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ac,祯娘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纸钞这个生意开了口子就是一个信号, 凡是有些眼光的都该知道该跟进我们做这个, 根本防不住。不过也不能这样束手待擒, 要知道为了做成这个,我已经砸了大把的银子和资源进去了,凭什么跟风来的能吃现成?”
这已经是祯娘与合作伙伴们商量完所有关于纸钞计划章程后的一日了, 这时候她正与自家几个掌柜谈及如何在吕宋进一步开展生意,特别是榨糖厂。不过大家都是极熟悉, 好似朋友亲戚一样,也就不会是聚头只说生意, 顺带着什么都说才是常事。
祯娘的话当然说的正正, 没人甘心自己辛苦开拓出来的道路, 还没有享用多久, 就有许许多多的人打算‘不劳而获’。只是要真的阻拦住, 当然不是祯娘一句‘不同意’能够解决的,因此刚刚从山西赶来的苗修远拱手道:“东家是什么打算?”
如今祯娘可是打算在吕宋大干一场,原先手底下看上去人才济济, 这时候就不够用了——有潜力的人才倒是不少, 只是大都都太年轻了,许多也正是看重潜力才招至自己麾下。一般时候祯娘当然是很欣赏有才华的年轻人,他们相比他们的前辈有一种冲劲,正适合正好在冉冉上升的顾家和周家。
但是年轻人不只是有冲劲而已, 他们的冲劲常常会过了头,而过犹不及,冲劲就成了冒进。何况年轻人大都还有一个毛病, 那就是只能在顺风里做事,一但遇到一些艰难的局面,就会越来越无力。
所以在已经成熟的产业中祯娘喜欢用年轻人,他们能给旧产业新变化,但在新产业中祯娘喜欢用更有经验更加老辣的老油条——这倒是和如今别家办产业相反,他们都是用老人在旧有产业守成,放新人在新产业里纵横。除了看中新人的冲劲之外,大概就是他们眼光和前辈们不同,更加适合新形势罢!
总之祯娘的看法不同,而现在既然是打算在吕宋进行开拓性的扩张,那么手底下年轻人就不能挑大梁了。于是协调手底下掌柜们的工作,凡是有意在吕宋这边大干一场的,原本执掌的产业就先交给二掌柜,或者自己这边派遣一位掌柜过去,然后自己过来吕宋。
苗修远就是选择过来吕宋的掌柜之一,论起来他当然是祯娘嫡系中的嫡系,当年祯娘还没有独当一面的时候他就是第一个听她差遣的伙计了。到如今替祯娘管理着毛纺作坊这一综堪巨额的产业,同时总理北边其他掌柜。
他这个年纪,做到这个位置,心里对祯娘的知遇之恩当然不必提。同时,他也远不像他表面看上去只是稳重少言而已,实际上他在生意场上也向来是有抱负的那一类。两者影响,当他听说祯娘这边要做大事的时候,丝毫不留恋北方大掌柜的位置,交接给宋熙春后,立刻就赶往了吕宋,中间没有一刻耽搁的。
苗修远无论人品、能力、经验都是一等一的,祯娘在他历练出来之后就十分倚重他。在如今顾周氏手上几位掌柜,除了孟本之外,都逐渐要退下来之后,祯娘已经隐隐约约扶持他做新一任的大掌柜!
这时候他又是立刻赶来吕宋襄助她,祯娘不会说,但她确实对苗修远特别满意。这时候他问祯娘什么打算,祯娘也没有因为他不涉及钱庄产业那一块不说。而是直接道:“这其中的道理没有点透的时候都当作是什么传家宝,但是点透了之后就是大白话一般,会者不难难者不会。”
轻描淡写一句后,祯娘才进入正题一般道:“发钞的打算不是一日两日冒出来的,我心里思量这个何止一年两年,满打满算有十几年。就算从兴业钱庄算起,那也是十年的买卖了。这中间我为了这个做了多少准备和铺垫?又推演了不知道多少次,构想出了一套可行的计划,甚至将未来五年的行动都谋划出来了。”
说到这里,祯娘轻轻笑了一声,道:“我从心底来说是个自负的,大概是这些年顺风顺水惯了。不过我想我这自负也不算无根之木,多少有些底气。在这里我就说这一句,我既然花了这许多念头才能做成这个样子,别的人......”
祯娘语气停顿了一下,不过并没有迟疑,马上又接着道:“别的人,哪怕是有我在前头荡平了道路,又试了许多错,我也敢说,绝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学了去的。甚至那些办老了钱庄的人家,只怕还要重头适应我这一套,呵,几年就是这么过去的。”
有些话祯娘并没有明说,但也和说出来差别不大了——几年的时间是那么好丢的吗?别看祯娘一准备就是十几年,而且十几年也没有准备好。但是真的全面做起来那又是另一回事了,那时候时间就是最宝贵的,一切就看谁能抢占先机!
有的时候活下来的并不是最好的,而是最先的!只要给祯娘几年时间好生经营,兴业钱庄就能彻底把纸钞的生意握在手里,两京十三省,就是一个铁打的江山——人的行为都是有习惯的,一但习惯了使用兴业钱庄的纸钞,并且用了几年都没有问题,大家凭什么要换用新一家的纸钞,那不是又要重新担风险?
祯娘的意思苗修远当然是明白的,这也的确是会者不难难者不会了。或者说,这是大巧不工的路子,这种法子火候到了,根本就是无解,除非自己犯错,不然谁也拿他没办法——这样是兵法中的正道、王道,话说又哪里来的那么多奇招诡道,大多就是正道先行,辅之以一些小巧而已。
说这些也不过就是闲聊,几人也没有继续深入下去的打算。毕竟祯娘和这些掌柜今日碰头并不是为了钱庄的事情,那有相应的掌柜来掌管,即使都是祯娘这一个东家的产业,大家也没有问太多的习惯。问的那样多,传出去该疑心你是不是要看上同僚的位置了。
因此略说了几句,祯娘就询问起新来吕宋的苗修远等人,习惯不习惯吕宋种种,又道:“你们不是此地土生土长的,最容易不适应,然后水土不服。若是有个不适,绝不能像在大明时候一样就随意应付过去,与我来说,我自有道理,总不能让我的掌柜折在这里罢!”
祯娘之前就知道了,只要有钱,这天底下没有不能活的地方。反之,若是没有钱,就算是温柔乡一样的苏杭,金粉地一样的扬州,同样是难熬的地狱。这个道理还是顾周氏教给她的,她当然理解这句话。可真要说体会到,还得说这一次来吕宋。
吕宋这个地方,气候自然不必说,还有饮食等等问题,总之和中原大不一样。许多移居此地的大明百姓,都水土不服过,来的严重的话,要了性命也是有的。但是祯娘并没有经过这些,这并不是因为她身体如何好,应该说她身体是偏弱的。另外她还有个夏日内热不发的毛病,最容易夏日里生病,偏偏吕宋全是夏日!
这样的她到了吕宋之后却没有患上半点病症,在忙忙碌碌准备金矿竞标大会和吕宋新城建造的时候她甚至没什么好休息,饶是这样她也健健康康度过了最容易水土不服的时间,现在已经相对适应吕宋这边了。
这其中的原因说出来也简单的很,无非就是她受到了无微不至的照顾。因为怕祯娘在这边水土不服,祯娘自进吕宋开始,一应生活起居都尽力像原本在泉州时靠拢。这一点,甚至严苛到了一套茶杯、一把梳子。
至于饮食那更不必说,有些在吕宋定居的大明百姓并不能习惯这边本土的果蔬,干脆自己开地种菜,种的当然是家乡的蔬菜。后来这些蔬菜不只是自己食用,也用来卖给那些老乡。而祯娘自入总督府起,并没有吃过一样吕宋这边的特产,一饮一食全都仿佛在大明一样。
这听起来有些夸张,祯娘有时候也很想品尝一番本土特产。但是不行,至少段时间不行。按照带来大夫和嬷嬷们的说法,她现在正是骤然转换了居住之地,这时候身体敏感,任何一点都有可能引发病症,不能不慎重。当然,也不必担忧,等到呆上一年半载,就不用这般小心翼翼了。
所有人都花费比在泉州时候更多的心力来照顾祯娘,这上头从比在泉州时候频繁地多请平安脉就看得出来了。就连祯娘泡澡都特意开了药粉,就是防微杜渐,怕祯娘有个万一!
祯娘就是这样一呼一吸都有人下了好大力气去注意,这样的她偶尔会觉得不自在,但最终的结果是值得的。即使是在她相当不适应气候的吕宋,已经三个多月了,她就连一声咳嗽也不曾闻过。有的时候恍惚了,她甚至觉得自己根本没有离开大明,不过是家里新建了一个西夷人风格的院子,她在这里小住而已。
祯... -->>
“纸钞这个生意开了口子就是一个信号, 凡是有些眼光的都该知道该跟进我们做这个, 根本防不住。不过也不能这样束手待擒, 要知道为了做成这个,我已经砸了大把的银子和资源进去了,凭什么跟风来的能吃现成?”
这已经是祯娘与合作伙伴们商量完所有关于纸钞计划章程后的一日了, 这时候她正与自家几个掌柜谈及如何在吕宋进一步开展生意,特别是榨糖厂。不过大家都是极熟悉, 好似朋友亲戚一样,也就不会是聚头只说生意, 顺带着什么都说才是常事。
祯娘的话当然说的正正, 没人甘心自己辛苦开拓出来的道路, 还没有享用多久, 就有许许多多的人打算‘不劳而获’。只是要真的阻拦住, 当然不是祯娘一句‘不同意’能够解决的,因此刚刚从山西赶来的苗修远拱手道:“东家是什么打算?”
如今祯娘可是打算在吕宋大干一场,原先手底下看上去人才济济, 这时候就不够用了——有潜力的人才倒是不少, 只是大都都太年轻了,许多也正是看重潜力才招至自己麾下。一般时候祯娘当然是很欣赏有才华的年轻人,他们相比他们的前辈有一种冲劲,正适合正好在冉冉上升的顾家和周家。
但是年轻人不只是有冲劲而已, 他们的冲劲常常会过了头,而过犹不及,冲劲就成了冒进。何况年轻人大都还有一个毛病, 那就是只能在顺风里做事,一但遇到一些艰难的局面,就会越来越无力。
所以在已经成熟的产业中祯娘喜欢用年轻人,他们能给旧产业新变化,但在新产业中祯娘喜欢用更有经验更加老辣的老油条——这倒是和如今别家办产业相反,他们都是用老人在旧有产业守成,放新人在新产业里纵横。除了看中新人的冲劲之外,大概就是他们眼光和前辈们不同,更加适合新形势罢!
总之祯娘的看法不同,而现在既然是打算在吕宋进行开拓性的扩张,那么手底下年轻人就不能挑大梁了。于是协调手底下掌柜们的工作,凡是有意在吕宋这边大干一场的,原本执掌的产业就先交给二掌柜,或者自己这边派遣一位掌柜过去,然后自己过来吕宋。
苗修远就是选择过来吕宋的掌柜之一,论起来他当然是祯娘嫡系中的嫡系,当年祯娘还没有独当一面的时候他就是第一个听她差遣的伙计了。到如今替祯娘管理着毛纺作坊这一综堪巨额的产业,同时总理北边其他掌柜。
他这个年纪,做到这个位置,心里对祯娘的知遇之恩当然不必提。同时,他也远不像他表面看上去只是稳重少言而已,实际上他在生意场上也向来是有抱负的那一类。两者影响,当他听说祯娘这边要做大事的时候,丝毫不留恋北方大掌柜的位置,交接给宋熙春后,立刻就赶往了吕宋,中间没有一刻耽搁的。
苗修远无论人品、能力、经验都是一等一的,祯娘在他历练出来之后就十分倚重他。在如今顾周氏手上几位掌柜,除了孟本之外,都逐渐要退下来之后,祯娘已经隐隐约约扶持他做新一任的大掌柜!
这时候他又是立刻赶来吕宋襄助她,祯娘不会说,但她确实对苗修远特别满意。这时候他问祯娘什么打算,祯娘也没有因为他不涉及钱庄产业那一块不说。而是直接道:“这其中的道理没有点透的时候都当作是什么传家宝,但是点透了之后就是大白话一般,会者不难难者不会。”
轻描淡写一句后,祯娘才进入正题一般道:“发钞的打算不是一日两日冒出来的,我心里思量这个何止一年两年,满打满算有十几年。就算从兴业钱庄算起,那也是十年的买卖了。这中间我为了这个做了多少准备和铺垫?又推演了不知道多少次,构想出了一套可行的计划,甚至将未来五年的行动都谋划出来了。”
说到这里,祯娘轻轻笑了一声,道:“我从心底来说是个自负的,大概是这些年顺风顺水惯了。不过我想我这自负也不算无根之木,多少有些底气。在这里我就说这一句,我既然花了这许多念头才能做成这个样子,别的人......”
祯娘语气停顿了一下,不过并没有迟疑,马上又接着道:“别的人,哪怕是有我在前头荡平了道路,又试了许多错,我也敢说,绝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学了去的。甚至那些办老了钱庄的人家,只怕还要重头适应我这一套,呵,几年就是这么过去的。”
有些话祯娘并没有明说,但也和说出来差别不大了——几年的时间是那么好丢的吗?别看祯娘一准备就是十几年,而且十几年也没有准备好。但是真的全面做起来那又是另一回事了,那时候时间就是最宝贵的,一切就看谁能抢占先机!
有的时候活下来的并不是最好的,而是最先的!只要给祯娘几年时间好生经营,兴业钱庄就能彻底把纸钞的生意握在手里,两京十三省,就是一个铁打的江山——人的行为都是有习惯的,一但习惯了使用兴业钱庄的纸钞,并且用了几年都没有问题,大家凭什么要换用新一家的纸钞,那不是又要重新担风险?
祯娘的意思苗修远当然是明白的,这也的确是会者不难难者不会了。或者说,这是大巧不工的路子,这种法子火候到了,根本就是无解,除非自己犯错,不然谁也拿他没办法——这样是兵法中的正道、王道,话说又哪里来的那么多奇招诡道,大多就是正道先行,辅之以一些小巧而已。
说这些也不过就是闲聊,几人也没有继续深入下去的打算。毕竟祯娘和这些掌柜今日碰头并不是为了钱庄的事情,那有相应的掌柜来掌管,即使都是祯娘这一个东家的产业,大家也没有问太多的习惯。问的那样多,传出去该疑心你是不是要看上同僚的位置了。
因此略说了几句,祯娘就询问起新来吕宋的苗修远等人,习惯不习惯吕宋种种,又道:“你们不是此地土生土长的,最容易不适应,然后水土不服。若是有个不适,绝不能像在大明时候一样就随意应付过去,与我来说,我自有道理,总不能让我的掌柜折在这里罢!”
祯娘之前就知道了,只要有钱,这天底下没有不能活的地方。反之,若是没有钱,就算是温柔乡一样的苏杭,金粉地一样的扬州,同样是难熬的地狱。这个道理还是顾周氏教给她的,她当然理解这句话。可真要说体会到,还得说这一次来吕宋。
吕宋这个地方,气候自然不必说,还有饮食等等问题,总之和中原大不一样。许多移居此地的大明百姓,都水土不服过,来的严重的话,要了性命也是有的。但是祯娘并没有经过这些,这并不是因为她身体如何好,应该说她身体是偏弱的。另外她还有个夏日内热不发的毛病,最容易夏日里生病,偏偏吕宋全是夏日!
这样的她到了吕宋之后却没有患上半点病症,在忙忙碌碌准备金矿竞标大会和吕宋新城建造的时候她甚至没什么好休息,饶是这样她也健健康康度过了最容易水土不服的时间,现在已经相对适应吕宋这边了。
这其中的原因说出来也简单的很,无非就是她受到了无微不至的照顾。因为怕祯娘在这边水土不服,祯娘自进吕宋开始,一应生活起居都尽力像原本在泉州时靠拢。这一点,甚至严苛到了一套茶杯、一把梳子。
至于饮食那更不必说,有些在吕宋定居的大明百姓并不能习惯这边本土的果蔬,干脆自己开地种菜,种的当然是家乡的蔬菜。后来这些蔬菜不只是自己食用,也用来卖给那些老乡。而祯娘自入总督府起,并没有吃过一样吕宋这边的特产,一饮一食全都仿佛在大明一样。
这听起来有些夸张,祯娘有时候也很想品尝一番本土特产。但是不行,至少段时间不行。按照带来大夫和嬷嬷们的说法,她现在正是骤然转换了居住之地,这时候身体敏感,任何一点都有可能引发病症,不能不慎重。当然,也不必担忧,等到呆上一年半载,就不用这般小心翼翼了。
所有人都花费比在泉州时候更多的心力来照顾祯娘,这上头从比在泉州时候频繁地多请平安脉就看得出来了。就连祯娘泡澡都特意开了药粉,就是防微杜渐,怕祯娘有个万一!
祯娘就是这样一呼一吸都有人下了好大力气去注意,这样的她偶尔会觉得不自在,但最终的结果是值得的。即使是在她相当不适应气候的吕宋,已经三个多月了,她就连一声咳嗽也不曾闻过。有的时候恍惚了,她甚至觉得自己根本没有离开大明,不过是家里新建了一个西夷人风格的院子,她在这里小住而已。
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