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ac,崇祯十三年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粮食称量出来。为了保证绝对精确,使用了黄金秤砣来校秤。
结果虽不出意外,但还是让朱平槿小小失望。
一亩二分田,一共三百二十斤,折合亩产只有二百六十五斤,即二石六。
朱平槿知道,大明的一斤比他前世的一斤要重些。具体重多少,没有比较,所以没有结论(注一)。
但比较人的消耗与田地的产出,田地的产出依然太少。这时代的人普遍缺乏油荤,一大碗干饭开头,三大碗干饭打底,一顿饭五碗干饭绝非个案。
早在编练护商队时,朱平槿就发现用他自己的饭量来推导部队的粮食消耗,一定会饿死人。为了保证士兵的发育和战斗力的快速形成,朱平槿不得不拍板定了个高得咋舌的粮食标准:一人一年五石。按出米率七成计算,五石粮可出三石五斗大米,人均每天一升。就算这样,还需时不时的添油加肉(注二)。
在没有化肥的年代,这就算高产了。化肥是粮食的粮食,没有足够的肥料,无论是种两季还是三季,地里出产不会有太多的提高,亩产千斤或许永远只是梦想。后世用精选的种子,恒温恒湿强光的玻璃阳光房,加上浓淡适宜的营养液,进行工业化式的农业生产,才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高产。在自然条件下,如没有化肥和农药,十个袁大科学家也等于零蛋。
哎!朱平槿长叹一声,望着眼前这群为丰收而欢欣鼓舞的大明子民,心中一阵酸楚!
朱平槿心中酸楚,刘之勃却大吃一惊。
一亩一季便能收获二石六,那一年岂不是可达四石?灌区良田数百万,总产量岂不过了千万?
刘之勃的家乡凤翔府,地处关中平原的西头,是陕西省农业条件较好的地区。但就在这样的地区,水浇地便绝对是良田了。更多的土地根本没有浇水的条件,连人工取水浇田都很困难。庄稼用水,全靠老天爷开恩降下甘露。在年景好的时候,每年只能种一季麦子。若是亩田能产一石,那便要给老天爷烧高香。农民浅耕粗种,一人十亩地,存了种粮,交了租子,要想吃一顿自己收获的粮食,竟然是非常奢侈之事!
数日前,儿子刘文郁带来了老家长兄的一封信。他长兄道,去年遭灾,灾情甚于往年。麸皮草根树叶观音土,能吃的什么都吃了。
一族人实在呆不下去,所以只好弃家流亡来京。地方官吏看在刘之勃的面子上,赠送了盘缠和粮食。地方官吏请他到京后给刘大人带句话,若朝廷能蠲(JUAN)免陕西百姓的税赋三饷,就能救活许多人。只是那些地方官吏或许还不知道,他刘之勃已经调任了四川,对家乡早已鞭长莫及!
想到了家乡的灾难,又看到了眼前的丰收,刘之勃不仅感慨,蜀地不愧为天府之国,果然是丰饶无比!这时,他却听见世子重重长叹,脸上露出忧色,便奇怪问道:
“世子何故唉声叹气?亩产二石六,那是老天爷可怜蜀地万民,降下福祉。下官家乡,亩田收麦一石那便欣喜若狂。若遇旱魃(BA),一田之获竟不如所下之种!一两年旱灾,便只有举家逃荒一途。不幸遇到三年大旱,饿死也没人收尸!”
“刘大人所言虽不错,只是蜀地山多田少,人多地少,这粮食还是不够吃啊!丰年备荒备战,如献贼闯贼明后年又打进来,百姓吃什么?军队又吃什么?成都平原,天府之国,也就这么多的地。这点粮食,既要留种,还要留口粮,能够储备的又有多少?这样不行!”
朱平槿说着已经站起来,狠狠一拍桌子:“一定要千方百计增加粮食产量。备荒、备灾、备战!手中有粮,心头不慌!”
“世子老成谋国之言,下官汗颜……”刘之勃也站了起来。
朱平槿没有在意刘之勃的惭愧自责。他挥手叫上曹三顺和杨二叔:“前头带路!本世子和刘大人去看你们喂养的畜生,去看你们是如何堆粪积肥的!”
……
崇义庄与仁寿县的农业生产条件完全不同。
崇义庄地处平原,农业开发极为彻底。一眼望去,除了川西坝子常有的宅边竹林,其余全是农田,连一分的荒地也没有。而仁寿县有大山、深丘、浅丘、平坝和谷地,山间和深丘中未垦的荒地极多,就算是浅丘,也有许多土地因为地势高,离水源较远,灌溉储水不便,而被农民放弃,成为垦而又荒的土地。所以李崇文在仁寿,增加粮食产量的重要举措是垦荒,而垦荒的重点又落在解决灌溉水源上。
成都平原是朱平槿整体战略中最重要的粮食基地,在不能大幅度增加耕地数量的前提下,如何通过精耕细作等各种方式增加粮食单产,就成为朱平槿这次调研的重要课题。
朱平槿等一行人,连续走了几个小庄,查看庄户喂养的鸡鸭鹅鱼猪羊和耕牛,检查他们的粪坑沤肥情况。直到晚饭时间,朱平槿和刘之勃才带着一身疲倦回到晒场旁... -->>
粮食称量出来。为了保证绝对精确,使用了黄金秤砣来校秤。
结果虽不出意外,但还是让朱平槿小小失望。
一亩二分田,一共三百二十斤,折合亩产只有二百六十五斤,即二石六。
朱平槿知道,大明的一斤比他前世的一斤要重些。具体重多少,没有比较,所以没有结论(注一)。
但比较人的消耗与田地的产出,田地的产出依然太少。这时代的人普遍缺乏油荤,一大碗干饭开头,三大碗干饭打底,一顿饭五碗干饭绝非个案。
早在编练护商队时,朱平槿就发现用他自己的饭量来推导部队的粮食消耗,一定会饿死人。为了保证士兵的发育和战斗力的快速形成,朱平槿不得不拍板定了个高得咋舌的粮食标准:一人一年五石。按出米率七成计算,五石粮可出三石五斗大米,人均每天一升。就算这样,还需时不时的添油加肉(注二)。
在没有化肥的年代,这就算高产了。化肥是粮食的粮食,没有足够的肥料,无论是种两季还是三季,地里出产不会有太多的提高,亩产千斤或许永远只是梦想。后世用精选的种子,恒温恒湿强光的玻璃阳光房,加上浓淡适宜的营养液,进行工业化式的农业生产,才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高产。在自然条件下,如没有化肥和农药,十个袁大科学家也等于零蛋。
哎!朱平槿长叹一声,望着眼前这群为丰收而欢欣鼓舞的大明子民,心中一阵酸楚!
朱平槿心中酸楚,刘之勃却大吃一惊。
一亩一季便能收获二石六,那一年岂不是可达四石?灌区良田数百万,总产量岂不过了千万?
刘之勃的家乡凤翔府,地处关中平原的西头,是陕西省农业条件较好的地区。但就在这样的地区,水浇地便绝对是良田了。更多的土地根本没有浇水的条件,连人工取水浇田都很困难。庄稼用水,全靠老天爷开恩降下甘露。在年景好的时候,每年只能种一季麦子。若是亩田能产一石,那便要给老天爷烧高香。农民浅耕粗种,一人十亩地,存了种粮,交了租子,要想吃一顿自己收获的粮食,竟然是非常奢侈之事!
数日前,儿子刘文郁带来了老家长兄的一封信。他长兄道,去年遭灾,灾情甚于往年。麸皮草根树叶观音土,能吃的什么都吃了。
一族人实在呆不下去,所以只好弃家流亡来京。地方官吏看在刘之勃的面子上,赠送了盘缠和粮食。地方官吏请他到京后给刘大人带句话,若朝廷能蠲(JUAN)免陕西百姓的税赋三饷,就能救活许多人。只是那些地方官吏或许还不知道,他刘之勃已经调任了四川,对家乡早已鞭长莫及!
想到了家乡的灾难,又看到了眼前的丰收,刘之勃不仅感慨,蜀地不愧为天府之国,果然是丰饶无比!这时,他却听见世子重重长叹,脸上露出忧色,便奇怪问道:
“世子何故唉声叹气?亩产二石六,那是老天爷可怜蜀地万民,降下福祉。下官家乡,亩田收麦一石那便欣喜若狂。若遇旱魃(BA),一田之获竟不如所下之种!一两年旱灾,便只有举家逃荒一途。不幸遇到三年大旱,饿死也没人收尸!”
“刘大人所言虽不错,只是蜀地山多田少,人多地少,这粮食还是不够吃啊!丰年备荒备战,如献贼闯贼明后年又打进来,百姓吃什么?军队又吃什么?成都平原,天府之国,也就这么多的地。这点粮食,既要留种,还要留口粮,能够储备的又有多少?这样不行!”
朱平槿说着已经站起来,狠狠一拍桌子:“一定要千方百计增加粮食产量。备荒、备灾、备战!手中有粮,心头不慌!”
“世子老成谋国之言,下官汗颜……”刘之勃也站了起来。
朱平槿没有在意刘之勃的惭愧自责。他挥手叫上曹三顺和杨二叔:“前头带路!本世子和刘大人去看你们喂养的畜生,去看你们是如何堆粪积肥的!”
……
崇义庄与仁寿县的农业生产条件完全不同。
崇义庄地处平原,农业开发极为彻底。一眼望去,除了川西坝子常有的宅边竹林,其余全是农田,连一分的荒地也没有。而仁寿县有大山、深丘、浅丘、平坝和谷地,山间和深丘中未垦的荒地极多,就算是浅丘,也有许多土地因为地势高,离水源较远,灌溉储水不便,而被农民放弃,成为垦而又荒的土地。所以李崇文在仁寿,增加粮食产量的重要举措是垦荒,而垦荒的重点又落在解决灌溉水源上。
成都平原是朱平槿整体战略中最重要的粮食基地,在不能大幅度增加耕地数量的前提下,如何通过精耕细作等各种方式增加粮食单产,就成为朱平槿这次调研的重要课题。
朱平槿等一行人,连续走了几个小庄,查看庄户喂养的鸡鸭鹅鱼猪羊和耕牛,检查他们的粪坑沤肥情况。直到晚饭时间,朱平槿和刘之勃才带着一身疲倦回到晒场旁...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