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一十七章、丢掉的香囊 (2/2)
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ac,大明绿色风暴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nbsp; 清理碎石荒草,胡适彪不怕,但是从山下往山上运土整理地面,可不是他们一家能完成的,就算屯里可以出马车人手相帮,王大力可是要银钱的;马车人手都是百户所的,没钱白干梅儿那里就交代不了。
听了胡适彪的诉苦,萧夜笑呵呵地大手一挥,“没问题,你需要劳力本官解决,不需要花费银钱,”
王大力的小心思,萧夜只能一笑了之,他现在对黄连树的销售看不上,但王大力可是看成了一笔小买卖,抠门的紧。
“多谢百户了,”大喜过望的胡适彪,躬身施礼道,“百户大人,我那婆娘的娘家,在太原府原先是种菜农户,有着养护暖窖的手艺,不知可不可以在屯里也建上一个暖窖,栽种一些蔬菜,”
“啥?暖窖,哎呦,胡百户,你可是说的真的?”正想就此离去的萧夜,突地瞪大了眼睛,扭身热切地看着胡适彪。
暖窖,在山西、京师一带有人会养护,里面栽种的蔬菜,可是现季节没有的,如果石关屯能建成暖窖,那黑心的商家,就不会把青菜萝卜卖出粮食价钱了。
甚至,在冬季青菜比羊肉还要贵,你不买可以,看着商铺里的绿菜流口水吧。
“是的,下官现在已经成这样了,想要给孩子留点家当,不得不如此,”带着一只眼罩的胡适彪,颓废地说道。
“我那婆娘去过私塾,见杨先生那里的窗户玻璃,通光好,房间里还能保暖,就想着能否建一间暖窖,就是价钱实在贵的,”
“胡百户,暖窖地点你选,灰泥、木料、玻璃、人手本官提供,今后如若建成了暖窖,你可是大功一件,”眉开眼笑的萧夜,上前扶着胡适彪的手臂,他可是受够了吃不起青菜的苦了。
军舍伙房里,牛羊肉、罐头都有,冬季就以萝卜腌菜为主了,但是军士们都喜欢吃那不多的绿菜,来自甘肃镇、碎石堡的绿菜,到了老羊口价钱就翻了好几番,为此萧夜也很挠头,只能加大了茶砖的购买,按时分发给军士。
开春后,还是要鼓励军户们在附近找地方种菜,能种一点是一点。
“胡叔,你虽上不了战场,但能种菜、植树,也是有用之人,百户所不会丢弃一个伤兵的,”看着萧夜诚恳的眼睛,胡适彪颤巍巍地就要单膝跪地,“谢百户,”
“别,别了,自家人不要说外话,”使劲拉住胡适彪,萧夜叫过一个亲卫,让他领着胡适彪去找王大力,要多少物资银钱都可以先赊欠。
有了萧夜的支持,王大力也不含糊,召集了十几个匠人,八辆马车,不但很快填土整理出了三亩土地,还拉来了木料、黄灰泥,仓库里的玻璃也敞开了供应。
十天不到,平整的两亩苗圃上,就等着栽种黄连树枝苗了,一亩见长的土地上,两尺高的灰泥围墙上,搭起了木架斜板棚,一块块四方的玻璃被安了上去,朝向东南两侧,阳光下,远远看去一片亮晃晃的刺眼。
五个摆置在围墙里的泥炉,添上了黑色果核,炉火点了起来,至于控制温度,那是胡家的家传机密了。
投入将近两千两的暖窖,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很快就建成使用了。
蔬菜自上古时代便已成为人类的食物。《诗经》里提到的132种植物,其中作为蔬菜的就有20余种,随着时代变迁,其中部分品种已退出蔬菜领域,成为野生植物,如荇、苕、苞之类。
战国及秦汉时期,我国人民食用的主要蔬菜有5种。葵,称为“百菜之主”,现在有的地方称冬寒葵或冬寒菜因口感及营养欠佳,唐以后种植渐少,明代已很少种它,并不再当蔬菜看待。
藿,也是先秦时的主要蔬菜,它是大豆苗的嫩叶,如今极少拿来当菜吃了。
韭、葱、蒜在古代蔬菜中独成一属。《汉书.召信臣传》中记载太宫园在温室生产葱、韭的情况,并把这样培育出来的韭菜叫“韭黄”。此外,还有萝卜、蔓菁等根菜类,现时萝卜的许多优良品种在秦汉时便已培育出来。蔓菁早在《吕氏春秋.本味篇》中就有“菜之美者”的盛誉,古时蔓菁还可以顶粮食之用。
现在常见的蔬菜如茄子、黄瓜、菠菜、扁豆、刀豆等都是在魏晋至唐宋时期陆续从国外引进来的。
茄子,原产于印度和泰国。
黄瓜原产于印度,传入我国时比茄子晚些,初名叫胡瓜,现在有的地方还保留这种叫法。
菠菜是唐代贞观年间由尼波罗国(今尼泊尔)传入的,最初叫波棱菜,后简称菠菜。
扁豆原产于爪哇,南北朝时传入我国。
刀豆原产于印度,唐代传入我国。
宋代以来,我国蔬菜的种植和食用就更加广泛了。除了从国外引进外,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还自行培育出一些极为重要的蔬菜品种,如菱白和白菜等,种植蔬菜的技术也有进步,苏东坡有诗云:“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可见,当时民间也可以在春天吃到新鲜的蔬菜了。
胡萝卜原产于北欧,元代由波斯传入。辣椒和西红柿的传入时间还要晚些,在明晚期。西红柿虽由欧洲传入我国,但它的祖居地却是南美洲的秘鲁。西红柿原名叫狼桃,秘鲁土著人刚发现它时,以为它有毒,还不敢吃呢。
从老羊口那里托石家商铺买来的青菜、胡萝卜、韭菜种子,胡适彪的婆娘浸泡了两天后,开始在玻璃暖窖里一垄垄种下,拌了混合土的粪肥,;三个伞面上有些裂纹的水伞,就搭建在暖窖跟前。
此时的萧夜,已经到了马道石堡,监督着王青的运输队,不但继续在鹰爪堡爆挖基坑,还在马道石堡的山谷道路上,用灰泥砌出了一块块的石块,随意地丢在道路两旁。
一尺厚两尺高的灰泥石块,就地打制凝固,干透后不规则地丢在山谷道路边,林林总总数百块。
这些石块的作用,在不妨碍一辆马车通行的前提下,就是要阻止大批马队快速闯入山谷,起码要遏制住鞑子马队的冲击数量;添油战术,对于防御的马道石堡来说,是再好不过了。
当然,那四个关卡处修筑石屋的灰泥石块,需要在气温回暖后再打制,盖房子的石块不能粗制滥造,也不需要太着急。
一车车买自老羊口的粗劣铁条,一车车从马道石堡、石关屯拉出来的黄灰泥,成带的粗青盐,被运到了戈壁滩边缘;三长一短交错伸出的地下石道,在快速的成形,就连地面上的堡墙,也被一块块预制好的石块,有条不紊地浆砌而起。
有着黄灰泥、水伞,加上吊杆的使用,匠人们建筑石堡、暗道的效率,加快了不是一点半点的,双倍的饷银也在刺激着他们的劳动潜力。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等到初夏时节,鹰爪堡就能矗立在草原上了。
鹰爪堡附近,除了五十名武装军士四下里戒备,还有一百背着火/枪的军士,挽起了衣袖,和匠人们一起忙得热火朝天;不为别的,没看百户大人都在帮着调运石块,他们就更不能看着不动了。
也许是那场厚的惊人的积雪,温和的阳光下,鹰爪堡附近的地面上,不论是干硬的沙土地,还是枯草稀疏的草地上,绿茵茵的藤草枝苗,已经露出了嫩芽,依附于地面的细小枝干,简直是一天一个模样地渐渐蔓延开来。
但是,当草原上远远出现了鞑子骑兵的身影时,萧夜还是果断地把军士、匠人,撤回了马道石堡;在那里,继续开采山腰上的石块,储备黄灰泥。
马道石堡附近的山石,尚舍田的探矿小队,就找到了一处低杂铁矿的小矿脉,距离石堡正北不到半里地,其他地方的石料根本就没用,乙字号石磨不是放进啥石头都能转动的。
“彭、彭”草原上,从戈壁滩里跑出来的三十几匹战马,马背上军士连连回身,打出的火/枪,放到了紧跟而来的几个鞑子游骑,不加停滞地窜进了山谷。
和余山、杜丁交办好军务的黄汉祥,在白龙湖没有停留,带着自己的亲卫,快速地赶回了马道石堡。
追踪到山谷外的鞑子游骑,似乎还记得去年在山谷里的遭遇,没有追进去,只是远远地观望了一会,收好同伴的尸首,调转马头退回了草原深处。
去年秋天,瓦刺部落的骑兵越过了乌布苏诺尔胡,占据了鞑子部落大片丰盛的草场,为此,今春之际,达延汗已经开始调集了兵力,准备在初夏时分回击瓦刺的贪婪,就连塔狼瓦也被征调去了河套。
鞑子大队出兵的路线,是要在和林地区集结北上,和甘肃卫八竿子打不着,所以,石关屯这个前出在山谷的马道石堡,疥癣之疾只有等回过头再收拾了。
当然,无论吃亏占便宜,只要鞑子今年在和瓦刺的冲突后,肯定会想办法在明人身上找补损失,所谓的打谷草,不就是软柿子捏一把的事嘛。
黄汉祥来到了马道石堡,萧夜把一支五十人人旗队交到了他的手上,将来黄汉祥再召来五十鞑子骑兵,旗队理顺磨合好后,这支队伍就要长驻鹰爪堡了。
在石堡里紧张兮兮地等了两天,不见有鞑子闯进山谷,萧夜随即派出了斥候,出得山谷一番探查后,和黄汉祥商议后,又一次拉出了队伍。
这一次,护卫着王青运输队的夜枭旗队,把唯一的一挺重机枪,装在了马车上,跟随运输队的马车,冲进了草原戈壁滩。
鹰爪堡近前的一处坡地上,搭起了中队营房帐篷,外围一圈小队营房尖顶帐篷,这种简易的防御阵地,除非遇上五百以上的鞑子骑兵,据守起来的打击火力,黄汉祥不认为会吃亏。
如果遇到了鞑子骑兵,匠人们会拉着骡马,躲进中间的帐篷,军士们在外围的帐篷里,通过瞭望口坚守拒敌;当然,夜枭旗队的机枪,他还没见过横扫骑兵的阵势。
基坑已经完成的工地上,匠人们就地打制灰泥石块,干透了马上用吊杆吊上堡墙,老泥瓦匠拉出一条条麻线,把和成浆状的灰泥抹在石块上,压上一块方正的石块,不断地增高着堡墙。
有了军士护卫的王青,还有那威风凛凛的机枪,胆气十足的指挥着匠人们,在石堡工地上忙的热火朝天,这种堆积木般的石堡,在他们眼里可是比搭建普通的房屋来的容易多了。
“呯、呯,彭、彭,”守护在鹰爪堡东西各五里外的斥候们,步枪、火/枪招呼着前来袭扰的鞑子游骑,对方人数少了,直接就围上去干掉,人数多了,退回来让黄汉祥的旗队,在夜枭旗队机枪的掩护下,一股脑打散了鞑子。
几次下来,就连萧夜也觉得,今春的鞑子骑兵,和往常不太对头,但他也顾不上那么多了,趁此机会,这个鹰爪堡的建设不能停下来。
鹰爪堡往西北方向,穿过戈壁滩通往白龙湖的路线上,还要建成最少两个石堡,才能护卫起这条运输矿料的通道,他肩上的负担,沉重的不是一点。
nbsp; 清理碎石荒草,胡适彪不怕,但是从山下往山上运土整理地面,可不是他们一家能完成的,就算屯里可以出马车人手相帮,王大力可是要银钱的;马车人手都是百户所的,没钱白干梅儿那里就交代不了。
听了胡适彪的诉苦,萧夜笑呵呵地大手一挥,“没问题,你需要劳力本官解决,不需要花费银钱,”
王大力的小心思,萧夜只能一笑了之,他现在对黄连树的销售看不上,但王大力可是看成了一笔小买卖,抠门的紧。
“多谢百户了,”大喜过望的胡适彪,躬身施礼道,“百户大人,我那婆娘的娘家,在太原府原先是种菜农户,有着养护暖窖的手艺,不知可不可以在屯里也建上一个暖窖,栽种一些蔬菜,”
“啥?暖窖,哎呦,胡百户,你可是说的真的?”正想就此离去的萧夜,突地瞪大了眼睛,扭身热切地看着胡适彪。
暖窖,在山西、京师一带有人会养护,里面栽种的蔬菜,可是现季节没有的,如果石关屯能建成暖窖,那黑心的商家,就不会把青菜萝卜卖出粮食价钱了。
甚至,在冬季青菜比羊肉还要贵,你不买可以,看着商铺里的绿菜流口水吧。
“是的,下官现在已经成这样了,想要给孩子留点家当,不得不如此,”带着一只眼罩的胡适彪,颓废地说道。
“我那婆娘去过私塾,见杨先生那里的窗户玻璃,通光好,房间里还能保暖,就想着能否建一间暖窖,就是价钱实在贵的,”
“胡百户,暖窖地点你选,灰泥、木料、玻璃、人手本官提供,今后如若建成了暖窖,你可是大功一件,”眉开眼笑的萧夜,上前扶着胡适彪的手臂,他可是受够了吃不起青菜的苦了。
军舍伙房里,牛羊肉、罐头都有,冬季就以萝卜腌菜为主了,但是军士们都喜欢吃那不多的绿菜,来自甘肃镇、碎石堡的绿菜,到了老羊口价钱就翻了好几番,为此萧夜也很挠头,只能加大了茶砖的购买,按时分发给军士。
开春后,还是要鼓励军户们在附近找地方种菜,能种一点是一点。
“胡叔,你虽上不了战场,但能种菜、植树,也是有用之人,百户所不会丢弃一个伤兵的,”看着萧夜诚恳的眼睛,胡适彪颤巍巍地就要单膝跪地,“谢百户,”
“别,别了,自家人不要说外话,”使劲拉住胡适彪,萧夜叫过一个亲卫,让他领着胡适彪去找王大力,要多少物资银钱都可以先赊欠。
有了萧夜的支持,王大力也不含糊,召集了十几个匠人,八辆马车,不但很快填土整理出了三亩土地,还拉来了木料、黄灰泥,仓库里的玻璃也敞开了供应。
十天不到,平整的两亩苗圃上,就等着栽种黄连树枝苗了,一亩见长的土地上,两尺高的灰泥围墙上,搭起了木架斜板棚,一块块四方的玻璃被安了上去,朝向东南两侧,阳光下,远远看去一片亮晃晃的刺眼。
五个摆置在围墙里的泥炉,添上了黑色果核,炉火点了起来,至于控制温度,那是胡家的家传机密了。
投入将近两千两的暖窖,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很快就建成使用了。
蔬菜自上古时代便已成为人类的食物。《诗经》里提到的132种植物,其中作为蔬菜的就有20余种,随着时代变迁,其中部分品种已退出蔬菜领域,成为野生植物,如荇、苕、苞之类。
战国及秦汉时期,我国人民食用的主要蔬菜有5种。葵,称为“百菜之主”,现在有的地方称冬寒葵或冬寒菜因口感及营养欠佳,唐以后种植渐少,明代已很少种它,并不再当蔬菜看待。
藿,也是先秦时的主要蔬菜,它是大豆苗的嫩叶,如今极少拿来当菜吃了。
韭、葱、蒜在古代蔬菜中独成一属。《汉书.召信臣传》中记载太宫园在温室生产葱、韭的情况,并把这样培育出来的韭菜叫“韭黄”。此外,还有萝卜、蔓菁等根菜类,现时萝卜的许多优良品种在秦汉时便已培育出来。蔓菁早在《吕氏春秋.本味篇》中就有“菜之美者”的盛誉,古时蔓菁还可以顶粮食之用。
现在常见的蔬菜如茄子、黄瓜、菠菜、扁豆、刀豆等都是在魏晋至唐宋时期陆续从国外引进来的。
茄子,原产于印度和泰国。
黄瓜原产于印度,传入我国时比茄子晚些,初名叫胡瓜,现在有的地方还保留这种叫法。
菠菜是唐代贞观年间由尼波罗国(今尼泊尔)传入的,最初叫波棱菜,后简称菠菜。
扁豆原产于爪哇,南北朝时传入我国。
刀豆原产于印度,唐代传入我国。
宋代以来,我国蔬菜的种植和食用就更加广泛了。除了从国外引进外,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还自行培育出一些极为重要的蔬菜品种,如菱白和白菜等,种植蔬菜的技术也有进步,苏东坡有诗云:“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可见,当时民间也可以在春天吃到新鲜的蔬菜了。
胡萝卜原产于北欧,元代由波斯传入。辣椒和西红柿的传入时间还要晚些,在明晚期。西红柿虽由欧洲传入我国,但它的祖居地却是南美洲的秘鲁。西红柿原名叫狼桃,秘鲁土著人刚发现它时,以为它有毒,还不敢吃呢。
从老羊口那里托石家商铺买来的青菜、胡萝卜、韭菜种子,胡适彪的婆娘浸泡了两天后,开始在玻璃暖窖里一垄垄种下,拌了混合土的粪肥,;三个伞面上有些裂纹的水伞,就搭建在暖窖跟前。
此时的萧夜,已经到了马道石堡,监督着王青的运输队,不但继续在鹰爪堡爆挖基坑,还在马道石堡的山谷道路上,用灰泥砌出了一块块的石块,随意地丢在道路两旁。
一尺厚两尺高的灰泥石块,就地打制凝固,干透后不规则地丢在山谷道路边,林林总总数百块。
这些石块的作用,在不妨碍一辆马车通行的前提下,就是要阻止大批马队快速闯入山谷,起码要遏制住鞑子马队的冲击数量;添油战术,对于防御的马道石堡来说,是再好不过了。
当然,那四个关卡处修筑石屋的灰泥石块,需要在气温回暖后再打制,盖房子的石块不能粗制滥造,也不需要太着急。
一车车买自老羊口的粗劣铁条,一车车从马道石堡、石关屯拉出来的黄灰泥,成带的粗青盐,被运到了戈壁滩边缘;三长一短交错伸出的地下石道,在快速的成形,就连地面上的堡墙,也被一块块预制好的石块,有条不紊地浆砌而起。
有着黄灰泥、水伞,加上吊杆的使用,匠人们建筑石堡、暗道的效率,加快了不是一点半点的,双倍的饷银也在刺激着他们的劳动潜力。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等到初夏时节,鹰爪堡就能矗立在草原上了。
鹰爪堡附近,除了五十名武装军士四下里戒备,还有一百背着火/枪的军士,挽起了衣袖,和匠人们一起忙得热火朝天;不为别的,没看百户大人都在帮着调运石块,他们就更不能看着不动了。
也许是那场厚的惊人的积雪,温和的阳光下,鹰爪堡附近的地面上,不论是干硬的沙土地,还是枯草稀疏的草地上,绿茵茵的藤草枝苗,已经露出了嫩芽,依附于地面的细小枝干,简直是一天一个模样地渐渐蔓延开来。
但是,当草原上远远出现了鞑子骑兵的身影时,萧夜还是果断地把军士、匠人,撤回了马道石堡;在那里,继续开采山腰上的石块,储备黄灰泥。
马道石堡附近的山石,尚舍田的探矿小队,就找到了一处低杂铁矿的小矿脉,距离石堡正北不到半里地,其他地方的石料根本就没用,乙字号石磨不是放进啥石头都能转动的。
“彭、彭”草原上,从戈壁滩里跑出来的三十几匹战马,马背上军士连连回身,打出的火/枪,放到了紧跟而来的几个鞑子游骑,不加停滞地窜进了山谷。
和余山、杜丁交办好军务的黄汉祥,在白龙湖没有停留,带着自己的亲卫,快速地赶回了马道石堡。
追踪到山谷外的鞑子游骑,似乎还记得去年在山谷里的遭遇,没有追进去,只是远远地观望了一会,收好同伴的尸首,调转马头退回了草原深处。
去年秋天,瓦刺部落的骑兵越过了乌布苏诺尔胡,占据了鞑子部落大片丰盛的草场,为此,今春之际,达延汗已经开始调集了兵力,准备在初夏时分回击瓦刺的贪婪,就连塔狼瓦也被征调去了河套。
鞑子大队出兵的路线,是要在和林地区集结北上,和甘肃卫八竿子打不着,所以,石关屯这个前出在山谷的马道石堡,疥癣之疾只有等回过头再收拾了。
当然,无论吃亏占便宜,只要鞑子今年在和瓦刺的冲突后,肯定会想办法在明人身上找补损失,所谓的打谷草,不就是软柿子捏一把的事嘛。
黄汉祥来到了马道石堡,萧夜把一支五十人人旗队交到了他的手上,将来黄汉祥再召来五十鞑子骑兵,旗队理顺磨合好后,这支队伍就要长驻鹰爪堡了。
在石堡里紧张兮兮地等了两天,不见有鞑子闯进山谷,萧夜随即派出了斥候,出得山谷一番探查后,和黄汉祥商议后,又一次拉出了队伍。
这一次,护卫着王青运输队的夜枭旗队,把唯一的一挺重机枪,装在了马车上,跟随运输队的马车,冲进了草原戈壁滩。
鹰爪堡近前的一处坡地上,搭起了中队营房帐篷,外围一圈小队营房尖顶帐篷,这种简易的防御阵地,除非遇上五百以上的鞑子骑兵,据守起来的打击火力,黄汉祥不认为会吃亏。
如果遇到了鞑子骑兵,匠人们会拉着骡马,躲进中间的帐篷,军士们在外围的帐篷里,通过瞭望口坚守拒敌;当然,夜枭旗队的机枪,他还没见过横扫骑兵的阵势。
基坑已经完成的工地上,匠人们就地打制灰泥石块,干透了马上用吊杆吊上堡墙,老泥瓦匠拉出一条条麻线,把和成浆状的灰泥抹在石块上,压上一块方正的石块,不断地增高着堡墙。
有了军士护卫的王青,还有那威风凛凛的机枪,胆气十足的指挥着匠人们,在石堡工地上忙的热火朝天,这种堆积木般的石堡,在他们眼里可是比搭建普通的房屋来的容易多了。
“呯、呯,彭、彭,”守护在鹰爪堡东西各五里外的斥候们,步枪、火/枪招呼着前来袭扰的鞑子游骑,对方人数少了,直接就围上去干掉,人数多了,退回来让黄汉祥的旗队,在夜枭旗队机枪的掩护下,一股脑打散了鞑子。
几次下来,就连萧夜也觉得,今春的鞑子骑兵,和往常不太对头,但他也顾不上那么多了,趁此机会,这个鹰爪堡的建设不能停下来。
鹰爪堡往西北方向,穿过戈壁滩通往白龙湖的路线上,还要建成最少两个石堡,才能护卫起这条运输矿料的通道,他肩上的负担,沉重的不是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