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ac,清末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担任第三师的师长是第一师的副师长徐浩。担任第四师的师长则是第二师副师长李源。
由于这次是陆地作战,徐卫的舰队自然没有多大的用武之地,所以在新澳港的时候徐卫留下了绝大多数军舰,只带了一艘战列舰、一艘装甲巡洋舰、三艘轻巡洋舰和六艘驱逐舰继续向波斯行驶,这些军舰的任务也主要是为这次护航。
徐卫率军到达波斯的时间是十二月二十二日,此时距离德黑兰的波斯政府发兵进犯胡齐斯坦省已经将近半个月的时间,德黑兰的波斯军队在十二月八日的时候从德黑兰出兵,不过由于从德黑兰通往胡齐斯坦省的道路崎岖难走,八万多人的部队如果一起行军要绵延数十里。这样一来不仅降低了行程,而且在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也来不及做出回应,所以这次担任总司令的巴赫蒂亚尔部落酋长西尔达尔将军队分成三个方向同时向胡齐斯坦省进发。
徐卫这次登陆的地方并不是他的炼油厂重地阿巴丹港,而是另一处叫沙赫普尔港的港口。
沙赫普尔港位于波斯湾西北部穆萨巴尔湾内的一个小岛西南,其西距阿巴丹港直线约八十公里,是一处优良的港口。
徐卫的军舰之所以不再停靠在阿巴丹,倒不是阿巴丹的港口还和以前一样不能停靠这么多的船队,此时的阿巴丹已经成为了波斯沿海最大的港口,其深水泊位高达四十余个。年吞吐量达到两千多万吨。
不过此时的阿巴丹港也不再是原来的籍籍无名,它已经成为除美国和俄国之外最大的石油出口基地,而且凭借英国广阔的殖民地,其销售范围遍布整个世界。当然它的最大的买主依然是已经将绝大多数常备军舰的动力改成燃油动力的英国海军部。
波斯虽然是英国和俄国的缓冲之地,受到英国和俄国的广泛关注,但因为其地处偏僻的亚洲中部。并不能像后世一样吸引绝大多数国家的关注,而且德黑兰还地处波斯内陆。信息传播的速度自然要慢很多,这个时候依然没有多少人知道将要爆发的大战。所以到目前为止阿巴丹港口依然繁忙如初。
面对波斯政府军队的威胁,老成谋国的雷诺兹曾建议徐卫暂时关闭还在开采的油田,将油田内的工人转移到阿巴丹等港口地区,以便能够及时疏散,但是他的这个建议被徐卫直接否决了,这倒不是他心疼那些石油商人的违约金,主要是他不能坠了自己的名声,让别人以为他无法有效控制他拥有的油田。
徐卫的决策只能代表徐氏石油公司,自然不能强加到下面的员工身上,所以他让雷诺兹在胡齐斯坦省内的四个油田发布了一项公告,公告上详细的介绍了当前波斯的状况,并且允许工人自动离职,当然这是合同内所写的不可抗拒的因素,另外还为离职的工人提供返回英国或者印度的船票。
对于那些在即将发生战争还能坚守工作岗位的员工,徐卫做出自公告发出即日起将工人的工资提升三倍,并且保证如果战争波及到油田,公司会以最快的速度转移油田的工人。
徐卫的这项公告面对的对象主要是英国和印度的雇工,至于徐卫派往波斯的华工更多的是以军事化的管理方式在管理,自然没有离职只说,他们在这期间虽然也可以享受三倍的工资,但并不能随意去留。
这倒不是徐卫崇洋媚外,不将自己的同胞的生命安全放在心上,主要是徐卫有把拒敌于国门之外,不让波斯政府的军队进入胡齐斯坦省内部,而且为了便于交通运输,他在胡齐斯坦省境内的油田都接通了连接阿巴丹港的铁路和公路,油田内也有足够的火车车皮和卡车,如果战争超出了徐卫的预计,波斯政府的军队进入了胡齐斯坦省,工人们也能从容的撤离各自的油田。
徐卫的这些设施自然写在了公告之内,但是或许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欧洲人有着冒险和怕死两种个性,就算有这些几乎万无一失的防御措施,依然有超过一半的人选择了离职,这些离职的人按照公告描述的福利从雷诺兹那里拿到了通往英国或者印度的船票。
当年徐卫派遣第一批石油工人到波斯的时候就是打算着以温顺听话的华工取代经常要争取自己利益的白人,同时也在培养自己的石油技术工人以取代洋技师,经过半年的学习,这些华工基本上已经掌握了石油开采的技术,也到了将那些白人踢出自己油田的时候了。
在失业率居高不下的今天,将白人技师踢出油田的行动自然不能明目张胆的去干,否则一定会引起英国人,甚至欧美白人的排斥,这在目前依然以白人为尊的社会是非常冒险的,所以必须找一个由头,而这个由头也是最困扰徐卫的。
波斯政府的异状正好为徐卫的行动提供了基础,徐卫认为以英国人这样在战争中咦碰到劣势就会投降的人,其绝大多数肯定不会为了徐卫的油田冒险继续工作,于是徐卫便发布了这项公告,目的就是将绝大多数的英国石油工人赶出油田。
第一批主动撤离的并不是英国的这些石油工人,而是那支英国在波斯保护石油开采的武装力量,这支武装力量的最高长官依然是威尔逊,不过他已经不再是去年的那个步兵中尉了,他凭借着“油能润人面”这一句话成功的从一名受到排斥的中尉晋升为少校,不过他虽然军职和军衔都发生了改变,但他的任务依然没变,仍然是英国在油田的保护人员。
这个职位虽然与之前没什么区别,但地位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可是受到英国内阁首相阿斯奎斯关注的地方,最重要的是这个地方已经不再是以前的不毛之地,随着石油的开采这里成为了一个繁华的地方。(未完待续。。)
,担任第三师的师长是第一师的副师长徐浩。担任第四师的师长则是第二师副师长李源。
由于这次是陆地作战,徐卫的舰队自然没有多大的用武之地,所以在新澳港的时候徐卫留下了绝大多数军舰,只带了一艘战列舰、一艘装甲巡洋舰、三艘轻巡洋舰和六艘驱逐舰继续向波斯行驶,这些军舰的任务也主要是为这次护航。
徐卫率军到达波斯的时间是十二月二十二日,此时距离德黑兰的波斯政府发兵进犯胡齐斯坦省已经将近半个月的时间,德黑兰的波斯军队在十二月八日的时候从德黑兰出兵,不过由于从德黑兰通往胡齐斯坦省的道路崎岖难走,八万多人的部队如果一起行军要绵延数十里。这样一来不仅降低了行程,而且在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也来不及做出回应,所以这次担任总司令的巴赫蒂亚尔部落酋长西尔达尔将军队分成三个方向同时向胡齐斯坦省进发。
徐卫这次登陆的地方并不是他的炼油厂重地阿巴丹港,而是另一处叫沙赫普尔港的港口。
沙赫普尔港位于波斯湾西北部穆萨巴尔湾内的一个小岛西南,其西距阿巴丹港直线约八十公里,是一处优良的港口。
徐卫的军舰之所以不再停靠在阿巴丹,倒不是阿巴丹的港口还和以前一样不能停靠这么多的船队,此时的阿巴丹已经成为了波斯沿海最大的港口,其深水泊位高达四十余个。年吞吐量达到两千多万吨。
不过此时的阿巴丹港也不再是原来的籍籍无名,它已经成为除美国和俄国之外最大的石油出口基地,而且凭借英国广阔的殖民地,其销售范围遍布整个世界。当然它的最大的买主依然是已经将绝大多数常备军舰的动力改成燃油动力的英国海军部。
波斯虽然是英国和俄国的缓冲之地,受到英国和俄国的广泛关注,但因为其地处偏僻的亚洲中部。并不能像后世一样吸引绝大多数国家的关注,而且德黑兰还地处波斯内陆。信息传播的速度自然要慢很多,这个时候依然没有多少人知道将要爆发的大战。所以到目前为止阿巴丹港口依然繁忙如初。
面对波斯政府军队的威胁,老成谋国的雷诺兹曾建议徐卫暂时关闭还在开采的油田,将油田内的工人转移到阿巴丹等港口地区,以便能够及时疏散,但是他的这个建议被徐卫直接否决了,这倒不是他心疼那些石油商人的违约金,主要是他不能坠了自己的名声,让别人以为他无法有效控制他拥有的油田。
徐卫的决策只能代表徐氏石油公司,自然不能强加到下面的员工身上,所以他让雷诺兹在胡齐斯坦省内的四个油田发布了一项公告,公告上详细的介绍了当前波斯的状况,并且允许工人自动离职,当然这是合同内所写的不可抗拒的因素,另外还为离职的工人提供返回英国或者印度的船票。
对于那些在即将发生战争还能坚守工作岗位的员工,徐卫做出自公告发出即日起将工人的工资提升三倍,并且保证如果战争波及到油田,公司会以最快的速度转移油田的工人。
徐卫的这项公告面对的对象主要是英国和印度的雇工,至于徐卫派往波斯的华工更多的是以军事化的管理方式在管理,自然没有离职只说,他们在这期间虽然也可以享受三倍的工资,但并不能随意去留。
这倒不是徐卫崇洋媚外,不将自己的同胞的生命安全放在心上,主要是徐卫有把拒敌于国门之外,不让波斯政府的军队进入胡齐斯坦省内部,而且为了便于交通运输,他在胡齐斯坦省境内的油田都接通了连接阿巴丹港的铁路和公路,油田内也有足够的火车车皮和卡车,如果战争超出了徐卫的预计,波斯政府的军队进入了胡齐斯坦省,工人们也能从容的撤离各自的油田。
徐卫的这些设施自然写在了公告之内,但是或许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欧洲人有着冒险和怕死两种个性,就算有这些几乎万无一失的防御措施,依然有超过一半的人选择了离职,这些离职的人按照公告描述的福利从雷诺兹那里拿到了通往英国或者印度的船票。
当年徐卫派遣第一批石油工人到波斯的时候就是打算着以温顺听话的华工取代经常要争取自己利益的白人,同时也在培养自己的石油技术工人以取代洋技师,经过半年的学习,这些华工基本上已经掌握了石油开采的技术,也到了将那些白人踢出自己油田的时候了。
在失业率居高不下的今天,将白人技师踢出油田的行动自然不能明目张胆的去干,否则一定会引起英国人,甚至欧美白人的排斥,这在目前依然以白人为尊的社会是非常冒险的,所以必须找一个由头,而这个由头也是最困扰徐卫的。
波斯政府的异状正好为徐卫的行动提供了基础,徐卫认为以英国人这样在战争中咦碰到劣势就会投降的人,其绝大多数肯定不会为了徐卫的油田冒险继续工作,于是徐卫便发布了这项公告,目的就是将绝大多数的英国石油工人赶出油田。
第一批主动撤离的并不是英国的这些石油工人,而是那支英国在波斯保护石油开采的武装力量,这支武装力量的最高长官依然是威尔逊,不过他已经不再是去年的那个步兵中尉了,他凭借着“油能润人面”这一句话成功的从一名受到排斥的中尉晋升为少校,不过他虽然军职和军衔都发生了改变,但他的任务依然没变,仍然是英国在油田的保护人员。
这个职位虽然与之前没什么区别,但地位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可是受到英国内阁首相阿斯奎斯关注的地方,最重要的是这个地方已经不再是以前的不毛之地,随着石油的开采这里成为了一个繁华的地方。(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