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袁绍的过往上
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ac,公孙北平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其实认真说起来,袁绍手底下的谋士如逢纪、审配、郭图、许攸、荀堪等倒是大多都是具有真才实干之辈,只是有一点不好的是,正是因为谋士过多,所以彼此之间谁都想要争袁绍手下第一谋士的位置,这才彼此派系林立,常常是自相私斗。
还有一点,那就是袁绍自己了,袁绍出身于汉室之下的一个权倾天下的官宦世家,从高祖父袁安起,皆官拜三公,人称“四世三公”。
就是到了他父亲那一代,也是权利极盛的,袁绍父亲袁逢,伯父是袁成,因为是庶出,后来被过继给人袁成,这小子从小就生得英俊不凡,还不到及冠的年纪,就开始做官,素有清正能干之风,后来遇上了父亲母亲先后逝世,就一直在辞官服丧,更是隐居洛阳,之后,就是他一生中的重大转折出现。
当时的汉皇朝,宦官专政的情况非常厉害,将以官僚士大夫和太学生为代表的一类人称为党人,进行各种残酷迫害,袁绍这时候自然是知道这种情况,他表面上隐居洛阳,实际上却是在暗中结交那些党人和一些看不惯宦官作为的人。彼此相互结交密友,专门结成了一个以反宦官为目的的联盟。
也是第一次,袁绍的行动引起了那些宦官的注意,那时候朝廷昏暗,当官就相当于找罪受,中常侍就曾经有警告:“袁本初故意不应朝廷征召,还养些不要命的人,他准备想要干什么?”
风声传到袁隗耳朵里,当面吃着袁绍,“你这是要破灭我们袁家!”
袁绍年少轻狂,又怎么会把父亲的话听进去,况且在他看来,袁氏四世三公,本身就与汉皇朝捆绑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即损,如今宦官弄权,在外百姓民不聊生,在内百官难做,这才是要亡国亡家的节奏,他又怎么会善罢甘休。
中平元年,黄巾之乱爆发,这场民间百姓起义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不过到底让朝廷震动了,宦官们也知道自己平时做得过火,相继有所收敛,汉灵帝也宣布大赦以前的党人,取消了党禁,也是这一年,袁绍正式看到了希望,应了大将军何进辟召,只是何进权势虽然不小,但依旧不能奈何那群宦官的势力,正是因为当时汉灵帝犹在,本身提拔宦官就是汉灵帝刘宏的意思,有汉灵帝做靠山,就算何进再怎么厉害,也是难以动摇宦官根基。
也就是在中平五年的时候,汉灵帝也感觉到了身边宦官的权力的确不小,有意成立西园新军,置八校尉,袁绍、曹操等人虽然都有在其中,但是大权还是被宦官所窃取了,被上军校尉蹇硕所把持。
蹇硕也是个阉人,实际上与宦官张让等走得很近,这也是因为张让等人故意耍了手段,最后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好好的西园八校尉,又成了宦官与其他人势力平衡的下场。
也就是第二年,中平元年四月,汉灵帝彻底病了,汉灵帝这一病,彻底让宦官与外戚等矛盾激化,甚至撕裂开来,主要就是围绕在汉灵帝的两个儿子刘辩与刘协身上,因为汉灵帝对于太子至今未立,汉灵帝本人虽然很喜欢刘协,但是毕竟刘辩才是长子,这自然成了两派人争夺的借口,宦官属意刘协,外戚何进则是因为自己的舅子就是刘辩,当然是支持自家小舅子。
其间宦官与何进多次发生角力,但在皇位继承人上,终究还是何进胜了,刘辩顺利即位,本来该说宦官与何进、袁绍等人已经没有了利益冲突,但坏就坏在刘辩即帝位以后,何皇后临朝听政,何皇后认为这时候自己大权在握,反而不打算继续追究宦官的过错,反而开始保护起他们来,何进、袁绍等人当然不肯善罢甘休,何进去面见何皇后,请求她不要收容这些宦官,何皇后当然不会听,何进没有进展,也开始犹豫不决了。
袁绍在旁边看得干着急,这群宦官本来就入宫已久,现在不趁机会灭了宦官张让等人的话,他只担心将来刘辩年幼,等张让等人缓过气来,到时候必然又是宦官专权更甚,正所谓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当下手的时候是一定不能手软的。
可是何进几次犹豫,袁绍屡屡进谏,结果都被何进因为妹妹何皇后下不定决心否决了,他没有办法,只好是替袁绍出了一个主意,“可以调集四方英雄,领兵进京城,对太后进行兵谏,到时候大军一到,您既不用为得罪何皇后难以下手,又可以顺势彻底绞杀宦官一党,何不妙哉。”
袁绍的这个计策其实有很大的隐藏祸患在其中,可是这时候何进左右为难,偏偏只有这样的建议才能够促使何进下定决心。
何皇后先听到消息,选择了包庇张让等人,放中常侍、小黄门等宦官回家,张让等人害怕畏惧,一起去求何进宽恕,这一次倒是何皇后阻挠了,袁绍在旁边劝诱何进乘机杀掉这些宦官,偏偏何进再一次心软,选择了放走他们,袁绍大叹遇人不淑,悄悄假借何进的命令,命令地方州郡逮捕那些宦官的亲属进牢狱。
宦官们自觉走投无路,明白就算何进肯放过他们,何进手底下的人也早已恨他们入骨,根本就不可能脱身,天要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宦官张让等人想要铤而走险,借口侍奉何皇后,藏刀斧手于宫中,又假借何皇后的名义召何进入宫,一鼓作气将何进杀了。
何进手下袁绍等人一听消息就炸了,何进虽然平时对对于大事上优柔寡断,但对他们还是委实不错的,一起领兵入宫杀了那些宦官,手下士兵一听要杀太监,哪里管那么多,本着宁可杀错一千,也不放过一个的原则,杀到厉害处,一些不怎么长胡须的男人,也被当成宦官杀害。
在古代,正是因为有宦官存在,宦官作为后天残缺之人,自然受到歧视,所以一般成年男人都会蓄须。
(本章完)
其实认真说起来,袁绍手底下的谋士如逢纪、审配、郭图、许攸、荀堪等倒是大多都是具有真才实干之辈,只是有一点不好的是,正是因为谋士过多,所以彼此之间谁都想要争袁绍手下第一谋士的位置,这才彼此派系林立,常常是自相私斗。
还有一点,那就是袁绍自己了,袁绍出身于汉室之下的一个权倾天下的官宦世家,从高祖父袁安起,皆官拜三公,人称“四世三公”。
就是到了他父亲那一代,也是权利极盛的,袁绍父亲袁逢,伯父是袁成,因为是庶出,后来被过继给人袁成,这小子从小就生得英俊不凡,还不到及冠的年纪,就开始做官,素有清正能干之风,后来遇上了父亲母亲先后逝世,就一直在辞官服丧,更是隐居洛阳,之后,就是他一生中的重大转折出现。
当时的汉皇朝,宦官专政的情况非常厉害,将以官僚士大夫和太学生为代表的一类人称为党人,进行各种残酷迫害,袁绍这时候自然是知道这种情况,他表面上隐居洛阳,实际上却是在暗中结交那些党人和一些看不惯宦官作为的人。彼此相互结交密友,专门结成了一个以反宦官为目的的联盟。
也是第一次,袁绍的行动引起了那些宦官的注意,那时候朝廷昏暗,当官就相当于找罪受,中常侍就曾经有警告:“袁本初故意不应朝廷征召,还养些不要命的人,他准备想要干什么?”
风声传到袁隗耳朵里,当面吃着袁绍,“你这是要破灭我们袁家!”
袁绍年少轻狂,又怎么会把父亲的话听进去,况且在他看来,袁氏四世三公,本身就与汉皇朝捆绑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即损,如今宦官弄权,在外百姓民不聊生,在内百官难做,这才是要亡国亡家的节奏,他又怎么会善罢甘休。
中平元年,黄巾之乱爆发,这场民间百姓起义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不过到底让朝廷震动了,宦官们也知道自己平时做得过火,相继有所收敛,汉灵帝也宣布大赦以前的党人,取消了党禁,也是这一年,袁绍正式看到了希望,应了大将军何进辟召,只是何进权势虽然不小,但依旧不能奈何那群宦官的势力,正是因为当时汉灵帝犹在,本身提拔宦官就是汉灵帝刘宏的意思,有汉灵帝做靠山,就算何进再怎么厉害,也是难以动摇宦官根基。
也就是在中平五年的时候,汉灵帝也感觉到了身边宦官的权力的确不小,有意成立西园新军,置八校尉,袁绍、曹操等人虽然都有在其中,但是大权还是被宦官所窃取了,被上军校尉蹇硕所把持。
蹇硕也是个阉人,实际上与宦官张让等走得很近,这也是因为张让等人故意耍了手段,最后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好好的西园八校尉,又成了宦官与其他人势力平衡的下场。
也就是第二年,中平元年四月,汉灵帝彻底病了,汉灵帝这一病,彻底让宦官与外戚等矛盾激化,甚至撕裂开来,主要就是围绕在汉灵帝的两个儿子刘辩与刘协身上,因为汉灵帝对于太子至今未立,汉灵帝本人虽然很喜欢刘协,但是毕竟刘辩才是长子,这自然成了两派人争夺的借口,宦官属意刘协,外戚何进则是因为自己的舅子就是刘辩,当然是支持自家小舅子。
其间宦官与何进多次发生角力,但在皇位继承人上,终究还是何进胜了,刘辩顺利即位,本来该说宦官与何进、袁绍等人已经没有了利益冲突,但坏就坏在刘辩即帝位以后,何皇后临朝听政,何皇后认为这时候自己大权在握,反而不打算继续追究宦官的过错,反而开始保护起他们来,何进、袁绍等人当然不肯善罢甘休,何进去面见何皇后,请求她不要收容这些宦官,何皇后当然不会听,何进没有进展,也开始犹豫不决了。
袁绍在旁边看得干着急,这群宦官本来就入宫已久,现在不趁机会灭了宦官张让等人的话,他只担心将来刘辩年幼,等张让等人缓过气来,到时候必然又是宦官专权更甚,正所谓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当下手的时候是一定不能手软的。
可是何进几次犹豫,袁绍屡屡进谏,结果都被何进因为妹妹何皇后下不定决心否决了,他没有办法,只好是替袁绍出了一个主意,“可以调集四方英雄,领兵进京城,对太后进行兵谏,到时候大军一到,您既不用为得罪何皇后难以下手,又可以顺势彻底绞杀宦官一党,何不妙哉。”
袁绍的这个计策其实有很大的隐藏祸患在其中,可是这时候何进左右为难,偏偏只有这样的建议才能够促使何进下定决心。
何皇后先听到消息,选择了包庇张让等人,放中常侍、小黄门等宦官回家,张让等人害怕畏惧,一起去求何进宽恕,这一次倒是何皇后阻挠了,袁绍在旁边劝诱何进乘机杀掉这些宦官,偏偏何进再一次心软,选择了放走他们,袁绍大叹遇人不淑,悄悄假借何进的命令,命令地方州郡逮捕那些宦官的亲属进牢狱。
宦官们自觉走投无路,明白就算何进肯放过他们,何进手底下的人也早已恨他们入骨,根本就不可能脱身,天要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宦官张让等人想要铤而走险,借口侍奉何皇后,藏刀斧手于宫中,又假借何皇后的名义召何进入宫,一鼓作气将何进杀了。
何进手下袁绍等人一听消息就炸了,何进虽然平时对对于大事上优柔寡断,但对他们还是委实不错的,一起领兵入宫杀了那些宦官,手下士兵一听要杀太监,哪里管那么多,本着宁可杀错一千,也不放过一个的原则,杀到厉害处,一些不怎么长胡须的男人,也被当成宦官杀害。
在古代,正是因为有宦官存在,宦官作为后天残缺之人,自然受到歧视,所以一般成年男人都会蓄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