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ac,《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7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他实在是一个聪明到极点的人,据说他跟人谈话,对方说上句,他就知道人家下句要说什么而且他看人极准无论你是老奸巨猾还是天真烂漫,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徐阶的班底
重返京城的徐阶开始在新单位上班,他的职务是东宫洗马兼翰林院侍读,简单说来就是太子党兼宰相培训班学员。十年之后,他再次进入了帝国的权力中心。
但这次他不再像十年前那样得意了,因为一路走来,他已为自己的嚣张付出了代价,而且他还得知,自己能够死鱼翻身,竟然是托那位夏首辅的福。
他简直难以相信,在朝廷的官场上,还有如此不计前嫌、公正处事的人。徐阶的心中充满了感激,他决定带上礼物,去拜会这位前辈。
可当他见到夏言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似乎打错了算盘。夏先生对他十分冷淡,也没收他的礼,只是板着脸看着他,还没等他说完感谢词,就挥手打断了他,丢下一句话,让他走人:
“我对你并无好感,召你回京,只是为国选材而已,你无须谢我,今后也不必再来。”
徐阶收回了礼物,脸上却露出了笑容。因为他已经了解,眼前这个做了好事也不认账的老头,虽然看似古板严肃,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人。
徐阶的判断是正确的,自从他进入朝廷以来,夏首辅曾多次亲自查问他的工作情况,并曾对他赞不绝口。但这一切,他从没有在徐阶的面前提起过。
就这样,六十多岁的夏首辅与三十多岁的徐翰林建立了一种奇特的关系,一种没有利益,没有交易的真诚关系。
夏言是个有着坚定道德原则的人,他虽然深通官场原则,却不怕皇帝,不畏权贵,敢于直言,不搞山头主义,只要对国家有利的事情,他都愿意去做。所以,他愿意提拔那些有能力的人,即使他并不喜欢这个人——比如徐阶。
此外,夏言还有一个特点——从不拉帮结派。无论有多少人主动登门投靠,他都加以推辞,是个结结实实的官场光棍。但如果你认为这是一种高尚的品德,那就大错特错了。
要知道,夏言先生也是官场的老狐狸,他不搞小团体,那是做给皇帝看的。皇帝是最大的光杆司令,只喜欢比他更光的人。
按说这一招没错,但夏言做得过了头,在工作中从不团结同志,每天昂头走道,也不怕摔跤,以至于大臣们编了这样一句顺口溜——“不见夏言,不知相尊”。
混到了这份儿上,也就离死不远了。
相对而言,徐阶的情况要好一些,他多少也能搞点关系,交几个朋友,但和同时代的绝顶政治高手相比,他的脸还不够厚,心还不够黑。如果失去夏言的庇护,仅凭现有的资源,要应对即将逼近的那几个可怕的敌人,结局只有死路一条。
但上天似乎始终保佑着这个人,自从他踏入东宫的那天起,一个强大而神秘的政治组织就已开始紧密地注视着他的一举一动。
当时的东宫,云集了朝廷中的精英分子,他们大多是翰林出身,且年纪不大,在官场中混的时间不长,相对比较简单。但敏锐的徐阶却惊奇地发现,在这里,似乎活跃着一个秘密的政治组织,成员彼此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出于好奇,他结交了其中的两个人,一个叫赵时春,另一个叫唐顺之。
作为嘉靖二年的探花,徐阶在摆资历时,是很有点炫耀资本的。但如果翻开这两个人的履历就会发现,人外有人实在不是句空话。
赵时春,平凉人,十四岁中举,嘉靖五年(1526)会试第一名,会元。
唐顺之,武进人,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一名,会元。
徐阶之所以去接近他们,主要是出于好奇,因为他发现,这帮人的言谈举止十分奇特,不同于常人。但当他小心翼翼接触对方的时候,才发觉这两个人对他抱有同样浓厚的兴趣。
赵时春和唐顺之热情地接纳了他,并很快成为了他的朋友。而随着了解的深入,徐阶吃惊地发现,他和这两个人有着很多共同点,从处事原则到政治见解,竟然如此惊人的相似。很快,他们由朋友变成了同志。
所谓同志,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但在这种融洽的气氛中,徐阶的疑心却越来越大,他的直觉告诉他,这种相似绝不是偶然的,在它的背后一定隐藏着什么。
直到有一天,他听到唐顺之的那句话,才最终解开了这个疑惑。
“我是王畿的弟子。”
徐阶笑了。很久以前,聂豹曾对他提过这个名字,他十分清楚地记得,王畿是王守仁的嫡传弟子。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却因为一个共同的身份走到了一起——王学门人。
“还有其他人吗?”徐阶终于明白,到底是什么把这些不相干的人联系在一起。
“是的,还有很多人。”唐顺之意味深长地答道。
就这样,徐阶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因为他们秉持着同一个信念,遵从同一个人的教诲。
参考消息
一腔热血胡乱洒
赵时春为人忠勇,考试成绩突出,又拥护徐阶,可惜工作能力很成问题。当年他在山西任职时,常对别人说:“给我五千兵,保管灭了俺答!”后来瓦剌来犯,赵时春率军迎敌,部下李涞劝他不要冒进,他答道:“敌人听说我来了,肯定撒腿就跑,咱们不赶快追哪里还有立功的机会?”结果一头扎进包围圈。李涞战死,赵时春孤身一人逃回烽火台下,守城的兵士扔了根绳子把他吊上去,才免于战死。念在他奋勇迎敌,朝廷也不好怪罪他什么,但是这官却不敢再给他做了。于是赵时春年纪轻轻就回家养老,在自怨自艾中度过了后半生。
这是一个特别的团体,将他们聚拢在一起的不是利益,而是一种共同的政治理念。
出人意料的是,后进的徐阶却很快成为了团体的领导者,经常组织大家搞活动(学习交流心学),这是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因为按照辈分来算,唐顺之才是真正的第三代嫡传弟子,而徐阶的老师聂豹并未正式拜师(自封的),论资排辈怎么也轮不到徐阶。
但大家对此毫无异议,因为他们十分清楚,处于事业上升期的徐阶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徐阶就此拥有了自己的第一个班底,而他的这段经历却往往为人们所忽视。这并不奇怪,因为和当时为数众多的政治帮派相比,无论人力还是物力,这个组织实在一点也不起眼。但事实证明,正是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团体,在那场决战的最后一刻,发起了决定胜负的一击。
东宫是没有什么事情干的,徐阶就这样在王守仁理论培训班待了四年,等来了一个新的职位。
嘉靖二十二年(1543),徐阶被任命为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今天的国家行政学院校长。这里的学生不用参加公务员考试就能当官,虽说名额有限,但只要能混出来,职业前景还算不错,见到徐校长自然也得毕恭毕敬行礼。这就是徐阶的第二个人脉资源。
加快速度吧,徐阶,你的战前准备时间已不多了。
两年校长任期期满之后,徐阶得到了一份至关重要的工作——吏部左侍郎,即人事部副部长。
徐阶实在应该感到幸运,如果没有这份工作,他将极有可能失去站上决斗舞台的资格,被人干净利落地干掉,或是沦为一个不起眼的配角了此一生。
科学研究证明,上至三皇五帝,下到21世纪,远达非洲丛林食人部落,近抵家门口的老大妈居委会,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时代,人事部门都是最牛的。说提你就提你,说让你滚你就得滚。
因此,明代的吏部向来都是最难缠的衙门,所谓话难听、脸难看是也。一个小徐阶的人脉小的六品主事就敢训地方布政使,你还不敢还嘴,老老实实地给人家当孙子,要不爷爷不高兴,给你小子的档案上写两笔,管保你消停二十年。
徐阶却是唯一的例外,自打他进入吏部后,就没有训过一个人,每逢有地方官觐见,只要他有时间,都亲自接待,还要谈上个十几分钟。搞得很多人诚惶诚恐,激动不已,回去时一把鼻涕一把泪地逢人就讲,兄弟我在吏部的时候,徐侍郎如何如何,太够哥们儿意思了。
不过据本人估算,按照徐阶的工作强度,估计能把那些人的名字记住就很不错了,鬼才记得说过些啥。但无论如何,徐阶借此获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成为了官场上炙手可热的人物。
继续努力,那场惊天巨变很快就要来临了,还有一年。
此时的严嵩也正在紧密地筹划着。情况已到了极为危险的地步,夏言占据高位,自己的伪装已经暴露,图穷匕见,必须采取措施除掉他。
但严嵩没有信心,因为夏言比他的前任张璁强得多,他有才干,有城府,而且从不畏惧,善于斗争,实在是太强大了。
然而此时,有一个人站了出来,他告诉严嵩,其实,夏言很容易对付。
这个人叫严世蕃,是严嵩的儿子。此人长得很有特点——肥头大耳,还瞎了一只眼睛,算是个半盲。就这副长相,走在街上都影响市容。但事实证明,他确实是一个极为厉害的人物。
“夏言才高善断,貌似刚硬,却处事犹豫,优柔寡断,虽身居高位,其实并不可怕,算不上什么了不得的人物。”
严世蕃自信地看着他的父亲,接着说道:
“所谓举世奇才,放眼当今天下,三人而已!”
“第一个,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杨博。”
杨博,蒲州人,嘉靖八年进士,考试成绩一般,高考后分配到偏僻地方上当县长,和同学们比起来,混得那叫一个灰头土脸。但这位仁兄可谓“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很有几把刷子。虽是文官,却也精通军事,后来不知怎么的,被当时的内阁大学士翟銮看中了,调到京城,先在兵部武选司当主事,然后去了职方司(俗称最穷最忙)当员外郎。
因为他升得太快,很多人都不服,但事实证明,高级领导的眼光是不会错的,杨博确实是一个天才。他有着一项极为特别的本领——过目不忘,据说大到国家政事,小到各地地形地貌,只要他见过一次,都能熟记于心。此外他还能说好几地方言,这要换到今天估计也是个月薪过万的金领。
因此,他除了干好日常工作外,还经常给领导当秘书,出去视察。而他最为光辉的经历就发生在当秘书的日子里。
有一次,翟学士奉命去巡边,就是所谓的视察国境,慰问官兵,这是个苦差事。当年又没有直升飞机,这边防哨所要是建在穷乡僻壤、高原地带,大学士也得爬山沟,见到人喝杯茶才好走人交差。
唯恐一去不复返的翟学士决定带上杨博,事实证明,这一举措是十分英明的。大明天下着实不太光明,一路上风吹雨淋就不说了,到了肃州,竟然碰上了劫道的。
这也真是怪事,朝廷的第二号人物(翟銮内阁排名第二)竟然被强盗打劫。但在那年头,管你是啥干部,人家强盗也是干本职工作,一句话,交钱!
更为奇怪的是,见到这群劫匪,翟学士的随身侍卫竟然没有一个站出来,而翟学士本人也是目瞪口呆。因为这是一帮有政治背景的劫匪——蛮番。
所谓蛮番,古时指当地少数民族或不开化人群。这帮人靠山吃山,听说大官到了,不但不怕摊派(穷地方也没啥好摊的),反而奔走相告,秉承大官大抢、小官小抢的精神,热情动员大家去劫道,反正天高皇帝远,不抢白不抢。
当然了,他们劫道也是先礼后兵的,先派人去接触,所谓“邀赏”。给钱最好,要是邀不到,咱们就回家去操家伙。
思前想后,翟学士决定用武力解决问题,可是身边侍卫却不执行他的命令,原因很简单:对方人多,真的很多(数百遮道)。
这只是打头阵的,人家还特地放了话,七大姑八大姨的还没到呢,吃完饭就来。
麻烦了,这偏僻地方,地方衙门也没多少人,要调兵来救,只怕等人到了,翟学士的脑袋已经被人拿去当夜壶了。
关键时刻,面子不重要了,既然打不得,翟学士便打算开溜。然而这时,杨博站了出来:
“有我在,必保大人无恙!”
翟銮十分好奇地看着杨博,停住了脚步。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你敢忽悠,什么奇迹都是可能发生的。正所谓:只有想不到,没有忽悠不了。
杨博召集了所有的侍卫,让他们整理好着装,拿好礼仪装备,然后威风凛凛地走出了营房。还没等蛮番反应过来,杨博就对着他们大喝一声:
“列队迎接!”
这一嗓子把劫匪吼糊涂了,被劫的还敢这么嚣张?
嚣张的还在后面,杨博接着喊道:
“翟大人是内阁大学士,亲率大军先行至此,你们出来迎接,竟然只来了这么几个人,其余的人哪儿去了?!若还敢如此轻慢,就把你们都抓起来!”
您一被劫的还嫌咱们人手少?这下子搞得强盗们也无所适从了。正在踌躇不定的时候,杨博又发话了:
“看在你们出来迎接的份儿上,还是给你们一些赏赐,下次注意!”
这就是传说中的又打又拉。杨博兄可谓是聪明绝顶,要知道人家强盗也讲究吉... -->>
他实在是一个聪明到极点的人,据说他跟人谈话,对方说上句,他就知道人家下句要说什么而且他看人极准无论你是老奸巨猾还是天真烂漫,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徐阶的班底
重返京城的徐阶开始在新单位上班,他的职务是东宫洗马兼翰林院侍读,简单说来就是太子党兼宰相培训班学员。十年之后,他再次进入了帝国的权力中心。
但这次他不再像十年前那样得意了,因为一路走来,他已为自己的嚣张付出了代价,而且他还得知,自己能够死鱼翻身,竟然是托那位夏首辅的福。
他简直难以相信,在朝廷的官场上,还有如此不计前嫌、公正处事的人。徐阶的心中充满了感激,他决定带上礼物,去拜会这位前辈。
可当他见到夏言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似乎打错了算盘。夏先生对他十分冷淡,也没收他的礼,只是板着脸看着他,还没等他说完感谢词,就挥手打断了他,丢下一句话,让他走人:
“我对你并无好感,召你回京,只是为国选材而已,你无须谢我,今后也不必再来。”
徐阶收回了礼物,脸上却露出了笑容。因为他已经了解,眼前这个做了好事也不认账的老头,虽然看似古板严肃,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人。
徐阶的判断是正确的,自从他进入朝廷以来,夏首辅曾多次亲自查问他的工作情况,并曾对他赞不绝口。但这一切,他从没有在徐阶的面前提起过。
就这样,六十多岁的夏首辅与三十多岁的徐翰林建立了一种奇特的关系,一种没有利益,没有交易的真诚关系。
夏言是个有着坚定道德原则的人,他虽然深通官场原则,却不怕皇帝,不畏权贵,敢于直言,不搞山头主义,只要对国家有利的事情,他都愿意去做。所以,他愿意提拔那些有能力的人,即使他并不喜欢这个人——比如徐阶。
此外,夏言还有一个特点——从不拉帮结派。无论有多少人主动登门投靠,他都加以推辞,是个结结实实的官场光棍。但如果你认为这是一种高尚的品德,那就大错特错了。
要知道,夏言先生也是官场的老狐狸,他不搞小团体,那是做给皇帝看的。皇帝是最大的光杆司令,只喜欢比他更光的人。
按说这一招没错,但夏言做得过了头,在工作中从不团结同志,每天昂头走道,也不怕摔跤,以至于大臣们编了这样一句顺口溜——“不见夏言,不知相尊”。
混到了这份儿上,也就离死不远了。
相对而言,徐阶的情况要好一些,他多少也能搞点关系,交几个朋友,但和同时代的绝顶政治高手相比,他的脸还不够厚,心还不够黑。如果失去夏言的庇护,仅凭现有的资源,要应对即将逼近的那几个可怕的敌人,结局只有死路一条。
但上天似乎始终保佑着这个人,自从他踏入东宫的那天起,一个强大而神秘的政治组织就已开始紧密地注视着他的一举一动。
当时的东宫,云集了朝廷中的精英分子,他们大多是翰林出身,且年纪不大,在官场中混的时间不长,相对比较简单。但敏锐的徐阶却惊奇地发现,在这里,似乎活跃着一个秘密的政治组织,成员彼此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出于好奇,他结交了其中的两个人,一个叫赵时春,另一个叫唐顺之。
作为嘉靖二年的探花,徐阶在摆资历时,是很有点炫耀资本的。但如果翻开这两个人的履历就会发现,人外有人实在不是句空话。
赵时春,平凉人,十四岁中举,嘉靖五年(1526)会试第一名,会元。
唐顺之,武进人,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一名,会元。
徐阶之所以去接近他们,主要是出于好奇,因为他发现,这帮人的言谈举止十分奇特,不同于常人。但当他小心翼翼接触对方的时候,才发觉这两个人对他抱有同样浓厚的兴趣。
赵时春和唐顺之热情地接纳了他,并很快成为了他的朋友。而随着了解的深入,徐阶吃惊地发现,他和这两个人有着很多共同点,从处事原则到政治见解,竟然如此惊人的相似。很快,他们由朋友变成了同志。
所谓同志,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但在这种融洽的气氛中,徐阶的疑心却越来越大,他的直觉告诉他,这种相似绝不是偶然的,在它的背后一定隐藏着什么。
直到有一天,他听到唐顺之的那句话,才最终解开了这个疑惑。
“我是王畿的弟子。”
徐阶笑了。很久以前,聂豹曾对他提过这个名字,他十分清楚地记得,王畿是王守仁的嫡传弟子。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却因为一个共同的身份走到了一起——王学门人。
“还有其他人吗?”徐阶终于明白,到底是什么把这些不相干的人联系在一起。
“是的,还有很多人。”唐顺之意味深长地答道。
就这样,徐阶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因为他们秉持着同一个信念,遵从同一个人的教诲。
参考消息
一腔热血胡乱洒
赵时春为人忠勇,考试成绩突出,又拥护徐阶,可惜工作能力很成问题。当年他在山西任职时,常对别人说:“给我五千兵,保管灭了俺答!”后来瓦剌来犯,赵时春率军迎敌,部下李涞劝他不要冒进,他答道:“敌人听说我来了,肯定撒腿就跑,咱们不赶快追哪里还有立功的机会?”结果一头扎进包围圈。李涞战死,赵时春孤身一人逃回烽火台下,守城的兵士扔了根绳子把他吊上去,才免于战死。念在他奋勇迎敌,朝廷也不好怪罪他什么,但是这官却不敢再给他做了。于是赵时春年纪轻轻就回家养老,在自怨自艾中度过了后半生。
这是一个特别的团体,将他们聚拢在一起的不是利益,而是一种共同的政治理念。
出人意料的是,后进的徐阶却很快成为了团体的领导者,经常组织大家搞活动(学习交流心学),这是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因为按照辈分来算,唐顺之才是真正的第三代嫡传弟子,而徐阶的老师聂豹并未正式拜师(自封的),论资排辈怎么也轮不到徐阶。
但大家对此毫无异议,因为他们十分清楚,处于事业上升期的徐阶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徐阶就此拥有了自己的第一个班底,而他的这段经历却往往为人们所忽视。这并不奇怪,因为和当时为数众多的政治帮派相比,无论人力还是物力,这个组织实在一点也不起眼。但事实证明,正是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团体,在那场决战的最后一刻,发起了决定胜负的一击。
东宫是没有什么事情干的,徐阶就这样在王守仁理论培训班待了四年,等来了一个新的职位。
嘉靖二十二年(1543),徐阶被任命为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今天的国家行政学院校长。这里的学生不用参加公务员考试就能当官,虽说名额有限,但只要能混出来,职业前景还算不错,见到徐校长自然也得毕恭毕敬行礼。这就是徐阶的第二个人脉资源。
加快速度吧,徐阶,你的战前准备时间已不多了。
两年校长任期期满之后,徐阶得到了一份至关重要的工作——吏部左侍郎,即人事部副部长。
徐阶实在应该感到幸运,如果没有这份工作,他将极有可能失去站上决斗舞台的资格,被人干净利落地干掉,或是沦为一个不起眼的配角了此一生。
科学研究证明,上至三皇五帝,下到21世纪,远达非洲丛林食人部落,近抵家门口的老大妈居委会,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时代,人事部门都是最牛的。说提你就提你,说让你滚你就得滚。
因此,明代的吏部向来都是最难缠的衙门,所谓话难听、脸难看是也。一个小徐阶的人脉小的六品主事就敢训地方布政使,你还不敢还嘴,老老实实地给人家当孙子,要不爷爷不高兴,给你小子的档案上写两笔,管保你消停二十年。
徐阶却是唯一的例外,自打他进入吏部后,就没有训过一个人,每逢有地方官觐见,只要他有时间,都亲自接待,还要谈上个十几分钟。搞得很多人诚惶诚恐,激动不已,回去时一把鼻涕一把泪地逢人就讲,兄弟我在吏部的时候,徐侍郎如何如何,太够哥们儿意思了。
不过据本人估算,按照徐阶的工作强度,估计能把那些人的名字记住就很不错了,鬼才记得说过些啥。但无论如何,徐阶借此获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成为了官场上炙手可热的人物。
继续努力,那场惊天巨变很快就要来临了,还有一年。
此时的严嵩也正在紧密地筹划着。情况已到了极为危险的地步,夏言占据高位,自己的伪装已经暴露,图穷匕见,必须采取措施除掉他。
但严嵩没有信心,因为夏言比他的前任张璁强得多,他有才干,有城府,而且从不畏惧,善于斗争,实在是太强大了。
然而此时,有一个人站了出来,他告诉严嵩,其实,夏言很容易对付。
这个人叫严世蕃,是严嵩的儿子。此人长得很有特点——肥头大耳,还瞎了一只眼睛,算是个半盲。就这副长相,走在街上都影响市容。但事实证明,他确实是一个极为厉害的人物。
“夏言才高善断,貌似刚硬,却处事犹豫,优柔寡断,虽身居高位,其实并不可怕,算不上什么了不得的人物。”
严世蕃自信地看着他的父亲,接着说道:
“所谓举世奇才,放眼当今天下,三人而已!”
“第一个,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杨博。”
杨博,蒲州人,嘉靖八年进士,考试成绩一般,高考后分配到偏僻地方上当县长,和同学们比起来,混得那叫一个灰头土脸。但这位仁兄可谓“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很有几把刷子。虽是文官,却也精通军事,后来不知怎么的,被当时的内阁大学士翟銮看中了,调到京城,先在兵部武选司当主事,然后去了职方司(俗称最穷最忙)当员外郎。
因为他升得太快,很多人都不服,但事实证明,高级领导的眼光是不会错的,杨博确实是一个天才。他有着一项极为特别的本领——过目不忘,据说大到国家政事,小到各地地形地貌,只要他见过一次,都能熟记于心。此外他还能说好几地方言,这要换到今天估计也是个月薪过万的金领。
因此,他除了干好日常工作外,还经常给领导当秘书,出去视察。而他最为光辉的经历就发生在当秘书的日子里。
有一次,翟学士奉命去巡边,就是所谓的视察国境,慰问官兵,这是个苦差事。当年又没有直升飞机,这边防哨所要是建在穷乡僻壤、高原地带,大学士也得爬山沟,见到人喝杯茶才好走人交差。
唯恐一去不复返的翟学士决定带上杨博,事实证明,这一举措是十分英明的。大明天下着实不太光明,一路上风吹雨淋就不说了,到了肃州,竟然碰上了劫道的。
这也真是怪事,朝廷的第二号人物(翟銮内阁排名第二)竟然被强盗打劫。但在那年头,管你是啥干部,人家强盗也是干本职工作,一句话,交钱!
更为奇怪的是,见到这群劫匪,翟学士的随身侍卫竟然没有一个站出来,而翟学士本人也是目瞪口呆。因为这是一帮有政治背景的劫匪——蛮番。
所谓蛮番,古时指当地少数民族或不开化人群。这帮人靠山吃山,听说大官到了,不但不怕摊派(穷地方也没啥好摊的),反而奔走相告,秉承大官大抢、小官小抢的精神,热情动员大家去劫道,反正天高皇帝远,不抢白不抢。
当然了,他们劫道也是先礼后兵的,先派人去接触,所谓“邀赏”。给钱最好,要是邀不到,咱们就回家去操家伙。
思前想后,翟学士决定用武力解决问题,可是身边侍卫却不执行他的命令,原因很简单:对方人多,真的很多(数百遮道)。
这只是打头阵的,人家还特地放了话,七大姑八大姨的还没到呢,吃完饭就来。
麻烦了,这偏僻地方,地方衙门也没多少人,要调兵来救,只怕等人到了,翟学士的脑袋已经被人拿去当夜壶了。
关键时刻,面子不重要了,既然打不得,翟学士便打算开溜。然而这时,杨博站了出来:
“有我在,必保大人无恙!”
翟銮十分好奇地看着杨博,停住了脚步。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你敢忽悠,什么奇迹都是可能发生的。正所谓:只有想不到,没有忽悠不了。
杨博召集了所有的侍卫,让他们整理好着装,拿好礼仪装备,然后威风凛凛地走出了营房。还没等蛮番反应过来,杨博就对着他们大喝一声:
“列队迎接!”
这一嗓子把劫匪吼糊涂了,被劫的还敢这么嚣张?
嚣张的还在后面,杨博接着喊道:
“翟大人是内阁大学士,亲率大军先行至此,你们出来迎接,竟然只来了这么几个人,其余的人哪儿去了?!若还敢如此轻慢,就把你们都抓起来!”
您一被劫的还嫌咱们人手少?这下子搞得强盗们也无所适从了。正在踌躇不定的时候,杨博又发话了:
“看在你们出来迎接的份儿上,还是给你们一些赏赐,下次注意!”
这就是传说中的又打又拉。杨博兄可谓是聪明绝顶,要知道人家强盗也讲究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