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ac,军火代理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当然提及日本老兵的枪法,肯定有人说三八大盖穿透太强,打到身上一穿俩孔,打不死人。三八式步枪的6.5x50mm枪弹的侵彻效果确实不理想,经常出现清洁的贯穿伤。但三八式的优点也很明显:它的弹道非常稳定,虽然子弹比毛瑟7.92x57mm步枪弹小,其膛速却比毛瑟要高,这就使其在射击精度及射程上都很优秀,而且开枪的后坐力也比较小,有利于射手控制准头;同样由于子弹小,大大地增加了日军单兵携弹量,这个也是日军连续作战能力很强悍的一个重要基础。
至于大家津津乐道的子弹杀伤性不强的问题,请诸位想想,以日本人的性格他们会无视这种缺陷吗?在普通6.5毫米枪弹的基础上,日本人开发出了两种6.5毫米“特种弹”加强步枪(也有7.7毫米和7.92毫米的机枪版)的杀伤力,并且大量运用于亚洲和太平洋战场。
燃爆弹和汞爆弹,燃爆弹在弹头根部有个红环,这里简称红弹;汞爆弹其弹头无尖,是平台形状,根部有个紫环,简称紫弹。
红弹弹头中空,以白磷装药,药尾有个活铅块,弹头尾部用铅封口,不会曵光。击中目标后,活铅块压缩装药引发爆炸,爆炸后残余白磷继续燃烧,由于装药量太少,其烧灼力远逊其爆破杀伤力,否则这种子弹就应称为燃烧弹。紫弹内装压敏髙爆炸药(含汞),装药下面用铜帽顶上,弹头底部铅封,击中目标后,铜帽压发爆炸。
美国人曾做过实验,紫弹在任何距离上打中高强度铝合金板,可炸出一个3cm直径的大洞,红弹打中后炸出的洞稍小,但有很强的燃烧力。战斗中被这样的子弹打中后死状极惨,侥幸活下来也是100%致残。
这两种特种弹和达姆弹一样都是有违国际公约的,在美军的太平洋战斗中有记载,但末见过日本文献,小鬼子虽然大规模使用过但是没有留下文字记录或者是文件未解封,于是现在大多数人只知道三八大盖穿透强,威力小。反正这种事情出现在日本人身上也不稀奇,毕竟他们连历史都能否认。
日军步兵班战法源于西方步兵班战法。本来这个战法的特点是发挥机枪火力,简单讲来就是先用机枪压制,用步兵将敌人从掩体中赶出来,再用机枪把敌人放倒。到了日本人这里就变了味道,打法的前两步不变,但在第三步上,日军则强调用步、机枪共同杀伤敌人,而且偏重步枪。这里面的原因有两个,一个就是节省弹药及减小对机枪的依赖,另一个就是发挥步枪的优势。这背后的主要原因就是日本国资源及后勤能力有限,再就是日军班用机枪有性能缺陷(例如奇葩的歪把子)。
陆军马鹿向来崇尚进攻,其步兵班排的战术是以攻击为根本的,很强调部队在行进间展开接敌的速度和方法。日军步兵班级战术多是从600~400米之间某点开始的。步兵小队在进攻点集结,补充弹药,明确攻击方向及可利用之地形地物,确定各组阶段性掩蔽点等战术要领,然后分队展开,待机枪分队进入第一射击阵地后,各分队即向第一个掩蔽点机动;到达第一点后,展开火力杀伤敌人,同时掩护机枪分队机动,机枪分队到位后,再压制敌人,同时掩护其它分队向前机动,如此循环。全小队应于200米处略停,展开全部火力,清除已爆露的敌人火力点,及兵力密集的阵地,同时利用烟幕弹、曵光弹(夜间战斗)为后方的直瞄重火力指引目标。在这里,一般应有两轮打击,第一轮是面打击,消除全部当面火力;然后集中打击一侧以造成守军配置不均而被迫机动,从而最大限度地消灭机动中的守军力量,为最后攻击做准备。在炮火准备尾声,步兵上刺刀匍匐前进,炮火停止后,展开全部压制火力掩护进攻中的步兵,步兵应于100米左右转为全速冲击。
在这个战术中,鬼子在面对坚强防御逐步逼近,利用机动能力及火力上的优势大量杀伤守军,一旦遭遇火力点,就地找掩护,然后使用轻迫击炮和掷弹筒等曲射武器对隐蔽在坚固工事后的火力点进行打击,然后再发起冲锋。步兵班内配10式掷弹筒,可精确打击200公尺以内敌压制火力点。一般日军小队配置的三具掷弹筒中至少有一具是89式,可打击700公尺内目标,多数鬼子老兵在二发夹叉后都能于第三发直接命中目标。
前方步兵在进攻,日军后面的炮兵也没闲着。他们在步兵进攻之前会先实施“进攻准备射击”(大约两三个小时),炮轰国府军队前沿阵地,摧毁工事、障碍物和火力点,并掩护步兵进入冲锋准备位置;当步兵发起冲锋时,炮兵立即实施“突击支援射击”,压制国府军队一线步兵。当日军快接近国府军队阵地时,炮兵立即延伸射击,阻击国府军队增援军队。
这是教科书版的战斗方式,实际战斗中会有许多走样版本,但大体上不会改... -->>
当然提及日本老兵的枪法,肯定有人说三八大盖穿透太强,打到身上一穿俩孔,打不死人。三八式步枪的6.5x50mm枪弹的侵彻效果确实不理想,经常出现清洁的贯穿伤。但三八式的优点也很明显:它的弹道非常稳定,虽然子弹比毛瑟7.92x57mm步枪弹小,其膛速却比毛瑟要高,这就使其在射击精度及射程上都很优秀,而且开枪的后坐力也比较小,有利于射手控制准头;同样由于子弹小,大大地增加了日军单兵携弹量,这个也是日军连续作战能力很强悍的一个重要基础。
至于大家津津乐道的子弹杀伤性不强的问题,请诸位想想,以日本人的性格他们会无视这种缺陷吗?在普通6.5毫米枪弹的基础上,日本人开发出了两种6.5毫米“特种弹”加强步枪(也有7.7毫米和7.92毫米的机枪版)的杀伤力,并且大量运用于亚洲和太平洋战场。
燃爆弹和汞爆弹,燃爆弹在弹头根部有个红环,这里简称红弹;汞爆弹其弹头无尖,是平台形状,根部有个紫环,简称紫弹。
红弹弹头中空,以白磷装药,药尾有个活铅块,弹头尾部用铅封口,不会曵光。击中目标后,活铅块压缩装药引发爆炸,爆炸后残余白磷继续燃烧,由于装药量太少,其烧灼力远逊其爆破杀伤力,否则这种子弹就应称为燃烧弹。紫弹内装压敏髙爆炸药(含汞),装药下面用铜帽顶上,弹头底部铅封,击中目标后,铜帽压发爆炸。
美国人曾做过实验,紫弹在任何距离上打中高强度铝合金板,可炸出一个3cm直径的大洞,红弹打中后炸出的洞稍小,但有很强的燃烧力。战斗中被这样的子弹打中后死状极惨,侥幸活下来也是100%致残。
这两种特种弹和达姆弹一样都是有违国际公约的,在美军的太平洋战斗中有记载,但末见过日本文献,小鬼子虽然大规模使用过但是没有留下文字记录或者是文件未解封,于是现在大多数人只知道三八大盖穿透强,威力小。反正这种事情出现在日本人身上也不稀奇,毕竟他们连历史都能否认。
日军步兵班战法源于西方步兵班战法。本来这个战法的特点是发挥机枪火力,简单讲来就是先用机枪压制,用步兵将敌人从掩体中赶出来,再用机枪把敌人放倒。到了日本人这里就变了味道,打法的前两步不变,但在第三步上,日军则强调用步、机枪共同杀伤敌人,而且偏重步枪。这里面的原因有两个,一个就是节省弹药及减小对机枪的依赖,另一个就是发挥步枪的优势。这背后的主要原因就是日本国资源及后勤能力有限,再就是日军班用机枪有性能缺陷(例如奇葩的歪把子)。
陆军马鹿向来崇尚进攻,其步兵班排的战术是以攻击为根本的,很强调部队在行进间展开接敌的速度和方法。日军步兵班级战术多是从600~400米之间某点开始的。步兵小队在进攻点集结,补充弹药,明确攻击方向及可利用之地形地物,确定各组阶段性掩蔽点等战术要领,然后分队展开,待机枪分队进入第一射击阵地后,各分队即向第一个掩蔽点机动;到达第一点后,展开火力杀伤敌人,同时掩护机枪分队机动,机枪分队到位后,再压制敌人,同时掩护其它分队向前机动,如此循环。全小队应于200米处略停,展开全部火力,清除已爆露的敌人火力点,及兵力密集的阵地,同时利用烟幕弹、曵光弹(夜间战斗)为后方的直瞄重火力指引目标。在这里,一般应有两轮打击,第一轮是面打击,消除全部当面火力;然后集中打击一侧以造成守军配置不均而被迫机动,从而最大限度地消灭机动中的守军力量,为最后攻击做准备。在炮火准备尾声,步兵上刺刀匍匐前进,炮火停止后,展开全部压制火力掩护进攻中的步兵,步兵应于100米左右转为全速冲击。
在这个战术中,鬼子在面对坚强防御逐步逼近,利用机动能力及火力上的优势大量杀伤守军,一旦遭遇火力点,就地找掩护,然后使用轻迫击炮和掷弹筒等曲射武器对隐蔽在坚固工事后的火力点进行打击,然后再发起冲锋。步兵班内配10式掷弹筒,可精确打击200公尺以内敌压制火力点。一般日军小队配置的三具掷弹筒中至少有一具是89式,可打击700公尺内目标,多数鬼子老兵在二发夹叉后都能于第三发直接命中目标。
前方步兵在进攻,日军后面的炮兵也没闲着。他们在步兵进攻之前会先实施“进攻准备射击”(大约两三个小时),炮轰国府军队前沿阵地,摧毁工事、障碍物和火力点,并掩护步兵进入冲锋准备位置;当步兵发起冲锋时,炮兵立即实施“突击支援射击”,压制国府军队一线步兵。当日军快接近国府军队阵地时,炮兵立即延伸射击,阻击国府军队增援军队。
这是教科书版的战斗方式,实际战斗中会有许多走样版本,但大体上不会改...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