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于秋的商业谋划 (2/2)
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ac,初唐大农枭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十七道,“咱们在这州城混迹了有十多个年头了吧!可不要告诉我,你今天没有会到我的意。”
“那断然是不可能的,不然,他也不会和我一起跟进到八十钱。”崔进接过卢十七的话,大有深意的看了一眼王召道。
“难道你们不觉得,补八十钱太多了么?”王召不再佯装发怒,用询问的眼神看向卢十七和崔进道。
闻言,卢十七笑了笑道,“不多不多,我家总管事说了,北地今年的恶战不会停,现在才二月,还有大半年时间呢!再过几天,咱们还得再加点,把咱们手中更多的铜钱换成丝帛,以免拿在手上贬值亏损,而在入夏之后,如果咱们有更多丝帛在手,与草原上来的外商易货的时候,就能占据主动权。”
战争持续,物价就会继续飞涨,铜钱持续贬值,那么,更方便运输和与外商易货,且有保暖功能的丝帛,与铜钱的价值差距就会越来越大。
今天他们之所以当众唱这么一出,就是想告诉所有人,他们将会以高于市价八十钱的价格,用铜钱兑换丝帛,以此来吸引所有想要消费的人,先把丝帛拿到他们这里来兑铜钱。
就比如买馒头的人,你拿一匹生绢去找于秋买,那么只能得到一个馒头,但是,你拿一匹生绢去他们三家店铺中兑换铜钱,却是能得到一千零八十钱,再用一贯钱去买一个馒头,就能省下八十文。
一般人不是做生意人,并不会考虑一匹生绢和一贯铜钱的长远价值,他们能省八十钱,干嘛不省呢?
所以,大多数人会先拿各种丝帛到这三人的铺面中兑换铜钱之后,再去买于秋的馒头,想要购买其它货物的人,也大致会如此,毕竟,兑换一下,能省出不少钱。
当然,这个八十钱的补贴,只是他们推动丝帛升值,铜钱贬值的一个起步价格而已,稍后,他们还会往上加,让更多的人拿丝帛来换他们手中的铜钱。
要知道,他们三人手中把持的行当,都是战争时期紧缺的物资,前几年的时候,就已经将整个地区一大半的铜钱收刮到了自己手中。
而将大量的丝帛掌握在了手中,就几乎变相的垄断了北方与外地的商贸,因为,内地的商人为了方便运输,基本都是收丝帛,胡商易货,更是只要丝帛。
卢十七得到了总管事卢士让给他的内部消息之后便知道,铜钱接下来,又将进入大半年以上的贬值期,这波操作,肯定能为家族赚上一大笔。
现在,他们倒是更希望多几个像于秋这样的傻瓜,弄些好东西出来吸引别人消费,如无意外的话,于秋下次还是以同样的价格到集市上卖馒头,就只能收到铜钱了。
他们不知道的是,馒头于秋是不可能长期卖的,而且,于秋配合他们做这一场戏,本就是为了今后能够收到更多的铜钱做准备。
自从他发现黄豆比米价便宜一半,只是面粉的三分之一左右的价格的时候,于秋立即想到了另外一桩更来钱的买卖。
卖豆腐。
这是一个美味,且成本收益比卖馒头高的多的项目,虽然在汉朝时期就已经有人会用粗糙的工艺制作豆腐,但是它并没有成为隋唐时期大家的日常食物,所有史料和诗词,都没有提及豆腐的。
可见,汉朝时期的豆腐制作工艺十分落后,打出来的豆腐并未解决胀气和口感的问题。
但成熟的豆腐制作工艺,作为餐饮业从业者的于秋却是烂熟于胸。
他在后世经营的餐饮店面中,都会使用自己打的豆腐作为食材,一斤黄豆,大约可以打两到三斤豆腐,以现在集市上食物的行情来看,一斤豆腐卖个两贯钱,绝对不成问题,以于秋今日购入的黄豆的成本价格来算,一斤黄豆不过100多钱,却能卖出五六贯的价格,盈利比例达到了五六十倍。
如果是加上少许自己制作的盐和香料,油脂,做成美味的铁板红烧豆腐,那么它的售价还能再翻一倍,达到百倍以上的投资回报率。
而今天做了五百个馒头,于秋却消耗掉了五十斤比米面铺子磨的更精细的面粉,光是原材料的成本,就将近二十几贯,投资回报率才二十多倍而已,与制作豆腐出来售卖,有巨大的差距,作为一个精明的商人,于秋当然是愿意制作投资回报率更高的豆腐出来卖。
十七道,“咱们在这州城混迹了有十多个年头了吧!可不要告诉我,你今天没有会到我的意。”
“那断然是不可能的,不然,他也不会和我一起跟进到八十钱。”崔进接过卢十七的话,大有深意的看了一眼王召道。
“难道你们不觉得,补八十钱太多了么?”王召不再佯装发怒,用询问的眼神看向卢十七和崔进道。
闻言,卢十七笑了笑道,“不多不多,我家总管事说了,北地今年的恶战不会停,现在才二月,还有大半年时间呢!再过几天,咱们还得再加点,把咱们手中更多的铜钱换成丝帛,以免拿在手上贬值亏损,而在入夏之后,如果咱们有更多丝帛在手,与草原上来的外商易货的时候,就能占据主动权。”
战争持续,物价就会继续飞涨,铜钱持续贬值,那么,更方便运输和与外商易货,且有保暖功能的丝帛,与铜钱的价值差距就会越来越大。
今天他们之所以当众唱这么一出,就是想告诉所有人,他们将会以高于市价八十钱的价格,用铜钱兑换丝帛,以此来吸引所有想要消费的人,先把丝帛拿到他们这里来兑铜钱。
就比如买馒头的人,你拿一匹生绢去找于秋买,那么只能得到一个馒头,但是,你拿一匹生绢去他们三家店铺中兑换铜钱,却是能得到一千零八十钱,再用一贯钱去买一个馒头,就能省下八十文。
一般人不是做生意人,并不会考虑一匹生绢和一贯铜钱的长远价值,他们能省八十钱,干嘛不省呢?
所以,大多数人会先拿各种丝帛到这三人的铺面中兑换铜钱之后,再去买于秋的馒头,想要购买其它货物的人,也大致会如此,毕竟,兑换一下,能省出不少钱。
当然,这个八十钱的补贴,只是他们推动丝帛升值,铜钱贬值的一个起步价格而已,稍后,他们还会往上加,让更多的人拿丝帛来换他们手中的铜钱。
要知道,他们三人手中把持的行当,都是战争时期紧缺的物资,前几年的时候,就已经将整个地区一大半的铜钱收刮到了自己手中。
而将大量的丝帛掌握在了手中,就几乎变相的垄断了北方与外地的商贸,因为,内地的商人为了方便运输,基本都是收丝帛,胡商易货,更是只要丝帛。
卢十七得到了总管事卢士让给他的内部消息之后便知道,铜钱接下来,又将进入大半年以上的贬值期,这波操作,肯定能为家族赚上一大笔。
现在,他们倒是更希望多几个像于秋这样的傻瓜,弄些好东西出来吸引别人消费,如无意外的话,于秋下次还是以同样的价格到集市上卖馒头,就只能收到铜钱了。
他们不知道的是,馒头于秋是不可能长期卖的,而且,于秋配合他们做这一场戏,本就是为了今后能够收到更多的铜钱做准备。
自从他发现黄豆比米价便宜一半,只是面粉的三分之一左右的价格的时候,于秋立即想到了另外一桩更来钱的买卖。
卖豆腐。
这是一个美味,且成本收益比卖馒头高的多的项目,虽然在汉朝时期就已经有人会用粗糙的工艺制作豆腐,但是它并没有成为隋唐时期大家的日常食物,所有史料和诗词,都没有提及豆腐的。
可见,汉朝时期的豆腐制作工艺十分落后,打出来的豆腐并未解决胀气和口感的问题。
但成熟的豆腐制作工艺,作为餐饮业从业者的于秋却是烂熟于胸。
他在后世经营的餐饮店面中,都会使用自己打的豆腐作为食材,一斤黄豆,大约可以打两到三斤豆腐,以现在集市上食物的行情来看,一斤豆腐卖个两贯钱,绝对不成问题,以于秋今日购入的黄豆的成本价格来算,一斤黄豆不过100多钱,却能卖出五六贯的价格,盈利比例达到了五六十倍。
如果是加上少许自己制作的盐和香料,油脂,做成美味的铁板红烧豆腐,那么它的售价还能再翻一倍,达到百倍以上的投资回报率。
而今天做了五百个馒头,于秋却消耗掉了五十斤比米面铺子磨的更精细的面粉,光是原材料的成本,就将近二十几贯,投资回报率才二十多倍而已,与制作豆腐出来售卖,有巨大的差距,作为一个精明的商人,于秋当然是愿意制作投资回报率更高的豆腐出来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