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ac,日月当空照中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时间进入十二月,天气更加寒冷了。前来文华殿小朝会议事的三位阁臣,都有点忧心忡忡。
虽然募民屯垦才刚开始没有多少时日,但京畿周边乃至山西、河南前来应募的流民,已经超过了两万,可以用来募兵的青壮固然不少,但更多的还是老弱妇孺,而且多数都是行乞而来,没有一点积蓄。
如今天寒地冻,到了良乡、房山、涞水、涿州等各地屯垦之处,都是荒郊野外,先期住的都是地窝子、草棚子,几天后病死的有之,冻死的有之,有的流民安置地官差蛮横霸道,欺压良善,引起冲突争斗死亡的有之,总之各种问题随之而来。
当然,在朱大明看来,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保证这些前来应募的流民不被冻饿而死。
如果第一波次应募而来的流民,很多人熬不过这个冬天,冻饿而死的话,那么今后再招募流民前来屯垦,还有多少人敢来呢?
朱大明进了文华殿,几位阁臣行过礼,然后开始议事。
还是施凤来先说:“陛下,顺天府尹上疏,称近期不少流民涌来京畿,军屯司安置不力,一些流民不去田庄屯垦,反往京师方向汇集,如今天气严寒,若京师流民过多,一旦赈济不周,容易引发骚乱。顺天府建言,可否暂停招募流民,但明年开春或者入夏后再行屯垦。”
这个事情朱大明了解的东西比顺天府的报告详细的多,对京师的动向,那是必须要随时掌握的,这也是锦衣卫和东厂的职责。
这次招募流民开荒屯田,朱大明从内库中拨给银八十万两,足够前期安置流民,购买种子农具之用。
如今的问题,不过是因为时间仓促而已。这也不是杨应乾等军屯司的问题,而是朱大明自己太过急切了。
朱大明以为中国的老百姓向来是安土重迁,即便是朝廷把开荒屯田说成一朵花,恐怕短时间也招募不来多少流民。
但他没想到的是,如今的天下最多的就是失去土地的农民,这些人有的到处给人打短工出苦力,有的卖儿卖女,更有的靠全家行乞为生。
一听说皇帝招募流民垦荒,管吃管住,无偿授地,而且是开垦的还是以前皇庄的上好耕地,这些眼看着熬不过冬天的流民,就纷纷前来求食了。
当然了,有的是自愿来的,有的则是被驱赶来的。
但是不管怎么来的吧,到了这里虽然吃的勉强糊口,住的也是地窝草棚,但毕竟有了给自己耕种的地了,再也不会有人把自己撵来撵去了。
一传十,十传百,游荡在京津冀附近的流民,甚至包括宣府、大同等九边的流民,也往这里来了。
流民多了,但是前期的准备却不是为这么多流民准备的,所以就有些措手不及了。
就是地窝草棚都不够分配了,有些穿着破衣烂衫前来的流民,没有一点过冬的衣物,再加上近来天气出奇的冷,有些老弱的就冻死了。
朱大明也是帮着杨应乾等人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内库之中抄没来的布匹等物,都已经交给了军屯司。
然而抄没来的东西多数都是绫罗绸缎,并没有多少棉布,所以也还是不够用,需要派人到松江去买。
至于粮食,前期按着五千人的口数准备了一些,但是如今前来应募的流民,已经达到了两三万,粮食也不够了。
朱大明听说流民踊跃应募以后,就给户部下了出粮的旨意,但是如今的户部尚书王永光遭受言官弹劾,背着魏党的嫌疑待罪在家,户部没有堂上官,加上朝廷机构办事效率本来就不高,这下就更慢了。
而且户部也确实不容易,到了年底了,太仓... -->>
时间进入十二月,天气更加寒冷了。前来文华殿小朝会议事的三位阁臣,都有点忧心忡忡。
虽然募民屯垦才刚开始没有多少时日,但京畿周边乃至山西、河南前来应募的流民,已经超过了两万,可以用来募兵的青壮固然不少,但更多的还是老弱妇孺,而且多数都是行乞而来,没有一点积蓄。
如今天寒地冻,到了良乡、房山、涞水、涿州等各地屯垦之处,都是荒郊野外,先期住的都是地窝子、草棚子,几天后病死的有之,冻死的有之,有的流民安置地官差蛮横霸道,欺压良善,引起冲突争斗死亡的有之,总之各种问题随之而来。
当然,在朱大明看来,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保证这些前来应募的流民不被冻饿而死。
如果第一波次应募而来的流民,很多人熬不过这个冬天,冻饿而死的话,那么今后再招募流民前来屯垦,还有多少人敢来呢?
朱大明进了文华殿,几位阁臣行过礼,然后开始议事。
还是施凤来先说:“陛下,顺天府尹上疏,称近期不少流民涌来京畿,军屯司安置不力,一些流民不去田庄屯垦,反往京师方向汇集,如今天气严寒,若京师流民过多,一旦赈济不周,容易引发骚乱。顺天府建言,可否暂停招募流民,但明年开春或者入夏后再行屯垦。”
这个事情朱大明了解的东西比顺天府的报告详细的多,对京师的动向,那是必须要随时掌握的,这也是锦衣卫和东厂的职责。
这次招募流民开荒屯田,朱大明从内库中拨给银八十万两,足够前期安置流民,购买种子农具之用。
如今的问题,不过是因为时间仓促而已。这也不是杨应乾等军屯司的问题,而是朱大明自己太过急切了。
朱大明以为中国的老百姓向来是安土重迁,即便是朝廷把开荒屯田说成一朵花,恐怕短时间也招募不来多少流民。
但他没想到的是,如今的天下最多的就是失去土地的农民,这些人有的到处给人打短工出苦力,有的卖儿卖女,更有的靠全家行乞为生。
一听说皇帝招募流民垦荒,管吃管住,无偿授地,而且是开垦的还是以前皇庄的上好耕地,这些眼看着熬不过冬天的流民,就纷纷前来求食了。
当然了,有的是自愿来的,有的则是被驱赶来的。
但是不管怎么来的吧,到了这里虽然吃的勉强糊口,住的也是地窝草棚,但毕竟有了给自己耕种的地了,再也不会有人把自己撵来撵去了。
一传十,十传百,游荡在京津冀附近的流民,甚至包括宣府、大同等九边的流民,也往这里来了。
流民多了,但是前期的准备却不是为这么多流民准备的,所以就有些措手不及了。
就是地窝草棚都不够分配了,有些穿着破衣烂衫前来的流民,没有一点过冬的衣物,再加上近来天气出奇的冷,有些老弱的就冻死了。
朱大明也是帮着杨应乾等人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内库之中抄没来的布匹等物,都已经交给了军屯司。
然而抄没来的东西多数都是绫罗绸缎,并没有多少棉布,所以也还是不够用,需要派人到松江去买。
至于粮食,前期按着五千人的口数准备了一些,但是如今前来应募的流民,已经达到了两三万,粮食也不够了。
朱大明听说流民踊跃应募以后,就给户部下了出粮的旨意,但是如今的户部尚书王永光遭受言官弹劾,背着魏党的嫌疑待罪在家,户部没有堂上官,加上朝廷机构办事效率本来就不高,这下就更慢了。
而且户部也确实不容易,到了年底了,太仓...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