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ac,男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赵匡胤言道:“朕当时也有些纳闷,辽人为何如此不禁打?后来,朕弄明白了,当时的辽人内部勾心斗角、纷争不已,兵无士气,将无斗志,周世宗把握了这个机会,才一举创下了不世之功!”
后周世宗柴荣是五代十国时期不可多得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即位以后发展生产,改良政治,使得中原地区实力大增。为了遏制契丹铁骑南下,他接受臣下的建议,疏浚深州与冀州之间的胡卢河,筑成一道水上防线。此外,还在冀州东北的李晏口筑城,派重兵驻守,使胡卢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得免兵戮之苦。在遏制住辽军南下的势头后,柴荣便挥兵南下,向契丹的盟国南唐发起强大的攻势。在经历两年多的征战后,不仅占领淮南十四州六十四县的土地,而且迫使南唐统治者“去帝号,称国主,凡天子仪制皆有降损,去年号,用周正朔”,“岁数贡物十万”。
公元959年,柴荣趁南伐之兵威挥师北上,以讯雷不及掩耳之势直趋辽边,于该年4月抵达沧州。面对柴荣所发起的攻势,身任南京留守的萧思温既无调病遣将、行军布阵的韬略,又无临危赴难、化险为夷的魄力,屡战屡败。驻守边城的辽将惶惶不可终日,不少将领开城迎降,后周不费吹灰之力即占领益津、瓦桥、淤口三关及易州、莫州、瀛州三州,其北部边境拓至燕南。
而当时的辽国皇帝辽穆宗整日醉生梦死、盘游无度,对国务毫不关心,就连三关二州失守的败讯都不足以令其猛醒,面对败讯竟然大讲“三关本汉地,今复还之,何失之有”。穆宗的神经已经麻木,真是个名副其实的“木”宗,在他统治下国已不国。
而赵匡胤现在所讲的当年后周军事上对辽的胜利就是在辽穆宗昏庸、残暴的统治之下发生的。
“皇上所言极是!”赵普看了看张俊等人,“可现在,这个机会失去了!此时的契丹早已度过了辽穆宗统治时期,现在的辽人,不仅拥有数十万大军,且众志成城,一心南下。在这种时候,我大宋军队如果率先北伐,又岂能捞得便宜?”
张俊问赵普道:“赵大人,若依你所言,辽人有数十万大军,又一心南下,在这种背景下,我大宋军队如何南征,岂不要冒腹背受敌的危险?”
赵普淡淡一笑道:“张大人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辽人虽拥有重兵、一心南下,但就目前而言,辽人还不想也无力大规模南侵,因为辽人现在正向渤海一带扩张,辽军主力也全部东去。只要我朝不主动挑起战争,辽人就不会集中兵力与我为敌。而且,在臣普看来,我大宋南征,也不需要动用太多的军队,这样一来,我大宋就有足够军队放置在北线以防辽人南下!”
张俊等人无言。赵普接着言道:“皇上,想当年,周世宗不是在东征西讨之后,从蜀人和唐人的手里夺来了大片土地,然后才挥师北伐的吗?”
赵匡胤笑道:“赵普,这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啊!”
赵普也笑道:“皇上,事虽不同,但其理一致。辽人之所以不急于南下,是因为他们也觉得没有把握取胜我大宋,故而他们现在拼命地东西扩张以增强实力。既然如此,我大宋何不就与辽人比试一番?”
赵匡胤被赵普的言辞所感染,道:“说得好!”赵匡胤最后拍了板,“辽人向东西扩张,朕就向南扩张,看谁扩张的速度快!”
赵匡胤拍了板,也就是最后定了论。张俊等人虽然不无意见,却也只能保留了,这次交锋的失利,让张俊看出了赵普的老谋深算以及他在皇上心目中的地位,皇上最终还是采纳了赵普的策略,这让张俊心中不免有一种失落感。
看模样,赵匡胤似乎也有率先北伐的念头。事实呢,也的确如此。虽然,赵普早就跟他谈过南征北战的事,早在柴荣朝时,赵匡胤领兵在**一带大破南唐军之后,赵普就认为:后周军应集中兵力渡过长江攻打江宁,待把南唐彻底击溃后再行北伐也不迟。从某种意义上说,赵匡胤在还没做皇帝之前,赵普就向他灌输先南征后北伐的思想了,而赵匡胤也逐步认同了这一思想。但是,正如赵普所认为的那样,赵匡胤的心中,多少也染上了那种“北伐情结”,这就是赵匡胤为什么要召集群臣商议先南征还是先北伐的真正原因。换句话说,如果赵普对南征的态度不是那么坚决的话,那赵匡胤是很有可能率先北伐的。尽管如此,“北伐情结”也一直萦绕在赵匡胤的心头。
群臣散去后,赵匡胤独将张俊留下,赵匡胤深情地道:“爱卿可知朕为何将你留下?”
“臣愚昧,不知圣上用意。”
&nb... -->>
赵匡胤言道:“朕当时也有些纳闷,辽人为何如此不禁打?后来,朕弄明白了,当时的辽人内部勾心斗角、纷争不已,兵无士气,将无斗志,周世宗把握了这个机会,才一举创下了不世之功!”
后周世宗柴荣是五代十国时期不可多得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即位以后发展生产,改良政治,使得中原地区实力大增。为了遏制契丹铁骑南下,他接受臣下的建议,疏浚深州与冀州之间的胡卢河,筑成一道水上防线。此外,还在冀州东北的李晏口筑城,派重兵驻守,使胡卢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得免兵戮之苦。在遏制住辽军南下的势头后,柴荣便挥兵南下,向契丹的盟国南唐发起强大的攻势。在经历两年多的征战后,不仅占领淮南十四州六十四县的土地,而且迫使南唐统治者“去帝号,称国主,凡天子仪制皆有降损,去年号,用周正朔”,“岁数贡物十万”。
公元959年,柴荣趁南伐之兵威挥师北上,以讯雷不及掩耳之势直趋辽边,于该年4月抵达沧州。面对柴荣所发起的攻势,身任南京留守的萧思温既无调病遣将、行军布阵的韬略,又无临危赴难、化险为夷的魄力,屡战屡败。驻守边城的辽将惶惶不可终日,不少将领开城迎降,后周不费吹灰之力即占领益津、瓦桥、淤口三关及易州、莫州、瀛州三州,其北部边境拓至燕南。
而当时的辽国皇帝辽穆宗整日醉生梦死、盘游无度,对国务毫不关心,就连三关二州失守的败讯都不足以令其猛醒,面对败讯竟然大讲“三关本汉地,今复还之,何失之有”。穆宗的神经已经麻木,真是个名副其实的“木”宗,在他统治下国已不国。
而赵匡胤现在所讲的当年后周军事上对辽的胜利就是在辽穆宗昏庸、残暴的统治之下发生的。
“皇上所言极是!”赵普看了看张俊等人,“可现在,这个机会失去了!此时的契丹早已度过了辽穆宗统治时期,现在的辽人,不仅拥有数十万大军,且众志成城,一心南下。在这种时候,我大宋军队如果率先北伐,又岂能捞得便宜?”
张俊问赵普道:“赵大人,若依你所言,辽人有数十万大军,又一心南下,在这种背景下,我大宋军队如何南征,岂不要冒腹背受敌的危险?”
赵普淡淡一笑道:“张大人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辽人虽拥有重兵、一心南下,但就目前而言,辽人还不想也无力大规模南侵,因为辽人现在正向渤海一带扩张,辽军主力也全部东去。只要我朝不主动挑起战争,辽人就不会集中兵力与我为敌。而且,在臣普看来,我大宋南征,也不需要动用太多的军队,这样一来,我大宋就有足够军队放置在北线以防辽人南下!”
张俊等人无言。赵普接着言道:“皇上,想当年,周世宗不是在东征西讨之后,从蜀人和唐人的手里夺来了大片土地,然后才挥师北伐的吗?”
赵匡胤笑道:“赵普,这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啊!”
赵普也笑道:“皇上,事虽不同,但其理一致。辽人之所以不急于南下,是因为他们也觉得没有把握取胜我大宋,故而他们现在拼命地东西扩张以增强实力。既然如此,我大宋何不就与辽人比试一番?”
赵匡胤被赵普的言辞所感染,道:“说得好!”赵匡胤最后拍了板,“辽人向东西扩张,朕就向南扩张,看谁扩张的速度快!”
赵匡胤拍了板,也就是最后定了论。张俊等人虽然不无意见,却也只能保留了,这次交锋的失利,让张俊看出了赵普的老谋深算以及他在皇上心目中的地位,皇上最终还是采纳了赵普的策略,这让张俊心中不免有一种失落感。
看模样,赵匡胤似乎也有率先北伐的念头。事实呢,也的确如此。虽然,赵普早就跟他谈过南征北战的事,早在柴荣朝时,赵匡胤领兵在**一带大破南唐军之后,赵普就认为:后周军应集中兵力渡过长江攻打江宁,待把南唐彻底击溃后再行北伐也不迟。从某种意义上说,赵匡胤在还没做皇帝之前,赵普就向他灌输先南征后北伐的思想了,而赵匡胤也逐步认同了这一思想。但是,正如赵普所认为的那样,赵匡胤的心中,多少也染上了那种“北伐情结”,这就是赵匡胤为什么要召集群臣商议先南征还是先北伐的真正原因。换句话说,如果赵普对南征的态度不是那么坚决的话,那赵匡胤是很有可能率先北伐的。尽管如此,“北伐情结”也一直萦绕在赵匡胤的心头。
群臣散去后,赵匡胤独将张俊留下,赵匡胤深情地道:“爱卿可知朕为何将你留下?”
“臣愚昧,不知圣上用意。”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