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ac,正说官场秘事大全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福王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能够来到南京。
到了南京,福王住进了内守备府,并去拜谒了孝陵(明太祖陵墓)和奉先殿(明太祖时的宫殿)。五月初,按照礼仪,南京群臣都到内守备府朝见福王。福王从来没有经历过这种场面,不知道应当如何接见大臣们。福王手足无措,满脸羞愧地只想早点离开大厅。
在史可法的心中,福王是不够格的,但事情已到了这样的地步,史可法不得不为福王撑腰,叫他应当理直气壮地接受群臣的朝拜,而不应当避开。否则,已经岌岌可危的半壁江山,就更难以支撑了,将来的复国大业,更难展开。
朝见仪式结束后,大臣们对当前的战守策略进行了议论。因为崇祯刚死,北京被陷,所以,史可法认为福王应当穿上丧服住在城外,而且派出部队北征,来向全国表示要为崇祯复仇的决心。福王听了,也讲不出个所以然,只是“喏喏”地点头答应。
在史可法的支撑下,南明政权就这样建立了。
君臣朝见福王之后,有的大臣提出了请福王直接登上“大位”(即当皇帝)的主张。史可法想:太子存亡不明,万一没有殉难,来到了南方,事情将变得复杂。因为按正统的观点太子应当是皇帝合法的继承人。
于是,在五月初二群臣第二次朝见福王的时候,史可法又当众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勋臣刘孔昭是极力主张福王马上称帝的,因为他早就与马士英、阮大铖等商量好了,只要福王一称帝,他们一伙不就成了拥戴新皇帝的赫赫元勋了吗?但是,史可法坚持自己的主张。他事实上是对福王的能力表示怀疑,感到担忧,他不同意马上让福王称帝。
史可法在大臣中有很高的威望。他们觉得史可法的主张有理,纷纷表示同意。经过反复的讨论,大家同意福王可以暂以“监国”的身份,行使皇帝的权力。
福王虽是马士英所立,但第一个掌大权的还是史可法。其实监国也好,皇帝也好,不过是名称的不同,事实上同样开始执掌军政大权。
这年五月初三,福王便召集大臣议论组阁大事。组阁,也就是推举大臣组织行使朝廷权力的内阁。在明代,废除了丞相制,由内阁大学士数人参要政务,草拟皇上诏令。内阁的第一名大学士称为首辅,事实上相当于丞相。
大臣们推举史可法、高弘图、姜日广入阁。
不料,刘孔昭这时竟举起手臂叫嚷着自己应该入阁。其实,孙孔昭只是凭着福王的荫功,才出入于大臣之列,并没有真才实学。
史可法见刘孔昭气势汹汹的样子,当即站出来反对,并以朝中没有勋臣入阁为由拒绝。刘孔昭一听,勃然大怒,但无法置辩,于是,急忙说代替马士英入阁。马士英当时不在南京,由于他是凤阳总督,在拥立福王中又有特殊作用,大家不便反对,也就同意了。
内阁就这样定了下来,福王封史可法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并仍掌兵部事务;马士英则被命令继续督师凤阳。
史可法上任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议福王在江北设立四镇,分别由高杰、黄得功、刘泽清、刘良佐统帅,并在扬州设督师,节制四镇。史可法还建议福王把北京原有的锦衣卫一套体制加以改革,以杜绝告密、陷害等特务行为,节省开支,安定民心,有助于提高新政权的威望。
福王当上了监国,心里喜滋滋的,心想的是,当年在洛阳所过的奢华生活,现在又可以照旧维持下去了,而且地位比过去还要高得多。至于国家大事嘛,反正有大臣在那里操劳,不管史可法的建议到底好在哪里,都一一采纳。
三、为所欲为,强行控制朝政
马士英本以为拥戴福王有功,福王一定会感恩戴德将他大加提拔。结果,马士英虽然成了内阁大学士,却仍旧只是在凤阳督师,京中的大事都要听史可法安排。马士英不能接受这样的格局,他要自己控制朝政。
1.挑拨离间,调虎离山
既然自己要登场,那场上的主角当然就必须出局,马士英挑拨离间,硬是让史可法和自己来了个内外对调。史可法无力抗衡,不得不从。
马士英为了离间福王与史可法的的关系,并表明他对福王的“忠诚”,给福王献上了一封密呈。
福王收到马士英的密呈,打开一看,原来是当初史可法写给马士英的书信,上面有福王“七不可立”的意见。福王看后,心里当然不是滋味。后来,马士英又率领几万人马,来到江边,要求朝觐福王,并劝福王马上称帝,福王答应了他的要求,宣诏马士英入京晋谒。接着,马士英就具体开始了要把史可法排挤出朝廷的活动。
马士英装出一副谦逊的样子,假惺惺地自责自己对于管理军队缺少办法,以至士卒纪律松弛,百姓受到不少骚扰;而史可法在这方面能力非凡,几年来,统领军队纪律严明、威名卓著,江淮一带,人人钦佩。举荐史可法去做督军。这其实是排挤史可法的第一步。
对于马士英的为人,史可法已有察觉。听马士英这么一说,他心里非常气愤。但江淮一带是南京的门户,如果不严加防范,南京就会吃紧。另外也想到马士英此次来南京,不会轻易离开,其对朝中大权是志在必得,倘不对他让步,就会发生严重内讧,对新建的政权不利。
史可法对马士英说:“无论在内在外,都是为了国家的防守大计,既然您有这样的看法,我也不会为了爱惜自己的生命而有所犹豫的,我不愿长敌人的志气而灭自己的威风,就照您所说的办吧!”
于是,福王正式即帝位,并确定年号为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
次日,马士英正式入阁办事。
马士英入阁办事,史可法离京督师的消息,一下子在南京传了开来。南京广大百姓和大学生纷纷起来反对。
苏州吴县有个人叫卢渭的人,听到史可法要外出督师的消息之后,愤愤指责淮扬是门户,京师是内堂,门户有人而内堂无人。如果定要这样做,那就会重蹈南宋灭亡的覆辙。南宋灭亡也正是由于秦桧在内,李纲在外的缘故。
“秦桧在内,李纲在外”,人们把马士英比作投降派的奸佞秦桧,把史可法比作抗敌派的忠良李纲,反映了民间自有定论。一时之间,这句话传遍了京城。
但是,昏庸的福王无论如何也不会听得进众人的意见。在史可法离京之日,他在朝廷接受了史可法的陛辞,加封史可法为太子太保,改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给饷银二十万两,命百官到郊外饯行。不久,福王还命史可法打听崇祯太子的下落,并到凤阳、泗州祭告明皇室的祖陵。
史可法请求派总兵刘肇基、李栖凤、于永绶、卜从善、全声桓随征,推荐李蘧为主事、何刚为军前监纪,又请求发给铜甲、铜锅、倭刀、团牌、红夷和色绢、白布等军需物资,福王都一一同意。
史可法只带了三千兵卒,离开了南京城。南京城的实权,落入了马士英手中。
2.忍气吞声,不落圈套
好汉不吃眼前亏,史可法身陷是非之地,处处是马士英给他设的爪牙和圈套,稍有不慎便会落入魔掌。史可法忍气吞声,为了江山社稷忍辱负重。
马士英掌权以后,想整治史可法。马士英与手下“四镇”战将联合,为史可法出难题。其实是个圈套,想借机除掉史可法,然而史可法早已识破。(未完待续)
> 福王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能够来到南京。
到了南京,福王住进了内守备府,并去拜谒了孝陵(明太祖陵墓)和奉先殿(明太祖时的宫殿)。五月初,按照礼仪,南京群臣都到内守备府朝见福王。福王从来没有经历过这种场面,不知道应当如何接见大臣们。福王手足无措,满脸羞愧地只想早点离开大厅。
在史可法的心中,福王是不够格的,但事情已到了这样的地步,史可法不得不为福王撑腰,叫他应当理直气壮地接受群臣的朝拜,而不应当避开。否则,已经岌岌可危的半壁江山,就更难以支撑了,将来的复国大业,更难展开。
朝见仪式结束后,大臣们对当前的战守策略进行了议论。因为崇祯刚死,北京被陷,所以,史可法认为福王应当穿上丧服住在城外,而且派出部队北征,来向全国表示要为崇祯复仇的决心。福王听了,也讲不出个所以然,只是“喏喏”地点头答应。
在史可法的支撑下,南明政权就这样建立了。
君臣朝见福王之后,有的大臣提出了请福王直接登上“大位”(即当皇帝)的主张。史可法想:太子存亡不明,万一没有殉难,来到了南方,事情将变得复杂。因为按正统的观点太子应当是皇帝合法的继承人。
于是,在五月初二群臣第二次朝见福王的时候,史可法又当众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勋臣刘孔昭是极力主张福王马上称帝的,因为他早就与马士英、阮大铖等商量好了,只要福王一称帝,他们一伙不就成了拥戴新皇帝的赫赫元勋了吗?但是,史可法坚持自己的主张。他事实上是对福王的能力表示怀疑,感到担忧,他不同意马上让福王称帝。
史可法在大臣中有很高的威望。他们觉得史可法的主张有理,纷纷表示同意。经过反复的讨论,大家同意福王可以暂以“监国”的身份,行使皇帝的权力。
福王虽是马士英所立,但第一个掌大权的还是史可法。其实监国也好,皇帝也好,不过是名称的不同,事实上同样开始执掌军政大权。
这年五月初三,福王便召集大臣议论组阁大事。组阁,也就是推举大臣组织行使朝廷权力的内阁。在明代,废除了丞相制,由内阁大学士数人参要政务,草拟皇上诏令。内阁的第一名大学士称为首辅,事实上相当于丞相。
大臣们推举史可法、高弘图、姜日广入阁。
不料,刘孔昭这时竟举起手臂叫嚷着自己应该入阁。其实,孙孔昭只是凭着福王的荫功,才出入于大臣之列,并没有真才实学。
史可法见刘孔昭气势汹汹的样子,当即站出来反对,并以朝中没有勋臣入阁为由拒绝。刘孔昭一听,勃然大怒,但无法置辩,于是,急忙说代替马士英入阁。马士英当时不在南京,由于他是凤阳总督,在拥立福王中又有特殊作用,大家不便反对,也就同意了。
内阁就这样定了下来,福王封史可法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并仍掌兵部事务;马士英则被命令继续督师凤阳。
史可法上任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议福王在江北设立四镇,分别由高杰、黄得功、刘泽清、刘良佐统帅,并在扬州设督师,节制四镇。史可法还建议福王把北京原有的锦衣卫一套体制加以改革,以杜绝告密、陷害等特务行为,节省开支,安定民心,有助于提高新政权的威望。
福王当上了监国,心里喜滋滋的,心想的是,当年在洛阳所过的奢华生活,现在又可以照旧维持下去了,而且地位比过去还要高得多。至于国家大事嘛,反正有大臣在那里操劳,不管史可法的建议到底好在哪里,都一一采纳。
三、为所欲为,强行控制朝政
马士英本以为拥戴福王有功,福王一定会感恩戴德将他大加提拔。结果,马士英虽然成了内阁大学士,却仍旧只是在凤阳督师,京中的大事都要听史可法安排。马士英不能接受这样的格局,他要自己控制朝政。
1.挑拨离间,调虎离山
既然自己要登场,那场上的主角当然就必须出局,马士英挑拨离间,硬是让史可法和自己来了个内外对调。史可法无力抗衡,不得不从。
马士英为了离间福王与史可法的的关系,并表明他对福王的“忠诚”,给福王献上了一封密呈。
福王收到马士英的密呈,打开一看,原来是当初史可法写给马士英的书信,上面有福王“七不可立”的意见。福王看后,心里当然不是滋味。后来,马士英又率领几万人马,来到江边,要求朝觐福王,并劝福王马上称帝,福王答应了他的要求,宣诏马士英入京晋谒。接着,马士英就具体开始了要把史可法排挤出朝廷的活动。
马士英装出一副谦逊的样子,假惺惺地自责自己对于管理军队缺少办法,以至士卒纪律松弛,百姓受到不少骚扰;而史可法在这方面能力非凡,几年来,统领军队纪律严明、威名卓著,江淮一带,人人钦佩。举荐史可法去做督军。这其实是排挤史可法的第一步。
对于马士英的为人,史可法已有察觉。听马士英这么一说,他心里非常气愤。但江淮一带是南京的门户,如果不严加防范,南京就会吃紧。另外也想到马士英此次来南京,不会轻易离开,其对朝中大权是志在必得,倘不对他让步,就会发生严重内讧,对新建的政权不利。
史可法对马士英说:“无论在内在外,都是为了国家的防守大计,既然您有这样的看法,我也不会为了爱惜自己的生命而有所犹豫的,我不愿长敌人的志气而灭自己的威风,就照您所说的办吧!”
于是,福王正式即帝位,并确定年号为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
次日,马士英正式入阁办事。
马士英入阁办事,史可法离京督师的消息,一下子在南京传了开来。南京广大百姓和大学生纷纷起来反对。
苏州吴县有个人叫卢渭的人,听到史可法要外出督师的消息之后,愤愤指责淮扬是门户,京师是内堂,门户有人而内堂无人。如果定要这样做,那就会重蹈南宋灭亡的覆辙。南宋灭亡也正是由于秦桧在内,李纲在外的缘故。
“秦桧在内,李纲在外”,人们把马士英比作投降派的奸佞秦桧,把史可法比作抗敌派的忠良李纲,反映了民间自有定论。一时之间,这句话传遍了京城。
但是,昏庸的福王无论如何也不会听得进众人的意见。在史可法离京之日,他在朝廷接受了史可法的陛辞,加封史可法为太子太保,改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给饷银二十万两,命百官到郊外饯行。不久,福王还命史可法打听崇祯太子的下落,并到凤阳、泗州祭告明皇室的祖陵。
史可法请求派总兵刘肇基、李栖凤、于永绶、卜从善、全声桓随征,推荐李蘧为主事、何刚为军前监纪,又请求发给铜甲、铜锅、倭刀、团牌、红夷和色绢、白布等军需物资,福王都一一同意。
史可法只带了三千兵卒,离开了南京城。南京城的实权,落入了马士英手中。
2.忍气吞声,不落圈套
好汉不吃眼前亏,史可法身陷是非之地,处处是马士英给他设的爪牙和圈套,稍有不慎便会落入魔掌。史可法忍气吞声,为了江山社稷忍辱负重。
马士英掌权以后,想整治史可法。马士英与手下“四镇”战将联合,为史可法出难题。其实是个圈套,想借机除掉史可法,然而史可法早已识破。(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