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quanben.ac,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中国自古都是“父为子纲”,老子高高在上,儿子低低在下,这种意识至今还在许多家长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导致了许多父母经常以不平等的姿态凌驾于孩子之上,以强迫命令、大声呵斥、自以为是的方式和孩子说话。这正是追求平等和权利的孩子们不听话、顶撞父母,甚至和父母对着干的根源。所以,平等交谈是父母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的先决条件。
1.给孩子平等对话的机会
许多父母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就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不管自己说什么,孩子都得听,如果孩子反抗,就说孩子不听话。在中国家庭里,家长与孩子之间等级似乎很森严,老子高高在上,孩子低低在下,没有共同语言,缺乏有效沟通,家长与孩子之间可以说是“血脉相连,思想不通”。这是许多家长“高孩子一等”的顽固思想在作怪。
有的家长想了解孩子,或者想知道孩子最近学习如何,就以一种命令的口气说:“儿子过来,给爸爸说说你最近表现怎么样呀?”有的说:“儿子,过来给妈妈汇报汇报!”完全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口气和作派。孩子这时候虽然来了,可内心在想:“爸爸妈妈又要挑我的刺了。”“在学校老师批评我的事情可不能让他们知道。”于是乎,家长想听到的没听到,孩子想说的没说出口,交流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很多家长在潜意识中拒绝接受与孩子平等,放不下家长的架子。“我是你的妈妈,我不管你谁管你?”“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等,这些传统观念还残留在家长的头脑中。有的家长认为,十来岁的孩子啥都不懂,小毛孩一个,我是大人,是父母,怎么可能平等呢?我说他就得听,我要求他就得做。
孩子在大人面前总没有平等对话的机会,被动地接受父母的管束,有话不能说,有意见不敢提,久而久之自己的想法不敢也不愿与父母交流。
为什么家长与孩子就不能像朋友一样平等相处、互尊互爱呢?为什么大人不能与孩子“一般见识”呢?这是因为有些家长为孩子尽义务的思想太少,而权利思想太多。鲁迅说:“对于子女,义务思想须加多,而权利思想却大可切实核减,以准备改作幼者本位的道德。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
美国家庭教育专家史蒂文说:“成功的家庭教育,是家长舍得拿出时间与孩子在一起,以一种平等的态度与孩子交流,对孩子正确的想法和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
一位美国母亲开车带着两个儿子出去。路上,妈妈一直在与大儿子说话,无意中发现小儿子在气呼呼地用脚踏前面的座位。妈妈急忙停止了与大儿子的对话,转过头来问小儿子怎么了。
“你只顾和哥哥说话,为什么就不理我呢?”
妈妈连忙道歉:“哦,孩子,对不起,因为哥哥要去参加比赛,所以妈妈就多叮嘱了他两句。好了,现在与哥哥的谈话告一段落,告诉妈妈你想说些什么?”
“妈妈,我想听儿童歌曲。”
“好的,妈妈放给你听。”
“妈妈,您真好。”
“好听吗?”
“嗯,这个小孩唱得真好,我长大了也要学唱歌。”
“好的,儿子,只要你努力,一定也会唱得很棒!”
“妈妈,我们过会儿吃什么?”
“儿子,你想吃什么呢?”
“嗯,让我想想。我想要一个汉堡,一杯果汁,再要一个鸡腿。”
“好的。看,前面不远处就有一个汉堡店,我们过会儿去那里买。”
“好的。谢谢妈妈。”
在很多西方国家的父母看来,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权利,有自己的尊严,作为父母,不管是说话还是做事,都要听听孩子的意见,站在与孩子平等的位置上与孩子对话。
那么,中国父母应该如何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对话呢?关键在于父母要放低姿态,放下家长的架子,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孩子,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进行平等的对话。给孩子平等的对话机会,你说的话孩子才能听到心里去。
2.蹲下来与孩子说话
一位访澳归来的老教师,谈到赴澳见闻时说:
澳大利亚的家长蹲着和孩子说话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第一次见到这种情景,是在朋友家。一个周末,我请一对青年夫妇和孩子来吃晚饭,当这个两岁多的孩子吃饱了,要下地去玩时,这位家长蹲下来对小孩子说话。当时,我感到很惊讶,以为是这位妈妈特有的教育方式而未再多问。又一个周末,当学校的一位秘书逑蒂请我去共度两天周末时,我又一次见到这动人的情景。
&nbs... -->>
中国自古都是“父为子纲”,老子高高在上,儿子低低在下,这种意识至今还在许多家长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导致了许多父母经常以不平等的姿态凌驾于孩子之上,以强迫命令、大声呵斥、自以为是的方式和孩子说话。这正是追求平等和权利的孩子们不听话、顶撞父母,甚至和父母对着干的根源。所以,平等交谈是父母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的先决条件。
1.给孩子平等对话的机会
许多父母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就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不管自己说什么,孩子都得听,如果孩子反抗,就说孩子不听话。在中国家庭里,家长与孩子之间等级似乎很森严,老子高高在上,孩子低低在下,没有共同语言,缺乏有效沟通,家长与孩子之间可以说是“血脉相连,思想不通”。这是许多家长“高孩子一等”的顽固思想在作怪。
有的家长想了解孩子,或者想知道孩子最近学习如何,就以一种命令的口气说:“儿子过来,给爸爸说说你最近表现怎么样呀?”有的说:“儿子,过来给妈妈汇报汇报!”完全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口气和作派。孩子这时候虽然来了,可内心在想:“爸爸妈妈又要挑我的刺了。”“在学校老师批评我的事情可不能让他们知道。”于是乎,家长想听到的没听到,孩子想说的没说出口,交流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很多家长在潜意识中拒绝接受与孩子平等,放不下家长的架子。“我是你的妈妈,我不管你谁管你?”“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等,这些传统观念还残留在家长的头脑中。有的家长认为,十来岁的孩子啥都不懂,小毛孩一个,我是大人,是父母,怎么可能平等呢?我说他就得听,我要求他就得做。
孩子在大人面前总没有平等对话的机会,被动地接受父母的管束,有话不能说,有意见不敢提,久而久之自己的想法不敢也不愿与父母交流。
为什么家长与孩子就不能像朋友一样平等相处、互尊互爱呢?为什么大人不能与孩子“一般见识”呢?这是因为有些家长为孩子尽义务的思想太少,而权利思想太多。鲁迅说:“对于子女,义务思想须加多,而权利思想却大可切实核减,以准备改作幼者本位的道德。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
美国家庭教育专家史蒂文说:“成功的家庭教育,是家长舍得拿出时间与孩子在一起,以一种平等的态度与孩子交流,对孩子正确的想法和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
一位美国母亲开车带着两个儿子出去。路上,妈妈一直在与大儿子说话,无意中发现小儿子在气呼呼地用脚踏前面的座位。妈妈急忙停止了与大儿子的对话,转过头来问小儿子怎么了。
“你只顾和哥哥说话,为什么就不理我呢?”
妈妈连忙道歉:“哦,孩子,对不起,因为哥哥要去参加比赛,所以妈妈就多叮嘱了他两句。好了,现在与哥哥的谈话告一段落,告诉妈妈你想说些什么?”
“妈妈,我想听儿童歌曲。”
“好的,妈妈放给你听。”
“妈妈,您真好。”
“好听吗?”
“嗯,这个小孩唱得真好,我长大了也要学唱歌。”
“好的,儿子,只要你努力,一定也会唱得很棒!”
“妈妈,我们过会儿吃什么?”
“儿子,你想吃什么呢?”
“嗯,让我想想。我想要一个汉堡,一杯果汁,再要一个鸡腿。”
“好的。看,前面不远处就有一个汉堡店,我们过会儿去那里买。”
“好的。谢谢妈妈。”
在很多西方国家的父母看来,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权利,有自己的尊严,作为父母,不管是说话还是做事,都要听听孩子的意见,站在与孩子平等的位置上与孩子对话。
那么,中国父母应该如何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对话呢?关键在于父母要放低姿态,放下家长的架子,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孩子,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进行平等的对话。给孩子平等的对话机会,你说的话孩子才能听到心里去。
2.蹲下来与孩子说话
一位访澳归来的老教师,谈到赴澳见闻时说:
澳大利亚的家长蹲着和孩子说话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第一次见到这种情景,是在朋友家。一个周末,我请一对青年夫妇和孩子来吃晚饭,当这个两岁多的孩子吃饱了,要下地去玩时,这位家长蹲下来对小孩子说话。当时,我感到很惊讶,以为是这位妈妈特有的教育方式而未再多问。又一个周末,当学校的一位秘书逑蒂请我去共度两天周末时,我又一次见到这动人的情景。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