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ac,正说官场秘事大全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人才的使用不应人为地设置诸多条条框框,比如出身、学历、籍贯等。实际上,许多人才可能过不了那些条条框框的关,但确实身具异才。框框一多,人才脱颖而出的路子便被堵塞了。
中国历史上许多明相在选拔人才时,能够不拘资历地位,不计亲疏远近,任官使能,选贤举才。
春秋时期的齐相管仲十分重视人才的发现、培养和使用,对传统的“世卿世禄”的选官制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管仲主张按“德”、“功”、“能”三条基本标准选拔人才,尤其强调要“察能授官,班禄赐予”,“其绩多者其食多,其绩寡者其食寡,无绩者不食”,认为这是“使民之机”,是用人的关键。为了遴选天下的英才贤士,管仲创设了“三选制”:首先要求各乡把那些有才德武功的人士推选给国家;国家有关部门再对乡选人士进行一段时间的试用考核,择其优异者上荐给国君;最后由国君亲自审核使用。这是古代用人问题上的一大突破,这种制度以德、功、能为标准,量能以授官,注重从社会的基层而不是从显贵势族中选用人才,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垄断官职的世卿世禄制度,使大批有实践才干、有真才实学的人能脱颖而出,为国效力。如当时齐国的大司马宁戚,原本出身低下,曾是为商旅赶牛车的车夫,但由于他善长“垦草人邑,辟土聚粟,多众尽地之利”等农业方面的管理工作,于是管仲将其破格擢用。其他的诸如大司理宾胥无、大谏官东郭牙、大行隰明、大司马王子城父等都是管仲不拘一格、量才任用的。正是由于推行了这种开明、务实的选用人才方针,才使得管仲在齐国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得以顺利贯彻执行,才使得齐国日益强大起来。
曹操在中国历史上素以不拘一格、知人善任而著称。东汉以来,选拔官吏的权力为豪强世族把持,用人只重门第、“德行”,不重视真才实学。曹操置东汉以来的选举标准于不顾,再三颁布求贤令,宣称要“不拘微贱”,“明扬仄陋,惟才是举”。要求有关官吏“举贤勿拘品行”,“取士勿废偏短”,对那些即使不懂儒术的“文俗之吏”,甚至“不仁”、“不孝”但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要大胆起用。在实践中,曹操也坚决贯彻“惟才是举”的用人路线。曹操十分注意从基础或实际斗争中发现和提拔人才,特别是出身微贱而有才干的人,让他们担任要职,参与军政大事。荀彧,仅为小小县令,但他才智过人,有“王佐之才”,投奔曹操后,曹操大喜,说:“吾之子房也。”把荀彧比作汉高祖刘邦得到的谋臣张良,并立刻委任其为司马,参与军机要事。这年荀彧仅29岁。在曹操的统一战争中,荀彧果然不负所望,多次出奇谋,献良策,成为曹操信赖的良佐。还有许多文臣武将,诸如郭嘉、荀攸、杜袭、赵俨、满宠、贾诩、刘放、孙资、于进、乐进等,或出身贱微,或为一般小吏士兵,都被曹操发现并提拔重用,在曹操的统一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曹操同时期的名相诸葛亮在治蜀的过程中,也十分注重不拘一格、人尽其才地选拔官吏,只要有真才实学,便委以重任。诸葛亮曾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认为西汉之所以强盛,是因为当权者能任用贤臣,疏远小人;而东汉后期之所以衰亡,是由于当权者排斥贤人,重用佞幸。因而,诸葛亮用人不重门第、地位,不拘资历、亲疏,而是任人惟贤、惟才。诸葛亮说:“柱以直木为竖,辅以直士为贤。直木出于幽林,直士出于众下,故人君选举,必求隐处。或有怀宝迷邦,匹夫同位;或有高才卓异,不见招求;或有忠贤孝悌,乡里不举;或有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或有忠质于君,朋党相谗。”对于上述隐埋在民间或基层的贤能之士,诸葛亮主张要尽量选拔录用。
诸葛亮在实践中也确... -->>
人才的使用不应人为地设置诸多条条框框,比如出身、学历、籍贯等。实际上,许多人才可能过不了那些条条框框的关,但确实身具异才。框框一多,人才脱颖而出的路子便被堵塞了。
中国历史上许多明相在选拔人才时,能够不拘资历地位,不计亲疏远近,任官使能,选贤举才。
春秋时期的齐相管仲十分重视人才的发现、培养和使用,对传统的“世卿世禄”的选官制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管仲主张按“德”、“功”、“能”三条基本标准选拔人才,尤其强调要“察能授官,班禄赐予”,“其绩多者其食多,其绩寡者其食寡,无绩者不食”,认为这是“使民之机”,是用人的关键。为了遴选天下的英才贤士,管仲创设了“三选制”:首先要求各乡把那些有才德武功的人士推选给国家;国家有关部门再对乡选人士进行一段时间的试用考核,择其优异者上荐给国君;最后由国君亲自审核使用。这是古代用人问题上的一大突破,这种制度以德、功、能为标准,量能以授官,注重从社会的基层而不是从显贵势族中选用人才,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垄断官职的世卿世禄制度,使大批有实践才干、有真才实学的人能脱颖而出,为国效力。如当时齐国的大司马宁戚,原本出身低下,曾是为商旅赶牛车的车夫,但由于他善长“垦草人邑,辟土聚粟,多众尽地之利”等农业方面的管理工作,于是管仲将其破格擢用。其他的诸如大司理宾胥无、大谏官东郭牙、大行隰明、大司马王子城父等都是管仲不拘一格、量才任用的。正是由于推行了这种开明、务实的选用人才方针,才使得管仲在齐国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得以顺利贯彻执行,才使得齐国日益强大起来。
曹操在中国历史上素以不拘一格、知人善任而著称。东汉以来,选拔官吏的权力为豪强世族把持,用人只重门第、“德行”,不重视真才实学。曹操置东汉以来的选举标准于不顾,再三颁布求贤令,宣称要“不拘微贱”,“明扬仄陋,惟才是举”。要求有关官吏“举贤勿拘品行”,“取士勿废偏短”,对那些即使不懂儒术的“文俗之吏”,甚至“不仁”、“不孝”但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要大胆起用。在实践中,曹操也坚决贯彻“惟才是举”的用人路线。曹操十分注意从基础或实际斗争中发现和提拔人才,特别是出身微贱而有才干的人,让他们担任要职,参与军政大事。荀彧,仅为小小县令,但他才智过人,有“王佐之才”,投奔曹操后,曹操大喜,说:“吾之子房也。”把荀彧比作汉高祖刘邦得到的谋臣张良,并立刻委任其为司马,参与军机要事。这年荀彧仅29岁。在曹操的统一战争中,荀彧果然不负所望,多次出奇谋,献良策,成为曹操信赖的良佐。还有许多文臣武将,诸如郭嘉、荀攸、杜袭、赵俨、满宠、贾诩、刘放、孙资、于进、乐进等,或出身贱微,或为一般小吏士兵,都被曹操发现并提拔重用,在曹操的统一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曹操同时期的名相诸葛亮在治蜀的过程中,也十分注重不拘一格、人尽其才地选拔官吏,只要有真才实学,便委以重任。诸葛亮曾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认为西汉之所以强盛,是因为当权者能任用贤臣,疏远小人;而东汉后期之所以衰亡,是由于当权者排斥贤人,重用佞幸。因而,诸葛亮用人不重门第、地位,不拘资历、亲疏,而是任人惟贤、惟才。诸葛亮说:“柱以直木为竖,辅以直士为贤。直木出于幽林,直士出于众下,故人君选举,必求隐处。或有怀宝迷邦,匹夫同位;或有高才卓异,不见招求;或有忠贤孝悌,乡里不举;或有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或有忠质于君,朋党相谗。”对于上述隐埋在民间或基层的贤能之士,诸葛亮主张要尽量选拔录用。
诸葛亮在实践中也确...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