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ac,技术宅在古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夜半时分, 车队准时使进了交合城大门, 由于宵禁的缘故,突如其来的庞大车队并没在百姓间造成多大轰动, 倒是消息灵通的大户豪门马上就得到了消息。
还在左右摇摆的粮商们通过各自渠道得到消息,态度马上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变,纷纷表示同意施五的倡议,和施家一道主动为朝廷捐粮。
本来如果施家不表态,他们还可以勾结在一起对李文柏施压, 但现在施五已经表明会和县令站在一起,除非他们想找死, 否则没人会选择跟县衙和施家对抗。
只有一个要求,捐粮可以,声势必须浩大, 商人不做赔本的买卖, 既然不得不让利,那么至少要得到名才行。
李文柏并不知道施家的暗潮涌动, 他现在正带着留守县衙的衙役, 满心欢喜地迎接车队的到来。
带领车队的是李家工场一名副管事,名叫李成,四十多岁, 是李家的家生子,后来李文柏惜才,烧了他的卖身契将其安排到工场做事,李成感恩戴德之下从此立誓对李文柏死心塌地。
李文柏对其也十分信任, 所以这次出远门的重任就专门指名交给了李成。
李成做事果然妥帖,知道这批粮食的作用,与质比起来显然量更为重要,所以虽然车队装的都是陈粮,但胜在价格偏低,带来的数量比李文柏之前预料的还要多,堆满了县衙前院,清点之后足足可以支撑交合县城一个半月。
“干得好!”李文柏紧紧握住李成的肩膀,眼睛可以说是闪闪发亮,“你办事果然妥帖,有这些粮食,等于给本官打上一针强心剂!”
虽然不知道何谓“强心剂”,但从李文柏的语气上不难分辨其喜悦,李成谦恭地弯下腰:“能帮上少主就好。”
跟其他从小看着李文柏长大的李家下人一样,即使已经重获自由,李成还是习惯性的称呼李文柏为“少主”,李文柏一开始不太习惯,听久了也觉得反而有种亲切感。
“二子,你带人把粮食都搬去府库,加上原有的存粮再清点一遍,让人把兄弟们的住处都安置好。”吩咐完,李文柏拉住李成的臂膀将人引进后院,“来,给我说说广陵府的现状。”
转眼间离开广陵也有了小半年的时间,之前又出过管事反水之事,李文柏对工场也极为挂心。
但状况比李文柏想象得要好上许多,从李成的口中,李文柏得知他在京城的事迹都已经传到广陵,李家商行现在有了“官商”的名义,加上工人勤勤恳恳,谣言过后,在广陵的声誉不降反升,同时业绩也在不断增长,来自各州府的订单如雪花般飞入广陵,税收也随之水涨船高,把知府乐得是几天几夜合不上嘴。
担忧放下一半,李文柏又想起了另一件事:“成叔,你认识一个叫孔正孔仲直的人吗?”
“孔正?”李成凝眉回忆了半晌,“想起来了!的确有这么个人,少主是从哪认识他的?”
“此人是我的同科,似乎一直对李家怀有恨意。”李文柏追问,“究竟是怎么回事?”
“原来是这样,也怪不得他。”李成无奈地笑笑,说出了一段烂大街的往事。
原来在孔正幼时,孔家也没有穷困到连独子念书都供不起的程度,后来李家生意做得稍微大了些,想法圈占了孔家的地和祖宅,孔父愤懑致死,孔家也从此一蹶不振。
说起来这事儿和李文柏一点关系都没有,那时别说李文柏,就连他的兄长都尚未出生,上一辈的恩怨,这一辈不过是背锅而已。
古时圈地猖獗,如孔家这般无权无势之家遇上这种事的多如牛毛,也确实是烂大街的故事。
可既然知道了,也不能当做什么都没发生,李文柏问:“那孔家现在如何?”
“据属下所知,孔家老母十年前病重去世,孔仲直家中只剩下一个已经出嫁的妹妹。”李成说,“没有长辈要奉养,孔仲直的负担想必也减轻了不少吧。”
“原来如此,所以他才能一心向学...”李文柏挠头,孔正这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想通过助他奉养长辈来化解仇恨是不可能了,这还真有些头疼...
不过当务之急是赈灾放粮,孔正的事之后慢慢解决吧。
说是开仓放粮,也不能无条件地放,此时远远不像现代有电子芯片那么先进,百姓都是贪图小利的,重复多次领粮根本无法预防,只能凭记忆力去认脸,很容易好心办坏事。
最好的方式,就是以工代赈。
<... -->>
夜半时分, 车队准时使进了交合城大门, 由于宵禁的缘故,突如其来的庞大车队并没在百姓间造成多大轰动, 倒是消息灵通的大户豪门马上就得到了消息。
还在左右摇摆的粮商们通过各自渠道得到消息,态度马上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变,纷纷表示同意施五的倡议,和施家一道主动为朝廷捐粮。
本来如果施家不表态,他们还可以勾结在一起对李文柏施压, 但现在施五已经表明会和县令站在一起,除非他们想找死, 否则没人会选择跟县衙和施家对抗。
只有一个要求,捐粮可以,声势必须浩大, 商人不做赔本的买卖, 既然不得不让利,那么至少要得到名才行。
李文柏并不知道施家的暗潮涌动, 他现在正带着留守县衙的衙役, 满心欢喜地迎接车队的到来。
带领车队的是李家工场一名副管事,名叫李成,四十多岁, 是李家的家生子,后来李文柏惜才,烧了他的卖身契将其安排到工场做事,李成感恩戴德之下从此立誓对李文柏死心塌地。
李文柏对其也十分信任, 所以这次出远门的重任就专门指名交给了李成。
李成做事果然妥帖,知道这批粮食的作用,与质比起来显然量更为重要,所以虽然车队装的都是陈粮,但胜在价格偏低,带来的数量比李文柏之前预料的还要多,堆满了县衙前院,清点之后足足可以支撑交合县城一个半月。
“干得好!”李文柏紧紧握住李成的肩膀,眼睛可以说是闪闪发亮,“你办事果然妥帖,有这些粮食,等于给本官打上一针强心剂!”
虽然不知道何谓“强心剂”,但从李文柏的语气上不难分辨其喜悦,李成谦恭地弯下腰:“能帮上少主就好。”
跟其他从小看着李文柏长大的李家下人一样,即使已经重获自由,李成还是习惯性的称呼李文柏为“少主”,李文柏一开始不太习惯,听久了也觉得反而有种亲切感。
“二子,你带人把粮食都搬去府库,加上原有的存粮再清点一遍,让人把兄弟们的住处都安置好。”吩咐完,李文柏拉住李成的臂膀将人引进后院,“来,给我说说广陵府的现状。”
转眼间离开广陵也有了小半年的时间,之前又出过管事反水之事,李文柏对工场也极为挂心。
但状况比李文柏想象得要好上许多,从李成的口中,李文柏得知他在京城的事迹都已经传到广陵,李家商行现在有了“官商”的名义,加上工人勤勤恳恳,谣言过后,在广陵的声誉不降反升,同时业绩也在不断增长,来自各州府的订单如雪花般飞入广陵,税收也随之水涨船高,把知府乐得是几天几夜合不上嘴。
担忧放下一半,李文柏又想起了另一件事:“成叔,你认识一个叫孔正孔仲直的人吗?”
“孔正?”李成凝眉回忆了半晌,“想起来了!的确有这么个人,少主是从哪认识他的?”
“此人是我的同科,似乎一直对李家怀有恨意。”李文柏追问,“究竟是怎么回事?”
“原来是这样,也怪不得他。”李成无奈地笑笑,说出了一段烂大街的往事。
原来在孔正幼时,孔家也没有穷困到连独子念书都供不起的程度,后来李家生意做得稍微大了些,想法圈占了孔家的地和祖宅,孔父愤懑致死,孔家也从此一蹶不振。
说起来这事儿和李文柏一点关系都没有,那时别说李文柏,就连他的兄长都尚未出生,上一辈的恩怨,这一辈不过是背锅而已。
古时圈地猖獗,如孔家这般无权无势之家遇上这种事的多如牛毛,也确实是烂大街的故事。
可既然知道了,也不能当做什么都没发生,李文柏问:“那孔家现在如何?”
“据属下所知,孔家老母十年前病重去世,孔仲直家中只剩下一个已经出嫁的妹妹。”李成说,“没有长辈要奉养,孔仲直的负担想必也减轻了不少吧。”
“原来如此,所以他才能一心向学...”李文柏挠头,孔正这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想通过助他奉养长辈来化解仇恨是不可能了,这还真有些头疼...
不过当务之急是赈灾放粮,孔正的事之后慢慢解决吧。
说是开仓放粮,也不能无条件地放,此时远远不像现代有电子芯片那么先进,百姓都是贪图小利的,重复多次领粮根本无法预防,只能凭记忆力去认脸,很容易好心办坏事。
最好的方式,就是以工代赈。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