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ac,大唐万户侯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只是不痛不痒地挠了李林甫几下,拿走几本帐,却将赵奉璋留给了李林甫,结果被刑部果断杖毙,还有苏州纵火案的证据,也被李林甫抢先拿走。
而杨国忠自己呢?先是杨琦被李清打断腿而不了了之,然后又是他的儿子在妓院将吏部郎中杀死了,这一切的一切都看出此人在能力上的怯弱,或许他是在倚赖自己,可这恰恰又是李隆基不愿过多给他的。
于是,李隆基的目光又投向李清,原本是他的第一人选,得力、干练,素有谋略,在东宫案中将李林甫打得灰头土脸,按理应是对付李林甫的最佳人选,尤其现在章仇兼琼已逝,由他来接章仇兼琼的班是最合适不过。
但李隆基的眼光却看到了十年、甚至二十年以后,他是用来辅佐自己继承人,是用来取代杨国忠的人选,就如同今天他用杨国忠来取代李林甫一般,而李清现在最大的弱势就是他的年轻,但这也是他最大的优势,来日方长,须将他好好雪藏起来才是。
这时,鱼朝恩轻手轻脚走近,低声道:“皇上,户部侍郎李清在宫门外候旨!”
“宣他觐见!”
鱼朝恩转身去宫门外宣旨,李隆基却从桌案上取过一本奏折,这是李林甫刚刚送来的最后一批人事调动方案,李清赫然列在第一个,外放为安西都护府副都护、安西节度副使兼长史。
这和李隆基欲调他到苏州为刺史的想法相差甚远。
按大唐的人事制度,六品以下官员一般由吏部按照资格和空缺,拟定官职,上报宰相,再经由宰相反复核查后,请示皇帝下旨授官;而五品以上,则不由吏部拟官,而要直接上报宰相,由相国考量拟定;到了三品以上的官员,则由相国上报皇帝,由皇帝来亲自拟定,所以李清一定要经过李林甫的推荐才可能实现他的愿望,但李林甫也仅仅是推荐,真正的决定权在李隆基的手上。
李隆基拿着奏折,陷入了沉思,让李清重返沙州为都督也曾经是他的一个方案,但他从苏州回程时,在江州停泊了半日,便使李隆基改变了主意,倾向他为文官。
可现在李林甫的方案却又使李隆基有点动心了,为副职兼主管政务的长史,确实也是个可行之选。
李隆基正犹豫不决,眼一斜,只见高力士在一旁垂手不语,便习惯性地笑道:“大将军,你来给朕参谋参谋,李清向西派还是向东调?”
高力士连忙惶恐地回道:“如此大事,老奴怎敢插嘴?”
“不妨事,你说便是了,朕想听听你的看法。”
“这......”
高力士迟疑一下,才缓缓道:“老奴见识浅薄,但随皇上多年,见的事也多了,老奴曾经想过,假若那皇甫惟明并没有带兵,哪皇上要几时才知道他是个居心叵测之人?”
李隆基暗暗点了点头,高力士一语说中了其中的关键,若李清将来为相,他又是第二个皇甫惟明,那可如何是好,是应该先考验他一番才是。
这时,鱼朝恩再次进来请旨,李清已被带到御书房外。
“进来吧!”
李清大步走进,向李隆基行了一个跪拜礼道:“臣李清叩见陛下!”
“免礼!赐座。”
“谢陛下!”
李隆基见他坐下,便微微笑道:“朕放你十日假期,侍郎到哪里去游玩了?”
李清急忙欠身道:“回陛下的话,臣带妻女到终南山探春去了,前日方回。”
“妻女?那郡主也在吧!”
李隆基笑吟吟道:“你们可给朕出了难题,吐蕃那边朕到现在还没有给个交代,人家眼巴巴地还在等着娶宗室第一美人呢!”
“陛下的关爱之恩,臣铭刻于心!”
“算了,要谢就谢贵妃吧!若不是她当年逼迫朕,朕才不会为你得罪吐蕃呢!”说到此,李隆基自己先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只是没有名份,苦了郡主了。”
“那也没办法,总不能让堂堂的郡主为妾吧!”
李隆基笑着摆了摆手:“等过一两年,给她更名换姓,朕再赐她为你次妻,这样也就没人注意了。”
谈了一些李清的家庭。李隆基的话便慢慢转到了正题上来,“朕本想提拔侍郎为工部尚书,但我大唐尚无三十一岁的尚书,朕也不想破这个先例,所以准备将侍郎外放几年,待磨砺成熟后再入朝为尚书,你意下如何?”
经过这些日子的部署,终于到了收获的时刻,是稻谷满仓的丰收还是颗粒无几的薄收,就看此一举了,李清深深地吸了口气,沉声道:“天子有令,为臣者自当遵从便是,何谈‘意下如何?’”
“你倒爽快,那朕让你去苏州为刺史怎样?”
“臣遵旨!”李清毫不犹豫地答应,脸上没有半点表情,李隆基紧紧地盯着他的眼睛,企图从他的眼神找出一丝慌乱或者失望,但是没有,李清表情平静如常。
“这不是决定,朕只是问你愿不愿当苏州刺史。”
李隆基淡淡一笑,又道:“你当侍郎近四年,多有功绩,解决了朝廷捉襟见肘的困境,应该好好地封赏你,说吧!你想到何处为地方官,扬州还是苏州,朕可以考虑你的意见。”
李清沉思一下,抬头道:“启禀陛下,臣想到贫瘠一点的地方去为官,为百姓做一点实事,苏州、扬州这些地方臣并不想去。”
这话说得很暧昧,他并不说自己想去哪里,而只是不想去苏州或扬州,如果他不知道另一个选择,那可能是去岭南,但他已经知道了答案,另一个选择就是西域。
“其实朕知道侍郎的想法。”
李隆基叹了一口气,身体慢慢倚躺在龙椅上,显得有些疲惫,他望着李清,目光变得柔和,慢慢地说道:“朕知道你一直怀念在沙州的旧部,当年你千里突袭,杀贼酋、夺要塞,是何等遒劲张狂,正当你施展才华之时,朕却将你调回了长安,一呆便是四年,这些年你身上火气没了,锐利的棱角也磨得圆滑了,朕不知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朕已经年迈,人生也快到了尽头,不想将你这样的年轻人也弄得一样的暮气沉沉,也罢,李清听封!”
“臣在!”
“朕封你为御史大夫,安西都护府副都护、安西节度副使兼长史,领沙州刺史并总督豆卢军。”
天宝八年四月,李隆基正式做出决定,将沙州划归安西节度,由李清重任沙州刺史兼豆卢军都督,同时任高仙芝之副、主管安西政务,原安西都护府副都护封常清升为北庭都护府都护,程千里调回京任右金吾卫大将军。
只是不痛不痒地挠了李林甫几下,拿走几本帐,却将赵奉璋留给了李林甫,结果被刑部果断杖毙,还有苏州纵火案的证据,也被李林甫抢先拿走。
而杨国忠自己呢?先是杨琦被李清打断腿而不了了之,然后又是他的儿子在妓院将吏部郎中杀死了,这一切的一切都看出此人在能力上的怯弱,或许他是在倚赖自己,可这恰恰又是李隆基不愿过多给他的。
于是,李隆基的目光又投向李清,原本是他的第一人选,得力、干练,素有谋略,在东宫案中将李林甫打得灰头土脸,按理应是对付李林甫的最佳人选,尤其现在章仇兼琼已逝,由他来接章仇兼琼的班是最合适不过。
但李隆基的眼光却看到了十年、甚至二十年以后,他是用来辅佐自己继承人,是用来取代杨国忠的人选,就如同今天他用杨国忠来取代李林甫一般,而李清现在最大的弱势就是他的年轻,但这也是他最大的优势,来日方长,须将他好好雪藏起来才是。
这时,鱼朝恩轻手轻脚走近,低声道:“皇上,户部侍郎李清在宫门外候旨!”
“宣他觐见!”
鱼朝恩转身去宫门外宣旨,李隆基却从桌案上取过一本奏折,这是李林甫刚刚送来的最后一批人事调动方案,李清赫然列在第一个,外放为安西都护府副都护、安西节度副使兼长史。
这和李隆基欲调他到苏州为刺史的想法相差甚远。
按大唐的人事制度,六品以下官员一般由吏部按照资格和空缺,拟定官职,上报宰相,再经由宰相反复核查后,请示皇帝下旨授官;而五品以上,则不由吏部拟官,而要直接上报宰相,由相国考量拟定;到了三品以上的官员,则由相国上报皇帝,由皇帝来亲自拟定,所以李清一定要经过李林甫的推荐才可能实现他的愿望,但李林甫也仅仅是推荐,真正的决定权在李隆基的手上。
李隆基拿着奏折,陷入了沉思,让李清重返沙州为都督也曾经是他的一个方案,但他从苏州回程时,在江州停泊了半日,便使李隆基改变了主意,倾向他为文官。
可现在李林甫的方案却又使李隆基有点动心了,为副职兼主管政务的长史,确实也是个可行之选。
李隆基正犹豫不决,眼一斜,只见高力士在一旁垂手不语,便习惯性地笑道:“大将军,你来给朕参谋参谋,李清向西派还是向东调?”
高力士连忙惶恐地回道:“如此大事,老奴怎敢插嘴?”
“不妨事,你说便是了,朕想听听你的看法。”
“这......”
高力士迟疑一下,才缓缓道:“老奴见识浅薄,但随皇上多年,见的事也多了,老奴曾经想过,假若那皇甫惟明并没有带兵,哪皇上要几时才知道他是个居心叵测之人?”
李隆基暗暗点了点头,高力士一语说中了其中的关键,若李清将来为相,他又是第二个皇甫惟明,那可如何是好,是应该先考验他一番才是。
这时,鱼朝恩再次进来请旨,李清已被带到御书房外。
“进来吧!”
李清大步走进,向李隆基行了一个跪拜礼道:“臣李清叩见陛下!”
“免礼!赐座。”
“谢陛下!”
李隆基见他坐下,便微微笑道:“朕放你十日假期,侍郎到哪里去游玩了?”
李清急忙欠身道:“回陛下的话,臣带妻女到终南山探春去了,前日方回。”
“妻女?那郡主也在吧!”
李隆基笑吟吟道:“你们可给朕出了难题,吐蕃那边朕到现在还没有给个交代,人家眼巴巴地还在等着娶宗室第一美人呢!”
“陛下的关爱之恩,臣铭刻于心!”
“算了,要谢就谢贵妃吧!若不是她当年逼迫朕,朕才不会为你得罪吐蕃呢!”说到此,李隆基自己先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只是没有名份,苦了郡主了。”
“那也没办法,总不能让堂堂的郡主为妾吧!”
李隆基笑着摆了摆手:“等过一两年,给她更名换姓,朕再赐她为你次妻,这样也就没人注意了。”
谈了一些李清的家庭。李隆基的话便慢慢转到了正题上来,“朕本想提拔侍郎为工部尚书,但我大唐尚无三十一岁的尚书,朕也不想破这个先例,所以准备将侍郎外放几年,待磨砺成熟后再入朝为尚书,你意下如何?”
经过这些日子的部署,终于到了收获的时刻,是稻谷满仓的丰收还是颗粒无几的薄收,就看此一举了,李清深深地吸了口气,沉声道:“天子有令,为臣者自当遵从便是,何谈‘意下如何?’”
“你倒爽快,那朕让你去苏州为刺史怎样?”
“臣遵旨!”李清毫不犹豫地答应,脸上没有半点表情,李隆基紧紧地盯着他的眼睛,企图从他的眼神找出一丝慌乱或者失望,但是没有,李清表情平静如常。
“这不是决定,朕只是问你愿不愿当苏州刺史。”
李隆基淡淡一笑,又道:“你当侍郎近四年,多有功绩,解决了朝廷捉襟见肘的困境,应该好好地封赏你,说吧!你想到何处为地方官,扬州还是苏州,朕可以考虑你的意见。”
李清沉思一下,抬头道:“启禀陛下,臣想到贫瘠一点的地方去为官,为百姓做一点实事,苏州、扬州这些地方臣并不想去。”
这话说得很暧昧,他并不说自己想去哪里,而只是不想去苏州或扬州,如果他不知道另一个选择,那可能是去岭南,但他已经知道了答案,另一个选择就是西域。
“其实朕知道侍郎的想法。”
李隆基叹了一口气,身体慢慢倚躺在龙椅上,显得有些疲惫,他望着李清,目光变得柔和,慢慢地说道:“朕知道你一直怀念在沙州的旧部,当年你千里突袭,杀贼酋、夺要塞,是何等遒劲张狂,正当你施展才华之时,朕却将你调回了长安,一呆便是四年,这些年你身上火气没了,锐利的棱角也磨得圆滑了,朕不知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朕已经年迈,人生也快到了尽头,不想将你这样的年轻人也弄得一样的暮气沉沉,也罢,李清听封!”
“臣在!”
“朕封你为御史大夫,安西都护府副都护、安西节度副使兼长史,领沙州刺史并总督豆卢军。”
天宝八年四月,李隆基正式做出决定,将沙州划归安西节度,由李清重任沙州刺史兼豆卢军都督,同时任高仙芝之副、主管安西政务,原安西都护府副都护封常清升为北庭都护府都护,程千里调回京任右金吾卫大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