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ac,《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7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熊廷弼跳了起来,他兴奋异常,因为他知道,眼前的这个人已经找到了制胜的道路所谓主守后战,就是先守再攻,说白了就是先让人打,再打人

    犹豫的人

    这五位平民英雄的壮举直接导致了两个后果。一是魏忠贤害怕了,他以及他的阉党,受到了极大的震动,用历史书上的话说,是为粉碎阉党集团奠定了群众基础。

    相比而言,第二个结果有点歪打正着。“七君子”里最后的幸存者黄尊素,逃过了一劫。

    东林党两大智囊之一的黄尊素之所以能幸免,倒不是他足智多谋,把事情都搞定了,也不是魏忠贤怕事,不敢抓他,只是因为连颜佩韦等人都不知道,那天被他们打的人里,有几位兄弟是无辜的。

    其实民变发生当天,抓周顺昌的特务和群众对峙时,有一批人恰好正经过苏州,这批人恰好也是特务——抓黄尊素的特务。

    黄尊素是浙江余姚人,要去余姚,自然要经过苏州,于是就赶上了。

    这帮人实在有点冤枉,既没捞钱,也没勒索,无非是过个路,可由于群众过于激动,过于能打,见到东厂装束的人就干,就把他们顺便也干了。

    要说还得是特务,那反应真是快,看见一群人朝自己冲过来,虽说不知怎么回事,还是立马就闪人了,被逼急了就往河里跳,总算是逃过了一劫。

    可从河里出来后一摸,坏了,驾帖丢了。

    所谓驾帖,相当于身份证加逮捕证,照眼下这情景,要是没有驾帖就跑去,能活着回来是不太正常的。想来想去,索性就不去了。

    于是黄尊素纳闷了,他早就得到消息,在家等人来抓,结果等了十几天,人影都没有。

    但黄尊素是个聪明人,聪明人明白一个道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躲是躲不过去的,大家都死了,一个人怎能独活呢?

    于是他自己穿上了囚服,到衙门去报到,几个月后,他被许显纯拷打至死。

    黄尊素走前,叫来了自己的家人,向他们告别。

    大家都很悲痛,只有一个人例外。

    他的儿子黄宗羲镇定地说道:

    “父亲若一去不归,儿子来日自当报仇!”

    一年之后,他用比较残忍的方式,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黄尊素死了,东林党覆灭,“六君子”“七君子”全部殉难,无一幸免,天下再无人与魏忠贤争锋。

    纵观东林党的失败过程,其斗争策略,就是毫无策略,除了愤怒,还是愤怒。输得那真叫彻底,局势基本是一边倒,朝廷是魏公公的,皇帝听魏公公的,似乎毫无胜利的机会。

    事实上,机会还是有的,一个。

    在东林党里,有一个特殊的人,此人既有皇帝的信任,又有足以扳倒魏忠贤的实力——孙承宗。

    在得知杨涟被抓后,孙承宗非常愤怒,当即决定弹劾魏忠贤。

    但他想了一下,便改变了主意。

    孙承宗很狡猾,他明白上疏是毫无作用的,他不会再犯杨涟的错误,决定使用另一个方法。

    参考消息

    我先走一步!

    黄尊素入狱后,受尽酷刑,自知必死。周宗建惨死后,因周起元尚在押解途中,狱中只有他跟李应升二人。囚室仅有一墙之隔,他见李应升受刑很重,便把家里倾家荡产凑的银子全部转到了李应升名下,希望能减轻一下老友的痛苦。最后的时刻终于来临了,黄尊素先是叩首遥谢皇帝和父亲,接着又写下了绝命诗,然后他敲了敲墙壁与李应升诀别:“仲达(李应升的字),我先走了!”李应升大声应道:“足下先行,我随脚就到!”黄尊素遇害的第二天,李应升即在狱中遇害,年仅三十四岁。

    天启四年十一月,孙承宗开始向京城进发,他此行的目的,是去找皇帝上访告状。

    对一般人而言,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朱木匠天天干木匠活,不大见人,还有魏管家帮他闭门谢客,想见他老人家一面,实在难如登天。

    但孙承宗不存在这个问题。打朱木匠小时候孙承宗就教他读书,虽说没啥效果,但两人感情很好,魏公公几次想挑事,想干掉孙承宗,朱木匠都笑而不答,从不理会,因为他很清楚魏公公的目的。

    他并不傻,像这种借刀杀人的小把戏,他是不会上当的。

    于是魏忠贤惊慌了,他很清楚,孙承宗极不简单,不但狡猾大大的,和皇帝关系铁,还手握兵权,如果让这个人进京打小报告,那就真没戏了。就算没告倒,只要带兵进京来个武斗,凭自己手下这帮废物,也是没啥指望的。

    魏忠贤正心慌,魏广微又来凑热闹了,这位仁兄不知从哪儿得到的小道消息,说孙承宗带了几万人,打算进京修理魏公公。

    为说明事态的严重性,他还打了个生动的比方:一旦让孙大人进了京,魏公公立马就成粉了(公立齑粉矣)。

    魏公公疯了,二话不说,马上跑到皇帝那里,苦苦哀求,不要让孙承宗进京。当然他的理由很正当:孙承宗带兵进京是要干掉皇帝,身为忠臣,必须阻止此种不道德的行为。

    但出乎他意料的是,皇帝大人毫不慌张,还安慰魏公公说,孙老师靠得住,就算带兵,也不会拿自己开刀的。

    这个判断充分说明,皇帝大人非但不傻,还相当之幽默,魏公公被涮得一点脾气都没有。

    话说完,皇帝还要干木匠活,就让魏公公走人,可是魏公公不走。

    他知道,今天要不讨个说法,等孙老师进京,没准儿自己就真成粉末了。所以他开始哭,还哭出了花样——“绕床痛哭”。

    也就是说,魏公公赖在皇帝的床边,不停地哭。皇帝在床头,他就哭到床头,皇帝到床尾,他就哭到床尾,孜孜不倦,锲而不舍。

    皇帝也是人,也要睡觉,被人哭来哭去,真没法了,只好发话:

    “那就让他回去吧。”

    有了这句话,魏忠贤胆壮了,他随即命人去关外传令,让孙承宗回去。

    然而不久之后,有人告诉了他一个消息,于是他又下达了第二道命令:

    “孙承宗若入九门,即刻逮捕!”

    那个消息的内容是,孙承宗没有带兵。

    孙承宗确实没有带兵,他只想上访,不想造反。

    所以魏忠贤改变了主意,他希望孙承宗违抗命令,大胆反抗来到京城,并最终落入他的圈套。

    事实上,这是很有可能的。鉴于全人类都知道,魏公公一向惯于假传圣旨,所以愤怒的孙承宗必定会拒绝这个无理的命令,进入九门,光荣被捕。

    然而,他整整等了一夜,也没有看到这一幕。

    孙承宗十分愤怒,他急匆匆地赶到了通州,却接到让他返回的命令。他的愤怒达到了顶点,可是他没有丝毫犹豫——返回了。

    孙承宗实在聪明绝顶,虽然他知道魏忠贤有假传圣旨的习惯,但这道让他返回的谕令,却不可能是假的。

    因为魏忠贤知道他和皇帝的关系,他见皇帝,就跟到邻居家串门一样,说来就来了,胡说八道是没用的。

    然而,现在他收到了谕令,这就代表着皇帝听从了魏忠贤的忽悠,如果继续前进,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跑路是最好的选择。

    摆在他面前的,有两个选择:一、回去睡觉,老老实实待着;二、索性带兵进京,干他娘的一票,解决问题。

    孙承宗是一个几乎毫无缺陷的人。政治上很会来事,谁也动不了,军事上稳扎稳打,眼光独到,且一贯小心谨慎,老谋深算。所以多年来,他都是魏忠贤和努尔哈赤最为害怕的敌人。

    但在这一刻,他暴露出了自己人生中的最大弱点——犹豫。

    孙承宗是典型的谋略型统帅,他的处事习惯是如无把握,决不应战,所以他到辽东几年,收复无数失地,却很少打仗。

    而眼前的这一仗,他没有必胜的把握,所以他放弃。

    无论这个决定正确与否,东林党已再无希望。

    三十年前,面对黑暗污浊的现实,意志坚定的吏部员外郎顾宪成相信,对的终究是对的,错的终究是错的。于是他决心建立一个合理的秩序,维护世上的公义,使那些身居高位者,不能随意践踏他人,让那些平凡的人,有生存的权利。

    为了这个理想,他励精图治,忍辱负重,从那个小小的书院开始,经历几十年起起落落,坚持道统,至死不渝。在他的身后,有无数的追随者杀身成仁。

    然而杀身固然成仁,却不能成事。

    以天下为己任的东林党,终究再无回天之力。

    其实我并不喜欢东林党,因为这些人都是书呆子,自命清高,还高谈阔论,缺乏实干能力。

    小时候,历史老师讲到东林党时,曾说道:东林党人并不是进步的象征,因为他们都是封建士大夫。

    我曾问:何谓封建士大夫?

    老师答:封建士大夫,就是封建社会里,局限、落后、腐朽的势力,而他们的精神,绝不代表历史的发展方向。

    多年以后,我亲手翻开历史,看到了另一个真相。

    所谓封建士大夫,如王安石,如张居正,如杨涟,如林则徐。

    所谓封建士大夫精神,就是没落、守旧、不懂变通、不识时务、给脸不要脸,瞧不起劳动人民,自命清高,即使一穷二白,被误解、污蔑,依然坚持原则,坚持信念,坚持以天下为己任。

    他们坚信自己的一生与众不同,高高在上,无论对方反不反感。

    坚信自己生来就有责任和义务,去关怀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无论对方接不接受。

    坚信国家危亡之际,必须挺身而出,去捍卫那些自己不认识,或许永远也不会东林党的兴衰之路认识的普通百姓,并为之奋斗一生,无论对方是否知道、是否理解。

    坚信无论经过多少黑暗与苦难,那传说了无数次,忽悠了无数回,却始终未见的太平盛世,终会到来。

    遗弃

    孙承宗失望而归,他没有能够拯救东林党,只能拯救辽东。

    魏忠贤曾经想把孙老师一同干掉,可他反复游说,皇帝就是不松口,还曾经表示,如果孙老师出了事,就唯你是问。

    魏公公只好放弃了。但让孙老师待在辽东,手里握着十几万人,实在有点睡不安稳,就开始拿辽东战局说事,还找了几十个言官,日夜不停告黑状。

    孙承宗撑不下去了。

    天启五年十月,他提出了辞呈。

    可是他提了N次,一次也没得到批准。

    倒不是魏忠贤不想他走,是他实在走不了,因为没人愿意接班。

    按魏忠贤的意思,接替辽东经略的人,应该是高第。

    高第,万历十七年进士,是个相当厉害的人。

    明代的官员,如果没有经济问题,进士出身,十几年下来,至少也能混个四品。而高先生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混了整整三十三年,熬死两个皇帝,连作风问题都没有,到天启三年,也才当了个兵部侍郎,非常人所能及。

    更厉害的是,高先生只当了一年副部长,第二年就退休了。

    魏忠贤本不想用这人,但算来算去,在兵部混过的,阉党里也只有他了,于是二话不说,把他找来,说:我要提你的官,去当辽东经略。

    高先生一贯胆小,但这次也胆大了,当即回复:不干,死都不干。

    为说明他死都不干的决心,他当众给魏忠贤下跪,往死里磕头(叩头乞免):我都这把老骨头了,就让我在家养老吧。

    魏忠贤觉得很空虚。

    费了那么多精神,给钱给官,就拉来这么个废物。所以他气愤了:必须去!

    混吃等死不可能了,高第擦干眼泪,打起精神,到辽东赴任了。

    参考消息

    柳河之败

    天启五年九月,辽东总兵马士龙接到刚从后金逃出来的秀才刘伯镪的举报,声称皇太极正驻扎在耀州,兵不满三百,只要大军渡过柳河,辽民就会立刻暴动响应,必可一举成功。马士龙贪功,不顾孙承宗“不得轻举妄动”的警示,命部下鲁之甲、李承先领兵火速渡河,金冠率大船随后支援。谁知鲁之甲等赶到河边后,却迟迟不见大船的影子,只得用小渔船以蜗牛般的速度渡河,一直闹腾了四个昼夜。这么大动静,自然惊动了后金军,于是趁夜发动突袭,明军几被全歼。消息传到北京,朝臣纷纷上疏痛斥马士龙,进而攻击孙承宗领导无方。孙承宗身心俱疲,遂递交了辞呈。

    在辽东,高第用实际行动证实,他虽胆小,但也很无耻。

    到地方后,高先生立即上了第一封奏疏:弹劾孙承宗,罪名,吃空额。

    经过孙承宗的整顿,当时辽东部队,已达十余万人,对此高第是有数的。但这位兄弟睁眼说瞎话,说他数下来,只有五万人,其余那几万人的工资,都是孙承宗领了。

    对此严重指控,孙承宗欣然表示,他没有任何异议。

    他同时提议,今后的军饷,就按五万人发放。

    这就意味着,每到发工资时,除五万人外,辽东的其余几万苦大兵就要拿着刀,奔高经略要钱。

    高第终于明白,为什么东林党都倒了,孙承宗还没倒,要论狡猾,自己才刚起步。

    但高先生的劣根性根深蒂固,整人不成,又开始整地方。

    他一直认为,把防线延伸到锦州、宁远,是不明智的行为,害得经略大人暴露在辽东如此危险的地方,有家都回不去,于心何忍?

    还不如放弃整个辽东,退守到山海关,就算失去纵深阵地,就算敌人攻破关卡,至少自己还是有时间跑路的。

    他不但这么想,也这么干。

    天启五年十一月,高第下令,撤退。

    撤退的地方包括锦州、松山、杏山、宁远、右屯、塔山、大小凌河,总之关外的一切据点,全部撤走。

    撤退的包括:军队、平民、枪械、粮食,以及所有能搬走的物件。

    他想回家,且不想再来。

    但老百姓不想走,他们的家就在这里,他们已经失去很多,这是他们仅存的希望。

    但他们没有选择,因为高先生说了,必须要走,“家毁田弃,号哭震天”,也得走。

    高第逃走的时候,并没有追兵,但他逃走的动作实在太过逼真,跑得飞快。看到司令跑路,小兵自然也跑,孙承宗积累了几年的军事物资、军粮随即丢弃一空。

    数年辛苦努力,收复四百余里江山,十余万军队,几百个据点,就这样毁于一旦。

    希望已经断绝,东林党垮了,孙承宗走了,所谓关宁防线,已名存实...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