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ac,指点江山之杀边塞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我叫治修,我有个弟弟叫治平。
母妃出自清河秋氏,幽冀第一大家族。然而,秋氏一族最强盛的一支却是京城秋氏,秋惊寒所出的将军府,虽然人丁不兴。
自小在我脑海里便有很多疑问,比如清河秋氏为何每年都要往京城秋氏送数十最优秀的青年才俊,比如母亲说秋惊寒是我姨母为何却从不见她进宫给母妃请安,又比如说舅舅秋向阳为何是治平的先生。那时年少,我拿这些疑问去问母妃,母妃大发雷霆,摔碎了殿中所有的宝贝。
母妃说我是大皇子,是哥哥,所以所有的都要做到最好,箭术要练得精,课业要做得好,礼仪也要做得体,诸如此类,数不胜数。有一阵子,我迷上了画画,母妃知道后训斥说不务正业,那之后那位先生再也没见到过。
母妃不仅对我严厉,对自己也十分苛刻,人前她永远都是雍容华贵的贵妃娘娘,一肌一容,尽态极妍,一言一行,恰如其分。母亲对我寄予厚望,她给我寻天下最好的老师,给我娶天下最美的女子,给我找天下最有助力的岳父。其实,我明白她最想的是把天下给我。然而,父皇常常摇头太息:你母妃真是太要强了。
弟弟治平豁达聪慧,温文尔雅,我十分喜爱。母妃却从不许我与他过于亲昵,就像她不喜我画画一样。皇后娘娘曾给我送过一双精致的鞋,母妃待皇后娘娘离开,转身便用剪刀划成了碎布。那之后,皇后娘娘再也没给我送过东西。
十岁那年,治平大病了一场,险些没有熬过来。皇后跪在书房三日三夜,父皇下旨将治平送至外家琅琊王氏休养,母妃被禁足半年。那之后,皇后与母妃除却宫宴再也未同时出现过。
宫中有个流传已久的谣言,那是关于母妃的,据说母妃之所以宠冠六宫,只因为她的容颜酷似一人——秋惊寒,那位活在传说中的姨母,自我记事以来,从未见过她,即便官拜定北王,宫宴也从不露面。但是奇怪得很,我却是听着她的传奇故事长大的,父皇常常提起她,她何时去燕北,她何时出任燕北都护,她何时收复西戎北狄,她何时出嫁,她何时东征,她何时生定北王世子……父皇如数家珍,神色温柔又哀伤。即便是提起温柔敏慧的皇后,也未见到他露出如此复杂的神色。后来我通晓情事之后,渐渐明白那是放不下,求不得。
我问自己该恨那个夺走父皇全部心神的姨母吗?应该是不恨的,因为我与她素昧平生,因为她鲜少踏足京城,因为母妃每年送往凉州的丰厚节礼。即便她不回京,即便母妃不说,我也明白倘若我想坐上那个最高的位置,秋惊寒是万万不能得罪的。
我问先生秋惊寒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先生冥思苦想半晌,最后怅然道:“曾经天下学子三分之二出自淮安崔家,如今天下半数名将出自秋惊寒。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秋惊寒我未见过,她弟弟秋向阳我倒是常见,那个十五岁便夺得状元的舅舅。他常在御前走动,身形欣长,喜穿一身雪白色的长袍,束月白祥云纹的宽腰带,常年挂一块墨玉,形状看似粗糙却古朴沉郁,身子挺得笔直,整个人丰神俊朗中又透出与生俱来的高贵,他即便是低着身子给我行礼,也让我觉得高不可攀。我常常想把他踩到脚下,想看看他低至尘埃的模样。
从洪庆三十九年开始,父皇身子就不太好了,时常犯病。母妃变得焦急,也更加忙碌。没过几年,三省六部都有了自己的人,其中官职最大的数御林军指挥使。
洪庆四十四年秋,父皇缠绵病榻近一个月,汤药不离,他将我与弟弟叫到榻前问如何治国。
我说,贤君之治国,其政平,其吏不苛,其赋敛节,其自奉薄,不以私善害公法,赏赐不加于无功,刑罚不施于无罪,不因喜以赏,不因怒以诛,害民者有罪,进贤举过者有赏,后宫不荒,女谒不听,上无淫慝,下不阴害,不幸宫室以费财,不多观游台池一罢民,不雕文刻镂以逞耳目,宫无腐蠧之藏,国无流饿之民。
治平思忖半晌,惜字如金:无为而治。
父皇垂目不语,次日驾崩,留下遗照命治平登基。
当天夜里京城火光漫天,母妃终于还是走向了那条不归路,逼着我扣留了皇后与治平。鲜血染红了整个雒阳,那妖艳的红色也染红了我的眼,我的心。外面的喧嚣响了一夜,我麻木地守在父皇的榻前,未来对我而言,一如外面漆黑的夜,漫长地看不到尽头。恍惚之间,我仿佛听到了歌声,外面似乎响起了雄浑嘹亮的歌声,是《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那时天快亮了,我跌跌撞撞地跑出去,抱紧自己的双臂,努力地去阻挡彻骨的寒冷。母妃面如死灰地跌坐在门口,目光死死地望向城头,绝望而悲凉。我顺着母妃的目光望去,只见城头立着一个高大的男人,独臂,冷漠,他身边各立着一个少年,风华正茂,与我一般年纪,他们身后竖着一面古旧的破旗,上面写着一个龙飞凤舞的“秋”字,那是父皇的亲笔手书,太阳在他们身后冉冉升起,明亮而耀眼。
城门被撞开,我那便宜舅舅——秋向阳,白衣胜雪,分花拂柳而来,他蓦然回首冲城头的三人微微一笑,倾国倾城。
宗人府的日子并不难过,没有母妃严厉的训斥,也没有先生喋喋不休的说教,我睡了懂事以来最安静的一个觉,醒来忽而想起父皇的猝然驾崩,悲从中来,不可断绝。十几年的荣华富贵,昨夜的大逆不道,在眼前一幕幕,恍如南柯一梦,一夕之间灰飞烟灭。我忽然很想知道自己是谁,又将何去何从。
心中一片清明,从未有过地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资质是如此地平庸,我大抵是最胸无大志的皇子,母妃跟我说多了那个位置是我的,我便信以为真那是我的了。
两天一夜后,我被人带了出去,有人服侍我穿好王爷的服饰,牵着木偶似的我前往金銮殿。大殿的龙椅上治平高高在上,皇后娘娘的身影在珠帘之后若隐若现。大殿中,跪着满满的文成武将,为首第一排武将一身杀气,全是陌生面孔,我竟然一个都不认识。
只听得一道清冷的女音徐徐言道:“微臣此番前来,奉先帝之命回京助太子殿下登基,及率武将给新帝贺喜。如今大局已定,待先帝……先帝诸事停妥,微臣就不一一给圣上... -->>
我叫治修,我有个弟弟叫治平。
母妃出自清河秋氏,幽冀第一大家族。然而,秋氏一族最强盛的一支却是京城秋氏,秋惊寒所出的将军府,虽然人丁不兴。
自小在我脑海里便有很多疑问,比如清河秋氏为何每年都要往京城秋氏送数十最优秀的青年才俊,比如母亲说秋惊寒是我姨母为何却从不见她进宫给母妃请安,又比如说舅舅秋向阳为何是治平的先生。那时年少,我拿这些疑问去问母妃,母妃大发雷霆,摔碎了殿中所有的宝贝。
母妃说我是大皇子,是哥哥,所以所有的都要做到最好,箭术要练得精,课业要做得好,礼仪也要做得体,诸如此类,数不胜数。有一阵子,我迷上了画画,母妃知道后训斥说不务正业,那之后那位先生再也没见到过。
母妃不仅对我严厉,对自己也十分苛刻,人前她永远都是雍容华贵的贵妃娘娘,一肌一容,尽态极妍,一言一行,恰如其分。母亲对我寄予厚望,她给我寻天下最好的老师,给我娶天下最美的女子,给我找天下最有助力的岳父。其实,我明白她最想的是把天下给我。然而,父皇常常摇头太息:你母妃真是太要强了。
弟弟治平豁达聪慧,温文尔雅,我十分喜爱。母妃却从不许我与他过于亲昵,就像她不喜我画画一样。皇后娘娘曾给我送过一双精致的鞋,母妃待皇后娘娘离开,转身便用剪刀划成了碎布。那之后,皇后娘娘再也没给我送过东西。
十岁那年,治平大病了一场,险些没有熬过来。皇后跪在书房三日三夜,父皇下旨将治平送至外家琅琊王氏休养,母妃被禁足半年。那之后,皇后与母妃除却宫宴再也未同时出现过。
宫中有个流传已久的谣言,那是关于母妃的,据说母妃之所以宠冠六宫,只因为她的容颜酷似一人——秋惊寒,那位活在传说中的姨母,自我记事以来,从未见过她,即便官拜定北王,宫宴也从不露面。但是奇怪得很,我却是听着她的传奇故事长大的,父皇常常提起她,她何时去燕北,她何时出任燕北都护,她何时收复西戎北狄,她何时出嫁,她何时东征,她何时生定北王世子……父皇如数家珍,神色温柔又哀伤。即便是提起温柔敏慧的皇后,也未见到他露出如此复杂的神色。后来我通晓情事之后,渐渐明白那是放不下,求不得。
我问自己该恨那个夺走父皇全部心神的姨母吗?应该是不恨的,因为我与她素昧平生,因为她鲜少踏足京城,因为母妃每年送往凉州的丰厚节礼。即便她不回京,即便母妃不说,我也明白倘若我想坐上那个最高的位置,秋惊寒是万万不能得罪的。
我问先生秋惊寒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先生冥思苦想半晌,最后怅然道:“曾经天下学子三分之二出自淮安崔家,如今天下半数名将出自秋惊寒。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秋惊寒我未见过,她弟弟秋向阳我倒是常见,那个十五岁便夺得状元的舅舅。他常在御前走动,身形欣长,喜穿一身雪白色的长袍,束月白祥云纹的宽腰带,常年挂一块墨玉,形状看似粗糙却古朴沉郁,身子挺得笔直,整个人丰神俊朗中又透出与生俱来的高贵,他即便是低着身子给我行礼,也让我觉得高不可攀。我常常想把他踩到脚下,想看看他低至尘埃的模样。
从洪庆三十九年开始,父皇身子就不太好了,时常犯病。母妃变得焦急,也更加忙碌。没过几年,三省六部都有了自己的人,其中官职最大的数御林军指挥使。
洪庆四十四年秋,父皇缠绵病榻近一个月,汤药不离,他将我与弟弟叫到榻前问如何治国。
我说,贤君之治国,其政平,其吏不苛,其赋敛节,其自奉薄,不以私善害公法,赏赐不加于无功,刑罚不施于无罪,不因喜以赏,不因怒以诛,害民者有罪,进贤举过者有赏,后宫不荒,女谒不听,上无淫慝,下不阴害,不幸宫室以费财,不多观游台池一罢民,不雕文刻镂以逞耳目,宫无腐蠧之藏,国无流饿之民。
治平思忖半晌,惜字如金:无为而治。
父皇垂目不语,次日驾崩,留下遗照命治平登基。
当天夜里京城火光漫天,母妃终于还是走向了那条不归路,逼着我扣留了皇后与治平。鲜血染红了整个雒阳,那妖艳的红色也染红了我的眼,我的心。外面的喧嚣响了一夜,我麻木地守在父皇的榻前,未来对我而言,一如外面漆黑的夜,漫长地看不到尽头。恍惚之间,我仿佛听到了歌声,外面似乎响起了雄浑嘹亮的歌声,是《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那时天快亮了,我跌跌撞撞地跑出去,抱紧自己的双臂,努力地去阻挡彻骨的寒冷。母妃面如死灰地跌坐在门口,目光死死地望向城头,绝望而悲凉。我顺着母妃的目光望去,只见城头立着一个高大的男人,独臂,冷漠,他身边各立着一个少年,风华正茂,与我一般年纪,他们身后竖着一面古旧的破旗,上面写着一个龙飞凤舞的“秋”字,那是父皇的亲笔手书,太阳在他们身后冉冉升起,明亮而耀眼。
城门被撞开,我那便宜舅舅——秋向阳,白衣胜雪,分花拂柳而来,他蓦然回首冲城头的三人微微一笑,倾国倾城。
宗人府的日子并不难过,没有母妃严厉的训斥,也没有先生喋喋不休的说教,我睡了懂事以来最安静的一个觉,醒来忽而想起父皇的猝然驾崩,悲从中来,不可断绝。十几年的荣华富贵,昨夜的大逆不道,在眼前一幕幕,恍如南柯一梦,一夕之间灰飞烟灭。我忽然很想知道自己是谁,又将何去何从。
心中一片清明,从未有过地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资质是如此地平庸,我大抵是最胸无大志的皇子,母妃跟我说多了那个位置是我的,我便信以为真那是我的了。
两天一夜后,我被人带了出去,有人服侍我穿好王爷的服饰,牵着木偶似的我前往金銮殿。大殿的龙椅上治平高高在上,皇后娘娘的身影在珠帘之后若隐若现。大殿中,跪着满满的文成武将,为首第一排武将一身杀气,全是陌生面孔,我竟然一个都不认识。
只听得一道清冷的女音徐徐言道:“微臣此番前来,奉先帝之命回京助太子殿下登基,及率武将给新帝贺喜。如今大局已定,待先帝……先帝诸事停妥,微臣就不一一给圣上...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