊人。案不及众。功之匪浅。上以求安,不以邀宠。其冤固有,未可免也。”
他们踏过无数人的尸体邀功请赏。他们淌过无数人的鲜血献媚求迁。
年幼的高力士不幸卷入了这场血雨腥风之中。他被阉割送入宫廷。本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等着别人伺候的少爷刹那间沦落为为伺候皇帝的奴才。
高力士是为数不多的文武双全的宦官。他的文才在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的宦官群体中绝对是佼佼者。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是可以领兵打仗的将帅之才。
例如天宝十一年四月,邢縡勾结龙武万骑军谋乱。
事情败露后,王鉷与杨国忠率兵前往镇压,而邢縡率众负隅顽抗,一直退到皇城西南隅。
面对困兽犹斗的叛军,官兵一时间无可奈何。
正在这时,高力士率领四百名飞龙禁军将士赶到,斩杀邢縡,平定叛乱。
李隆基曾经充满赞赏地说:“高力士值班。我睡觉才安心。”
由于自幼受到家庭的熏陶,高力士对政治局势的发展有着超乎常人的敏锐。所以李隆基犹豫不决的时候经常征求高力士的意见。
面对因闷闷不乐而不思茶饭的李隆基,高力士关切地询问缘故。
“你跟随我多年。难道还不明白我的心思吗?”
“陛下是不是因为储君未定而忧虑不安呢?”
李隆基欣慰地点点头。
“陛下何必为此而劳神呢?册立年长的皇子,谁还敢对此有意见呢?”
“立忠王,我看行!”
虽然高力士在关键时刻出言相助,却不是因为高力士与忠王李玙之间存在亲密的私人关系。
即使在李隆基退位后,高力士依旧不离不弃地陪侍在他的左右,而没有投奔已经成为帝国新主人的李玙。
在嫡长子继承制下,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虽然这不是一项科学的制度,但之所以延续千余年有着内在的合理性,因为只有血统与出身是无法改变的,一旦改用其他标准则会陷入无休止的纷争之中。
很多人会觉得“立能”更合适,可是能力高低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有异议就会有争议,继而衍生为争斗。
忠王李玙成为帝国新的皇储之后又要改名了。李隆基热衷于给儿子们改名。
李玙出生时的名字是李嗣昇,他改封为忠王时改名李浚,后来又改名李玙。他被册立为太子后随即改名为李绍,后因与南北朝时期宋朝太子同名而改名为李亨。
李亨在整个改名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估计连他自己也不知道父皇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给自己改名。
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小沈阳的一句话。“跟你生活了这么长时间,换不了人还不能换个名吗?”
世人对于高力士干政的指责不绝于耳,因为饱读诗书的士子们难以容忍一个宦官对帝国政策指手画脚,可是高力士提出诸多政策建议是高瞻远瞩的,是高屋建瓴的,是功在当代的,因为他深深地热爱着李隆基和唐帝国。
高力士彻底断绝了寿王成为太子的希望,也许寿王根本就没有产生过对皇位的憧憬。
在整个太子废立的过程中,史书中并没有留下关于寿王以及寿王妃杨玉环为争取太子之位而活动的只言片语,反而是寿王的母亲武惠妃一直表现得很积极,也许寿王不过是母亲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一枚棋子。
最坚强的依靠母亲走了。
太子之位也与他渐行渐远了。这一串的打击接踵而至,可是让他始料未及的是厄运不过才刚刚开始。
此时的安禄山还只是政局风云变幻的观众。虽然这一切看似与安禄山遥不可及,可是却深刻影响着他未来的路。(未完待续)
淋的面容经常出现在她的恶梦中。她觉得这肯定是他们阴魂不散。
不作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其实真正的鬼不在眼前而在心中。
工于心计的女人的下场大多是悲惨的。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她们不甘心仅仅是为人母,为人妻。因为对权力的渴望让她们难以忍受平淡的生活。
对于她们而言,要么成为博弈的胜者,要么成为**的牺牲品。
当年武则天设计逼死王皇后和萧淑妃之后也曾遭受噩梦的纠缠。可是她凭借坚定的意志和坚强的神经成功地驱除心魔的纠缠,可是武惠妃却没有姑祖母那样坚强。甚至连驱魔的道士也没有帮助她摆脱“阴魂”的纠缠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十二月,三十九岁的武惠妃在惶恐不安中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此时距离李瑛等人被赐死只有八个月的时间,真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武惠妃的死无疑使李隆基变得更加纠结。立李玙还是立李瑁?这成为李隆基一时间难以取舍但是又必须面对的问题。
长子李琮打猎时被猎兽抓伤了脸,所以这个被毁容的皇子实际退出了竞争行列。由于次子李瑛已经被赐死。三子李玙(就是后来的肃宗皇帝李亨)便成为太子候选人中最年长的皇子。
此时一个关键人物的出现使摇摆不定的李隆基最终下定了决心。这个人就是高力士!
真实的高力士其实与我们脑海中臆想那个阴阳怪气而又心理阴暗的宦官形象大相径庭。
与绝大多数宦官出身贫寒不同,出身名门的宦官高力士甚至具有皇室血统,因为他的祖先冯弘曾经是十六国时期北燕国的皇帝,但高力士出生时。这段辉煌的历史已经过去了二百五十多年。
虽然高力士的家族在这二百五十多年间里经历过无数的波折,但依旧是人人羡慕的名门望族。他的曾祖父冯盎被唐朝封为耿国公、高州都督、广、韶十八州总管,“颐指万家,手据千里”。
高力士的祖父与父亲世袭潘州剌史,可是这样一个世代富贵的家族却被一场无情的政治风暴彻底摧毁了。
武则天时期是酷吏横行的时代。酷吏们犹如一群失去羁绊的恶狼疯狂地嘶咬着。他们无中生有,栽赃陷害;小事变大,殃及无辜;滥用刑罚,屈打成招;嗜血成性,杀人如麻。
《罗织经.瓜蔓卷》昭示了他们卑劣的目的。“事不至大,无以惊人。案不及众。功之匪浅。上以求安,不以邀宠。其冤固有,未可免也。”
他们踏过无数人的尸体邀功请赏。他们淌过无数人的鲜血献媚求迁。
年幼的高力士不幸卷入了这场血雨腥风之中。他被阉割送入宫廷。本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等着别人伺候的少爷刹那间沦落为为伺候皇帝的奴才。
高力士是为数不多的文武双全的宦官。他的文才在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的宦官群体中绝对是佼佼者。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是可以领兵打仗的将帅之才。
例如天宝十一年四月,邢縡勾结龙武万骑军谋乱。
事情败露后,王鉷与杨国忠率兵前往镇压,而邢縡率众负隅顽抗,一直退到皇城西南隅。
面对困兽犹斗的叛军,官兵一时间无可奈何。
正在这时,高力士率领四百名飞龙禁军将士赶到,斩杀邢縡,平定叛乱。
李隆基曾经充满赞赏地说:“高力士值班。我睡觉才安心。”
由于自幼受到家庭的熏陶,高力士对政治局势的发展有着超乎常人的敏锐。所以李隆基犹豫不决的时候经常征求高力士的意见。
面对因闷闷不乐而不思茶饭的李隆基,高力士关切地询问缘故。
“你跟随我多年。难道还不明白我的心思吗?”
“陛下是不是因为储君未定而忧虑不安呢?”
李隆基欣慰地点点头。
“陛下何必为此而劳神呢?册立年长的皇子,谁还敢对此有意见呢?”
“立忠王,我看行!”
虽然高力士在关键时刻出言相助,却不是因为高力士与忠王李玙之间存在亲密的私人关系。
即使在李隆基退位后,高力士依旧不离不弃地陪侍在他的左右,而没有投奔已经成为帝国新主人的李玙。
在嫡长子继承制下,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虽然这不是一项科学的制度,但之所以延续千余年有着内在的合理性,因为只有血统与出身是无法改变的,一旦改用其他标准则会陷入无休止的纷争之中。
很多人会觉得“立能”更合适,可是能力高低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有异议就会有争议,继而衍生为争斗。
忠王李玙成为帝国新的皇储之后又要改名了。李隆基热衷于给儿子们改名。
李玙出生时的名字是李嗣昇,他改封为忠王时改名李浚,后来又改名李玙。他被册立为太子后随即改名为李绍,后因与南北朝时期宋朝太子同名而改名为李亨。
李亨在整个改名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估计连他自己也不知道父皇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给自己改名。
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小沈阳的一句话。“跟你生活了这么长时间,换不了人还不能换个名吗?”
世人对于高力士干政的指责不绝于耳,因为饱读诗书的士子们难以容忍一个宦官对帝国政策指手画脚,可是高力士提出诸多政策建议是高瞻远瞩的,是高屋建瓴的,是功在当代的,因为他深深地热爱着李隆基和唐帝国。
高力士彻底断绝了寿王成为太子的希望,也许寿王根本就没有产生过对皇位的憧憬。
在整个太子废立的过程中,史书中并没有留下关于寿王以及寿王妃杨玉环为争取太子之位而活动的只言片语,反而是寿王的母亲武惠妃一直表现得很积极,也许寿王不过是母亲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一枚棋子。
最坚强的依靠母亲走了。
太子之位也与他渐行渐远了。这一串的打击接踵而至,可是让他始料未及的是厄运不过才刚刚开始。
此时的安禄山还只是政局风云变幻的观众。虽然这一切看似与安禄山遥不可及,可是却深刻影响着他未来的路。(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