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ac,钢铁雄心之舰男穿越记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的生产技术,这款发动机结构相对简单。生产难度低,稍作改进,也可以用于陆地民用。在这过程中也可以顺便为将来生产更好的发动机训练产业工人。
新中国这两年内还忙着统一长城以南的土地,西北,西藏、云南等一大片地盘还有一堆的问题要解决,短时间内还不会发动北伐收复东北,三年内都不会主动对日本挑起战火。
而坦克方面,中国官方则买下了德国人淘汰下来的二号坦克生产线和淘汰下来的模具。不过和飞机一样,这些都是要花上两三年的时间才能制造出产品来的。
在这个被林汉和汉娜严重影响的时代。德国坦克的方面也没有逃过他们的干涉。
历史上二战前的德国,在开发坦克时。受到一堆负面因素的影响,走了不少弯路。
首先第一因素就是没钱!因为缺钱。三号坦克和四号坦克的开发都严重受阻。
其次是没经验,虽然德国人早就和苏联人秘密合作,一直在丛偷研制坦克,但是这种偷偷摸摸的作法,还是严重干扰了坦克开发的进度。甚至了1939年开战之时,德国人自己还在为坦克选择哪种悬挂而争执不休,而最终德*方最后却选择了最糟糕的“重叠式负重轮悬挂”这一设计用在了豹式和虎式坦克身上。
而“虎豹”之前,德国的三号、四号坦克的开发也极不顺利,为了使用哪种悬挂争执扯皮了足足两年——好听点地说,应当是验证了两年,也导致了三号坦克和四号坦克的装备时间被大大推迟了。
第三是指导思想错误,古德里安错误地认为三号坦克用于坦克战,四号坦克对付步兵,这种类似英国步兵坦克巡洋坦克的思路导致了德国人在产能不足的情况下还同时开发了两款性能接近的坦克生产线。历史上三号坦克和四号坦克的开发几乎是同步的,这完全是一种资源上巨大的浪费。
最后是坦克工厂都没有准备好这个可悲的原因。1939年九月德国对波兰开战时,德*方甚至连三号坦克的生产线都没有完全准备好。在波兰战役爆发时,能投入作战的三号坦克仅有98辆。至于当时预定的50毫米的坦克炮连影子都没有,只能拿37毫米的“敲门环”充数的笑话就更不必多说了。结果在法国战场上37毫米炮是出尽了丑,最后完全是靠88毫米高炮救急。
法国战役结束后,为取得法国战役立下首功的头号功臣坦克。在当时并不是三号坦克,而是捷克产的38t。原因不是因为三号坦克更强,而是因为38t的装备量更多。
不过。历史上德国坦克开发中遇上的问题,在穿越者面前都不是问题。
德国坦克在开发初始。汉娜就通过和兴登堡为首的军方高层的秘密交谈后,定下了未来发展的大方向:大直径负重轮,大口径坦克炮,扭杆悬挂这三大方向。至于发动机问题,由于德国目前的石油安全问题始终是个老大难问题,考虑到煤化油的因素,暂时还是只能选择汽油发动机,但专用的柴油发动机的开发进程绝对不能停下。只要石油供应安全的问题能解决。就要立刻更换成为柴油发动机。
受林汉和汉娜的影响,这位面的德国坦克的开发过程,和历史上大不相同。
一号坦克的开发起初穿越者影响还不大,但在1932年七月,希特勒提前上台后,他在停掉德志意级战列舰二号舰的建设方案后,对一号坦克的开发计划直接进行干涉。
原先的一号坦克开发计划,定位的是训练坦克,总重只有5.5吨。而在汉娜通过希特勒干涉后,直接更改了设计标准:参考维克斯六吨级坦克的设计方案进行改进设计。目标是尽可能地加大车内空间,重新设计更大的炮塔以容纳更大的火炮。
由于一号坦克严重模仿了维克斯坦克,同时也参考了他的兄弟t26的设计。所以开发速度极快,在1933年十一月就开始投产,比历史上要整整快了半年。新造好的一号坦克标准重量七吨,但随时可以加厚装甲增重到十吨。和其原型维克斯坦克相比,车体前部被拉平成一整块六十度倾斜的装甲板,其外型和未来1936年型的维克斯坦克十分接近,只不过炮塔换成了一个更加硕大的炮塔以方便将来安装更大口径的口炮。
该型坦克三人车组,武器为一挺7.92毫米机枪和一门30毫米的机关炮。由于最初只是作为训练坦克使用,为了省油和减少磨损。一直都没加装额外的附加装甲板,火炮方面也只是使用了使用了最便宜的mk108机关炮的陆用版。
一号坦克的炮塔本是为安装40毫米的坦克炮设计的。不过1933年刚开发出来的步兵用的40毫米反坦克炮在国际市场极受欢迎,供不应求。汉娜当时认为一号坦克只是训练坦克。没有什么“前途”,直接就将现有的40毫米坦克炮生产线转去生产40毫米的牵引反坦克炮出口以赚取外汇,而装甲部队使用了稍稍加长炮管的mk108机关炮“将就”。后来完成了海外订单后,40毫米炮管生产线又被40毫米博福斯高炮的炮管占用了,加上要优越供应正在大量投产的二号坦克,结果换炮计划再次被耽误,而一号坦克本身也就是训练坦克,七拖八拖之下,换炮计划一直拖到被当成“军援产品”出口到西班牙赚凯子钱时都没有完成。
古德里安接收时该型坦克的标准重量只有七吨。在制定坦克设计标准时,汉娜选择了苏联人的思路:什么都可以差,但是就是坦克的火炮不能差。即使是“废物一般”的一号坦克,其炮塔也故意设计得尽可能地大,甚至不惜减薄本就很可怜的炮塔装甲以减轻重量增大容量。
之所以将一号坦克的炮塔设计得这么畸形,汉娜也是考虑到德国的情况,她也不知道被扭转得不成人样的历史会怎么会发展。原来的历史上西线战争时,德国因为坦克数量不足,不得不大量地将严重过时的一号坦克重新拉上战场。德国的本钱实在太少,为了提高手中资源的利用率,她也不得不向苏联人学习,模仿t26的设计思路设计坦克,实际上这款i号坦克就是t26坦克的德国版。只不过火炮口径不同,车体正结构进行了重新设计。
一号坦克送到西班牙后,共和军就曾被击毁的t26坦克上45毫米坦克炮拆下来替换一号坦克上原有的30毫米短管机关炮。将其作为坦克歼击车来使用。
该型坦克全德国也只造了五百余辆交给新生德国装甲兵训练使用,在二号坦克开发完毕很快就停产了。
二号坦克是十三吨坦克设计方案。只比一号坦克迟了数月开发,同样也是过度产品,武器是一个四十毫米的坦克炮,四人车组,不过可以根据需要加厚要害部位的装甲增重到15吨。
其性能也就和捷克38t坦克相似,只是火力和装甲更强一些,车内空间更大一些。按计划,这款坦克将作为轻型坦克成为德国装甲兵中的补充。二号坦克和一号坦克一脉相承。实际上是其放大加长版,许多零件可以通用。来自后世的汉娜,非常明白武器装备零件通用性的重要性。在控制了德国之后,她专门成了一个标准化委员会,研究的就是装备零件通用性的问题。
二号坦克生产了上千辆,是目前德军装甲兵的主力。
三号坦克则来自二十吨坦克开发计划,这款坦克现在已造成样车,正在进行测试完善,也是汉娜计划好的未来西线法国战役的主力。(注:历史上德国几乎是同时开发三号15吨的坦克和20吨的四号坦克,但在这里汉娜取消了十一吨级别坦克的开发计划。所以二十吨坦克的编号向前挪了一位,变成三号)
虽然名为二十吨计划,但实际上开发时汉娜却要求其必须留出百分三十的以上的承重上限亢余度。该型坦克计划安装一门75毫米/42倍径的主炮。60度正面斜装甲,五人车组。考虑到西欧战场多沼泽的环境,该型坦克使用的是40毫米的履带。按照汉娜的计划,未来的法国战役结束后,二十吨坦克的生产将逐渐停止,届时德国将转产三十吨坦克。
而真正被汉娜最重视的三十吨坦克设计方案,现在还只是一个计划,按计划这款坦克将安装88毫米坦克炮。这也是汉娜针为应付未来的t34而针锋相对的开发的,不过在吃透二十吨坦克技术之前。该型坦克暂时不予开发。而且t34要到1939年年底才提出开发预案,目前德国全部的精力都还集中在完善即将投产的二十吨坦克上。
坦克的开发设计。必须具有前瞻性。一款坦克的开发周期很长,其设计前必须考虑到对手坦克的发展进度。而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于穿越者来说,最大的优势就可以提前知道对手技术发展的进度而制定自己相应地开发标准。
不过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坦克的开发设计,同样也必须老老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一点一点地进行技术积累。德国坦克开发时,汉娜不是不想一步登天直接开发出三十吨级别的坦克,但是这根本不可能。技术的开发,最讲究积累,不顾现实直接乱上三四十吨的坦克,那会扯到蛋的。(ps一下,看到一堆穿二战的小说,有些无知的作者,在一九三九年就给德国上四五十吨重的虎豹,先不说这个时代的德国有没有这个技术,光是战术运用上也是不可行的,虎豹糟糕的道路通过性在西线一样是灾难。)
现在的德国坦克军工厂,正在为大规模量产20吨级的3号坦克作准备,两座全新的坦克厂也正在建造中。而汉娜则为该型坦克取了一个名为“小豹”的绰号,按计划三号坦克将在1938年年初完成生产准备。
小豹坦克将是德国未来西线战役的主力,1940年前,25吨重,75毫米/42倍炮,60毫米/60度正面装甲的坦克,绝对是这个时代世界上最强的中型坦克。历史上德国装甲兵在西线战场上被迫以劣势的坦克对抗强势对手一幕将不会重演。
中国方面虽然获得了汉娜“大方”提供的坦克和飞机的图纸,甚至还将获得一条二号坦克的生产线。但由于旧中国留下的工业底子实在太薄,即使德国方面全套地向中国转移图纸和生产设备,甚至提供技术人员援助。但是中国要能完全自产坦克和飞机,依林汉的估计,没有三五年去准备人才和消化技术。想要“速成”根本是不可能的。
飞机的问题在于发动机难产,其余零件部分倒是问题不大。早期活塞式战斗机,制造难度远比坦克要低。最困难的地方在于核心的发动机生产。对于这个时代的中国来说,这也是一个大问题。
活塞式发动机有多难生产?以德国正在开发中的db601发动机为例。这款发动机其实是生产性非常好的一款发动机,号称一个工人拿着扳手就可以将其组装起来。但是每个零件的制造难度和工艺要求却很高。
历史上日本人曾经向德国购买了这款发动机的生产线和配套设备,甚至还派出工人在德国培训了半年。然而就是这样,日本人足足用了三年的时间,才勉强解决了db601发动机的国产化问题。而国产化的db601发动机,其性能和德国原产的相比,依然低了一个档次。而原因,仅仅只是工人素质的原因。制造出来的零件存在各种肉眼无法辩别的公差,积累起来,导致性能不如德国产品。
合格的产业工人,良好的企业生产文化,这是一条任重道远的大工程。
而坦克方面,要能完全自产一个型号的坦克,需要准备的各种配套项目设施就更多了,前期也只能走配件组装的套路,而生产坦克零件的技工的培养同样也需要时间。
十三吨级别的二号坦克是脱胎于七号的一号坦克,生产技术难度要求比起二十吨级的坦克要低许多。而二战时日本坦克的性能也就是那个鸟样。最大重量达到十五吨的二号坦克,配上40毫米或45毫米的坦克炮,已足够应付历史上日本在二战期间所有开发出来的新坦克。至于更好的二十吨级别甚至三十吨级别的坦克。无论是德国甚至是苏联,他们现在也才刚刚完成二十吨级别的坦克开发工作,根本不可能轻易地将这些技术提供给现在中国,而现在的中国,暂时也消化不了这些技术。
工业化,不是有了设备工厂就叫工业化。人,合格的产业工人,大批合格的产业工人,这是比机器设备更重要的因素。刚刚从旧中国走出来的新中国。除了缺少的理科工技术人材外,同样也缺少合格的产业工人。这个国家文盲比例实在太高了。那些听从林汉的号召,从海外返回中国帮忙建设的华侨。往往一回国内就受到了各方面的重用。幸好现在的中国还大量收留着被汉娜流放出来的德共成员极其家属,部分地解决了新中国建设中人才不足的缺陷,否则没有足够的人才打底,一五计划要进行就更加地艰难。
在坦克生产考虑到成本的因素和中国国情,其实林汉更愿意直接引进苏联的坦克技术。但是斯大林不是赫鲁晓夫那个凯子,在这方面他态度极为含糊,好东西他根本就不想卖给中国。而对于派出人才帮助中国进行工业化建设,同样也不是很热心,总是推三阻四。斯大林这个大俄罗斯主义者,他不可能看出一个工业化后的中国对苏联的潜在威胁,这个威胁甚至比德国还要大——因为德国没有四亿五千万人,没有中国这么大的战略纵深。
一个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的转型过程中,第一步是最艰难的。
如果可能,林汉是非常希望汉娜能够把发动二战的时间推迟到42年以后,有了五年的时间作为缓冲期,到时候中国也算能完成第一个一五计划,基本能够解决坦克飞机等装备的自产问题,而现在只有不到三年的时间,实在是太紧张了一些。而崛起的新中国,现在也只能拼命地在抢时间。当林汉和中国代表团的成员在德国到处考察的时候,国内也早就派出一批留学生留学德国和苏联,努力学习各种技巧知识。
1937年中国代表的德国之行,看似引了很多吓人的技术,但实际上在今后的一两年里,受制于工人素质的原因,中国最多只能做到自产轻型教练机,以及组装坦克,以及小规模地生产小型汽车等。
坦克与飞机制造技术,其实只是卖给中国供其长期消化用的“噱头”,因为林汉的关系,汉娜在这方面向中国代表团收的钱甚至只是一个成本价,飞机和坦克的图纸更是“白送”。
1937年中国代表团的德国之行,真正引进技术的重点,是水泥产业,钢铁产业,各车机床设备,蒸汽动力设备,发电机等这些最基础的东西,不打好这些基础,就妄想能大造飞机大造坦克,本身就是天大的笑话。(ps吐糟一下那些不知工业化为何物民国小说,主角不用几年的时间培养合格的产业工人,同时建立一条整条完整的工业产业链,就敢奢谈在民国大造坦克飞机出口中全世界,简直就是在污辱读者的智商。)
世界大战将在三年后暴发,但现在的中国和德国,都很缺少时间。
在1937年三月八日,林汉在汉娜的安排下,在东鲁士出海,乘座德意志号战列舰出海,其目的地是波罗的海上的一个小岛,在那里他将和斯大林会面。(未完待续)
ps:明天就是重点剧情了。林汉和斯大林的会面,写完这个剧情后,估计再写十来章,就可以写二战开战,开始久违的大海战剧情了。
后面的故事,节奏会很快的。R655
的生产技术,这款发动机结构相对简单。生产难度低,稍作改进,也可以用于陆地民用。在这过程中也可以顺便为将来生产更好的发动机训练产业工人。
新中国这两年内还忙着统一长城以南的土地,西北,西藏、云南等一大片地盘还有一堆的问题要解决,短时间内还不会发动北伐收复东北,三年内都不会主动对日本挑起战火。
而坦克方面,中国官方则买下了德国人淘汰下来的二号坦克生产线和淘汰下来的模具。不过和飞机一样,这些都是要花上两三年的时间才能制造出产品来的。
在这个被林汉和汉娜严重影响的时代。德国坦克的方面也没有逃过他们的干涉。
历史上二战前的德国,在开发坦克时。受到一堆负面因素的影响,走了不少弯路。
首先第一因素就是没钱!因为缺钱。三号坦克和四号坦克的开发都严重受阻。
其次是没经验,虽然德国人早就和苏联人秘密合作,一直在丛偷研制坦克,但是这种偷偷摸摸的作法,还是严重干扰了坦克开发的进度。甚至了1939年开战之时,德国人自己还在为坦克选择哪种悬挂而争执不休,而最终德*方最后却选择了最糟糕的“重叠式负重轮悬挂”这一设计用在了豹式和虎式坦克身上。
而“虎豹”之前,德国的三号、四号坦克的开发也极不顺利,为了使用哪种悬挂争执扯皮了足足两年——好听点地说,应当是验证了两年,也导致了三号坦克和四号坦克的装备时间被大大推迟了。
第三是指导思想错误,古德里安错误地认为三号坦克用于坦克战,四号坦克对付步兵,这种类似英国步兵坦克巡洋坦克的思路导致了德国人在产能不足的情况下还同时开发了两款性能接近的坦克生产线。历史上三号坦克和四号坦克的开发几乎是同步的,这完全是一种资源上巨大的浪费。
最后是坦克工厂都没有准备好这个可悲的原因。1939年九月德国对波兰开战时,德*方甚至连三号坦克的生产线都没有完全准备好。在波兰战役爆发时,能投入作战的三号坦克仅有98辆。至于当时预定的50毫米的坦克炮连影子都没有,只能拿37毫米的“敲门环”充数的笑话就更不必多说了。结果在法国战场上37毫米炮是出尽了丑,最后完全是靠88毫米高炮救急。
法国战役结束后,为取得法国战役立下首功的头号功臣坦克。在当时并不是三号坦克,而是捷克产的38t。原因不是因为三号坦克更强,而是因为38t的装备量更多。
不过。历史上德国坦克开发中遇上的问题,在穿越者面前都不是问题。
德国坦克在开发初始。汉娜就通过和兴登堡为首的军方高层的秘密交谈后,定下了未来发展的大方向:大直径负重轮,大口径坦克炮,扭杆悬挂这三大方向。至于发动机问题,由于德国目前的石油安全问题始终是个老大难问题,考虑到煤化油的因素,暂时还是只能选择汽油发动机,但专用的柴油发动机的开发进程绝对不能停下。只要石油供应安全的问题能解决。就要立刻更换成为柴油发动机。
受林汉和汉娜的影响,这位面的德国坦克的开发过程,和历史上大不相同。
一号坦克的开发起初穿越者影响还不大,但在1932年七月,希特勒提前上台后,他在停掉德志意级战列舰二号舰的建设方案后,对一号坦克的开发计划直接进行干涉。
原先的一号坦克开发计划,定位的是训练坦克,总重只有5.5吨。而在汉娜通过希特勒干涉后,直接更改了设计标准:参考维克斯六吨级坦克的设计方案进行改进设计。目标是尽可能地加大车内空间,重新设计更大的炮塔以容纳更大的火炮。
由于一号坦克严重模仿了维克斯坦克,同时也参考了他的兄弟t26的设计。所以开发速度极快,在1933年十一月就开始投产,比历史上要整整快了半年。新造好的一号坦克标准重量七吨,但随时可以加厚装甲增重到十吨。和其原型维克斯坦克相比,车体前部被拉平成一整块六十度倾斜的装甲板,其外型和未来1936年型的维克斯坦克十分接近,只不过炮塔换成了一个更加硕大的炮塔以方便将来安装更大口径的口炮。
该型坦克三人车组,武器为一挺7.92毫米机枪和一门30毫米的机关炮。由于最初只是作为训练坦克使用,为了省油和减少磨损。一直都没加装额外的附加装甲板,火炮方面也只是使用了使用了最便宜的mk108机关炮的陆用版。
一号坦克的炮塔本是为安装40毫米的坦克炮设计的。不过1933年刚开发出来的步兵用的40毫米反坦克炮在国际市场极受欢迎,供不应求。汉娜当时认为一号坦克只是训练坦克。没有什么“前途”,直接就将现有的40毫米坦克炮生产线转去生产40毫米的牵引反坦克炮出口以赚取外汇,而装甲部队使用了稍稍加长炮管的mk108机关炮“将就”。后来完成了海外订单后,40毫米炮管生产线又被40毫米博福斯高炮的炮管占用了,加上要优越供应正在大量投产的二号坦克,结果换炮计划再次被耽误,而一号坦克本身也就是训练坦克,七拖八拖之下,换炮计划一直拖到被当成“军援产品”出口到西班牙赚凯子钱时都没有完成。
古德里安接收时该型坦克的标准重量只有七吨。在制定坦克设计标准时,汉娜选择了苏联人的思路:什么都可以差,但是就是坦克的火炮不能差。即使是“废物一般”的一号坦克,其炮塔也故意设计得尽可能地大,甚至不惜减薄本就很可怜的炮塔装甲以减轻重量增大容量。
之所以将一号坦克的炮塔设计得这么畸形,汉娜也是考虑到德国的情况,她也不知道被扭转得不成人样的历史会怎么会发展。原来的历史上西线战争时,德国因为坦克数量不足,不得不大量地将严重过时的一号坦克重新拉上战场。德国的本钱实在太少,为了提高手中资源的利用率,她也不得不向苏联人学习,模仿t26的设计思路设计坦克,实际上这款i号坦克就是t26坦克的德国版。只不过火炮口径不同,车体正结构进行了重新设计。
一号坦克送到西班牙后,共和军就曾被击毁的t26坦克上45毫米坦克炮拆下来替换一号坦克上原有的30毫米短管机关炮。将其作为坦克歼击车来使用。
该型坦克全德国也只造了五百余辆交给新生德国装甲兵训练使用,在二号坦克开发完毕很快就停产了。
二号坦克是十三吨坦克设计方案。只比一号坦克迟了数月开发,同样也是过度产品,武器是一个四十毫米的坦克炮,四人车组,不过可以根据需要加厚要害部位的装甲增重到15吨。
其性能也就和捷克38t坦克相似,只是火力和装甲更强一些,车内空间更大一些。按计划,这款坦克将作为轻型坦克成为德国装甲兵中的补充。二号坦克和一号坦克一脉相承。实际上是其放大加长版,许多零件可以通用。来自后世的汉娜,非常明白武器装备零件通用性的重要性。在控制了德国之后,她专门成了一个标准化委员会,研究的就是装备零件通用性的问题。
二号坦克生产了上千辆,是目前德军装甲兵的主力。
三号坦克则来自二十吨坦克开发计划,这款坦克现在已造成样车,正在进行测试完善,也是汉娜计划好的未来西线法国战役的主力。(注:历史上德国几乎是同时开发三号15吨的坦克和20吨的四号坦克,但在这里汉娜取消了十一吨级别坦克的开发计划。所以二十吨坦克的编号向前挪了一位,变成三号)
虽然名为二十吨计划,但实际上开发时汉娜却要求其必须留出百分三十的以上的承重上限亢余度。该型坦克计划安装一门75毫米/42倍径的主炮。60度正面斜装甲,五人车组。考虑到西欧战场多沼泽的环境,该型坦克使用的是40毫米的履带。按照汉娜的计划,未来的法国战役结束后,二十吨坦克的生产将逐渐停止,届时德国将转产三十吨坦克。
而真正被汉娜最重视的三十吨坦克设计方案,现在还只是一个计划,按计划这款坦克将安装88毫米坦克炮。这也是汉娜针为应付未来的t34而针锋相对的开发的,不过在吃透二十吨坦克技术之前。该型坦克暂时不予开发。而且t34要到1939年年底才提出开发预案,目前德国全部的精力都还集中在完善即将投产的二十吨坦克上。
坦克的开发设计。必须具有前瞻性。一款坦克的开发周期很长,其设计前必须考虑到对手坦克的发展进度。而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于穿越者来说,最大的优势就可以提前知道对手技术发展的进度而制定自己相应地开发标准。
不过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坦克的开发设计,同样也必须老老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一点一点地进行技术积累。德国坦克开发时,汉娜不是不想一步登天直接开发出三十吨级别的坦克,但是这根本不可能。技术的开发,最讲究积累,不顾现实直接乱上三四十吨的坦克,那会扯到蛋的。(ps一下,看到一堆穿二战的小说,有些无知的作者,在一九三九年就给德国上四五十吨重的虎豹,先不说这个时代的德国有没有这个技术,光是战术运用上也是不可行的,虎豹糟糕的道路通过性在西线一样是灾难。)
现在的德国坦克军工厂,正在为大规模量产20吨级的3号坦克作准备,两座全新的坦克厂也正在建造中。而汉娜则为该型坦克取了一个名为“小豹”的绰号,按计划三号坦克将在1938年年初完成生产准备。
小豹坦克将是德国未来西线战役的主力,1940年前,25吨重,75毫米/42倍炮,60毫米/60度正面装甲的坦克,绝对是这个时代世界上最强的中型坦克。历史上德国装甲兵在西线战场上被迫以劣势的坦克对抗强势对手一幕将不会重演。
中国方面虽然获得了汉娜“大方”提供的坦克和飞机的图纸,甚至还将获得一条二号坦克的生产线。但由于旧中国留下的工业底子实在太薄,即使德国方面全套地向中国转移图纸和生产设备,甚至提供技术人员援助。但是中国要能完全自产坦克和飞机,依林汉的估计,没有三五年去准备人才和消化技术。想要“速成”根本是不可能的。
飞机的问题在于发动机难产,其余零件部分倒是问题不大。早期活塞式战斗机,制造难度远比坦克要低。最困难的地方在于核心的发动机生产。对于这个时代的中国来说,这也是一个大问题。
活塞式发动机有多难生产?以德国正在开发中的db601发动机为例。这款发动机其实是生产性非常好的一款发动机,号称一个工人拿着扳手就可以将其组装起来。但是每个零件的制造难度和工艺要求却很高。
历史上日本人曾经向德国购买了这款发动机的生产线和配套设备,甚至还派出工人在德国培训了半年。然而就是这样,日本人足足用了三年的时间,才勉强解决了db601发动机的国产化问题。而国产化的db601发动机,其性能和德国原产的相比,依然低了一个档次。而原因,仅仅只是工人素质的原因。制造出来的零件存在各种肉眼无法辩别的公差,积累起来,导致性能不如德国产品。
合格的产业工人,良好的企业生产文化,这是一条任重道远的大工程。
而坦克方面,要能完全自产一个型号的坦克,需要准备的各种配套项目设施就更多了,前期也只能走配件组装的套路,而生产坦克零件的技工的培养同样也需要时间。
十三吨级别的二号坦克是脱胎于七号的一号坦克,生产技术难度要求比起二十吨级的坦克要低许多。而二战时日本坦克的性能也就是那个鸟样。最大重量达到十五吨的二号坦克,配上40毫米或45毫米的坦克炮,已足够应付历史上日本在二战期间所有开发出来的新坦克。至于更好的二十吨级别甚至三十吨级别的坦克。无论是德国甚至是苏联,他们现在也才刚刚完成二十吨级别的坦克开发工作,根本不可能轻易地将这些技术提供给现在中国,而现在的中国,暂时也消化不了这些技术。
工业化,不是有了设备工厂就叫工业化。人,合格的产业工人,大批合格的产业工人,这是比机器设备更重要的因素。刚刚从旧中国走出来的新中国。除了缺少的理科工技术人材外,同样也缺少合格的产业工人。这个国家文盲比例实在太高了。那些听从林汉的号召,从海外返回中国帮忙建设的华侨。往往一回国内就受到了各方面的重用。幸好现在的中国还大量收留着被汉娜流放出来的德共成员极其家属,部分地解决了新中国建设中人才不足的缺陷,否则没有足够的人才打底,一五计划要进行就更加地艰难。
在坦克生产考虑到成本的因素和中国国情,其实林汉更愿意直接引进苏联的坦克技术。但是斯大林不是赫鲁晓夫那个凯子,在这方面他态度极为含糊,好东西他根本就不想卖给中国。而对于派出人才帮助中国进行工业化建设,同样也不是很热心,总是推三阻四。斯大林这个大俄罗斯主义者,他不可能看出一个工业化后的中国对苏联的潜在威胁,这个威胁甚至比德国还要大——因为德国没有四亿五千万人,没有中国这么大的战略纵深。
一个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的转型过程中,第一步是最艰难的。
如果可能,林汉是非常希望汉娜能够把发动二战的时间推迟到42年以后,有了五年的时间作为缓冲期,到时候中国也算能完成第一个一五计划,基本能够解决坦克飞机等装备的自产问题,而现在只有不到三年的时间,实在是太紧张了一些。而崛起的新中国,现在也只能拼命地在抢时间。当林汉和中国代表团的成员在德国到处考察的时候,国内也早就派出一批留学生留学德国和苏联,努力学习各种技巧知识。
1937年中国代表的德国之行,看似引了很多吓人的技术,但实际上在今后的一两年里,受制于工人素质的原因,中国最多只能做到自产轻型教练机,以及组装坦克,以及小规模地生产小型汽车等。
坦克与飞机制造技术,其实只是卖给中国供其长期消化用的“噱头”,因为林汉的关系,汉娜在这方面向中国代表团收的钱甚至只是一个成本价,飞机和坦克的图纸更是“白送”。
1937年中国代表团的德国之行,真正引进技术的重点,是水泥产业,钢铁产业,各车机床设备,蒸汽动力设备,发电机等这些最基础的东西,不打好这些基础,就妄想能大造飞机大造坦克,本身就是天大的笑话。(ps吐糟一下那些不知工业化为何物民国小说,主角不用几年的时间培养合格的产业工人,同时建立一条整条完整的工业产业链,就敢奢谈在民国大造坦克飞机出口中全世界,简直就是在污辱读者的智商。)
世界大战将在三年后暴发,但现在的中国和德国,都很缺少时间。
在1937年三月八日,林汉在汉娜的安排下,在东鲁士出海,乘座德意志号战列舰出海,其目的地是波罗的海上的一个小岛,在那里他将和斯大林会面。(未完待续)
ps:明天就是重点剧情了。林汉和斯大林的会面,写完这个剧情后,估计再写十来章,就可以写二战开战,开始久违的大海战剧情了。
后面的故事,节奏会很快的。R655