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ac,明末传奇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根本就没有想着抵御流寇,而是想着投降流寇,朝廷大军本应该进入山西剿灭流寇,如今却退到了保定府,让流寇轻易占据了大名府等地。皇上要严惩杨嗣昌,削去其一切官职,投入到大牢之中,派遣其他人掌控大军,抵御流寇。
弹劾奏折写的有些长,钱士升念得声情并茂。
整个的乾清宫都是静悄悄的,只有钱士升的声音回荡。
朱由检的脸色变得难看起来了,钱士升准备弹劾杨嗣昌的事宜,他早就知道,也专门委托司礼监太监、内侍高起潜与钱士升交谈,劝说钱士升不要弹劾,如此关键时候,杨嗣昌正率领朝廷大军抵御流寇,朝廷内部需要的是团结一心。
可惜事情没有朝着朱由检的意愿发展,钱士升在早朝的时候,公开弹劾杨嗣昌。
钱士升念完弹劾奏折之后,侯恂等内阁大臣也站出来,列举杨嗣昌的罪状。
文武大臣开始议论纷纷,总体的意见是要惩戒杨嗣昌,派遣其他人掌控大军。
就在众人议论的时候,司礼监大太监王承恩开口说话了。
太监说话的声音有些奇特,可以用娘娘腔来形容。
王承恩开口的时候,乾清宫内迅速安静下来。
王承恩不同意对杨嗣昌的弹劾,有关杨嗣昌勾结流寇的事宜,王承恩斥之无稽之谈,当初杨嗣昌建议招抚李自成,让流寇进攻陕西,这件事情与他王承恩有着莫大的关系,乃是他王承恩与杨嗣昌直接商议的,至于说李自成为什么掉转身进攻朝廷大军,则有可能是形势发生了变化,需要详细了解情况。
王承恩认为,现在正是关键时刻,杨大人率领的大军正在保定府抵御流寇,且杨大人文武双全,朝廷之中暂时无人能够代替,撤回杨大人的举措,就是自毁长城。
王承恩还强调指出,朝廷处于多事之秋,此刻需要内部团结一致,共同渡过难关。
王承恩说完之后,高起潜也跟着开口了。
作为内侍,高起潜的身份也是不一般的,可以帮助皇上处理诸多的奏折。
高起潜开口,说及皇上敕封李自成的事宜,圣旨是他亲自起草的,并非是杨嗣昌做出的决定,杨嗣昌只不过是建议,锦衣卫和东厂侦查到的情报,流寇的确在潼关发动了进攻,此番流寇转头进攻朝廷大军,可能是在潼关遭遇到了惨败。
高起潜认为杨嗣昌率领大军撤离到保定府,那是部署的需要,绝非是退却,更不是勾结流寇的罪证。
在杨嗣昌的问题上面,司礼监与内阁产生了直接的对撞。
其实司礼监与内阁的矛盾由来已久,早在嘉靖和万历年间就表现的很是突出了,天启年间,司礼监完全压制了内阁,崇祯初年,内阁完全压制了司礼监,现在司礼监慢慢开始抬头,得到了皇上充分的信任,不说完全压制内阁,至少与内阁分庭抗礼了。
司礼监与内阁之间的争议,最终还是需要皇上拍板。
其实王承恩开口为杨嗣昌辩护的时候,众人就知道最终结局如何了,王承恩时刻都跟随在皇上的身边,其开口说出来的话语,肯定是代表了皇上的意思,如今的情况之下,内阁已经没有办法与司礼监抗衡了。
内阁首辅钱士升,几个月之前就失去了皇上彻底的信任,特别是杨嗣昌出任内阁次辅之后,而此番钱士升不遗余力的弹劾,怕也是想除去内阁之中的阻碍。
朱由检终于开口了,这一次他非常的干脆,毫不留情的驳斥了钱士升的弹劾,认为杨嗣昌忠心耿耿,完全值得信任,此番的弹劾乃是亲者痛仇者尽快的举措,日后不要提及。
朱由检还当场宣布,敕封杨嗣昌为太子太师,率领朝廷大军抗击流寇。
朱由检开口的时候,钱士升一直都是低着头,本来想着反驳的他,没有开口,不知道内心在想些什么。
早朝结束之后,朝中的议论很快出现,此番的议论对钱士升很是不利,众人认为皇上已经开始完全信任司礼监以及内阁次辅杨嗣昌,排斥内阁首辅钱士升,或许不长时间之后,内阁首辅就要调整人选了。
杨嗣昌面临的局势,也是非常不利的,以十五万大军抵御近百万的流寇,想要获取胜利太困难,能够让流寇知难而退,回到山西与河南去就很不错了。
没有人认为杨嗣昌能够真正获取战斗的胜利。(未完待续。)
根本就没有想着抵御流寇,而是想着投降流寇,朝廷大军本应该进入山西剿灭流寇,如今却退到了保定府,让流寇轻易占据了大名府等地。皇上要严惩杨嗣昌,削去其一切官职,投入到大牢之中,派遣其他人掌控大军,抵御流寇。
弹劾奏折写的有些长,钱士升念得声情并茂。
整个的乾清宫都是静悄悄的,只有钱士升的声音回荡。
朱由检的脸色变得难看起来了,钱士升准备弹劾杨嗣昌的事宜,他早就知道,也专门委托司礼监太监、内侍高起潜与钱士升交谈,劝说钱士升不要弹劾,如此关键时候,杨嗣昌正率领朝廷大军抵御流寇,朝廷内部需要的是团结一心。
可惜事情没有朝着朱由检的意愿发展,钱士升在早朝的时候,公开弹劾杨嗣昌。
钱士升念完弹劾奏折之后,侯恂等内阁大臣也站出来,列举杨嗣昌的罪状。
文武大臣开始议论纷纷,总体的意见是要惩戒杨嗣昌,派遣其他人掌控大军。
就在众人议论的时候,司礼监大太监王承恩开口说话了。
太监说话的声音有些奇特,可以用娘娘腔来形容。
王承恩开口的时候,乾清宫内迅速安静下来。
王承恩不同意对杨嗣昌的弹劾,有关杨嗣昌勾结流寇的事宜,王承恩斥之无稽之谈,当初杨嗣昌建议招抚李自成,让流寇进攻陕西,这件事情与他王承恩有着莫大的关系,乃是他王承恩与杨嗣昌直接商议的,至于说李自成为什么掉转身进攻朝廷大军,则有可能是形势发生了变化,需要详细了解情况。
王承恩认为,现在正是关键时刻,杨大人率领的大军正在保定府抵御流寇,且杨大人文武双全,朝廷之中暂时无人能够代替,撤回杨大人的举措,就是自毁长城。
王承恩还强调指出,朝廷处于多事之秋,此刻需要内部团结一致,共同渡过难关。
王承恩说完之后,高起潜也跟着开口了。
作为内侍,高起潜的身份也是不一般的,可以帮助皇上处理诸多的奏折。
高起潜开口,说及皇上敕封李自成的事宜,圣旨是他亲自起草的,并非是杨嗣昌做出的决定,杨嗣昌只不过是建议,锦衣卫和东厂侦查到的情报,流寇的确在潼关发动了进攻,此番流寇转头进攻朝廷大军,可能是在潼关遭遇到了惨败。
高起潜认为杨嗣昌率领大军撤离到保定府,那是部署的需要,绝非是退却,更不是勾结流寇的罪证。
在杨嗣昌的问题上面,司礼监与内阁产生了直接的对撞。
其实司礼监与内阁的矛盾由来已久,早在嘉靖和万历年间就表现的很是突出了,天启年间,司礼监完全压制了内阁,崇祯初年,内阁完全压制了司礼监,现在司礼监慢慢开始抬头,得到了皇上充分的信任,不说完全压制内阁,至少与内阁分庭抗礼了。
司礼监与内阁之间的争议,最终还是需要皇上拍板。
其实王承恩开口为杨嗣昌辩护的时候,众人就知道最终结局如何了,王承恩时刻都跟随在皇上的身边,其开口说出来的话语,肯定是代表了皇上的意思,如今的情况之下,内阁已经没有办法与司礼监抗衡了。
内阁首辅钱士升,几个月之前就失去了皇上彻底的信任,特别是杨嗣昌出任内阁次辅之后,而此番钱士升不遗余力的弹劾,怕也是想除去内阁之中的阻碍。
朱由检终于开口了,这一次他非常的干脆,毫不留情的驳斥了钱士升的弹劾,认为杨嗣昌忠心耿耿,完全值得信任,此番的弹劾乃是亲者痛仇者尽快的举措,日后不要提及。
朱由检还当场宣布,敕封杨嗣昌为太子太师,率领朝廷大军抗击流寇。
朱由检开口的时候,钱士升一直都是低着头,本来想着反驳的他,没有开口,不知道内心在想些什么。
早朝结束之后,朝中的议论很快出现,此番的议论对钱士升很是不利,众人认为皇上已经开始完全信任司礼监以及内阁次辅杨嗣昌,排斥内阁首辅钱士升,或许不长时间之后,内阁首辅就要调整人选了。
杨嗣昌面临的局势,也是非常不利的,以十五万大军抵御近百万的流寇,想要获取胜利太困难,能够让流寇知难而退,回到山西与河南去就很不错了。
没有人认为杨嗣昌能够真正获取战斗的胜利。(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