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ac,行者玄奘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说起犍陀逻的王族,耶尢达显然来了兴致,这个年轻的婆罗门竟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白匈奴人攻灭了这个国家,也毁了这里的伽蓝。你知道,白匈奴人是非常凶狠的,而这里的居民又生性怯懦,不善于打仗,至少法师你所看到的居住者是这样的。他们的内心已经完全屈从于征服者的阴影,虽然那些征服者们也早已化成尘灰,可依旧像鬼魂一样在废址上徘徊。因此绝不能把这里的居民视为抵抗者的后裔。”
玄奘觉得奇怪,犍陀逻国的创始者不是大月氏人吗?大月氏人应该是很勇武的。
关于“白匈奴人”,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亚历山大的东征队伍,一说是厌哒人。总之都是来自于欧亚大草原的野蛮人。他们身材高大,皮肤是粗糙的白色,所到之处无不给当地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他们不信佛法,几乎将这里的伽蓝破坏殆尽,因而有些佛教徒称他们为“罗刹”,自己这一路所看到的废墟,多半都是他们的杰作。
“真正的抵抗者的后裔都在一座迁移走的王城里,”耶尢达接着说道,“很久以前,基达拉贵霜曾经率兵在这里抵御过白匈奴人的入侵,真正的王城当时已经迁移走了,因为神迹的庇护,圣地甚至比废城保护得还要完好。”
“那么,王城迁到什么地方去了呢?”玄奘问。
“在开伯尔山口以西,”耶尢达肯定地回答道,“布路沙布逻位于喀布尔河和印度河之间,每年有很长的汛期。大河泛滥挡住了南下的白匈奴人,这使得迁移的大军可以从容越过峡谷,向西越过开伯尔山口,隐入大夏的某处高原中。白匈奴人占领废城后,并没有放弃对真正的王城的寻找,他们前后花费了二十余年,直到与萨珊波斯作战结束。”
对于这种说法,玄奘有些半信半疑,他想,如果是这样的话,基达拉贵霜怎么可能轻易放弃这块丝绸之路上的优势地区呢?
不过这些已经不重要了,至少到目前为止,他还不打算去大夏一带考证什么贵霜人的后裔,因而只是问道:“檀越方才说,当地居民生性怯懦,不擅长打仗,但他们常年生活在这里,他们擅长什么?”
“当然是绘画和雕塑了,”耶尢达道,“这是他们最喜欢做的事,布路沙布逻有全印度最美的佛像和壁画。”
千真万确!自从进入这座伽蓝,玄奘就被那些精细而又优美的佛像吸引住了。除供奉在大殿上以外,他们还被放置在回廊的木架上,那些石塑、木雕、金铜佛像,看上去琳琅满目、神态各异。
但是玄奘不知道的是,这种雕塑艺术最早就是从古希腊传过来的,甚至可以说,就是那些野蛮的白匈奴人带来的。犍陀逻人汲取的是古埃及、希腊、罗马、波斯的雕刻手法,并加以发展,逐渐形成了举世闻名的犍陀逻艺术。
玄奘行走在布路沙布逻城东南方向的高山上,这里就是耶尢达所说的遍布佛像的遗址,两条大河与无数条小河在这座大山周围环绕喧响,千里之外的海风沿着河谷平坦肥沃的土地,很轻易地到达了这里。
圆觉和阿提伐摩以及一位向导走在他的身边,他们昨天晚上才找到玄奘,虽然分别没几天,但再次见面,还是非常喜悦。
“见到你哥哥了吗?”玄奘一见圆觉便问。
“没有,”圆觉失望地垂下了头,“犍陀逻佛法衰微,听说他到乌仗那国去了。”
“那也不算太远,”玄奘安慰他道,“你很快便可以见到他了。”
圆觉有些复杂地看了师父一眼,没再说什么。
由于阿提伐摩以前曾经到过这里,对这一带颇为熟悉,因而一到犍陀逻国,就将那位送他们来的那揭罗喝国向导放了回去,又在布路沙布逻另寻了一位向导。这位同样出自吠舍种姓的向导自幼生长于犍陀逻,对于故乡的地理和掌故极为熟悉,他从阿提伐摩处听说了玄奘的名字,又听说这位东土圣僧是为求法而来,一路历经艰难险阻,深感钦佩,因而主动为他们带路。
“法师请看,这儿就是印度河,这里是喀布尔河,”那向导拾起一根小棍,在地上划了一横一纵两条曲线,“法师要去中印度,出王城后往东南方向走,从这里渡过印度河,前面便是广阔的大平原了,再往南去便是摩揭陀国、恒河、曲女城……”
他说得很笼统,不过玄奘还是接受了这位向导的意见,一行人朝着王城东南郊野上那些遗址处走去。
经过一座不大的石窟,那里供奉着一个尖顶佛龛,玄奘被里面那三尊雕像深深吸引住了——
佛陀身后的两侧分立着弟子迦叶和阿难陀,背后饰以内外二层菩提枝叶雕饰,立体感与层次感发挥得淋漓尽致。佛陀的人物发髻及衣服曲线婉转流畅,五官自然而细腻,面目表情肃穆、高贵、慈祥,周身散发着静谧祥和的气息,使人一见之下,顿生敬仰之心。
这就是在当地颇有名气的“佛陀三尊”雕像,在这座山上,像这种风格的佛像多得要命,佛陀的形象大都像这三尊雕像一样,高鼻深目、面貌庄严,线条流畅,手中捏着施无畏掌印或禅定掌印,身着统一的郁多罗衫和袈裟服饰……
这样的佛像遍布整个王国,有的被置放或镶嵌于那些早已破败的寺院、精舍、石龛和佛塔内,更多的列于岩壁、泉边或树下,大乘佛法在迦腻色迦王时代的辉煌由此可见一斑。
玄奘走着、看着、参拜着,突然想起,在中原的一些石窟中也见过很多类似这种风格的佛像,唯一不同的是,大唐的佛像更接近于迦毕拭风格,主佛坐像、头光和背光边缘都雕饰着火焰纹饰。而这里的佛像头顶却是一轮朴素无华的圆形装饰,并没有以前常见的火焰纹背光。
其实,佛陀在世的时候是反对偶像崇拜的,在很多上座部佛典中,都可看到佛陀告诫弟子的话:“你们要遵循佛的教诲,但不要崇拜佛陀本人。”
佛灭度后,数百年来,弟子们一直谨记佛陀的训诫,不做偶像。
可是,弟子们对佛陀的敬仰之情总要有一个宣泄的途径,于是,他们就拜一切与佛有关的东西——佛塔、佛足印、佛舍利,以及佛陀得道的菩提树。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犍陀逻的艺术家们开始塑造佛像,紧接着,这璀璨的艺术形式经迦毕拭国,越过茫茫的大葱岭进入西域,再由西域传到中原,并对中原的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玄奘想起当年在中原各地游学时,曾去过云岗的昙曜石窟,那尊“胜饰奇伟,冠于一世”的大佛建造于北魏时期,现在看来,其带有鲜明的犍陀逻风格。只不过在造型上加入了火焰纹的背光,流露出一种东方式的宗教体验和审美韵味,比犍陀逻的古典写实风格更适宜表现佛陀空灵的超越境界。从某种程度上说,那是犍陀逻佛像的贵霜变体。虽然云岗昙曜石窟中的佛像,表现最多的是为释迦牟尼佛授记的“燃灯佛”和舍卫城神变中的“焰肩佛”两种形象,但事实上,中国各寺院中的佛教绘画、雕塑、壁画、石窟,大都带有这种明显的艺术风格。
&nb... -->>
说起犍陀逻的王族,耶尢达显然来了兴致,这个年轻的婆罗门竟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白匈奴人攻灭了这个国家,也毁了这里的伽蓝。你知道,白匈奴人是非常凶狠的,而这里的居民又生性怯懦,不善于打仗,至少法师你所看到的居住者是这样的。他们的内心已经完全屈从于征服者的阴影,虽然那些征服者们也早已化成尘灰,可依旧像鬼魂一样在废址上徘徊。因此绝不能把这里的居民视为抵抗者的后裔。”
玄奘觉得奇怪,犍陀逻国的创始者不是大月氏人吗?大月氏人应该是很勇武的。
关于“白匈奴人”,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亚历山大的东征队伍,一说是厌哒人。总之都是来自于欧亚大草原的野蛮人。他们身材高大,皮肤是粗糙的白色,所到之处无不给当地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他们不信佛法,几乎将这里的伽蓝破坏殆尽,因而有些佛教徒称他们为“罗刹”,自己这一路所看到的废墟,多半都是他们的杰作。
“真正的抵抗者的后裔都在一座迁移走的王城里,”耶尢达接着说道,“很久以前,基达拉贵霜曾经率兵在这里抵御过白匈奴人的入侵,真正的王城当时已经迁移走了,因为神迹的庇护,圣地甚至比废城保护得还要完好。”
“那么,王城迁到什么地方去了呢?”玄奘问。
“在开伯尔山口以西,”耶尢达肯定地回答道,“布路沙布逻位于喀布尔河和印度河之间,每年有很长的汛期。大河泛滥挡住了南下的白匈奴人,这使得迁移的大军可以从容越过峡谷,向西越过开伯尔山口,隐入大夏的某处高原中。白匈奴人占领废城后,并没有放弃对真正的王城的寻找,他们前后花费了二十余年,直到与萨珊波斯作战结束。”
对于这种说法,玄奘有些半信半疑,他想,如果是这样的话,基达拉贵霜怎么可能轻易放弃这块丝绸之路上的优势地区呢?
不过这些已经不重要了,至少到目前为止,他还不打算去大夏一带考证什么贵霜人的后裔,因而只是问道:“檀越方才说,当地居民生性怯懦,不擅长打仗,但他们常年生活在这里,他们擅长什么?”
“当然是绘画和雕塑了,”耶尢达道,“这是他们最喜欢做的事,布路沙布逻有全印度最美的佛像和壁画。”
千真万确!自从进入这座伽蓝,玄奘就被那些精细而又优美的佛像吸引住了。除供奉在大殿上以外,他们还被放置在回廊的木架上,那些石塑、木雕、金铜佛像,看上去琳琅满目、神态各异。
但是玄奘不知道的是,这种雕塑艺术最早就是从古希腊传过来的,甚至可以说,就是那些野蛮的白匈奴人带来的。犍陀逻人汲取的是古埃及、希腊、罗马、波斯的雕刻手法,并加以发展,逐渐形成了举世闻名的犍陀逻艺术。
玄奘行走在布路沙布逻城东南方向的高山上,这里就是耶尢达所说的遍布佛像的遗址,两条大河与无数条小河在这座大山周围环绕喧响,千里之外的海风沿着河谷平坦肥沃的土地,很轻易地到达了这里。
圆觉和阿提伐摩以及一位向导走在他的身边,他们昨天晚上才找到玄奘,虽然分别没几天,但再次见面,还是非常喜悦。
“见到你哥哥了吗?”玄奘一见圆觉便问。
“没有,”圆觉失望地垂下了头,“犍陀逻佛法衰微,听说他到乌仗那国去了。”
“那也不算太远,”玄奘安慰他道,“你很快便可以见到他了。”
圆觉有些复杂地看了师父一眼,没再说什么。
由于阿提伐摩以前曾经到过这里,对这一带颇为熟悉,因而一到犍陀逻国,就将那位送他们来的那揭罗喝国向导放了回去,又在布路沙布逻另寻了一位向导。这位同样出自吠舍种姓的向导自幼生长于犍陀逻,对于故乡的地理和掌故极为熟悉,他从阿提伐摩处听说了玄奘的名字,又听说这位东土圣僧是为求法而来,一路历经艰难险阻,深感钦佩,因而主动为他们带路。
“法师请看,这儿就是印度河,这里是喀布尔河,”那向导拾起一根小棍,在地上划了一横一纵两条曲线,“法师要去中印度,出王城后往东南方向走,从这里渡过印度河,前面便是广阔的大平原了,再往南去便是摩揭陀国、恒河、曲女城……”
他说得很笼统,不过玄奘还是接受了这位向导的意见,一行人朝着王城东南郊野上那些遗址处走去。
经过一座不大的石窟,那里供奉着一个尖顶佛龛,玄奘被里面那三尊雕像深深吸引住了——
佛陀身后的两侧分立着弟子迦叶和阿难陀,背后饰以内外二层菩提枝叶雕饰,立体感与层次感发挥得淋漓尽致。佛陀的人物发髻及衣服曲线婉转流畅,五官自然而细腻,面目表情肃穆、高贵、慈祥,周身散发着静谧祥和的气息,使人一见之下,顿生敬仰之心。
这就是在当地颇有名气的“佛陀三尊”雕像,在这座山上,像这种风格的佛像多得要命,佛陀的形象大都像这三尊雕像一样,高鼻深目、面貌庄严,线条流畅,手中捏着施无畏掌印或禅定掌印,身着统一的郁多罗衫和袈裟服饰……
这样的佛像遍布整个王国,有的被置放或镶嵌于那些早已破败的寺院、精舍、石龛和佛塔内,更多的列于岩壁、泉边或树下,大乘佛法在迦腻色迦王时代的辉煌由此可见一斑。
玄奘走着、看着、参拜着,突然想起,在中原的一些石窟中也见过很多类似这种风格的佛像,唯一不同的是,大唐的佛像更接近于迦毕拭风格,主佛坐像、头光和背光边缘都雕饰着火焰纹饰。而这里的佛像头顶却是一轮朴素无华的圆形装饰,并没有以前常见的火焰纹背光。
其实,佛陀在世的时候是反对偶像崇拜的,在很多上座部佛典中,都可看到佛陀告诫弟子的话:“你们要遵循佛的教诲,但不要崇拜佛陀本人。”
佛灭度后,数百年来,弟子们一直谨记佛陀的训诫,不做偶像。
可是,弟子们对佛陀的敬仰之情总要有一个宣泄的途径,于是,他们就拜一切与佛有关的东西——佛塔、佛足印、佛舍利,以及佛陀得道的菩提树。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犍陀逻的艺术家们开始塑造佛像,紧接着,这璀璨的艺术形式经迦毕拭国,越过茫茫的大葱岭进入西域,再由西域传到中原,并对中原的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玄奘想起当年在中原各地游学时,曾去过云岗的昙曜石窟,那尊“胜饰奇伟,冠于一世”的大佛建造于北魏时期,现在看来,其带有鲜明的犍陀逻风格。只不过在造型上加入了火焰纹的背光,流露出一种东方式的宗教体验和审美韵味,比犍陀逻的古典写实风格更适宜表现佛陀空灵的超越境界。从某种程度上说,那是犍陀逻佛像的贵霜变体。虽然云岗昙曜石窟中的佛像,表现最多的是为释迦牟尼佛授记的“燃灯佛”和舍卫城神变中的“焰肩佛”两种形象,但事实上,中国各寺院中的佛教绘画、雕塑、壁画、石窟,大都带有这种明显的艺术风格。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