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ac,正说官场秘事大全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不久,河南道试御史傅应祯以尖刻的措词上疏言弹劾张居正,指责皇帝对余懋学的处罚太重。结果傅应祯的下场比余懋学更惨,严刑拷打至重伤后,被押送浙江定海充军。巡按辽东御史刘台见状,写了一篇题为《恳乞圣明节辅臣权势疏》的长文,指名道姓地弹劾张居正,说他斥责言官、植党行私、动摇国本,要求神宗抑损张居正的权力,以免滞事误国。
刘台本是张居正的得意门生,是新党的重要成员,如今竟然公然攻击张居正,令这位首辅异常难受。张居正跪在神宗面前,痛哭流涕,说:“刘台与傅应祯是同乡,无故对臣泄愤,希望通过弹劾辅臣,既可免于法责,又可赢得正直的名声。这就是臣被刘台诽谤的根由啊。开国二百多年来,还从没有门生弹劾老师的先例,如今却发生在臣的身上,真是无地自容,您就罢免我的职位,让我回老家做一个闲人去吧。”14岁的神宗连忙走下御座,亲自扶起张居正,动情地说:“先帝将朕托付给先生,您怎么能舍朕而去呢?先生尽忠辅佐朕,不辞辛劳,不图功利,苍天、祖宗尽知。请先生不必过虑,朕定当严惩刘台,以慰先生。”
很快,刘台被逮捕,受尽严刑拷打。神宗本来想对刘台施以廷杖,这是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一种惩处朝臣的酷刑,即用大杖毒打,受刑之人非死即残。张居正虽然是对刘台恨之入骨,但考虑到影响,还是强压心头怒火,请求神宗对刘台免予廷杖,改为削职为民。
在神宗和张居正齐心协力的反击下,旧党掀起的政治逆流被暂时击退了。但是,围绕张居正变法而展开的新旧党争并未从此销声匿迹。旧党在经过短暂而无奈的沉寂后,终于因为张居正父亲的去世这一偶然事件的发生而再次叫嚣起来,酿成一场轰动一时的“夺情”风波。
三、夺情风波
公元1577年,张居正74岁的老父在老家江陵去世。按照礼法,张居正必须离职守孝三年,这叫做“丁忧”。但是张居正怕他一离开,正在进行的改革会受到影响,便与冯保等心腹党羽作了一番策划,决定竭力促成皇上“夺情”,只让自己的儿子前去奔丧,自己留在京城继续任职。
所谓“夺情”,是指在前线征战的将领,如果遇到父母去世,需要回家丁忧,但边关情况紧急不允许离开时,可以由皇帝指令不许辞职,这称之为“夺情”。此时的神宗皇帝虽然已年满15岁,大婚在即,但依然感到不可一日无张居正操劳国家大事,下诏“夺情”。
张居正的本意也是希望皇上“夺情”,但碍于祖宗旧制与舆论的压力,不得不做出一番姿态,一而再、再而三地上疏,向皇上“乞恩守制”。而神宗当然是对张居正的上疏坚定不移地驳回,坚持“夺情”,并派司礼监随堂太监偕张居正的次子一起赴江陵营葬。为了造成声势,张居正授意他的同党给事中陈三谟、御史曾士楚等大批官员纷纷上疏挽留,夺情之举终成定局,张居正在家举哀,在官守制。
然而,“夺情”遭到了旧党的强烈反对。恰巧这时天上出现了一颗彗星,旧党于是纷纷上疏,说天将降灾,就是因为张居正违反常规,不为父守丧所致。翰林院编修吴中行对神宗说:“张居正父子分别已经19年了,而今父亲长逝于千里之外,您不让张居正回籍奔丧,这不但违背人之常情,也违背了圣贤之训和祖宗法度。如果想不被后世谴责议论,只有现在不做出格的举动。”
吴中行的这番话算是十分平和的了,刑部员外郎艾穆、主事沈思孝就没这么客气了,联名上疏说:“父亲死了,张居正还厚着脸皮赖在职位上。如果赶上国家有大庆贺、大祭祀的场合,作为首辅大臣,若回避,则不符合君父大义;若参加,则不安于父子至情。不知道那时张居正又将如何自处。首辅大臣本应该是纲常的表率,如今置纲常于不顾,还谈什么社稷之安呢?张居正位极人臣,反倒不守平常百姓之节,将来何以对天下后世?”
旧党们上疏谴责夺情,不但说张居正违背了伦理纲常,还夹杂着对张居正改革的不满情绪。张居正怒不可遏,便想对吴中行等人施以廷杖,冯保知道后,便将这个意思转达给了神宗。消息传出,顿时人心惶惶。礼部尚书马自强忙到张居正府上为诸人极力辩解,但张居正只是匍匐在孝帷里,敷衍他说:“我在居丧期间,管不了外面的事,请马尚书原谅吧。”
神宗于是降旨,命锦衣卫将吴中行等人逮至午门之外廷杖。吴中行因为言词平和,杖六十下,发回原籍为民,永不叙用。艾穆和沈思孝就没这么幸运了,各杖八十下,发边充军,终身不赦。
吴中行等人被廷杖一... -->>
不久,河南道试御史傅应祯以尖刻的措词上疏言弹劾张居正,指责皇帝对余懋学的处罚太重。结果傅应祯的下场比余懋学更惨,严刑拷打至重伤后,被押送浙江定海充军。巡按辽东御史刘台见状,写了一篇题为《恳乞圣明节辅臣权势疏》的长文,指名道姓地弹劾张居正,说他斥责言官、植党行私、动摇国本,要求神宗抑损张居正的权力,以免滞事误国。
刘台本是张居正的得意门生,是新党的重要成员,如今竟然公然攻击张居正,令这位首辅异常难受。张居正跪在神宗面前,痛哭流涕,说:“刘台与傅应祯是同乡,无故对臣泄愤,希望通过弹劾辅臣,既可免于法责,又可赢得正直的名声。这就是臣被刘台诽谤的根由啊。开国二百多年来,还从没有门生弹劾老师的先例,如今却发生在臣的身上,真是无地自容,您就罢免我的职位,让我回老家做一个闲人去吧。”14岁的神宗连忙走下御座,亲自扶起张居正,动情地说:“先帝将朕托付给先生,您怎么能舍朕而去呢?先生尽忠辅佐朕,不辞辛劳,不图功利,苍天、祖宗尽知。请先生不必过虑,朕定当严惩刘台,以慰先生。”
很快,刘台被逮捕,受尽严刑拷打。神宗本来想对刘台施以廷杖,这是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一种惩处朝臣的酷刑,即用大杖毒打,受刑之人非死即残。张居正虽然是对刘台恨之入骨,但考虑到影响,还是强压心头怒火,请求神宗对刘台免予廷杖,改为削职为民。
在神宗和张居正齐心协力的反击下,旧党掀起的政治逆流被暂时击退了。但是,围绕张居正变法而展开的新旧党争并未从此销声匿迹。旧党在经过短暂而无奈的沉寂后,终于因为张居正父亲的去世这一偶然事件的发生而再次叫嚣起来,酿成一场轰动一时的“夺情”风波。
三、夺情风波
公元1577年,张居正74岁的老父在老家江陵去世。按照礼法,张居正必须离职守孝三年,这叫做“丁忧”。但是张居正怕他一离开,正在进行的改革会受到影响,便与冯保等心腹党羽作了一番策划,决定竭力促成皇上“夺情”,只让自己的儿子前去奔丧,自己留在京城继续任职。
所谓“夺情”,是指在前线征战的将领,如果遇到父母去世,需要回家丁忧,但边关情况紧急不允许离开时,可以由皇帝指令不许辞职,这称之为“夺情”。此时的神宗皇帝虽然已年满15岁,大婚在即,但依然感到不可一日无张居正操劳国家大事,下诏“夺情”。
张居正的本意也是希望皇上“夺情”,但碍于祖宗旧制与舆论的压力,不得不做出一番姿态,一而再、再而三地上疏,向皇上“乞恩守制”。而神宗当然是对张居正的上疏坚定不移地驳回,坚持“夺情”,并派司礼监随堂太监偕张居正的次子一起赴江陵营葬。为了造成声势,张居正授意他的同党给事中陈三谟、御史曾士楚等大批官员纷纷上疏挽留,夺情之举终成定局,张居正在家举哀,在官守制。
然而,“夺情”遭到了旧党的强烈反对。恰巧这时天上出现了一颗彗星,旧党于是纷纷上疏,说天将降灾,就是因为张居正违反常规,不为父守丧所致。翰林院编修吴中行对神宗说:“张居正父子分别已经19年了,而今父亲长逝于千里之外,您不让张居正回籍奔丧,这不但违背人之常情,也违背了圣贤之训和祖宗法度。如果想不被后世谴责议论,只有现在不做出格的举动。”
吴中行的这番话算是十分平和的了,刑部员外郎艾穆、主事沈思孝就没这么客气了,联名上疏说:“父亲死了,张居正还厚着脸皮赖在职位上。如果赶上国家有大庆贺、大祭祀的场合,作为首辅大臣,若回避,则不符合君父大义;若参加,则不安于父子至情。不知道那时张居正又将如何自处。首辅大臣本应该是纲常的表率,如今置纲常于不顾,还谈什么社稷之安呢?张居正位极人臣,反倒不守平常百姓之节,将来何以对天下后世?”
旧党们上疏谴责夺情,不但说张居正违背了伦理纲常,还夹杂着对张居正改革的不满情绪。张居正怒不可遏,便想对吴中行等人施以廷杖,冯保知道后,便将这个意思转达给了神宗。消息传出,顿时人心惶惶。礼部尚书马自强忙到张居正府上为诸人极力辩解,但张居正只是匍匐在孝帷里,敷衍他说:“我在居丧期间,管不了外面的事,请马尚书原谅吧。”
神宗于是降旨,命锦衣卫将吴中行等人逮至午门之外廷杖。吴中行因为言词平和,杖六十下,发回原籍为民,永不叙用。艾穆和沈思孝就没这么幸运了,各杖八十下,发边充军,终身不赦。
吴中行等人被廷杖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