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ac,大明英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如此多,而且你瞧,船上堆的不是果子肉干,就是竹木家具,岂非与寻常商船无异?”
青年储君的问题,问到了郑海珠的心坎上。
这孩子果然具有工科天才的敏锐观察力,正好引导他在兴趣的基础上,理解国事国情。
“皇长子,南方各府向朝廷缴纳田赋,有些是折成银两的,便于运输,所以并非只有田亩出产粮食的季节,漕运才会繁忙。此际行过的那些漕船,大多是各州补了去岁没交齐的田赋折银,往京师运。至于漕船上堆得像我们民间开的货栈一样,因为这本就是户部允准的,漕丁们可以沿着水路做自家买卖。”
朱由校闻言,两个眼睛瞪大了一圈儿,露出“这也可以”的表情。
郑海珠无奈地笑笑,直言道:“因为朝廷出不起钱养那么多漕丁了,他们只能靠水路的便利,自己给自己发饷。”
“郑师傅,我大明养漕丁,得多少钱?”
“皇长子这个问题,不妨换成,我大明维系漕运,得花多少银子。曹公公,劳你给我纸笔。”
曹化淳将笔墨铺展在朱由校面前的檀木桌上。
郑海珠提笔,一边写,一边算给朱由校看:“户部规定,山东、安徽、南直隶、浙江、江西等南方八省,每年给京师解运的漕粮,是四百万石,不论本色粮米布帛,还是折银,摊到每条漕船,大约每船装两三百石,仅此一项,每年就要放船万余次。每船漕丁超过十人,沿途还有许多河段要雇纤夫。况且,漕运不仅仅是往户部运田赋军饷,还要承担各省往京师运输的上贡物产、织造丝缎等,以及调剂给京师这么多官吏的折色俸禄,凡此种种,蔚为大观,航次与花销甚至超过运粮船。故而,漕运的军卒有十二万员额,加上民夫力工,每年须银百来万。漕船万余条,而每条漕船造价,不会低于一百两银子,两年大修,五年报废换新,每年新投入的漕船花费约三十万……”
朱由校咋舌道:“那朝廷每年投在这条河上的银子,得两百万?”
郑海珠放下笔,很干脆地道:“那还是往少了算。”
朱由校皱眉:“前几天卢师傅说,海船又快、装的东西又多,元朝的时候,南方的粮食就是用海船运到大都的,那咱大明,为啥不用海船运?”
“殿下,国朝推行运河漕运,已三百年,沿路多少商贾与百姓,指着它吃饭,还有那么多漕丁,也是有家有口的。若一夜之间改为海运,他们怎么办?”
朱由校一愣,喃喃道:“哦,我还以为,郑师傅一心要多开几处海关,又熟悉海路,会推崇海运。”
“事关国计民生,怎可因我自家的屁股摆在哪里,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毁了一整个行当,人臣不该如此,人君更不可如此。”
朱由校的目光温润起来,继而又自我宽慰道:“所幸,我大明疆土辽阔,又有江南大片膏腴之地,户部和各州县若多一些能吏,多收田赋,应能对付过去吧?”
郑海珠叹口气:“殿下,我大明,确实有许多好田,大明百姓也确实很会种田,但田里的出产,纺机上的丝布,可未必能进到国库里,此一回到了兖州,殿下便明白了。”
如此多,而且你瞧,船上堆的不是果子肉干,就是竹木家具,岂非与寻常商船无异?”
青年储君的问题,问到了郑海珠的心坎上。
这孩子果然具有工科天才的敏锐观察力,正好引导他在兴趣的基础上,理解国事国情。
“皇长子,南方各府向朝廷缴纳田赋,有些是折成银两的,便于运输,所以并非只有田亩出产粮食的季节,漕运才会繁忙。此际行过的那些漕船,大多是各州补了去岁没交齐的田赋折银,往京师运。至于漕船上堆得像我们民间开的货栈一样,因为这本就是户部允准的,漕丁们可以沿着水路做自家买卖。”
朱由校闻言,两个眼睛瞪大了一圈儿,露出“这也可以”的表情。
郑海珠无奈地笑笑,直言道:“因为朝廷出不起钱养那么多漕丁了,他们只能靠水路的便利,自己给自己发饷。”
“郑师傅,我大明养漕丁,得多少钱?”
“皇长子这个问题,不妨换成,我大明维系漕运,得花多少银子。曹公公,劳你给我纸笔。”
曹化淳将笔墨铺展在朱由校面前的檀木桌上。
郑海珠提笔,一边写,一边算给朱由校看:“户部规定,山东、安徽、南直隶、浙江、江西等南方八省,每年给京师解运的漕粮,是四百万石,不论本色粮米布帛,还是折银,摊到每条漕船,大约每船装两三百石,仅此一项,每年就要放船万余次。每船漕丁超过十人,沿途还有许多河段要雇纤夫。况且,漕运不仅仅是往户部运田赋军饷,还要承担各省往京师运输的上贡物产、织造丝缎等,以及调剂给京师这么多官吏的折色俸禄,凡此种种,蔚为大观,航次与花销甚至超过运粮船。故而,漕运的军卒有十二万员额,加上民夫力工,每年须银百来万。漕船万余条,而每条漕船造价,不会低于一百两银子,两年大修,五年报废换新,每年新投入的漕船花费约三十万……”
朱由校咋舌道:“那朝廷每年投在这条河上的银子,得两百万?”
郑海珠放下笔,很干脆地道:“那还是往少了算。”
朱由校皱眉:“前几天卢师傅说,海船又快、装的东西又多,元朝的时候,南方的粮食就是用海船运到大都的,那咱大明,为啥不用海船运?”
“殿下,国朝推行运河漕运,已三百年,沿路多少商贾与百姓,指着它吃饭,还有那么多漕丁,也是有家有口的。若一夜之间改为海运,他们怎么办?”
朱由校一愣,喃喃道:“哦,我还以为,郑师傅一心要多开几处海关,又熟悉海路,会推崇海运。”
“事关国计民生,怎可因我自家的屁股摆在哪里,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毁了一整个行当,人臣不该如此,人君更不可如此。”
朱由校的目光温润起来,继而又自我宽慰道:“所幸,我大明疆土辽阔,又有江南大片膏腴之地,户部和各州县若多一些能吏,多收田赋,应能对付过去吧?”
郑海珠叹口气:“殿下,我大明,确实有许多好田,大明百姓也确实很会种田,但田里的出产,纺机上的丝布,可未必能进到国库里,此一回到了兖州,殿下便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