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ac,穿越之小商河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晋城缎坊?”平江府满街突然贴出上万张招贴,宣布了新举措,但这一次的声势之大,令平江府上上下下都为之变色。
首先是衙门里的老爷们人人都得到一份价值不菲的礼单,随单子而到的是一份请贴,缎坊老板在平江最好的酒楼“琅琊阁”从底层包到三层,分请各位大爷赏光,港口各提举司老爷们一个也没少,甚至比州府里的执事们价位还高出一线。本来一般商贾没这个资格邀请各衙主事官员赴宴,但晋城商号在江南地位特殊,官场上稍有耳目的人都晓得,杨再兴与赵构之间有一层说不清的关系,连秦桧这样人物,也不敢轻易对付杨再兴,何况其余?是以晋城商号生意在江南做得风生水起,除了各地主事为人都还谨细之外,官面上的背景之深也让人侧目。若有不知深浅的地方官欲动手脚,商号还有一张“大金知泽州府”的文书随时可以拿出来自卫,便让这等瞎眼贼也下不得嘴。
是以请帖一洒,七月十六宴席开时,几乎将平江府官员一网打尽,下轿时连知府大人都吓了一跳:平日里几乎没有来往的各衙门主事都到齐了!这还不算,连临安城中的京官也来了七八位,殿前司军中副都统一级的高级武官便有三位。这样排场,几乎就是明摆着告诉平江府大小官吏:本缎坊背景深厚,各位大爷若要为难。且掂掂自己轻重!
杨再兴书信一到临安,王兰邀请大小官员几乎就是一片绿灯,没有接贴子不认账地,蒙冲等人收了礼,还觉得有些不好意思,遂以“巡营”为名。率数百军士到平江为缎坊撑场面,果然收到显著效果,杨再兴在晋城自嘲:“老子要发展资本主义尾巴,先搞点官商勾结不算过份吧?”这一招从900后直接搬过来,一样的妙而且灵。
李德在席间毫无主人模样:开玩笑,在座的都是父母官以上的人物,虽然以前李德在军中时谁都不屌,最多只卖岳大爷和杨再兴的面子。但眼下是什么身份?小小商贾,社会地位还不如海边上晒盐的!若不是王兰给他极大鼓舞,连这等场面都想逃席,王兰不由得慨叹:“老李在江南这几年当真白活了!挂了晋城地牌子,在江南怕得谁来?”只是杨再兴细细叮嘱过,不让王兰从幕后走到台前,才让李德成为了名义上的大老板,等到李德叱咤江南,视节度使们如无物时,已经是多年以后的事了。眼下还脱不得小小商贩的自卑心理。
官员们见李德恭敬和悦,都是心怀大畅,而且看在杨再兴面上,谁又敢去为难他?当下觥筹交错,宾主尽欢,王兰在席间只与蒙冲等人谈笑风生。却与其他文官半句废话也无,蒙冲、蔡晋等人也觉得王兰识趣,相交甚欢。
席后,李德带路,大小官员上百顶轿子排成一列前往锻坊参观,这也是杨再兴设计好的噱头,只为扩大缎坊的影响,其实眼下李德在缎坊中股份不到三成。这还是杨再兴特别优渥的情况下给他的,若说到股本,李德连一成还不到。有了晋城商号强大地财力支撑,新建的缎坊规模气势惊人。在城郊连绵占地百余亩,丈余高的围墙上砌出苏式镂窗来,坊内园林胜景依稀可见,官员们在大门外石牌坊处下轿时,见洪皓手书的“晋城缎坊”四个大字各有三尺方圆,笔力雄劲,雕工精美,都是赞不绝口,待见到连绵百亩的大宅院,更是叹为观止。
此刻偏门处还有不断增加的新“员工”正在登记入内,各“车间”主事急不可耐地招呼人手,官员门在正门外自然看不到这些,但进大门以后,已经开始试生产的丝绸生产线还是让他们大开眼界:从收购蚕茧,到最后堆放进仓库等待运走的成品,所有环节在这里都能见得到,、煮、织、染、绣等各坊间相对独立,却又曲径通幽,中心处却是一个占地五亩的庞大“办公区”气势不输大户人家主宅。虽然还未达到杨再兴所设计的规模,坊内也已经有了三百余人在“上班”在江南地面上,除了乡间地大庄园,还没有哪一个民间生产单位有这个规模。当然了,大内是另一个特例,那里的匠作们单是工种就达到一百二十余种,规模更大些。
不过大内却不是每一个百姓或官员能够参观的地方,晋城缎坊的存在,让这个时代的官与民第一次见识到什么是“大规模生产”!大量从河北而来的没有分配到足够土地地流民,纷纷被这里的高薪所吸引,积极要求“进坊工作”让李德手下的主事们得以挑三捡四,如选牲口。而晋城缎坊以市价大批收购生丝、蚕茧,也让临安三百里以内的原材料价格涨了两成,蚕户们因此笑逐颜开。
此刻进坊参观的官员,包括临安城中的文武,都在为坊内的生产规模而惊叹,却预料不到这个缎坊的存在会有这么大地后续影响,缎坊的名声随即通过这些官员传遍临安周边州县,大半年后,当收购生丝蚕茧的小贩们跑到岭南时,缎坊的名声已经响遍了江南,甚至连久在大内地赵构也对韦后笑道:“母后若想出宫走走,平江那间缎坊倒是个去处。”
平江的老百姓们自不必说,上百顶官轿在大街上一走,那阵势远比后世的富豪们用上百辆奔驰嫁女儿强悍多了,从此大家心知肚明:缎坊在官场上的地位已经不下于大半坐在轿中的官员!而李德也因此渐渐增长气势,开始能够以平等的姿态对待一般的州县官员,当然,这种平等还建立在大量的私下金钱往来地基础上。否则也不能长久。
杨再兴将缎坊之事全权委托给王兰,所费五万余全从商号的江南各分号调度,并将投资账册全部复制一份到晋城
核。但在晋城,另一项“工业”也在大力建设:“六月底便开始蒸酿第一批酒... -->>
晋城缎坊?”平江府满街突然贴出上万张招贴,宣布了新举措,但这一次的声势之大,令平江府上上下下都为之变色。
首先是衙门里的老爷们人人都得到一份价值不菲的礼单,随单子而到的是一份请贴,缎坊老板在平江最好的酒楼“琅琊阁”从底层包到三层,分请各位大爷赏光,港口各提举司老爷们一个也没少,甚至比州府里的执事们价位还高出一线。本来一般商贾没这个资格邀请各衙主事官员赴宴,但晋城商号在江南地位特殊,官场上稍有耳目的人都晓得,杨再兴与赵构之间有一层说不清的关系,连秦桧这样人物,也不敢轻易对付杨再兴,何况其余?是以晋城商号生意在江南做得风生水起,除了各地主事为人都还谨细之外,官面上的背景之深也让人侧目。若有不知深浅的地方官欲动手脚,商号还有一张“大金知泽州府”的文书随时可以拿出来自卫,便让这等瞎眼贼也下不得嘴。
是以请帖一洒,七月十六宴席开时,几乎将平江府官员一网打尽,下轿时连知府大人都吓了一跳:平日里几乎没有来往的各衙门主事都到齐了!这还不算,连临安城中的京官也来了七八位,殿前司军中副都统一级的高级武官便有三位。这样排场,几乎就是明摆着告诉平江府大小官吏:本缎坊背景深厚,各位大爷若要为难。且掂掂自己轻重!
杨再兴书信一到临安,王兰邀请大小官员几乎就是一片绿灯,没有接贴子不认账地,蒙冲等人收了礼,还觉得有些不好意思,遂以“巡营”为名。率数百军士到平江为缎坊撑场面,果然收到显著效果,杨再兴在晋城自嘲:“老子要发展资本主义尾巴,先搞点官商勾结不算过份吧?”这一招从900后直接搬过来,一样的妙而且灵。
李德在席间毫无主人模样:开玩笑,在座的都是父母官以上的人物,虽然以前李德在军中时谁都不屌,最多只卖岳大爷和杨再兴的面子。但眼下是什么身份?小小商贾,社会地位还不如海边上晒盐的!若不是王兰给他极大鼓舞,连这等场面都想逃席,王兰不由得慨叹:“老李在江南这几年当真白活了!挂了晋城地牌子,在江南怕得谁来?”只是杨再兴细细叮嘱过,不让王兰从幕后走到台前,才让李德成为了名义上的大老板,等到李德叱咤江南,视节度使们如无物时,已经是多年以后的事了。眼下还脱不得小小商贩的自卑心理。
官员们见李德恭敬和悦,都是心怀大畅,而且看在杨再兴面上,谁又敢去为难他?当下觥筹交错,宾主尽欢,王兰在席间只与蒙冲等人谈笑风生。却与其他文官半句废话也无,蒙冲、蔡晋等人也觉得王兰识趣,相交甚欢。
席后,李德带路,大小官员上百顶轿子排成一列前往锻坊参观,这也是杨再兴设计好的噱头,只为扩大缎坊的影响,其实眼下李德在缎坊中股份不到三成。这还是杨再兴特别优渥的情况下给他的,若说到股本,李德连一成还不到。有了晋城商号强大地财力支撑,新建的缎坊规模气势惊人。在城郊连绵占地百余亩,丈余高的围墙上砌出苏式镂窗来,坊内园林胜景依稀可见,官员们在大门外石牌坊处下轿时,见洪皓手书的“晋城缎坊”四个大字各有三尺方圆,笔力雄劲,雕工精美,都是赞不绝口,待见到连绵百亩的大宅院,更是叹为观止。
此刻偏门处还有不断增加的新“员工”正在登记入内,各“车间”主事急不可耐地招呼人手,官员门在正门外自然看不到这些,但进大门以后,已经开始试生产的丝绸生产线还是让他们大开眼界:从收购蚕茧,到最后堆放进仓库等待运走的成品,所有环节在这里都能见得到,、煮、织、染、绣等各坊间相对独立,却又曲径通幽,中心处却是一个占地五亩的庞大“办公区”气势不输大户人家主宅。虽然还未达到杨再兴所设计的规模,坊内也已经有了三百余人在“上班”在江南地面上,除了乡间地大庄园,还没有哪一个民间生产单位有这个规模。当然了,大内是另一个特例,那里的匠作们单是工种就达到一百二十余种,规模更大些。
不过大内却不是每一个百姓或官员能够参观的地方,晋城缎坊的存在,让这个时代的官与民第一次见识到什么是“大规模生产”!大量从河北而来的没有分配到足够土地地流民,纷纷被这里的高薪所吸引,积极要求“进坊工作”让李德手下的主事们得以挑三捡四,如选牲口。而晋城缎坊以市价大批收购生丝、蚕茧,也让临安三百里以内的原材料价格涨了两成,蚕户们因此笑逐颜开。
此刻进坊参观的官员,包括临安城中的文武,都在为坊内的生产规模而惊叹,却预料不到这个缎坊的存在会有这么大地后续影响,缎坊的名声随即通过这些官员传遍临安周边州县,大半年后,当收购生丝蚕茧的小贩们跑到岭南时,缎坊的名声已经响遍了江南,甚至连久在大内地赵构也对韦后笑道:“母后若想出宫走走,平江那间缎坊倒是个去处。”
平江的老百姓们自不必说,上百顶官轿在大街上一走,那阵势远比后世的富豪们用上百辆奔驰嫁女儿强悍多了,从此大家心知肚明:缎坊在官场上的地位已经不下于大半坐在轿中的官员!而李德也因此渐渐增长气势,开始能够以平等的姿态对待一般的州县官员,当然,这种平等还建立在大量的私下金钱往来地基础上。否则也不能长久。
杨再兴将缎坊之事全权委托给王兰,所费五万余全从商号的江南各分号调度,并将投资账册全部复制一份到晋城
核。但在晋城,另一项“工业”也在大力建设:“六月底便开始蒸酿第一批酒...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