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ac,合纵连横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安邑之战结束,魏国乘势收复了河水以东的失地,将兵锋再次推回到了河水一线,勉强保住了魏国最后的底线。而河水西岸的原有领土,魏王魏嗣本也不做太多的奢望。
魏王魏嗣听闻秦军撤退,满心欢喜,命令魏军转入调整休息,他拿出一万金,对参加安邑之战的魏军和赵、齐援军,按照军功给予封赏,各路将士所得的赏赐虽各有差别,但几乎人人有份,皆大欢喜。
赵、齐的军队已然完成使命,苏秦于是下令,让他们带着得到的战利品和赏赐,荣耀地各自归国。宁钧、颜遂和周绍三位将军,因为苏秦仍然要游说楚国和韩国,还有任务需要他们,因此暂让他们各自带着三百军士随行。
苏秦从赵、魏等国得到的赏赐,价值足有四、五万金,已然能买下一座小型的城池,给养随行的上千人,不成任何问题。此时的苏秦已非三年前穷困潦倒时可比,他的地位与财富,天下无人不艳羡,声名更是一日鹊起,传遍四方。
魏王魏嗣为嘉奖苏秦等人在安邑之战中的功劳,特意在大梁举行了盛大的凯旋仪式,迎接得胜归来的军队。
大梁的百姓纷纷出来观看,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人们指指点点胜利队伍中的英雄们。
苏秦令万人瞩目,他站在兵车上,手扶横木,向围观的人群挥手致意。人们见到他,无不欢呼,声浪直入云霄。苏秦的声名,经过这次的胜利,以及魏王魏嗣的隆重迎接仪式,更是震动了天下。
苏秦本人则不做更多地遮掩,他深知如此声名只会更有利于下一步的合纵,天下如果形成了联合抗秦之风,那秦君赢驷自然会胆战心惊,秦军侵略东方诸侯的势头便会得到遏止。
魏王魏嗣在大梁城的北门亲自迎迓,与苏秦、陈需一起回到了王宫。在那里,欢庆胜利的酒宴早已摆好,只待功臣们入席。
魏王魏嗣是一个表面上极为谦恭有礼的人,他与苏秦不停地客套着,搞得苏秦都有点头晕,又无奈,心说:“果然是有其君,才有其臣。这魏王的举止,怎么和丞相陈需如此相像,给人感觉就是一个模子里浇出来的一般。两人也可算是气味相投。”
魏王魏嗣给苏秦的待遇,甚至超过了陈需,他请苏秦坐在了自己左侧的尊位,陈需在右侧,尽管都是贴近魏王的席位,但是左、右还是有细微的差别。
苏秦本拟推辞不坐,但耐不过魏王的殷勤,勉强入席后,他偷偷瞄了一眼陈需,想看看他是否有所不满,但是左看右看,发觉陈需春风满面、笑容可掬,实在是看不出一点异样。苏秦此时才安心下来。
苏秦心想:“自己在魏国的相位不过是一个徒有其名的虚位而已,也不会有兼摄魏相的任何企图。尽管已取得了燕、齐、魏等国的相位,但其实最名实相符的还是赵国丞相。”
他不是没考虑过如何处理兼摄的问题,但思之再三,觉得全部落到实处,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只会徒然地消耗精力,搞不好还要受到各国的排挤。有主有次,有实有虚,才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合纵之路走到今天,也算小有成就,但是今后的路该如何走,却仍然是个未知数,只能摸索着前进,而这条路的尽头,其实也正蕴涵着天下新格局的端倪。
苏秦回想着凯旋仪式的种种情景,心中也难免产生自豪之情,又不由得感叹:
试问,千古以来,几多英雄人物,在刻苦努力之下,改变天下的走势!
现在,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时代,一个改变天下格局的机会出现在了他这样一个寻常商人的平民面前,这在此前的贵族当道的时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二者相得益彰,历史就在二者合力下前进。
苏秦端着酒杯,想着心事,他与魏王魏嗣随意地攀谈着,但心思却屡屡飘然于深远之处。
魏王魏嗣将苏秦待为上宾,招待惟恐不周,他让苏秦紧靠着自己入座不说,还屡次躬身示好,表达敬意,连劝酒之时,都要先举杯为敬。
陈需在近旁看着,举着酒杯,望着今日酒宴的场面,也为苏秦所取得的成就而感慨:
他怎么也没有料到:当年那个秦国的俘虏,一个毛头小伙子,竟然在短短的几年内,成为了与各国国君亢礼的尊显至极的人。
陈需心说:“真是时代不同了,在这四、五十年间,随着各国变法图强,社会阶层也在经历天翻地覆的变化,原先蛰伏于下层的平民,在这样的时代里,摇身一变,将以往的贵族踩在了脚下。”
陈需自己出身于一个小官吏家庭,父亲兢兢业业一生,也不过是执掌刀笔的文书小吏,而他蒙父荫,也在年轻时谋得了一个刀笔吏之职,但后来随着国家对人才的重用,自己却做到了丞相的职位,这大概也是父辈们不敢想象的。
苏秦的横空出世,像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这个时代人们的心中激起了无限遐想和渴望。
此刻,不只是陈需,魏国在宴会上的大臣们,有着同样看法的人不在少数,他们眼见一个曾经身负恶名,出身于人们瞧不起的商户户籍的人,竟然成为了国君们争相抬举的对象,其人之尊崇地位,已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
更为令人感觉不可思议的是,苏秦也非仰国君之鼻息,看他们脸色的循规蹈矩的旧时代的臣子,他是实实在在地享有特殊地位的人。
当然,在殿下坐着的众大臣中,不乏那些出身于贵族的人,他们斜着眼睛,脸上带着不屑,不知瞅了苏秦多少眼,心中一万个不服气。然而,就在此刻,他们却是心中有不服,但是无人胆敢明说出来,不复再有当年赵国的那一出尴尬场景。
苏秦饮着酒,思索着下一步的行动,此刻,东方的四个大国已然笃定参与合纵之盟,但仍有楚国、韩国没有来得及说服入盟,有了此前的铺垫,应该是困难程度要低很多,但说不定依然要费一番周折。
苏秦想到了师弟张仪的拜封宾相之事,于是就趁着魏王高兴,当场再次提了出来。他说道:“臣的师弟张仪,在这次安邑之战里,解救安邑被围的军队,带领他们出城攻击秦军大营,立下了战功。大王可否封他与臣一样的宾相之位呢?”
魏王正举着杯,要与苏秦共饮,听到了苏秦的请求,傻傻地愣住了,他转头对陈需说道:“陈丞相没有告诉苏相吗?我托他转告于苏相,魏国一国三相,传出去恐为天下笑柄埃请原谅寡人的苦衷。”
陈需连忙离席,伏身一拜,向魏王禀道:“臣该死,这件事情因为秦军紧急撤离,军情有变,臣专心于军务,还没来得及告诉苏丞相呢。”
苏秦仔细听了听魏王与陈需的对话,心下明白了为什么自己提出的请求迟迟没有了下文,原来是有这么一个过节在其中。
苏秦于是就向魏王请求道:“大王的心事,臣完全能明白,那可不可以将臣的宾相之封让给张仪,请大王转封张仪为宾相吧。”
魏王魏嗣一听,眉头皱了起来,他说道:“这恐怕不太好吧,你的宾相之封在前面已经进行,现在转而让与张仪,不是要取消你的封赏了吗?”
陈需明白了魏王所虑,也劝解苏秦道:“季子何必多此一举,我们刚刚得胜,现在凭空夺去了你这样一个功臣的封赏,这叫魏国如何向百姓及三军将士交代呢。不如这回且保留这个局面,咱们下次有机会再说吧。”
魏王很满意地看了陈需一眼,心想:“你这回还是识大体,察时机的,不愧是寡人器重的丞相。”魏王魏嗣接着补充道:“封为宾相不合适,但是寡人有其他方面的补偿。寡人决定再多给张仪二十金,作为特别的赏赐。”
他转眼瞧了瞧近前服侍的宦官,那位宦官连忙取下了插在发髻里的刀笔,从腰间摸出一块竹简,恭恭敬敬地将魏王魏嗣刚才的话刻记下来。
魏王和陈需找出了妥协的办法,不愿苏秦向张仪转让所得的宾相之位,当然是站在魏国的立场上考量的,因为此时苏秦已得到了燕、赵、齐的相位,可调动的资源十分庞大,岂是张仪能比得了的。
是拉拢和钩挂住苏秦这样一位左右逢源的重臣好,还是培养一位目前还看不到将来成就的寒门谋士好,其中的利弊就是弱智都能明白。魏王和陈需自然是懂得其中的道理的,况且,苏秦辞去了魏国的宾相,那秦军再次来犯,他们该去找谁出头组织联军对抗!
所以他们才找出各种借口,既不想一国三相,又不想让苏秦脱身。看在苏秦一再请求的情面上,魏王多给二十金的赏,也算是对苏秦的安... -->>
安邑之战结束,魏国乘势收复了河水以东的失地,将兵锋再次推回到了河水一线,勉强保住了魏国最后的底线。而河水西岸的原有领土,魏王魏嗣本也不做太多的奢望。
魏王魏嗣听闻秦军撤退,满心欢喜,命令魏军转入调整休息,他拿出一万金,对参加安邑之战的魏军和赵、齐援军,按照军功给予封赏,各路将士所得的赏赐虽各有差别,但几乎人人有份,皆大欢喜。
赵、齐的军队已然完成使命,苏秦于是下令,让他们带着得到的战利品和赏赐,荣耀地各自归国。宁钧、颜遂和周绍三位将军,因为苏秦仍然要游说楚国和韩国,还有任务需要他们,因此暂让他们各自带着三百军士随行。
苏秦从赵、魏等国得到的赏赐,价值足有四、五万金,已然能买下一座小型的城池,给养随行的上千人,不成任何问题。此时的苏秦已非三年前穷困潦倒时可比,他的地位与财富,天下无人不艳羡,声名更是一日鹊起,传遍四方。
魏王魏嗣为嘉奖苏秦等人在安邑之战中的功劳,特意在大梁举行了盛大的凯旋仪式,迎接得胜归来的军队。
大梁的百姓纷纷出来观看,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人们指指点点胜利队伍中的英雄们。
苏秦令万人瞩目,他站在兵车上,手扶横木,向围观的人群挥手致意。人们见到他,无不欢呼,声浪直入云霄。苏秦的声名,经过这次的胜利,以及魏王魏嗣的隆重迎接仪式,更是震动了天下。
苏秦本人则不做更多地遮掩,他深知如此声名只会更有利于下一步的合纵,天下如果形成了联合抗秦之风,那秦君赢驷自然会胆战心惊,秦军侵略东方诸侯的势头便会得到遏止。
魏王魏嗣在大梁城的北门亲自迎迓,与苏秦、陈需一起回到了王宫。在那里,欢庆胜利的酒宴早已摆好,只待功臣们入席。
魏王魏嗣是一个表面上极为谦恭有礼的人,他与苏秦不停地客套着,搞得苏秦都有点头晕,又无奈,心说:“果然是有其君,才有其臣。这魏王的举止,怎么和丞相陈需如此相像,给人感觉就是一个模子里浇出来的一般。两人也可算是气味相投。”
魏王魏嗣给苏秦的待遇,甚至超过了陈需,他请苏秦坐在了自己左侧的尊位,陈需在右侧,尽管都是贴近魏王的席位,但是左、右还是有细微的差别。
苏秦本拟推辞不坐,但耐不过魏王的殷勤,勉强入席后,他偷偷瞄了一眼陈需,想看看他是否有所不满,但是左看右看,发觉陈需春风满面、笑容可掬,实在是看不出一点异样。苏秦此时才安心下来。
苏秦心想:“自己在魏国的相位不过是一个徒有其名的虚位而已,也不会有兼摄魏相的任何企图。尽管已取得了燕、齐、魏等国的相位,但其实最名实相符的还是赵国丞相。”
他不是没考虑过如何处理兼摄的问题,但思之再三,觉得全部落到实处,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只会徒然地消耗精力,搞不好还要受到各国的排挤。有主有次,有实有虚,才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合纵之路走到今天,也算小有成就,但是今后的路该如何走,却仍然是个未知数,只能摸索着前进,而这条路的尽头,其实也正蕴涵着天下新格局的端倪。
苏秦回想着凯旋仪式的种种情景,心中也难免产生自豪之情,又不由得感叹:
试问,千古以来,几多英雄人物,在刻苦努力之下,改变天下的走势!
现在,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时代,一个改变天下格局的机会出现在了他这样一个寻常商人的平民面前,这在此前的贵族当道的时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二者相得益彰,历史就在二者合力下前进。
苏秦端着酒杯,想着心事,他与魏王魏嗣随意地攀谈着,但心思却屡屡飘然于深远之处。
魏王魏嗣将苏秦待为上宾,招待惟恐不周,他让苏秦紧靠着自己入座不说,还屡次躬身示好,表达敬意,连劝酒之时,都要先举杯为敬。
陈需在近旁看着,举着酒杯,望着今日酒宴的场面,也为苏秦所取得的成就而感慨:
他怎么也没有料到:当年那个秦国的俘虏,一个毛头小伙子,竟然在短短的几年内,成为了与各国国君亢礼的尊显至极的人。
陈需心说:“真是时代不同了,在这四、五十年间,随着各国变法图强,社会阶层也在经历天翻地覆的变化,原先蛰伏于下层的平民,在这样的时代里,摇身一变,将以往的贵族踩在了脚下。”
陈需自己出身于一个小官吏家庭,父亲兢兢业业一生,也不过是执掌刀笔的文书小吏,而他蒙父荫,也在年轻时谋得了一个刀笔吏之职,但后来随着国家对人才的重用,自己却做到了丞相的职位,这大概也是父辈们不敢想象的。
苏秦的横空出世,像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这个时代人们的心中激起了无限遐想和渴望。
此刻,不只是陈需,魏国在宴会上的大臣们,有着同样看法的人不在少数,他们眼见一个曾经身负恶名,出身于人们瞧不起的商户户籍的人,竟然成为了国君们争相抬举的对象,其人之尊崇地位,已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
更为令人感觉不可思议的是,苏秦也非仰国君之鼻息,看他们脸色的循规蹈矩的旧时代的臣子,他是实实在在地享有特殊地位的人。
当然,在殿下坐着的众大臣中,不乏那些出身于贵族的人,他们斜着眼睛,脸上带着不屑,不知瞅了苏秦多少眼,心中一万个不服气。然而,就在此刻,他们却是心中有不服,但是无人胆敢明说出来,不复再有当年赵国的那一出尴尬场景。
苏秦饮着酒,思索着下一步的行动,此刻,东方的四个大国已然笃定参与合纵之盟,但仍有楚国、韩国没有来得及说服入盟,有了此前的铺垫,应该是困难程度要低很多,但说不定依然要费一番周折。
苏秦想到了师弟张仪的拜封宾相之事,于是就趁着魏王高兴,当场再次提了出来。他说道:“臣的师弟张仪,在这次安邑之战里,解救安邑被围的军队,带领他们出城攻击秦军大营,立下了战功。大王可否封他与臣一样的宾相之位呢?”
魏王正举着杯,要与苏秦共饮,听到了苏秦的请求,傻傻地愣住了,他转头对陈需说道:“陈丞相没有告诉苏相吗?我托他转告于苏相,魏国一国三相,传出去恐为天下笑柄埃请原谅寡人的苦衷。”
陈需连忙离席,伏身一拜,向魏王禀道:“臣该死,这件事情因为秦军紧急撤离,军情有变,臣专心于军务,还没来得及告诉苏丞相呢。”
苏秦仔细听了听魏王与陈需的对话,心下明白了为什么自己提出的请求迟迟没有了下文,原来是有这么一个过节在其中。
苏秦于是就向魏王请求道:“大王的心事,臣完全能明白,那可不可以将臣的宾相之封让给张仪,请大王转封张仪为宾相吧。”
魏王魏嗣一听,眉头皱了起来,他说道:“这恐怕不太好吧,你的宾相之封在前面已经进行,现在转而让与张仪,不是要取消你的封赏了吗?”
陈需明白了魏王所虑,也劝解苏秦道:“季子何必多此一举,我们刚刚得胜,现在凭空夺去了你这样一个功臣的封赏,这叫魏国如何向百姓及三军将士交代呢。不如这回且保留这个局面,咱们下次有机会再说吧。”
魏王很满意地看了陈需一眼,心想:“你这回还是识大体,察时机的,不愧是寡人器重的丞相。”魏王魏嗣接着补充道:“封为宾相不合适,但是寡人有其他方面的补偿。寡人决定再多给张仪二十金,作为特别的赏赐。”
他转眼瞧了瞧近前服侍的宦官,那位宦官连忙取下了插在发髻里的刀笔,从腰间摸出一块竹简,恭恭敬敬地将魏王魏嗣刚才的话刻记下来。
魏王和陈需找出了妥协的办法,不愿苏秦向张仪转让所得的宾相之位,当然是站在魏国的立场上考量的,因为此时苏秦已得到了燕、赵、齐的相位,可调动的资源十分庞大,岂是张仪能比得了的。
是拉拢和钩挂住苏秦这样一位左右逢源的重臣好,还是培养一位目前还看不到将来成就的寒门谋士好,其中的利弊就是弱智都能明白。魏王和陈需自然是懂得其中的道理的,况且,苏秦辞去了魏国的宾相,那秦军再次来犯,他们该去找谁出头组织联军对抗!
所以他们才找出各种借口,既不想一国三相,又不想让苏秦脱身。看在苏秦一再请求的情面上,魏王多给二十金的赏,也算是对苏秦的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