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ac,轮回之帝国历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卯大老与刘尚文急匆匆地进入了兵部的大门,然后直奔参谋院。在那里,他们见到了正在焦急等待的高桂和茅湘。
高桂一看到他们,张口就问道:“眼下如何?”
卯大老先行了一个军礼,随即递上一份军报。
“刚收到江罗、梁国杰急报,他们追至钦州,斩杀贼寇大部,余者乘船从海上逃离。”
听了他所言,茅湘“哼”了一声,原本阴沉的脸色这才稍微松驰下来。
宋景炎十六年,当陈吊眼随刘师勇领军东下之后,广南都督府就暂时由卯大老和督军指挥使刘尚文共同坐镇了。
这个时候的卯大老,其地位真的是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
过去他不过就是一个族群的首领,甚至仅仅是畲民中一个部族的族长,所辖范围也就是下面的一些山寨。可如今,他不仅已成为朝廷里有数的重将之一,麾下有十万之众,而且统辖的地方还包括了琼州、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
尽管这多少有点是名义上的,因为在他的上面还有个陈吊眼。但卯大老对此已经很满足了,私下里他没少为自己当年的决定而感到庆幸。
就是在兵部的几位大佬眼中,卯大老也属于遵守军中规矩的典范。对于军中以外的事,他很少过问,也绝不存在什么“收受贿赂”、“贪没军俸”之类的事。
不过他们并不知道,之所以会如此,不是说卯大老的觉悟就有多高,而是他自己认为:守住了军中的规矩,也就守住了自己的地位。
因为他不是不清楚,自己的职位之所以能高过许多加入禁军更早的其他军中将领,这主要来自于陛下的恩典。故此,既然陛下曾说了:“武将不要干政”,那么不该自己操心的事,就没必要去操心。况且这么多年的征战下来,自己从军功上所得到的赏赐,已经不知道比过去拥有的财富多了多少,再收些下面乱七八糟钱,无端地会让旁人瞧不起。
当然,对于自己过去的族人,卯大老也不是从此不闻不问了。他曾经自己出资,通过教部,在族人的居住地设立了一个学校。因为他认为,这才是将来真正能改善族人地位的关键,陛下当年就说过:“希望将来在朝廷上,能够看到畲民的子弟。”可如果不识字,这根本无从谈起。
现在的卯大老,也早已对识文断字的重要性,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军中往来的文书你都看不明白,能行吗?这个职位以后还能坐得住?你没见下面的好多军士,平日里都在督军的教导下,努力地学认字?
已经身为副都督的他当然还知道,如今的宋军,能战、敢战固然很重要,可还要能识文断字,并进入武学院深造,之后的晋升才会更快。所以,即使是他自己,忙里偷闲也在尽可能多读点书。
客观地说,景炎十三年之后的卯大老虽然身为副职,身上的事情一点也不少。当时新设立的广南都督府,一是面临再度扩军,二就是在给定的辖区内,选定要地予以驻军,并设立新的军营。
这其中比较麻烦的,是在广南西路境内,因为那里相对来说已经有些更蛮荒,部族众多。但兵部及参谋院都认为:禁军在哪里的守卫仍需加强,尤其是以邕州(南宁)、柳州、静江(桂林)三地组成的这条线。
在他们的看法中,朝廷既然已经决定了在这三地设郡,禁军在那里的驻军力量就不能弱,“要足以备不时之需”。
他们所给出的驻军方略之一,就是哪里的禁军,要内外相应。即:以部分兵力驻在城内,大部驻在城外另设的军营,两者定期轮替。
参谋院的这个建议,实际上也是在汲取当年静江等地陷落的教训后提出来的。因为城内和城外军营分别驻军,不仅在战时可以收容更多逃难的百姓,而且还能形成犄角之势,不至于立刻被困为一座孤城。
故此,卯大老这个广南都督府的副都督,其后就多次亲临了邕州、柳州、静江三地,督促、指挥宋军的“安营扎寨”。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宋军开始了所谓的“圈地”。
(这时代的南宁、柳州、桂林都可以想象它们能有多大,边上的荒地多得是,划出一块地方来驻军真不是什么多大的事。)
不过当时的卯大老,并没有完全理解在参谋院“要足以备不时之需”这句话背后、所暗藏的含意,他以为这只是为了准备应付某些当地部族可能的叛乱。
但在宋景炎十七年,他终于明白了这句话的其它所指。因为来自安南的“入寇”,袭掠了永平寨和西平... -->>
卯大老与刘尚文急匆匆地进入了兵部的大门,然后直奔参谋院。在那里,他们见到了正在焦急等待的高桂和茅湘。
高桂一看到他们,张口就问道:“眼下如何?”
卯大老先行了一个军礼,随即递上一份军报。
“刚收到江罗、梁国杰急报,他们追至钦州,斩杀贼寇大部,余者乘船从海上逃离。”
听了他所言,茅湘“哼”了一声,原本阴沉的脸色这才稍微松驰下来。
宋景炎十六年,当陈吊眼随刘师勇领军东下之后,广南都督府就暂时由卯大老和督军指挥使刘尚文共同坐镇了。
这个时候的卯大老,其地位真的是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
过去他不过就是一个族群的首领,甚至仅仅是畲民中一个部族的族长,所辖范围也就是下面的一些山寨。可如今,他不仅已成为朝廷里有数的重将之一,麾下有十万之众,而且统辖的地方还包括了琼州、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
尽管这多少有点是名义上的,因为在他的上面还有个陈吊眼。但卯大老对此已经很满足了,私下里他没少为自己当年的决定而感到庆幸。
就是在兵部的几位大佬眼中,卯大老也属于遵守军中规矩的典范。对于军中以外的事,他很少过问,也绝不存在什么“收受贿赂”、“贪没军俸”之类的事。
不过他们并不知道,之所以会如此,不是说卯大老的觉悟就有多高,而是他自己认为:守住了军中的规矩,也就守住了自己的地位。
因为他不是不清楚,自己的职位之所以能高过许多加入禁军更早的其他军中将领,这主要来自于陛下的恩典。故此,既然陛下曾说了:“武将不要干政”,那么不该自己操心的事,就没必要去操心。况且这么多年的征战下来,自己从军功上所得到的赏赐,已经不知道比过去拥有的财富多了多少,再收些下面乱七八糟钱,无端地会让旁人瞧不起。
当然,对于自己过去的族人,卯大老也不是从此不闻不问了。他曾经自己出资,通过教部,在族人的居住地设立了一个学校。因为他认为,这才是将来真正能改善族人地位的关键,陛下当年就说过:“希望将来在朝廷上,能够看到畲民的子弟。”可如果不识字,这根本无从谈起。
现在的卯大老,也早已对识文断字的重要性,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军中往来的文书你都看不明白,能行吗?这个职位以后还能坐得住?你没见下面的好多军士,平日里都在督军的教导下,努力地学认字?
已经身为副都督的他当然还知道,如今的宋军,能战、敢战固然很重要,可还要能识文断字,并进入武学院深造,之后的晋升才会更快。所以,即使是他自己,忙里偷闲也在尽可能多读点书。
客观地说,景炎十三年之后的卯大老虽然身为副职,身上的事情一点也不少。当时新设立的广南都督府,一是面临再度扩军,二就是在给定的辖区内,选定要地予以驻军,并设立新的军营。
这其中比较麻烦的,是在广南西路境内,因为那里相对来说已经有些更蛮荒,部族众多。但兵部及参谋院都认为:禁军在哪里的守卫仍需加强,尤其是以邕州(南宁)、柳州、静江(桂林)三地组成的这条线。
在他们的看法中,朝廷既然已经决定了在这三地设郡,禁军在那里的驻军力量就不能弱,“要足以备不时之需”。
他们所给出的驻军方略之一,就是哪里的禁军,要内外相应。即:以部分兵力驻在城内,大部驻在城外另设的军营,两者定期轮替。
参谋院的这个建议,实际上也是在汲取当年静江等地陷落的教训后提出来的。因为城内和城外军营分别驻军,不仅在战时可以收容更多逃难的百姓,而且还能形成犄角之势,不至于立刻被困为一座孤城。
故此,卯大老这个广南都督府的副都督,其后就多次亲临了邕州、柳州、静江三地,督促、指挥宋军的“安营扎寨”。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宋军开始了所谓的“圈地”。
(这时代的南宁、柳州、桂林都可以想象它们能有多大,边上的荒地多得是,划出一块地方来驻军真不是什么多大的事。)
不过当时的卯大老,并没有完全理解在参谋院“要足以备不时之需”这句话背后、所暗藏的含意,他以为这只是为了准备应付某些当地部族可能的叛乱。
但在宋景炎十七年,他终于明白了这句话的其它所指。因为来自安南的“入寇”,袭掠了永平寨和西平...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