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ac,崇祯窃听系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忙着这个事情,崇祯皇帝自然也就要关注和这个事情有关的其他事情了。比如朝廷财政收入的问题。
其他方面,都是符合他的预期,但是有一件事,还是出乎了崇祯皇帝的预料。
大明皇家银行的各省分行,经过这几年的推广,都已经设立完毕。但是,在存贷款方面,却不是很理想,哪怕是在江南商业气息比较浓的地方,也是如此。
为此,崇祯皇帝仔细地翻看了有关信息,最终他发现,贷款的条件限定,因为怕贷款收不回来成为死帐,就定得比较高,抵押之物的价值要高于贷款本金才可以。这让很多民间商人都比较犹豫,就怕贷款做事亏了之后,抵押物就没了。
连江南这边都是如此,其他地方就更不用说了。
由此,崇祯皇帝在文华殿召集群臣议事,针对这个事情,要他们想想看怎么应对才好?
开场白,崇祯皇帝就直接是简单明了地说道:“银行里的钱,决不能躺着不动。只有让他流动起来,让钱去创造更多的钱,才符合朕设立银行的初衷。但是如今连江南一带,贷款的人都是极少,诸卿可有何看法?”
他说这个话的意思,并不是说要赚更多的利差,而是百姓贷款去做生意,就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
来议事的这些官员,自然是事先得到通知,知道要说这事,因此也有准备,首辅薛国观就首先出列奏道:“陛下,民间不敢向银行贷款,实乃担心还不起的时候,担保物被官府没收,因此畏手畏脚。微臣以为,要是担保物不是那么贵重,或许有百姓会试试?”
其实,还有一个理由,他们都没敢说。
如果没有地方都察院的督查,厂卫的督查,那地方官绅绝对乐得去贷款,凭他们的身份地位,这钱到了他们的口袋,再还给银行,都不会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没有了这些有实力的地方官绅去贷款,普通百姓面对朝廷所开的银行,天然就有一种畏惧感。而且他们的眼光有限,承受的风险有限,种种原因加起来,出现如今这种局面,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东厂提督王承恩也紧跟着出列,向崇祯皇帝禀告道:“陛下,东厂收到一些省份的消息,说有地方官绅在暗地里也在阻扰民间向大明皇家银行的分行贷款。只是他们通过私下的合规手段影响,因此当地番役并没有采取措施。要不,奴婢让他们去敲打一番,或者抓几个出来杀鸡骇猴?”
在东厂提督的位置上坐了快两年了,王承恩的话语中,不自觉间也带了点狠辣之意。
崇祯皇帝一听,便皱着眉头问道:“何种合规手段?”
王承恩一听,立刻把手下报上来的那些消息,当众说了一遍。
事实上,他已经单独给崇祯皇帝上奏过了,不过崇祯皇帝觉得这个事情,有必要在正式场合再说一次,就是给这些朝臣说得。
在如今这个年代,存钱到钱庄,那是要给保管费的,很少有说,还会有利息给存款人。另外,钱庄的贷款,包括民间私自的贷款,那利息都是高利贷来的。
可是,自从大明皇家银行的各省分行设立以来,存钱不但不要保管费,还会给利息;而贷款的利息,虽然比存款的利息要高,却绝对远远低于以前的钱庄贷款利息,更不用说那些私自贷款的利息了。
如此一来,大明皇家银行各省分行的设立,就动了这些人的利益。而这些钱庄和民间放贷人,又基本上是当地有钱有势的官绅背景。因此他们自然不想生意被抢,就想搞手段来阻止了。
如果是以前的话,明末乱世,朝廷的威严,早已荡然无存,他们想搞垮大明皇家银行的分行,有的是手段,行事也不会有顾忌。
但是,这几年来,大明乱世的局势得到了根本的遏制。先是皇帝御驾亲征,把流贼一网打尽,平定了流贼之乱;而后,皇上下旨,把全国的抗灾救灾,拔高了最为重视的程度,救活百姓无数。自然而然地,百姓对朝廷感恩,官府的威信,又开始重新在百姓心中生根发芽。
另外,朝廷不断取得大捷,皇上又雷霆严惩违法乱纪的官吏,单单只是常熟之乱之后的那一次,当今皇上就一口气罢免或者治罪了一百多地方主官。由此可见,皇上对地方的态度,那是非常严厉的。敢要闹事的,哪怕携民意对抗朝廷的,都不会有好下场。
如此种种,让这些利益受损者,不敢轻易去挑衅朝廷威严。但是,他们肯定不甘心啊,就又想了别的招数。
比如,一个宗族里,有人想去银行贷款,族里就发话了,贷款可以,不拦,但以后就不是宗族的人,或者宗族内的利益就会被削弱,那又有几个人敢去银行贷款?
还有,平日里有生意往来的,他们又可以通过这种生意往来来拿捏,阻止别人去银行贷款。
只要有心,类似这种合规的手段,绝对是能找出不少的。能突破种种限制而去银行贷款的,绝对是非常少的。
王承恩把这个情况一说之后,又立刻杀气腾腾地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这些刁民敢和朝廷作对,奴婢教他们做人,绝对有用!有的人,就是欠收拾!”
听到这话,薛国观和其他文官一听,顿时一惊,要是皇上同意,厂卫不按规矩来的话,后果就严重了。
他们这么想着,正想上奏阻止时,崇祯皇帝就已经开口说道:“不可,任何人,都得按朕,按大明定下的规矩做事。这一点,朕再重申,包括厂卫在内,也不可违背!”
薛国观等人一听,心中大喜,看来皇上还是英明的,正待说话时,就听王承恩回应崇祯皇帝道:“奴婢遵旨,只是这样的话,如何奈何那些人,银行贷款之事又如何推行之?”
; 忙着这个事情,崇祯皇帝自然也就要关注和这个事情有关的其他事情了。比如朝廷财政收入的问题。
其他方面,都是符合他的预期,但是有一件事,还是出乎了崇祯皇帝的预料。
大明皇家银行的各省分行,经过这几年的推广,都已经设立完毕。但是,在存贷款方面,却不是很理想,哪怕是在江南商业气息比较浓的地方,也是如此。
为此,崇祯皇帝仔细地翻看了有关信息,最终他发现,贷款的条件限定,因为怕贷款收不回来成为死帐,就定得比较高,抵押之物的价值要高于贷款本金才可以。这让很多民间商人都比较犹豫,就怕贷款做事亏了之后,抵押物就没了。
连江南这边都是如此,其他地方就更不用说了。
由此,崇祯皇帝在文华殿召集群臣议事,针对这个事情,要他们想想看怎么应对才好?
开场白,崇祯皇帝就直接是简单明了地说道:“银行里的钱,决不能躺着不动。只有让他流动起来,让钱去创造更多的钱,才符合朕设立银行的初衷。但是如今连江南一带,贷款的人都是极少,诸卿可有何看法?”
他说这个话的意思,并不是说要赚更多的利差,而是百姓贷款去做生意,就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
来议事的这些官员,自然是事先得到通知,知道要说这事,因此也有准备,首辅薛国观就首先出列奏道:“陛下,民间不敢向银行贷款,实乃担心还不起的时候,担保物被官府没收,因此畏手畏脚。微臣以为,要是担保物不是那么贵重,或许有百姓会试试?”
其实,还有一个理由,他们都没敢说。
如果没有地方都察院的督查,厂卫的督查,那地方官绅绝对乐得去贷款,凭他们的身份地位,这钱到了他们的口袋,再还给银行,都不会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没有了这些有实力的地方官绅去贷款,普通百姓面对朝廷所开的银行,天然就有一种畏惧感。而且他们的眼光有限,承受的风险有限,种种原因加起来,出现如今这种局面,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东厂提督王承恩也紧跟着出列,向崇祯皇帝禀告道:“陛下,东厂收到一些省份的消息,说有地方官绅在暗地里也在阻扰民间向大明皇家银行的分行贷款。只是他们通过私下的合规手段影响,因此当地番役并没有采取措施。要不,奴婢让他们去敲打一番,或者抓几个出来杀鸡骇猴?”
在东厂提督的位置上坐了快两年了,王承恩的话语中,不自觉间也带了点狠辣之意。
崇祯皇帝一听,便皱着眉头问道:“何种合规手段?”
王承恩一听,立刻把手下报上来的那些消息,当众说了一遍。
事实上,他已经单独给崇祯皇帝上奏过了,不过崇祯皇帝觉得这个事情,有必要在正式场合再说一次,就是给这些朝臣说得。
在如今这个年代,存钱到钱庄,那是要给保管费的,很少有说,还会有利息给存款人。另外,钱庄的贷款,包括民间私自的贷款,那利息都是高利贷来的。
可是,自从大明皇家银行的各省分行设立以来,存钱不但不要保管费,还会给利息;而贷款的利息,虽然比存款的利息要高,却绝对远远低于以前的钱庄贷款利息,更不用说那些私自贷款的利息了。
如此一来,大明皇家银行各省分行的设立,就动了这些人的利益。而这些钱庄和民间放贷人,又基本上是当地有钱有势的官绅背景。因此他们自然不想生意被抢,就想搞手段来阻止了。
如果是以前的话,明末乱世,朝廷的威严,早已荡然无存,他们想搞垮大明皇家银行的分行,有的是手段,行事也不会有顾忌。
但是,这几年来,大明乱世的局势得到了根本的遏制。先是皇帝御驾亲征,把流贼一网打尽,平定了流贼之乱;而后,皇上下旨,把全国的抗灾救灾,拔高了最为重视的程度,救活百姓无数。自然而然地,百姓对朝廷感恩,官府的威信,又开始重新在百姓心中生根发芽。
另外,朝廷不断取得大捷,皇上又雷霆严惩违法乱纪的官吏,单单只是常熟之乱之后的那一次,当今皇上就一口气罢免或者治罪了一百多地方主官。由此可见,皇上对地方的态度,那是非常严厉的。敢要闹事的,哪怕携民意对抗朝廷的,都不会有好下场。
如此种种,让这些利益受损者,不敢轻易去挑衅朝廷威严。但是,他们肯定不甘心啊,就又想了别的招数。
比如,一个宗族里,有人想去银行贷款,族里就发话了,贷款可以,不拦,但以后就不是宗族的人,或者宗族内的利益就会被削弱,那又有几个人敢去银行贷款?
还有,平日里有生意往来的,他们又可以通过这种生意往来来拿捏,阻止别人去银行贷款。
只要有心,类似这种合规的手段,绝对是能找出不少的。能突破种种限制而去银行贷款的,绝对是非常少的。
王承恩把这个情况一说之后,又立刻杀气腾腾地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这些刁民敢和朝廷作对,奴婢教他们做人,绝对有用!有的人,就是欠收拾!”
听到这话,薛国观和其他文官一听,顿时一惊,要是皇上同意,厂卫不按规矩来的话,后果就严重了。
他们这么想着,正想上奏阻止时,崇祯皇帝就已经开口说道:“不可,任何人,都得按朕,按大明定下的规矩做事。这一点,朕再重申,包括厂卫在内,也不可违背!”
薛国观等人一听,心中大喜,看来皇上还是英明的,正待说话时,就听王承恩回应崇祯皇帝道:“奴婢遵旨,只是这样的话,如何奈何那些人,银行贷款之事又如何推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