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ac,正说官场秘事大全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出现在公元10世纪前半期的五代十国,是开始于唐朝中后期(大约公元8世纪末)的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当时群雄并起,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一个个小王朝,犹如走马灯一样轮换。公元907年,朱温篡夺唐朝的政权,建立了后梁。但后梁只维持了十六年的统治,到公元923年,就被沙陀族军阀李存勖推翻了。李存勖在洛阳建立了后唐,是为庄宗。赵在礼就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生活和活动。
赵在礼字乾臣,涿州(今河北涿州市)人。年轻的时候在唐末名将刘仁恭手下当一名军校。刘仁恭让他帮助刘守文攻打并并占领沧州(今河北沧州市)。后来,刘守文被其弟刘守光杀掉,于是赵在礼便投奔到太原的李存勖,在李存勖手下干事。后唐建立后,赵在礼为效节指挥使,率兵镇守瓦桥关,屯兵贝州(今河北清河县)。不久,军士皇甫辉等人发动兵变,开始时他们推举兵将杨仁晟为首领,但杨仁晟不愿意干,结果被众人杀掉;接着又推举一名小校,他亦不从,于是又被杀掉了。这些叛军提着两颗人头,去找赵在礼。此时赵在礼得知兵变的消息,非常害怕,吓得连衣带都没来得系上,就欲翻墙逃跑。叛兵赶来,皇甫辉将赵在礼从墙上拉下来,以军刀架在赵在礼的脖子上,并将两颗人头给他看,问他愿意不愿意当首领。同时威胁他说;“如若不从,你也就是这个下场!”在这种情况下,赵在礼当了叛军的首领,起兵造反。
赵在礼率领叛军出贝州还攻魏州,一路上他纵容叛军们大肆烧杀抢掠、**妇女。此时驻守魏州的兴唐尹王正言已是老朽昏病,胡里胡涂,当他听到叛军打过来的消息时,便大呼刀笔吏起草向皇帝报告军队叛变的奏章。可这时王正言的手下人早已逃光了,而他却一点都不知道,还在那里大发脾气。此时,好不容易跑过来一个小厮,告诉王正言的说:“大人,叛贼已经打进城里来了,他们到处杀人,抢东西,官员、百姓都逃走了,你还喊谁呀!”此时王正言才感到害怕,赶忙叫人准备马匹外逃。有人告诉王正言的说:“大人,你的妻子儿女都已成了叛军的俘虏了,上哪给你找马匹啊!”王正言非常恐慌,只好一个人溜出府门,没走几步,正巧迎面遇上了赵在礼带着几个兵士过来。王正言的吓得两腿直打哆嗦,不由自主地跪了下来。见此情景,赵在礼赶紧上前,把王正言的扶起说:“王大人,您为何卑屈自己呢!这都是军士们的意识和情感,并非我本人的意愿,我也是无奈呀!”赵在礼随即自称兵马留后,很快又攻入了邺都。
在这种情况下,后唐庄宗李存勖派遣元行钦率兵讨伐叛军,但叛军固守魏州,顽强抵抗,政府军久攻不下。于是庄宗又派李嗣源代替元行钦,继续征讨叛军。当李嗣源率军打到邺都时,发生了亲兵哗变;他们簇拥着李嗣源进入城中,与赵在礼为首的叛军会合在一起,转而把矛头指向了庄宗。在李嗣源的统帅下,他们回马京师。赵在礼仍然留守魏州。不久,李嗣源推翻李存勖的统治,自己作了皇帝,是为后唐明宗,于是赵在礼便成了李嗣源夺取帝位的功臣。在李嗣源即位称帝后,拜赵在礼为义成军节度使,赵在礼不满意,拒绝不受。于是,李嗣源又拜授赵在礼为邺都留守与兴唐尹之职,他才勉强答应。久而久之,原来叛军的骨干,如皇甫辉等人都升官他去,只有赵在礼在魏州撑持着。赵在礼害怕官兵骄纵,难于治理再发事端,祸及自身,于是请求调往横海镇守。后来辗转各地,历任泰宁、匡国、天平、忠武、武宁、归德与晋昌节度使等职。赵在礼非常善于聚敛钱财,横征暴敛,巧取豪夺。在赵在礼所到任之处皆邸店罗列,买卖兴隆,财源滚滚,因此他可以大肆搜刮,聚财巨万,珍宝无数。赵在礼用这些钱,除了奢靡挥霍外,就是向上行贿,或修庙拜佛,以保佑自己地位安稳。
后晋灭掉后唐后,赵在礼继续做官,在出帝石重贵统治时期,赵在礼被任命为北面行营马步都虞使,率兵攻打契丹,可是没有取得什么战果。后来赵在礼又镇守宋州(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在此他更是大肆搜刮、巧取豪夺,弄得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后来人们听说赵在礼要被调离此地,宋州百姓欣喜若狂,互相祝贺说:“赵在礼若是走了,真如同眼中拔掉了颗钉子,怎么能不叫人高兴呢?”赵在礼听后,勃然大怒,欲报“拔钉”之谤仇,于是他上表请求再在宋州作官一年,得到朝廷批准。赵在礼命令手下官吏,核查户口,不论是本地人,还是外来人口,每人都要交纳一千钱给他,名为“拔钉钱”。如若逾期不交,就要严惩,大加鞭笞,真比逼租索赋还要厉害。在这一年中,赵在礼共得“拔钉钱”以百万数。这就是人们把极为憎恨之人叫做“眼中钉”的典故之来源。
后晋灭亡后,契丹军攻入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赵在礼率领宋州兵勤王。当他们刚走到洛阳时,就遇到了契丹拽刺部军队。赵在礼跪拜在契丹首领、奚王拽剌马前,请求投降。拽剌并不马上受降,而是对赵在礼进行百般侮辱,逼他交出所有钱财、宝物。赵在礼实在不堪侮辱,行至郑州时,听说后晋的大臣已经大多数被契丹人所俘,并给他们披枷戴锁,遭到野蛮摧残和百般侮辱、心中十分恐惧,惶惶不可终日。于是在一个漆黑的夜晚,赵在礼偷偷地溜到马厩,解下衣带挂在马槽上,上吊死了,结束了罪恶的一生,终年62岁。(未完待续)
出现在公元10世纪前半期的五代十国,是开始于唐朝中后期(大约公元8世纪末)的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当时群雄并起,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一个个小王朝,犹如走马灯一样轮换。公元907年,朱温篡夺唐朝的政权,建立了后梁。但后梁只维持了十六年的统治,到公元923年,就被沙陀族军阀李存勖推翻了。李存勖在洛阳建立了后唐,是为庄宗。赵在礼就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生活和活动。
赵在礼字乾臣,涿州(今河北涿州市)人。年轻的时候在唐末名将刘仁恭手下当一名军校。刘仁恭让他帮助刘守文攻打并并占领沧州(今河北沧州市)。后来,刘守文被其弟刘守光杀掉,于是赵在礼便投奔到太原的李存勖,在李存勖手下干事。后唐建立后,赵在礼为效节指挥使,率兵镇守瓦桥关,屯兵贝州(今河北清河县)。不久,军士皇甫辉等人发动兵变,开始时他们推举兵将杨仁晟为首领,但杨仁晟不愿意干,结果被众人杀掉;接着又推举一名小校,他亦不从,于是又被杀掉了。这些叛军提着两颗人头,去找赵在礼。此时赵在礼得知兵变的消息,非常害怕,吓得连衣带都没来得系上,就欲翻墙逃跑。叛兵赶来,皇甫辉将赵在礼从墙上拉下来,以军刀架在赵在礼的脖子上,并将两颗人头给他看,问他愿意不愿意当首领。同时威胁他说;“如若不从,你也就是这个下场!”在这种情况下,赵在礼当了叛军的首领,起兵造反。
赵在礼率领叛军出贝州还攻魏州,一路上他纵容叛军们大肆烧杀抢掠、**妇女。此时驻守魏州的兴唐尹王正言已是老朽昏病,胡里胡涂,当他听到叛军打过来的消息时,便大呼刀笔吏起草向皇帝报告军队叛变的奏章。可这时王正言的手下人早已逃光了,而他却一点都不知道,还在那里大发脾气。此时,好不容易跑过来一个小厮,告诉王正言的说:“大人,叛贼已经打进城里来了,他们到处杀人,抢东西,官员、百姓都逃走了,你还喊谁呀!”此时王正言才感到害怕,赶忙叫人准备马匹外逃。有人告诉王正言的说:“大人,你的妻子儿女都已成了叛军的俘虏了,上哪给你找马匹啊!”王正言非常恐慌,只好一个人溜出府门,没走几步,正巧迎面遇上了赵在礼带着几个兵士过来。王正言的吓得两腿直打哆嗦,不由自主地跪了下来。见此情景,赵在礼赶紧上前,把王正言的扶起说:“王大人,您为何卑屈自己呢!这都是军士们的意识和情感,并非我本人的意愿,我也是无奈呀!”赵在礼随即自称兵马留后,很快又攻入了邺都。
在这种情况下,后唐庄宗李存勖派遣元行钦率兵讨伐叛军,但叛军固守魏州,顽强抵抗,政府军久攻不下。于是庄宗又派李嗣源代替元行钦,继续征讨叛军。当李嗣源率军打到邺都时,发生了亲兵哗变;他们簇拥着李嗣源进入城中,与赵在礼为首的叛军会合在一起,转而把矛头指向了庄宗。在李嗣源的统帅下,他们回马京师。赵在礼仍然留守魏州。不久,李嗣源推翻李存勖的统治,自己作了皇帝,是为后唐明宗,于是赵在礼便成了李嗣源夺取帝位的功臣。在李嗣源即位称帝后,拜赵在礼为义成军节度使,赵在礼不满意,拒绝不受。于是,李嗣源又拜授赵在礼为邺都留守与兴唐尹之职,他才勉强答应。久而久之,原来叛军的骨干,如皇甫辉等人都升官他去,只有赵在礼在魏州撑持着。赵在礼害怕官兵骄纵,难于治理再发事端,祸及自身,于是请求调往横海镇守。后来辗转各地,历任泰宁、匡国、天平、忠武、武宁、归德与晋昌节度使等职。赵在礼非常善于聚敛钱财,横征暴敛,巧取豪夺。在赵在礼所到任之处皆邸店罗列,买卖兴隆,财源滚滚,因此他可以大肆搜刮,聚财巨万,珍宝无数。赵在礼用这些钱,除了奢靡挥霍外,就是向上行贿,或修庙拜佛,以保佑自己地位安稳。
后晋灭掉后唐后,赵在礼继续做官,在出帝石重贵统治时期,赵在礼被任命为北面行营马步都虞使,率兵攻打契丹,可是没有取得什么战果。后来赵在礼又镇守宋州(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在此他更是大肆搜刮、巧取豪夺,弄得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后来人们听说赵在礼要被调离此地,宋州百姓欣喜若狂,互相祝贺说:“赵在礼若是走了,真如同眼中拔掉了颗钉子,怎么能不叫人高兴呢?”赵在礼听后,勃然大怒,欲报“拔钉”之谤仇,于是他上表请求再在宋州作官一年,得到朝廷批准。赵在礼命令手下官吏,核查户口,不论是本地人,还是外来人口,每人都要交纳一千钱给他,名为“拔钉钱”。如若逾期不交,就要严惩,大加鞭笞,真比逼租索赋还要厉害。在这一年中,赵在礼共得“拔钉钱”以百万数。这就是人们把极为憎恨之人叫做“眼中钉”的典故之来源。
后晋灭亡后,契丹军攻入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赵在礼率领宋州兵勤王。当他们刚走到洛阳时,就遇到了契丹拽刺部军队。赵在礼跪拜在契丹首领、奚王拽剌马前,请求投降。拽剌并不马上受降,而是对赵在礼进行百般侮辱,逼他交出所有钱财、宝物。赵在礼实在不堪侮辱,行至郑州时,听说后晋的大臣已经大多数被契丹人所俘,并给他们披枷戴锁,遭到野蛮摧残和百般侮辱、心中十分恐惧,惶惶不可终日。于是在一个漆黑的夜晚,赵在礼偷偷地溜到马厩,解下衣带挂在马槽上,上吊死了,结束了罪恶的一生,终年62岁。(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