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quanben.ac,杜鸿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来源于三峡悲怆的泥土,来原于三峡低吟的江风,来源于三峡多元的文化腥气,来源于峡江之一去不复返的哲学迷茫。在杜大江的画面前,我的阅读告诉我,峡谷即河流,河流即时间,时间即生命。而生命是世间的灵动之物。它时时在以一种拱动人心的方式灵动着。如果将这些要素与来源关联起来,人们非常轻易就能看到它的根与根生长出来的大树。
三峡处在中南,是一种是似而非的南方。按中国文化固执的板块论,杜大江笔下的三峡应当隽永。可是,从三峡的土地里蜕出来的杜大江没有这样做。而是用带着三峡气味的身体与灵魂,主宰着他的画笔,抒写着一种雄浑与苍莽的基调。这一点非常出人意料,甚至让一些终生画三峡的人不能接受。杜大江在很多地方说过这样的话:“你是和你似”存在着天大的差别。一个由三峡变成的人和一个来看三峡的人,这是一种永远的区别,是许多艺术家怎么也逾越不了的区别。就像看着一块石着砸在他人的脚上和砸在自己脚上一样。杜大江的三峡,就是压着他灵与肉的石头。
我说这样的话,因为它同样也压着我。在我们的身体的地窖里,我们能够非常分明地看到另一个与三峡互为一体的自己。有人曾经笑话我,说我写长江时连江河都分不清。他不明白那更多的是我们的生活,是我们的生命本能的记忆。它们类似黄土高原上“花儿”的高腔。在长江,在比黄河还宽的河面上,一声“过河”长喊,一点也不比黄河的“花儿”逊色。
峡江本是粗犷的。每一袭江水,每一盘岩岸石,每一处险峰,每一声号子或呼喊,无不露着粗野的真性。八十年代,我还是一名中生学时,阅读张承志北方的河,感觉就是在阅读峡江,阅读我身边的河流。直到现在,作品里那种扑身河流的切肤之感,仍然历历在目。三峡绝非隽永的三峡。杜大江的铺张,源于他的艺术直感,更源于他根深蒂固的生命之自觉。读这样的生命,人的心灵就会打颤,灵魂就会发抖,所有审美空间都会遭到震动,时间与生命的源头在眼前显现,一切的一切在杜大江的笔墨面前重头开始。三峡的b面,也在这种震憾中,非常分明地显现。
洇染本无致
说内心话,我最喜欢杜大江的黑白画。和有色彩的画比较起来,它们更纯粹,更有冲击力。并非因为吴冠中说了:最顶级的中国画便是黑与白。我并非因这话而说这话。而是我的本能和直觉让我如此。中国历史是一部苦难史。而这种苦难,只有黑与白的交媾最能展示。人的起始与终极都是黑暗的。白是黑的参照,黑是白的目标。杜大江画起黑白画来,灵性似乎更充足,性情似乎更丰盈。比如,他的黑之白,就是一根根生长的墨云在无致洇染。白在这些云海中,布呈着非常有限的空间。但是,就是这些空间,流露着人性的扭曲与变异,让人想很多人的情形,想到最原始的峡谷,想到文明之初的情形;一切都遮天蔽日,云盖雾罩。一切生命都在像鼓点一样响动。一切鲜活与具体,都洇化成一种迷茫,像上帝在府看众生,满眼只是云彩。而云彩的翼动,隐含着生命的混沌,洇染着生命的铺张与弥漫。在画家笔下,一切只是洇染。而正是这种洇染让人眼睛里的泪水干掉了,让灵魂的身体却湿润了。
再比如,杜大江的昆仑。白是江,黑与白交织的网是山。在雄浑巍峨的画面里,密布着令人窒息的网眼,既让人感到大气,又让人读到大气里面无处不在的森严,让人心生一种大彻的悲凉。这里面涉指到杜大江本能的哲学意识。黑与白,粗与细,开放与压制,一切都对立地存在着。就像人在白雪里会得雪盲症一样,杜大江及时遏制住了那些没有收敛的势头,让人看到了事物的两极。
当然,杜大江在艺术特质上也有妥协的一面。在黑与白的边缘,写意的花草树木仍然出现在他的画里面。一方面,他在努力引导人们由具体走向抽象,走向更纯粹的审美殿堂;另一方面,他又有些急于求成,以致让他的灵动出现了少许的硬度。
红色之暴力与蓝
杜大江爱好红色。在他的彩色画里面,红色被非常多地运用了。而且很多时候,红色是一种写意姿态。花草树木有时也以红色出现,它们有时是背景,有时是主角。相对而言,我更喜欢杜大江的红色之苍茫。那种波澜起伏的,宛延的,九曲回肠的,甚至是枯瘠的红色,让人动容。当然,杜大江的秋意往往在低调里出现。这种低调也往往让人误以为峡江即高原。其实他是叙写了峡江的一种真实,一种最真挚、最质朴的真实。
杜大江与红色有关的真正抽象的画很少。不过一旦出现即让人震撼。深秋就是这样的画。大片的黑树占满了左下角,斜切了三分之一的画面。与它直接组在一起的是由红色过度到的黄。两种色彩简直到了两军对垒的地步,让人产生一种恐惧。画中央的红色色晕标示着日头已落,即使那满天的金黄,那些本来就是黑色的云与树,都毫无疑问地让黑夜染指了。末日的生机很显然是一种姿态,正在被绑赴刑场。强烈的革命性震动人心。虽然,我只是肤浅取其一种阅读,就已足够让人惊惧不已了。
又如秋韵。它非常直接地让人读到了暴力的张狂。清晰可见的纹理的山脉,让红色从中贯穿,似乎在一瞬间就会覆盖一切。万山红遍也是如此。
相反,杜大江的蓝色则宁静多了。一溪寒水显现的是让人感动的生机,即使冬寒加身;墓秋则是通过蓝对寒的撕裂;江河之源则是对雪的迎接;三峡览胜则是一则关于石头的童话,或者是一首成人的儿歌;青山更是关于冬天的一个纯洁的梦。
准确地说,杜大江的画不宜进画集。他的画必须面对面地阅读。画集在他而言早已成了另一种符号。它们与他,与他的画本身早就有了间隔。加上他像个只生孩子不养育的农民,在画的命名上非常随意,让人多少有些不满足。但这些终是画外之事。画外之事,越少越好。
来源于三峡悲怆的泥土,来原于三峡低吟的江风,来源于三峡多元的文化腥气,来源于峡江之一去不复返的哲学迷茫。在杜大江的画面前,我的阅读告诉我,峡谷即河流,河流即时间,时间即生命。而生命是世间的灵动之物。它时时在以一种拱动人心的方式灵动着。如果将这些要素与来源关联起来,人们非常轻易就能看到它的根与根生长出来的大树。
三峡处在中南,是一种是似而非的南方。按中国文化固执的板块论,杜大江笔下的三峡应当隽永。可是,从三峡的土地里蜕出来的杜大江没有这样做。而是用带着三峡气味的身体与灵魂,主宰着他的画笔,抒写着一种雄浑与苍莽的基调。这一点非常出人意料,甚至让一些终生画三峡的人不能接受。杜大江在很多地方说过这样的话:“你是和你似”存在着天大的差别。一个由三峡变成的人和一个来看三峡的人,这是一种永远的区别,是许多艺术家怎么也逾越不了的区别。就像看着一块石着砸在他人的脚上和砸在自己脚上一样。杜大江的三峡,就是压着他灵与肉的石头。
我说这样的话,因为它同样也压着我。在我们的身体的地窖里,我们能够非常分明地看到另一个与三峡互为一体的自己。有人曾经笑话我,说我写长江时连江河都分不清。他不明白那更多的是我们的生活,是我们的生命本能的记忆。它们类似黄土高原上“花儿”的高腔。在长江,在比黄河还宽的河面上,一声“过河”长喊,一点也不比黄河的“花儿”逊色。
峡江本是粗犷的。每一袭江水,每一盘岩岸石,每一处险峰,每一声号子或呼喊,无不露着粗野的真性。八十年代,我还是一名中生学时,阅读张承志北方的河,感觉就是在阅读峡江,阅读我身边的河流。直到现在,作品里那种扑身河流的切肤之感,仍然历历在目。三峡绝非隽永的三峡。杜大江的铺张,源于他的艺术直感,更源于他根深蒂固的生命之自觉。读这样的生命,人的心灵就会打颤,灵魂就会发抖,所有审美空间都会遭到震动,时间与生命的源头在眼前显现,一切的一切在杜大江的笔墨面前重头开始。三峡的b面,也在这种震憾中,非常分明地显现。
洇染本无致
说内心话,我最喜欢杜大江的黑白画。和有色彩的画比较起来,它们更纯粹,更有冲击力。并非因为吴冠中说了:最顶级的中国画便是黑与白。我并非因这话而说这话。而是我的本能和直觉让我如此。中国历史是一部苦难史。而这种苦难,只有黑与白的交媾最能展示。人的起始与终极都是黑暗的。白是黑的参照,黑是白的目标。杜大江画起黑白画来,灵性似乎更充足,性情似乎更丰盈。比如,他的黑之白,就是一根根生长的墨云在无致洇染。白在这些云海中,布呈着非常有限的空间。但是,就是这些空间,流露着人性的扭曲与变异,让人想很多人的情形,想到最原始的峡谷,想到文明之初的情形;一切都遮天蔽日,云盖雾罩。一切生命都在像鼓点一样响动。一切鲜活与具体,都洇化成一种迷茫,像上帝在府看众生,满眼只是云彩。而云彩的翼动,隐含着生命的混沌,洇染着生命的铺张与弥漫。在画家笔下,一切只是洇染。而正是这种洇染让人眼睛里的泪水干掉了,让灵魂的身体却湿润了。
再比如,杜大江的昆仑。白是江,黑与白交织的网是山。在雄浑巍峨的画面里,密布着令人窒息的网眼,既让人感到大气,又让人读到大气里面无处不在的森严,让人心生一种大彻的悲凉。这里面涉指到杜大江本能的哲学意识。黑与白,粗与细,开放与压制,一切都对立地存在着。就像人在白雪里会得雪盲症一样,杜大江及时遏制住了那些没有收敛的势头,让人看到了事物的两极。
当然,杜大江在艺术特质上也有妥协的一面。在黑与白的边缘,写意的花草树木仍然出现在他的画里面。一方面,他在努力引导人们由具体走向抽象,走向更纯粹的审美殿堂;另一方面,他又有些急于求成,以致让他的灵动出现了少许的硬度。
红色之暴力与蓝
杜大江爱好红色。在他的彩色画里面,红色被非常多地运用了。而且很多时候,红色是一种写意姿态。花草树木有时也以红色出现,它们有时是背景,有时是主角。相对而言,我更喜欢杜大江的红色之苍茫。那种波澜起伏的,宛延的,九曲回肠的,甚至是枯瘠的红色,让人动容。当然,杜大江的秋意往往在低调里出现。这种低调也往往让人误以为峡江即高原。其实他是叙写了峡江的一种真实,一种最真挚、最质朴的真实。
杜大江与红色有关的真正抽象的画很少。不过一旦出现即让人震撼。深秋就是这样的画。大片的黑树占满了左下角,斜切了三分之一的画面。与它直接组在一起的是由红色过度到的黄。两种色彩简直到了两军对垒的地步,让人产生一种恐惧。画中央的红色色晕标示着日头已落,即使那满天的金黄,那些本来就是黑色的云与树,都毫无疑问地让黑夜染指了。末日的生机很显然是一种姿态,正在被绑赴刑场。强烈的革命性震动人心。虽然,我只是肤浅取其一种阅读,就已足够让人惊惧不已了。
又如秋韵。它非常直接地让人读到了暴力的张狂。清晰可见的纹理的山脉,让红色从中贯穿,似乎在一瞬间就会覆盖一切。万山红遍也是如此。
相反,杜大江的蓝色则宁静多了。一溪寒水显现的是让人感动的生机,即使冬寒加身;墓秋则是通过蓝对寒的撕裂;江河之源则是对雪的迎接;三峡览胜则是一则关于石头的童话,或者是一首成人的儿歌;青山更是关于冬天的一个纯洁的梦。
准确地说,杜大江的画不宜进画集。他的画必须面对面地阅读。画集在他而言早已成了另一种符号。它们与他,与他的画本身早就有了间隔。加上他像个只生孩子不养育的农民,在画的命名上非常随意,让人多少有些不满足。但这些终是画外之事。画外之事,越少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